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 4 難見廬山真面目

走在地球那一邊:意大利行腳 作者:魏國良,譚燕華 著


PART 4 難見廬山真面目

到過米蘭幾回,總沒見著名聞遐邇的Duomo大教堂的全貌,不是腳手架遮著半邊臉,就是篷布擋著一只角,甚至用一幅假畫補全大教堂、成就一副“大”模樣。這回去,是想去登塔樓的:既然可以登,總該已是全貌了吧?

——還是那不慌不忙的樣子,像個懶姑娘,慢慢梳洗、慢慢穿戴,幾百年過去了,還沒有把自己的妝容弄好。

聽人說,幾乎沒人見過大教堂的真模樣:一直在維修,轉著圈兒、變著法兒。我們幾年里見不著,那是小菜一碟——人家一生也沒見著呢。米蘭人好像都習慣了慢吞吞,信奉著“惟其慢吞吞才有味道可品、也才品得出那味道”的信條。

——也是。人參百年,才有力道,是之謂也。

這么說,我們這回的特意奔它而來是登不了頂了?也不是,準確地說,是登不了塔樓——又被腳手架圍住了,登上大教堂屋頂還是可以的。這頂和塔高差幾十米,雖不能實現(xiàn)“一覽眾山小”的夙愿,姑且一慰登臨極目的心思,也算是幾年來與大教堂的一次一次“Piacere”(幸會)了。

于是,“Go up to the roof”就成了米蘭之行的一道大菜。

到Duomo差不多九點鐘,廣場上游客并不多,門口邊警察倒不少,而且正門、兩個側門都是軍人與警員把守著——是要發(fā)生什么事?也不管,來都來了,就往里走。那手握探測器的警員并不來上上下下?lián)]舞那東西,而是往里指了指,變成了交警的那根棍子——好像現(xiàn)在也不用了。

走進去,才知教堂之大,才知“一覽”倒是眾人都變小了。幾十根五六個人合抱還嫌不夠的大石柱拔地而起,支撐起一個幾十米高的空闊屋頂。什么屋頂要這么樣嚇人的架勢呢?原地昂頭轉了一圈,好像并不是要托起一個大圓頂穹廬,像羅馬的圣彼得、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之類的格局,這么一來也就沒了悠遠的天頂畫,使整個教堂顯得有些陰郁。

與這些多瓣形大石柱的高大相映成趣的,是教堂里散布著的幾十個精致木屋的矮小。沿著四壁,每隔幾十步放著一個,開一扇小門,半腰上攔一塊小橫板,像是個小小柜臺。這小模小樣,給有點壓抑的教堂增添了一些些童趣,以至于真有孩子走過去,踮著腳尖往門里張望——是想看見那紅帽白胡子的圣誕老人,還是黑帽尖鼻子的巫婆?

還真有小木屋亮著燈的:一位神甫坐在那里面,與門外的信徒隔著橫檔板在低聲交談。而小木屋外,一些老老小小、男男女女的人們坐在長條椅上輪候著。那情景,活像中國醫(yī)院里的候診大廳,只是這里沒有喧囂,也不會產(chǎn)生“醫(yī)患糾紛”,很讓人品咂。錢還是要付的,只是變成了“隨愿”,叮叮當當一陣響,就是付錢,或曰向上帝表達心愿了。沒人來注意你“隨愿”了多少,甚至有付沒付。

這么從容地在里面徜徉,而不去登頂,是因為時間還早:得九點半。有書說,在教堂內(nèi)側有一個“I”可以進行旅游咨詢并購票??磥砜慈?,并沒有這么個“I”,倒有一個大一點兒的木屋,像一些Shopping的樣子,在那窗口張望了一下,沒有人;一張小紙片貼著,上面寫著“Go up to the roof”在后面的右側。走到它的后面、右側,倒是有一個地鐵閘口似的裝置。是這兒?沒人回答我們。還有幾分鐘。又在里面轉了一會兒,回到那小木屋,再看那告示,才注意到有人在那印刷體上手寫了幾個字,諸如票價是€5,購票、登樓在“→”。到底這“→”在哪兒?沒有下文了。只好問也扒在那兒看究竟的一個姑娘,她很肯定地說,不在這里面;可能——,她指指門外,用手臂劃了一個大圈。這個肢體語言總算把“→”注解清楚了:教堂的外面、右側的后部。

果然,那個很不起眼的側門里,有一間小屋、有一個閘口、有一列柜臺、還有一個半老的老人。拿了他給的票往那檢票口里塞,塞進一小半?yún)s不想“吃”進去,正在看是不是還有別的Mouth的時候,那小老人竟在里面喊起來了:“Push! Push!”,邊說邊快步走出來,一把奪過票死命塞進去。不是剛剛Push過了嗎?就在這時,聽見里面一陣響,算是Push過了、可以進去了。這意大利人實在有趣,“皇帝不急、急煞太監(jiān)”,說不清就干脆越俎代庖,一點都不慢吞吞嘛。這里其實是“Push deeply”——往里面多推一點就行了。

登頂?shù)氖A是我們見過、走過的最踏實的:寬厚、敦實,一色條石。在同樣也是條石的四壁空洞里,只有我們的一步步聲響在回蕩——還算好,并不覺得特別氣喘吁吁就來到了大教堂的屋頂。

從那石門出來,我們竟站在那兒邁不開步了:這哪是屋頂?一律是一米見方、一掌來厚的白色石塊,鋪滿了整個屋頂,人們就在這屋頂上或走或跑或坐或躺,名副其實的“蹬”頂了——竟可以任人踩踏!

這真讓人嘆為觀——且慢,這還不是真正的“頂”,最高的屋頂還差著一二十米,還要從后壁陡峭的石階登上去。當然,還得先從一列一列的石拱、站滿石雕像的塔柱群中穿過去,那情景,幾如身入“洞天福地”一般:頭頂是凌空、林立的石雕像,腳下是平緩的石屋頂,身旁是一拱一拱的石門洞,側身于圣人圣徒之間,我們似乎也洗盡凡塵,飄飄成仙了。

穿出最后一個石拱,踏上貼著石墻的一列石階,直上直下、窄窄的,從這里就可以把我們從剛才的兩翼提升到最高屋頂。那是叉手叉腳、攤攤的“人”字形屋頂,同樣是兩翼那種大石塊鋪就;屋脊枕壓著幾十米長的方形石柱,只不過它是躺著的。屋頂四沿是五六米高的拱形石欄,連綴著細長石柱上的細長石雕像,據(jù)說有135尊之多,顫顫巍巍聳立著,很為他們捏著一把汗。可他們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立場”不穩(wěn),這么一站竟然就幾百年過去了。

拍攝

遠眺

已經(jīng)有一些人在屋頂上,都在那里演繹自己的“絕活”:跳過來跳過去拍照的、追追打打搶著什么東西的、順著斜屋頂滑下去的、攀爬上石拱欄伸出頭去的……沒人來管這些相宜不相宜,好像也沒人擔心這么折騰會弄壞了大教堂的“瓦”。

把整個屋頂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走了一遭,把林立著的石塔雕像遠遠近近地端詳了一番,似乎有點明白了剛才教堂里幾十根大石柱的含義:沒有它們,這沉而又實的大屋頂是根本無法承當?shù)琼斨厝蔚摹?/p>

真不想下去。不是為了可以眺望米蘭城——這其實說不上特色,倒是為了這屋頂?shù)捏@世之作之舉。難見“廬山真面目”的前因后果,也總算略知一二了:成不易,修更不易。走到還搭著腳手架的主塔樓跟前,那上面有一處標著“承重1600公斤”,另一處警示著“系好安全繩”,看得人連走路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真地“獻身”上帝。

從屋頂俯視廣場,那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Ⅱ長廊就近在咫尺,一伸手似乎能觸摸到那玻璃穹頂。往下走的時候,看見一個姑娘對著一隅的一尊石雕像畫著素描。安安靜靜地站著,走來走去的人一點也不會驚動她;連著拍了幾張照片,也沒讓她有絲毫分心。這種專心倒是現(xiàn)今十分稀缺的資源。

但愿她能在自己的素描本上重現(xiàn)大教堂的“真面目”,也許,人們能因此而有幸一睹幾百年不見的真風采。

——該去Castello Sforzesco城堡了。

林立

Note 米蘭大教堂

洗禮

位于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是意大利不多見的哥特式建筑的經(jīng)典。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國,其外觀最大特點是尖拱、尖塔、大玻璃花窗。該教堂始建于公元1386年,歷時5個世紀建成。達·芬奇為教堂的建造解決了難題。教堂正立面呈金字塔形,屋頂飛拱張揚、雕塑三千,135座尖塔有強烈向上的動勢。最高尖塔頂上立有圣母瑪利亞鍍金像。其形制為世界哥特式教堂最大、歐洲教堂第三。教堂內(nèi)彩繪玻璃、立柱、圣壇、洗禮池、玻璃棺向游客開放。還可以借助臺階登上教堂天頂細觀頂部雕塑并一覽米蘭全景。有別于其他哥特式教堂的是,米蘭大教堂沒有鐘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