正文

答李浣

此去經(jīng)年詩阡陌(RMLH) 作者:王偉 著


答李浣

韋應物

林中觀易罷,溪上對鷗閑。

楚俗饒辭客,何人最往還。

沒有見到李浣給作者的詩,就無從評論這首詩答得怎么樣。就本詩而言,前兩句對仗工整,描述作者的閑情逸致,看看《易經(jīng)》,溪頭對鷗靜思,一幅文人騷客與自然的悟道圖畫。之所以說是悟道,是因為古往今來,中國人的文化根基不外乎儒釋道,《易經(jīng)》作為儒家的群經(jīng)之首,用在惜字如金的詩作中,自然可以代表作者對文化根基的追尋。而對鷗于溪上,恰恰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反襯,閑字背后是思,不然你就閑著吧,哪還有后兩句的提問。楚地多文人,請問你與誰來往最多呀?如果李浣再答,應該是下一個文化單元,讓人引發(fā)想象。

作者韋應物(公元737—792或793年)。韋氏家族是隋唐時期的大戶人家,其十五歲“門蔭”入仕,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作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關注作者,就要說說“門蔭”制度。

我們知道,隋唐開啟了科舉制度,是古代入仕的一種方式。一千多年后,現(xiàn)今的高考,仍然擺脫不了歷史的痕跡,歷經(jīng)變革,仍不失為比較公平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但是,大家也要知道,除了科舉制度,從漢朝開始至唐宋,入仕的途徑還有“門蔭”和“流外銓”。

“門蔭”就是你家有大官,像樹一樣,其“樹蔭”可以保你為官。唐朝的時候,三品以上的官可蔭及曾孫,五品以上的官可蔭及孫?!伴T蔭”是在服役一段時間的基礎上,通過考試入仕的,當然這個考試不是科舉考試,有點像后補的學歷,內(nèi)部出題。這是讓“樹蔭”發(fā)揮作用而為之。

“門蔭”制度的副作用,當然就是選才不公平和官員泛濫、素質低下。宋范仲淹曾經(jīng)嚴詞批評過這種制度。但是,時至今日,是不是還有類似的這種現(xiàn)象?有人稱,一個人生下來一睜眼,這輩子的命運基本就定下來了。三國時袁紹、袁術打不過曹操,為什么,才不行。曹操是唯才是舉的。

順便說一下“流外銓”,“流外銓”也是科舉之外的一種選官制度。古時官是官,吏是吏,吏不是官,沒有品級。但也有晉升為官的途徑,就是“流外銓”。大概是年度考核三次,經(jīng)考試入仕,成為下級官員。

現(xiàn)在孩子們都去擠獨木橋,其實成材的道路有千萬條,只要看你是否有“林中觀易罷,溪上對鷗閑”的求學狀態(tài),韋應物小時候也淘氣,后來不是也成文人了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