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月流火

爐邊詩話:金性堯古詩縱橫談 作者:金性堯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下六章略)

《詩經(jīng)·豳風·七月》是描寫豳地一年四季農(nóng)業(yè)生活的詩,所以聞一多先生在《歌與詩》中比作“一篇韻語的《夏小正》或《月令》”。

豳風,《詩經(jīng)》十五國風之一,共有七首詩。寫作時間在西周。舊說作者是周公,這連前人也不相信,其實還是出于民間,也即“閭巷之作”。內(nèi)容以衣食為中心,旁及風土時令、社會生活以及草木蟲魚。第八章里特寫“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藏冰的地窖),說明當時已認識到冰塊的防腐作用。除了用于食物之外,還用于死者的尸體,因為古人對尸體是很重視的。

全詩共八章,屬于《詩經(jīng)》中的長詩部分,比起《大雅》的《綿》與《生民》,宗教色彩較少,抒情氣息較強,文學價值也較高。為什么要從夏歷七月說起?前人說,因為七月標志一年中上半年的結(jié)束下半年的開始,國君在這承前啟后的時期“訓農(nóng)”,則年終和來年的農(nóng)事無不包括,即所謂觀往而知來。例如“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兩句,便是未然之慮:如果無衣無褐,又怎能度過寒冬;不能度過寒冬,來年又如何手理耕具,足舉田頭呢?也就是要大家抓緊時機,不要懈怠。崔述在《讀風偶識》卷四中說:“七月火雖西流,殘暑猶存,距寒尚遠,乃見星流即知寒之將至;先事而籌,則無倉卒之患?!保ㄒ姟洞迻|壁遺書》)這固然言之成理。但我卻另有想法,雖然別無根據(jù)。

七月的夜晚,暑意還沒有完全消失,人們還要到原野里去乘涼。忽然,一顆紅色的大星向西面流去,高空里閃著強烈的光芒,如同宇宙之流螢,這種奇異的夜景恰巧被一位民間詩人看到了,從一剎那視覺的刺激里,時間觀念便通過空間觀念而出現(xiàn),詩人立即寫下第一句的“七月流火”。接下來是省去八月,緊接九月,因為八月天還不太冷,九月才是秋風漸急的時候,才會想到“授衣”,黃仲則所謂“九月衣裳未剪裁”。詩也總是含有跳躍性的。九月之后,又略去十月而徑說十一月、十二月。因為觱發(fā)和栗烈那樣風力,用在這兩月中才恰當。第二章里于九月后又略去整整一個冬天,徑說陽光照暖,黃鸝爭鳴的春天。春天的影子已經(jīng)在詩人心中躍動,詩人急于要為她歌唱了。

《詩經(jīng)》里的語言,有不少是當時的口語,所以唱的時候,別人容易聽懂。有些單字或詞匯,在今天已經(jīng)淪為“死字”,需要專家們?nèi)タ甲C,當時卻是經(jīng)常在使用的活字。例如觱發(fā)可能是大風觸物的象聲詞,栗烈當也是象聲,不一定是風猛烈得使人打寒戰(zhàn)的意思。又如第七章里的“黍稷重穋”,在《魯頌·閟宮》里也用過。就這四個字本字說,各有各的具體含義,即每字下都可以用頓號隔開,如“重”字(通“穜”)的意思為后熟的谷物,“穋”為先熟的谷物,但在詩里只是谷物的泛稱,就像我們現(xiàn)在說的柴米油鹽、風花雪月一樣。王國維在《觀堂集林·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中說:“古人頗用成語,其成語之意義,與其中單語之意義又不同?!闭捎脕斫忉屵@些例子。又如第八章末句的“萬壽無疆”,除本篇《七月》外,《詩經(jīng)》中還有五處用過它。說起來歷,不過是宴飲舉酒時信口說的祝頌之詞,多少帶有混話味道。

本篇第二章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這兩句,古今學者理解全然不同。按照某些古人的說法,這“女”是已經(jīng)訂婚的上層女子,“歸”是于歸之歸。她們在采桑時想到不久要遠嫁異地,與“公子同歸”,因而要與父母分離,心中不免傷悲??墒乾F(xiàn)代好多學者,也有將“同歸”解為帶著走或搶了去的,即指采桑女之遭蹂躪。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又將“許多野蠻民族的酋長對于一切的女子有‘初夜權(quán)’”的故事作比。但我們從西周時代的歷史看,階級的剝削和奴役,固然已經(jīng)存在,婦女之遭受污辱也是常見的現(xiàn)象。我們對周公制禮作樂那一套美化了的說法固然不能看得太認真,但這個時代畢竟和酋長統(tǒng)治的野蠻時代不同些。詩中的采桑女子,并不是專指單獨一個人,而是泛指幾個人。那么,在人群眾多的道路上,就可以公然搶走嗎?再說,這些女子既然心里已在害怕要被惡少們搶走,又何必出來采桑呢?我這樣說,并不否認當時一些貴族公子對婦女有過丑惡行為,只是就《七月》這兩句詩而論,把它解為像舞臺上那些白鼻子的衙內(nèi)的“強搶民女”實很難使人信服。

最近讀了錢鍾書先生《管錐編》那一冊《毛詩正義》,在《七月》一目中就開宗明義地注上“‘傷春’詩”三字。錢先生還為此二語作了一千余字論證,引用了王昌齡、曹植、《牡丹亭》等有關(guān)“傷春”的詩句,其中引王氏“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尤深有啟發(fā)。王詩從陌頭楊柳而想到戍邊的夫婿,《七月》中的女子則從明媚的春陽照著柔嫩的桑葉而想自己的婚事。詩中的女子屬于上層婦女,當時出門采桑,也是很普通事情。錢文中又引宋代李覯《戲題〈玉臺集〉》云:“江右君臣筆力雄,一言宮體便移風;始知姬旦無才思,只把《豳詩》詠女工?!崩钣M因《玉臺新詠》而想到《七月》中的采桑女,所以錢氏說:“亦有見于斯矣?!钡娭小按肮油瑲w”這一句,從具體意義上究竟應怎樣解釋才算圓滿,還有待推敲。

最后是此詩中的歷法,學者也有不同說法。一般以為這是夏歷與周歷并用,即七月、九月指夏歷,一之日、二之日指周歷一月(正月)、二月,也便是夏歷的十一月、十二月,就像現(xiàn)代民間仍有陰歷、陽歷兼用的。“一之日”即“在一月的日子里”的意思。一說全詩都用夏歷,“一之日”是“十有一之日”(月)的省稱,因為是詩,所以不好寫作“十有一之日觱發(fā)”;而十又是數(shù)字的終點,十之后必是一,故也可省去十字。

于右任有《夜讀〈豳風〉詩》云:“隕籜驚心未有期,烹葵剝棗復何為?艱難父子勤家業(yè),栗烈農(nóng)夫祝歲時。南畝于茅猶惴惴,東山零雨自遲遲。無衣無褐思終日,苦讀周人救亂詩。”于先生的原籍是三原,與豳同在陜北,詩作于抗戰(zhàn)時期(1944),所以末兩句這樣說。

  1. 觱(bì)發(fā):寒風觸物發(fā)出的聲音。
  2. 栗烈:形容寒氣逼人。
  3. 耜(sì):一種農(nóng)具,類似于犁。
  4. 馌(yè):指送飯。
  5. 田畯(jùn):古代掌管農(nóng)事的官吏。
  6. 爰(yuán):于是。
  7. 祁祁:眾多。
  8. 豳(bīn):也作邠,在今陜西省彬縣。但豳非周代國名,所以前人也以為豳詩不屬于“國風”?!髡咦?/li>
  9. 閭巷:鄉(xiāng)里民間。閭,里門。
  10. 七月流火的火指大火星,即熒惑星,色紅?!髡咦?/li>
  11. 閟(bì)宮:深閉幽靜的廟宇。閟,關(guān)閉、幽靜。
  12. 李覯(gòu):北宋哲學家、思想家。
  13. 殆通“迨”,和“及”同義;不作“大概”、“幾乎”解。新版《辭海》、《辭源》皆引此詩作“趕上”解?!髡咦?/li>
  14. 前人以為“女心”兩句,與《夏小正》二月的“綏多女士”有相似處,也有道理?!髡咦?/li>
  15. 隕籜(tuò):草木落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