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佛教的發(fā)展與衍變

季羨林談佛:精裝珍藏版 作者:季羨林 著


印度佛教的發(fā)展與衍變

從宗教,特別是佛教發(fā)展的情況來看,玄奘留學(xué)印度的時期是一個具有關(guān)鍵性的轉(zhuǎn)變時期。從笈多時代起,印度教開始同化正在變化中的佛教,大乘萌芽于公元前3世紀(jì)阿育王時代。到了公元后二三世紀(jì),所謂空宗的學(xué)說才開始建立。又過了約兩百年,到了四五世紀(jì),所謂有宗的理論才形成。大乘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佛教的發(fā)展,但同時也孕育著衰亡的因素。小乘不承認(rèn)印度教的一些儀式、惡習(xí),而大乘佛教則逐漸承認(rèn)下來。這是佛教衰落的征兆之一。到了后來,釋迦牟尼被承認(rèn)為印度教十大化身之一,被請進了印度教的神殿,然而佛教也隨之而逐漸消失了。

玄奘于7世紀(jì)20年代末到了印度,7世紀(jì)40年代初才回國。他周游印度各地,對佛教和其他印度教派有細(xì)致周密的觀察。他在《大唐西域記》卷二對當(dāng)時印度佛教有一個概括性的論述。他說:

部執(zhí)峰峙,諍論波騰,異學(xué)專門,殊途同致。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qū)別。

這里講的是部派的分歧。下面又講到:

講宣一部,乃免僧知事;二部,加上房資具;三部,差侍者祇承;四部,給凈人役使;五部,則行乘象輿;六部,又導(dǎo)從周衛(wèi)。

可見僧伽內(nèi)部,待遇已大相懸殊。這是社會上封建等級制在僧伽內(nèi)部的反映。

在以后漫游印度各地時,他又隨時隨地記述印度佛教和其他教派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當(dāng)時印度佛教與“異道”(多半是印度教)勢力分布的情況,也可以看出佛教內(nèi)部大小乘勢力消長和宗派分布的情況,為了醒目起見,先列表如下:(1)

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健陀邏。50,233c。

2 《大唐西域記》沒有說明?!独m(xù)高僧傳》卷四《玄奘傳》說:“僧徒五千,多學(xué)小乘。”50,449a。

1 據(j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當(dāng)時眾部中有大乘學(xué)僧、薩婆多學(xué)僧和僧祗部學(xué)僧??梢娺@里也有人崇信說一切有部。

2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阇爛達那。50,232b。

1 玄奘在這里借無垢友的故事來宣揚大乘。

2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數(shù)千人”。50,223c。

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數(shù)千人”。50,234c。

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二千余人”。50,235c。

1 《釋迦方志》,卷下,(51,963b)《續(xù)高僧傳》卷四(同上書,50,451a),皆作《大乘上座部》。但我認(rèn)為都難以理解,另有專文討論這個問題。

2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僧徒主客常有萬人?!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26/112040259856.jpg" />50,237b)又說:“聞寺西三逾繕那有低羅擇迦寺,有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羅,本縛羅缽底國人,于薩婆多部出家。”(50,244a)

3 《大唐西域記》,卷十:“近有鄰?fù)鯊U其國君,以大都城持施眾僧,于此城中建二伽藍。”

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三百余人?!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26/112040259856.jpg" />50,240c)

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茶”。(50,241a)

2 《大唐西域記》卷十還說:“諸窣堵波凡十余所?!?/p>

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伽藍百余所,僧徒萬余人,學(xué)大乘法?!钡搅撕竺?,講到戒日王“自征恭御陀,行次烏荼國。其國僧皆小乘學(xué),不信大乘,謂為空花外道,非佛所說”。這顯然是有矛盾的。(50,241—244c)

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萬人?!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26/112040259856.jpg" />50,241a)

5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二僧“善解大眾部三藏”。(50,241b)

6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專門,分成二部:一曰摩訶毗訶羅住部,斥大乘,習(xí)小教。二曰阿跋耶祇鰲住部,學(xué)兼二乘,弘演三藏?!薄洞筇拼蟠榷魉氯胤◣焸鳌罚骸白裥写蟪思吧献拷??!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26/112040259856.jpg" />50,242c)《釋迦方志》下:“僧二萬余人,上座部也?!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26/112040259856.jpg" />51,967a)。參閱Watters,On Yuan Chwang's Travels in lndia,Ⅱ.234—235。

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缺。(50,243b)《釋迦方志》卷下:“上座部也?!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26/112040259856.jpg" />51,967c)

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城側(cè)有大伽藍,百余僧皆學(xué)大乘?!薄胺◣熞蛲6辏蛯W(xué)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及《攝正法論》《教實論》?!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1/26/112040259856.jpg" />50,243c—244a)

我想根據(jù)上面這一個表,探討以下的幾個問題:

a.佛教與外道力量的對比

b.佛教內(nèi)部大小乘力量的對比

c.佛教部派分布的情況

d.佛教日漸衰微的趨勢

佛教與外道力量的對比

玄奘是一個非常細(xì)心的觀察家。他對宗教現(xiàn)象觀察記錄得特別細(xì)致。他所到之處,不管停留時間多么短暫,他對當(dāng)時各宗教力量的對比都詳加記錄??上А笆嗨薄扒в嗨薄皵?shù)十”等數(shù)字太多,無法加以詳細(xì)的統(tǒng)計。粗粗一看,也可以看到佛教與外道,有的地方是勢均力敵,有的地方一方占優(yōu)勢??磥硗獾赖牧α坎⒉恍?。在外道中,玄奘有幾個地方特別提到事自在天(濕婆)的涂灰之侶,還有露形的尼乾,也就是耆那教的天衣派??梢娪《冉毯完饶墙痰确鸾掏窖壑械乃^外道在當(dāng)時是有相當(dāng)大的力量的。

佛教內(nèi)部大小乘力量的對比

我先根據(jù)上面的表做一個簡略統(tǒng)計,以當(dāng)時印度境內(nèi)各“國”或城,或伽藍為單位,崇信大乘的有:

濫波國

健馱羅國兩個伽藍

烏仗那國

呾叉始羅國

僧訶補羅國

烏剌尸國

迦濕彌羅國一個伽藍

屈露多國,“多學(xué)大乘,少習(xí)諸部”

毗羅刪拿國

戰(zhàn)主國數(shù)伽藍

吠舍厘國一伽藍

摩揭陁國

烏荼國

憍薩羅國

馱那羯磔迦國(2)

伐剌拿國

崇信小乘(3)的有:

健馱羅國三個伽藍

迦濕彌羅國一伽藍,小乘大眾部

磔迦國一伽藍

至那仆底國一伽藍,小乘說一切有部

波理夜呾羅國

薩他泥濕伐羅國

窣祿勤那國,“多學(xué)小乘,少習(xí)余部”

秣底補羅國,小乘說一切有部

瞿毗霜那國

堊醯掣呾羅國,小乘正量部

劫比他國,小乘正量部

羯若鞠阇國三伽藍,小乘說一切有部

阿耶穆佉國,小乘正量部

缽邏耶伽國

憍賞彌國

鞞索迦國,小乘正量部

室羅伐悉底國,小乘正量部

劫比羅伐窣堵國,小乘正量部

婆羅痆斯國,小乘正量部

戰(zhàn)主國

吠舍厘國一伽藍,小乘正量部

摩揭陁國一伽藍,小乘說一切有部

一伽藍,小乘

伊爛拿缽伐多國,小乘正量部

二伽藍,小乘說一切有部

瞻波國

羯朱嗢祗羅國

三摩呾吒國,上座部

羯羅拿蘇伐剌那國,小乘正量部

達羅毗荼國,上座部

摩臘婆國

伐臘毗國,小乘正量部

阿難陀補羅國,小乘正量部

瞿折羅國,小乘說一切有部

信度國,小乘正量部

阿點婆翅羅國,小乘正量部

波剌斯國,小乘說一切有部

臂多勢羅國,小乘正量部

阿軬荼國,小乘正量部

崇信大小二乘的有:

阇爛達羅國

秣兔羅國

羯若鞠阇國

阿逾陁國

弗栗恃國

奔那伐彈那國

恭建那補羅國

摩訶剌侘國

契吒國

鄔阇衍那國

缽伐多國

狼揭羅國

沒有說明的或“學(xué)無專習(xí)”的有:

那揭羅曷國

缽露羅國,“學(xué)無專習(xí)”

半笯蹉國

曷邏阇補羅國

磔迦國

至那仆底國

設(shè)多圖盧國

婆羅吸摩補羅國

藍摩國

拘尸那揭羅國

吠舍厘國

耽摩栗底國

案達羅國

珠利耶國

秣羅矩吒國

擲枳陀國

茂羅三部盧國

不管玄奘觀察多么仔細(xì),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有些數(shù)字說不清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要想作一個十分精密的統(tǒng)計,是不可能的。粗略地看一看:崇信大乘的“國”或伽藍共有十六個;崇信小乘的有三十七個;崇信大小二乘的有十二個;沒有說明或“學(xué)無專習(xí)”的有十七個。至于信徒人數(shù)則無法統(tǒng)計。從單位數(shù)字看來,大、小二乘五天竺都有,而小乘的力量,要比大乘強大得多。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在一些“國”內(nèi),大小二乘都有;有一句話含義不太清楚:“大乘、小乘,兼功習(xí)學(xué)”(阿逾陁國),“大小二乘,兼功習(xí)學(xué)”(契吒國),這是指的一個人呢,還是一個地方,看來專指一個地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不是一個人既學(xué)小乘,又學(xué)大乘。

佛教部派分布的情況

在大乘方面大概是空、有兩宗都有,因為有些地方?jīng)]有明確說明,無法統(tǒng)計。至于小乘,大家都知道,部派是非常多的,《異部宗輪論》共記述了十八部。但是這個數(shù)目并不是固定的。而且部派的名稱也異常復(fù)雜,時有異名同部的現(xiàn)象。我們在這里不詳細(xì)去談。根據(jù)《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提名的基本上共有四部,統(tǒng)計如下:

①上座部

②大眾部

③說一切有部(4)

④正量部

崇奉上座部的是:

三摩呾吒國(東)

達羅毗荼國(南)

崇奉大眾部的是:

迦濕彌羅國(北)

秣底補羅國(中)

馱那羯磔迦國(南)

崇奉說一切有部的是:

至那仆底國(北)

秣底補羅國(中)

羯若鞠阇國(中)

伊爛拿缽伐多國(中)(5)

摩揭陁國(中)

迦布德迦伽藍(中)

瞿折羅國(西)

波剌斯等三國(西)

崇奉正量部的是:

堊醯掣呾羅國(中)

劫比他國(中)

阿耶穆佉國(中)

鞞索迦國(中)

室羅伐悉底國(中)

劫比羅伐窣堵國(中)

婆羅痆斯國(中)

吠舍厘國(中)

羯羅拿蘇伐剌那國(東)

摩臘婆國(南)

伐臘毗國(南)

阿難陁補羅國(西)

信度國(西)

阿點婆翅羅國(西)

臂多勢羅國(西)

阿軬荼國(西)

伊爛拿缽伐多國(中)

總起來看,上座部流行于南方和東方。大眾部流行于北方和中部。說一切有部流行于北方、中部和西方。正量部流行于中部、南方、東方和西方,而以中部和西方為主。

小乘部派既然那樣多,為什么當(dāng)時在印度只有四個部派流行呢?看樣子恐怕是部派雖多,有的徒有其名,未必有多少信徒。在玄奘時代,印度流行的除了大乘佛教外,小乘就只有以上四部?!洞筇莆饔蛴洝愤€記有說出世部,但那是在梵衍那,玄奘不把它算在印度境內(nèi)。玄奘的記載正確不正確呢?其他方面的記載都證明了玄奘的觀察是正確的。最有力的旁證,就是晚于玄奘幾十年到印度的義凈在《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里的敘述。他說:

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一阿離耶莫訶僧祇尼迦耶。唐云圣大眾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萬頌。唐譯可成千卷。二阿離耶悉他陛尼迦耶。唐云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離耶慕薩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唐云圣根本說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離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唐云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萬頌。然而部執(zhí)所傳,多有同異。且依現(xiàn)事言其十八,分為五部,不聞于西國耳。其間離分出沒,部別名字,事非一致,如余所論,此不繁述。故五天之地,及南海諸洲,皆云四種尼迦耶。然其所欽處有多少:摩揭陀,則四部通習(xí),有部最盛;羅荼、信度(西印度國名)則少兼三部,乃正量尤多;北方皆全有部,時逢大眾;南面則咸遵上座,余部少存;東裔諸國雜行四部(從那爛陀?xùn)|行五百驛,皆名東裔乃至盡窮,有在黑山,計當(dāng)土蕃南畔。傳云:是蜀川西南,行可一月余,便達斯嶺。次此南畔,逼近海涯,有室利察呾羅國。次東南有郎迦戌國。次東有社和缽底國,次東極至臨邑國。并悉極尊三寶,多有持戒之人。乞食杜多是其國法。西方見有,實異常倫。)師子洲并皆上座,而大眾斥焉。

佛教分成許多部派,由來已久。至遲在佛滅度后約一百年,原始佛教就分化成上座和大眾兩部。最初的原因可能是在律規(guī)之爭,但是后來也涉及教義。

公元前4世紀(jì)時,佛教有三個中心:東方是吠舍厘,流行的是大眾部;中部是憍賞彌,流行的是上座部;西方是秣兔羅,流行的是說一切有部。(6)到了7世紀(jì)玄奘時代,情況顯然有了變化。說一切有部流行于北部、中部、西部,變化不大。但上座部和大眾部卻有了很大的變化。原在中部的上座部向東方和南方發(fā)展。原在東部的大眾部則向北方、中部和南方發(fā)展。這個變化對于研究印度佛教史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流行的四個部派中,從數(shù)量上來看,正量部流行的區(qū)域更為廣闊。連戒日王的妹妹曷羅阇室利信奉的也是正量部,可見它的影響之大。這些問題,以后當(dāng)專文討論,這里就不再詳說了。

在這里特別值得提出來的是大乘上座部問題。提到大乘上座部的有五個地方:一、摩揭陀國,摩訶菩提僧伽藍;二、羯伽國;三、僧伽羅國;四、跋祿羯呫婆國;五、蘇剌侘國。這里就出了問題:一般說,只有小乘才講上座部、大眾部,大乘是沒有這種說法的。這里出了大乘上座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以后也當(dāng)專文討論。

佛教日漸衰微的趨勢

最后我們再把早于玄奘二百多年的法顯《佛國記》的記載同《大唐西域記》對比一下:

《佛國記》《大唐西域記》
那揭羅曷國“邊有寺,寺中有七百余僧?!?/td>“崇敬佛法,少信異道。伽藍雖多,僧徒寡少,諸窣堵波荒蕪圮壞?!?/td>
醯羅城“精舍門前,朝朝恒有賣花香人(7)。凡欲供養(yǎng),種種買焉?!?/td>“諸欲見如來頂骨者,稅一金錢。”
健馱羅國“此國人多小乘學(xué)?!被萆骸岸鴩鹾脷ⅲ恍欧鸱??!?/td>
烏仗那國“佛法甚盛……凡有五百僧伽藍,皆小乘學(xué)?!?/td>“崇重佛法,敬信大乘。”
達麗羅川“亦有眾僧,皆小乘學(xué)”
秣兔羅國“經(jīng)歷諸寺甚多,僧眾萬數(shù)。過是諸處已,到一國。國名摩頭羅,有遙捕那河。河邊左右有二十余僧伽藍,可有三千僧,佛法轉(zhuǎn)盛。凡沙河已西天竺諸國,國王皆篤信佛法。”“好修冥福,崇德尚學(xué)。伽藍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
劫比他國“此處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眾食,雜大小乘學(xué)?!?/td>“(城東伽藍)僧徒數(shù)百人。”
羯若鞠阇國“有二僧伽藍,盡小乘學(xué)。”“邪正二道,信者相半。伽藍百余所,僧徒萬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習(xí)學(xué)?!?/td>
憍賞彌國“今故有眾僧,多小乘學(xué)?!?/td>“伽藍十余所,傾頓荒蕪。僧徒三百人,學(xué)小乘教?!?/td>
劫比羅伐窣堵國“城中都無王民,甚丘荒。只有眾僧,民戶數(shù)十家而已?!?/td>“伽藍故基千有余所,而宮城之側(cè)有一伽藍,僧徒三十余人,習(xí)學(xué)小乘正量部教。”
耽摩栗底國“有二十四僧伽藍,盡有僧住?!?/td>“伽藍十余所,僧眾千余人?!?/td>
伐剌拿國“亦有三千許僧,皆小乘學(xué)。”“邪正兼崇,不好學(xué)藝。伽藍數(shù)十,荒圮已多。僧徒三百余人,并學(xué)大乘法教?!?/td>

從以上這個簡短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

一、烏仗那國的情況說明,在法顯時代那里還是“皆小乘學(xué)”,而到了玄奘時期則變?yōu)椤熬葱糯蟪恕?。伐剌拿國的情況說明,原來“皆小乘學(xué)”,后來則是“并學(xué)大乘法教”。羯若鞠阇國的情況說明,原來“盡小乘學(xué)”,后來則是“大小二乘,兼功習(xí)學(xué)”。大乘在某一些地區(qū)逐漸擠掉小乘的痕跡昭然可見。

二、那揭羅曷國,法顯說:“邊有寺,寺中有七百余僧”;玄奘則說:“伽藍雖多,僧徒寡少?!憋魍昧_國,法顯說:“河邊左右有二十余僧伽藍,可有三千僧”;玄奘則說:“伽藍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苯俦人麌@說:“此處僧及尼,可有千人”;玄奘則說:“僧徒數(shù)百人?!钡⒛醯讎@說:“有二十四僧伽藍,盡有僧住”;玄奘則說:“伽藍十余所,僧眾千余人?!狈ヘ菽脟@說:“亦有三千許僧?!毙蕜t說:“僧徒三百余人?!币陨蠋讉€例子說明,玄奘時代僧徒減少了。換句話說:佛教逐漸衰微了。

1980年4月27日校畢

————————————————————

(1) 當(dāng)時印度境外的國家不列入,只提伽藍;沒有僧徒人數(shù)和所遵教派的不列入,只提外道天祠;沒有佛徒人數(shù)和宗派,無從對比,也不列入。

(2) 據(j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法師在其國逢二僧:一名蘇部底,二名蘇利耶,善解大眾部三藏。法師因就停數(shù)月,學(xué)大眾部《根本阿毗達摩》等論。彼亦依法師學(xué)大乘諸論。”(50,241b—c)

(3) 水谷真成《大唐西域記》,把馱那羯磔迦國(南印度)歸入大眾部,但根據(jù)《大唐西域記》:“僧徒千余人,并多習(xí)學(xué)大乘部法?!贝藝茟?yīng)歸大乘。但水谷真成大乘佛教表中卻未列入?!洞筇拼蟠榷魉氯胤◣焸鳌分杏卸平獯蟊姴咳氐挠涊d。參閱注①。

(4) 義凈作根本說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以論藏為本位。

(5) 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的伊爛拿國?!洞筇拼蟠榷魉氯胤◣焸鳌氛f:在這里流行的是小乘說一切有部。但是在《大唐西域記》中卻說,流行的是小乘正量部。接著又說:“近有鄰?fù)鯊U其國君,以大都城持施眾僧,于此城中建二伽藍,各減千僧,并學(xué)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笨磥磉@里基本上是宗正量部,只有這兩個伽藍學(xué)說一切有部。

(6) 般特(C.C.Pande):《佛教起源之研究》(Studies in the Origins of Buddhism),阿拉哈巴德,1957年,第559頁,注⑧。參閱孔策(Edward Conze):《佛教》(Buddhism),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1951年版,第66—67頁。杜德(N.Duu):《早期寺院佛教》(Early Monastic Buddhism),加爾各答,1945年,第2卷,第29頁。

(7) 51,858c。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