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釋迦牟尼(1)

季羨林談佛:精裝珍藏版 作者:季羨林 著


釋迦牟尼(1)

羨林按:

這一篇論文本來是給《中國大百科全書》寫的一個詞條。既然是詞條,就要求簡明扼要,條理清楚,不能像平常的論文那樣把引文出處一一標出。但現(xiàn)在既然要發(fā)表,它又成了一篇平常的論文。這是一個矛盾,我無法完全解決。我只能采取一種折中的辦法,把必要的引文注明出處。這里或那里,再加上一點我認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結(jié)果就形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送到讀者面前。我認為有必要在這里把我的指導思想說明一下。釋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來佛”或者“佛爺”,他是一個神仙。但我是一個科學工作者,不是一個宗教信徒。我認為,釋迦牟尼確有其人,是一個歷史人物。因此我寫這篇東西,就把釋迦牟尼當成一個人,同世界上其他歷史人物一樣,他是我研究的對象。我必須把籠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團團神話迷霧,盡上我的力量全部廓清,根據(jù)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還他一個本來面目。這是我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職責。如果說得不對,那是受水平的限制,我主觀上并無意宣傳什么東西。如果有一些話對某一些有信仰的人有點刺耳,那我說一聲:“請原諒!”信仰與科學有時候會有矛盾的,正如魚與熊掌不能得而兼有一樣。

一、釋迦牟尼的名字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名字梵文是?ākyamuni,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搬屽取笔遣柯涞拿郑梢娺@不是他的真名。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喬達摩”或“瞿曇”,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有人說這是他的氏族名稱,連一些百科全書,比如《大英百科全書》也這樣說,但這是不對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釋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ī瞿曇彌,可見他們不是外婚。此外,瞿曇還是一個婆羅門氏族名稱,而釋迦牟尼屬于剎帝利種姓。瞿曇這個名字是按照當時印度貴族的一般習慣從古代《梨俱吠陀》贊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來的。Gautama就是Vāmadeva。釋迦牟尼的真名是“悉達多”,梵文Siddhārtha,巴利文Sidhattha,意譯“吉財”或“一切義成”,梵文Sarvārthasiddha。

二、釋迦牟尼的家族

他屬于釋迦族。當時在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度。此外還有四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共和國,釋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用首都的名字稱之為劫比羅伐窣堵國(舊譯迦毗羅衛(wèi)國),梵文Kapilavastu。這是一個小共和國,只能說是半獨立的,承認憍薩羅為宗主國,轄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爾。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就在今天尼泊爾泰來地區(qū)的梯羅拉柯提(Tilaura Ko?)廢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縣的比普羅瓦(piprahwa)西北約十英里。這可能是歷史事實。因為在釋迦牟尼涅槃后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王阿育王曾在這里立過一個石柱,說明此處是釋迦誕生地?!洞筇莆饔蛴洝肪砹f:

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之所建也。

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

這個石柱今天保留了下來??脊艑W者還在這里挖掘出釋迦牟尼的舍利壇。曾有一個時期西歐一些學者認為根本沒有釋迦牟尼其人。這是不對的。

他的家屬自稱是印度古代甘蔗王族的后裔,同《羅摩衍那》主人公羅摩同出一系。這恐怕是偽托。有人甚至懷疑,釋迦族不是雅利安人,而是蒙古種,也沒有什么具體的證據(jù)。

三、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釋迦牟尼活了八十年,這沒有異議。爭論不休的是他滅度(逝世)的年代。只要把這一點弄清楚,他的生年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佛滅年代,異說甚多,據(jù)說約有六十種。只在中國的西藏地方,就有十四種之多。(2)其中比較通行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一、南傳佛教各國主張佛滅度于公元前544年或前543年。二、我國蒙藏黃教主張佛滅度于公元前961年。三、我國內(nèi)地有公元前1027年說;根據(jù)“眾圣點記”,則為公元前485年,較中國的孔子早死六年。四、在西方學者中,德國威廉·蓋格主張公元前483年說,荷蘭學者亨利·刻恩主張公元前370年說,日本學者有公元前386年說和前384年說,加拿大學者瓦德主張公元前486年說(3);采納得比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說。

四、釋迦牟尼的生平

關(guān)于釋迦牟尼的生平,我們并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F(xiàn)在只能根據(jù)梵文、巴利文以及漢文、藏文的佛經(jīng)的記載加以敘述。其中有不少神話,也有不少傳說,當然也有不少的歷史事實?;据喞磥硎强煽康模瑐€別細節(jié)則很難說。

釋迦牟尼的少年時代

釋迦牟尼出生在王家,父親名叫凈飯王。這有點夸大。他父親可能只是貴族寡頭中的一個頭子,美化稱之為王。母親是摩耶夫人。降生的時間傳說是中國舊歷的四月八日。降生后七天,母親逝世。他的姨母大愛Mahāprajāpati,亦稱瞿曇彌,把他撫養(yǎng)成人。她愛他如子,他敬她如母。這個姨母后來成為佛教僧伽中的第一個尼姑。他生長在深宮之中,享用極端奢侈。父親給他修建了三座宮殿:春季、夏季、雨季各有一宮。他受到了當時剎帝利青年所受的全部教育,包括各種學藝,軍事、體育也包括在內(nèi)。成年后,娶了妃子,名叫耶輸陀羅?!百t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艷若天后,同處日夜歡”(引文見漢譯本《佛所行贊》,下同)。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羅睺羅。這一定是歷史事實,因為佛教和尚是不許結(jié)婚的,可是佛祖卻竟結(jié)婚生子,給后來的佛徒帶來一個尷尬局面。若非歷史事實,佛徒是決不會這樣寫的。為了這件事,和尚編造了不少的神話故事,以圖擺脫窘境。我只舉一個例子?!陡菊f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四說:“爾時菩薩在于宮內(nèi)嬉戲之處,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萬婇女。若不與其為俗樂者,恐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4)

出家的經(jīng)過

據(jù)傳說,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他出生時,就有仙人預言:他如果不出家,就會成為轉(zhuǎn)輪圣王。因此,他父親早就擔心他會出家。于是就用盡心思,讓他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目的是引誘他放棄出家的念頭。佛經(jīng)講,有一天太子要出游散心,國王派人平整道路,驅(qū)逐閑人,不讓太子看到老人、病人、窮人等。然而凈居天卻變成一個老人,太子看了心煩,嘆息不已,轉(zhuǎn)回宮去。第二次出游,又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病人。第三次出游,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死人。第四次出游,看到一個天神化成的比丘。太子于是決心出家。這個故事顯然是虛構(gòu)的。總之,出家的真正原因我們還不清楚。當時社會上,有一派用不同形式出家尋求解脫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釋迦牟尼出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沙門思潮的影響,但一定還有更深刻的內(nèi)在的原因。

苦行

釋迦牟尼出家以后,原意是想走苦行這一條路??嘈性谟《裙乓延兄沂窃诟鱾€時代都很流行。他先去找沙門阿羅藍迦藍和郁陀仙,又去找五比丘,苦行了六年,結(jié)果身體羸弱,毫無所得,涅槃解脫,遙遙無期。他自己思忖:“如是等妙法,悉由飲食生?!保ā斗鹚匈潯罚┎怀燥垼罘ㄊ菍で蟛坏降?。他下決心重新進食,接受了一個牧羊女奉獻的香乳糜。“食已諸根悅,堪受于菩提?!保ā斗鹚匈潯罚┪灞惹鹂吹竭@情況,認為他叛變了,相約不理他。他又繼續(xù)游行,到處尋求解脫之道。

成佛

釋迦牟尼最后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坐在菩提樹下,發(fā)出誓言:如不成佛,決不站起。他坐在樹下究竟思考了一些什么東西呢?我們很難確說。在釋迦牟尼時代,社會上宗教人士中間流行著一種想法:精神可以突然發(fā)亮,豁然貫通,悟得至道;除了佛教外,耆那教也有這種信仰。也許就在這種信念支配下,他坐在那里思維。他先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心,得到天眼凈,看到眾生生死輪回,善人轉(zhuǎn)生人神,惡人墮入地獄。他最后想到生死根源,就是后來傳下來的十二因緣:無明(愚癡,不知)、行(形成力,形成)、識(認識)、名色(名稱與物質(zhì)形體)、六入(感官與感官對象)、觸(感官與感官對象的接觸)、受(感受)、愛(渴望)、?。◥蹐?zhí)、執(zhí)著于存在)、有(存在,無和空的對立面)、生(生)、老死(老死)。這十二因緣,有因果關(guān)系。但這關(guān)系很復雜,很微妙,解釋也有分歧。根據(jù)《佛所行贊》,釋迦牟尼是從下面老死想起的:“決定知老死,必由生所致……又觀生何因,見從諸有業(yè)……有業(yè)從取生,猶如火得薪,取以愛為因……”如此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最后根源是“無明”(“癡滅則行滅”)。一切皆從“無明”起。什么叫作“無明”呢?對于這個關(guān)鍵的字眼,解釋很分歧。有人說無明就是不知道事物實際上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存在。這有點大乘的味道,但可備一說。有的經(jīng)又說,“無明”就是不知道苦、集、滅、道四諦。無論如何,“不知道”的對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覺”,就是“佛”。這十二因緣著重講因果關(guān)系,是后來佛教根本學說之一,但是佛在菩提樹下還不能想得這樣有系統(tǒng)??赡苤皇且粋€大體的輪廓。

說法

釋迦牟尼證得大道,成了佛。經(jīng)過一番猶疑考慮,他決心說法轉(zhuǎn)法輪。他來到迦尸城(今貝拿勒斯)。他首先想到向他出家后見到的兩個比丘說法。但他們已經(jīng)死去。他又去找那五個苦行者,他們正在迦尸附近的鹿野苑。他們相約對他表示冷淡,最后還是洗耳恭聽。說法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根據(jù)佛經(jīng)傳說,大概是這樣的:如來佛首先講了中道,避免兩個極端,又講了八正道和四圣諦。如來可能講了這樣的一些想法,恐怕還比較粗糙。這樣系統(tǒng)化是以后的事情。有的學者認為第一次說法不是歷史事實,但缺乏可靠的證據(jù)。

招收弟子

第一次說法以后,以憍陳如為首的五人成了佛的弟子。接著是迦尸城富家子耶舍入教。他又帶了五十四人入教,此時已有比丘六十人。跟著是苦行仙人迦葉兄弟三個人入教,三人原都是婆羅門。三迦葉有弟子五百人,都受了正法。五百這個數(shù)目不可靠,這樣整齊的數(shù)目是后來捏造出來的。在王舍城竹林,又收舍利弗、大目犍連為弟子。后來成了如來佛的大弟子,二人也都是婆羅門??傊堑茏釉绞赵蕉唷Iば纬闪?。而且諸大弟子各有所長,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優(yōu)波離持律第一,羅睺羅持戒第一,大迦葉弟子頭陀第一名,但據(jù)估算,終釋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過五百人。

從社會地位來看,他確實收了一些低級種姓的人,比如大弟子優(yōu)波離就出身剃頭匠,弟子中還有淫女、強盜、殺人犯、商人、獵人,但出身婆羅門的更多。釋迦牟尼禁止奴隸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關(guān)于這方面的規(guī)定。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說:“從今已往,汝等苾芻不應與奴出家。若有求者,當可問之:‘汝是奴不?’若與奴出家,得越法罪?!?sup >(5)

釋迦牟尼與國王結(jié)交

在招收弟子的同時,他到王舍城見到瓶沙王,佛故意問弟子迦葉為什么不再事火而出家為僧。迦葉說:“事火修咒術(shù),離解脫受生,受生為苦本,故舍更求安。我本謂苦行,祠祀設大會,為最第一勝,而更違正道。是故今舍棄,更求勝寂滅,離生老病死,無盡清涼處?!保ā斗鹚匈潯罚凹艤纭本褪悄鶚劇J禄馃o法求得涅槃,所以他舍棄了事火。瓶沙王一聽,成為佛友,護法大王。

瓶沙王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弒父自立,這是一件驚人的事情。佛教雖然是一個出世的宗教,中國有人罵它是“無父無君”,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它也非常關(guān)心社會上的倫常道德,對于孝順父母更是特別強調(diào),它把“殺父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看作罪大惡極。這種意見屢屢見于佛教律中,無須具引。但是釋迦牟尼對于阿阇世弒父自立這一件事卻“寬大處理”。阿阇世后來后悔了,向佛坦白自己的罪行,佛竟加以安慰。佛經(jīng)多次講到這一件事,我只舉兩個例子。其一:“佛重告使言:‘語阿阇世王:殺父惡逆之罪,用向如來改悔故,在地獄中,當受世間五百日罪,便當?shù)妹??!?sup >(6)其二:“佛告諸比丘言:‘此阿阇世王,過罪損減,已拔重咎。若阿阇世王不殺父者,即當于此坐上得法眼凈。’”(7)從這一件事情中可以看出,釋迦牟尼爭取國王,用心良苦。此外,他同迦尸國王波斯匿、拔蹉國王優(yōu)填、王都人民之主惡生、南海之主優(yōu)陀延等國主都有交誼。

聯(lián)絡商人

釋迦牟尼同商人似乎有特殊的關(guān)系與聯(lián)系。他成佛后不久就接受兩個商人奉獻的食品。見了瓶沙王以后,又認識了大長者(大商人)給孤獨。給孤獨在憍薩羅王都舍衛(wèi)國布金滿園買下了祇林精舍,贈給釋迦牟尼。他成了佛教的居士。當時在摩揭陀國,在憍薩羅國,商人都是腰纏萬貫,在社會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摩揭陀王室也參與貿(mào)易活動,大概雙方互相利用,共同發(fā)展,因而才結(jié)成了密切關(guān)系。如來佛在幾十年傳教活動中,到過許多國家,走的路也都是當時主要的商道。在涅槃前游行時也走的是商道。同商人的接觸一定會是很多的。居士中間闊人富人占多數(shù)。

在弗哩逝(?rji)首都鞞舍離,釋迦牟尼結(jié)識了淫女庵摩羅。她很有錢,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在朝廷上廣通聲氣。她請佛吃飯,并送給佛一座花園。她服務的對象絕大部分可能也是富商大賈。

涅槃

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佛后,游行傳教,長達四十五年。東至瞻波,西到摩偷羅,初步組成了一個僧伽。據(jù)佛經(jīng)記載,僧伽里面后來還接收尼姑。這是違反釋迦牟尼的想法的,他瞧不起婦女,認為收婦女做尼姑,會縮短佛教的壽命,只因撫養(yǎng)他的姨母苦苦哀求才不得已而破此例。釋迦牟尼允許他姨母出家,但很有感慨地說:“若不聽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往世千歲。今聽出家,則減五百年。”(8)

最后他從王舍城出發(fā),做長途游行,來到了拘尸那揭羅的雙樹間,在這里逝世(滅度或涅槃)?;鸹螅S多國王來搶分舍利。

五、原始佛教的教義

釋迦牟尼時代,正是印度古代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有點像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學說,風起云涌,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從各方面來看,都可以說是印度歷史上一個轉(zhuǎn)折點。當時在思想界有兩大對抗的潮流:一是婆羅門,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這是保守派。一派是沙門,反對婆羅門那一套,是革新派。釋迦牟尼屬于沙門系統(tǒng),屬于革新派。恩格斯說,他的學說中有一些辯證法的因素。有人說,他的主要敵人不是婆羅門,而是外道六師,這看法很有見地。他究竟宣傳了些什么學說,今天還無法證實,只能根據(jù)現(xiàn)存的佛經(jīng)加以概括的論述。

有人主張,釋迦牟尼在涅槃前不久,對自己的學說做了一個撮要,這就是: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圣八道。所有佛教宗派,包括大乘在內(nèi),都無異說。這似乎就是釋迦牟尼自己歸納的基本教義。(9)這說法有沒有根據(jù)呢?應該說是有的?!堕L阿含經(jīng)》卷二《游行經(jīng)》說:

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圣八道。汝等宜當于此法中,和同敬順,勿生訟諍?!?sup >(10)

但是這種根據(jù)是靠不住的。這所謂“三十七品”在佛典中已經(jīng)成為一個刻板的老一套。不管什么地方,一提到佛的教義,就是這一套。例子太多,無法引用??磥磉@是佛教和尚長期形成的一套說法。釋迦牟尼在生前不可能對自己的學說做這樣系統(tǒng)的闡述,這樣的系統(tǒng)化顯然是后人做的。

估計如來佛的根本教義,不會出他在成佛時思考過的一些問題之外,后來他在第一次說法時又講到過,這就是四圣諦和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已經(jīng)講過,四圣諦是指苦、集、滅、道。意思就是說,人世無常,一切皆苦,造成苦的原因就是煩惱及業(yè),必須從煩惱及業(yè)中解脫出來,達到涅槃境界。達到涅槃的道路就是所謂八正道。

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可能就是這些,后來逐漸發(fā)展、深化、系統(tǒng)化,越說越玄,越說越煩瑣,以至達到“佛學號稱難治”的程度。

六、釋迦牟尼的說法方式

根據(jù)晚于釋迦牟尼的佛經(jīng)的記載,他說法很有一些特點,他善于用比喻,而且比喻很多出于農(nóng)牧。這些記載不一定完全可靠,可能有一部分是出于和尚代代相傳的回憶,至少可以反映早期佛教徒的情況,這種例證比比皆是。我現(xiàn)在從漢譯佛經(jīng)中選出幾個例子來:

猶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種雖多,收實甚小。(11)

譬如農(nóng)夫,宿有二業(yè):一田業(yè)高燥肥沃,二田業(yè)下濕瘠薄。(12)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食,設復入田,盡驅(qū)令出。(13)

過去世時,摩揭提國有牧牛人,不愚不癡者,有方便慧。(14)

若復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擁護其牛,終不失時,有所饒益。(15)

如田家子,善治其地,除去穢惡,以好谷子著良田中,于中獲子,無有限量。亦如彼田家子,不修治地,亦不除去穢惡而下谷子,所收蓋不足言。(16)

這些比喻的例子都說明釋迦牟尼本人和他早期的信徒是同勞動大眾有密切的聯(lián)系的。他們了解人民的生活,用人民的一些喜聞樂見的、從他們生活中選取來的比喻來闡述比較難懂的佛教教義。佛教發(fā)展之所以能這樣迅速,影響之所以這樣大,與這種說法方式可能有些關(guān)系。此外釋迦牟尼不承認梵文的神圣性,主張和尚使用自己的方言來宣傳教義。

七、釋迦牟尼對社會改革的看法

釋迦牟尼主張改革,但有很大局限性。他想革新,但又不徹底。比如他反對婆羅門所竭力主張的祭祀,他反對種姓制度。他曾打比喻說:在入海以前,長江大河各有自己的名字,一流入大海,就混同起來,表示佛教僧伽內(nèi)部沒有種姓之別。但不徹底,他好像只想為剎帝利向婆羅門爭首席地位。過去六佛沒有一個出身吠舍、首陀羅,可以為證。

在他一生中,他都同當時很有力量的商人有密切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也關(guān)心農(nóng)民,主要是吠舍。他反對殺牲(牛),這有利于農(nóng)業(yè),而農(nóng)業(yè)又主要是吠舍的職業(yè)。婆羅門當農(nóng)民的在《本生經(jīng)》中也可以找到。另一方面又結(jié)交國王,國王奴隸主反對奴隸逃跑,他就禁止奴隸入教,這可以說是迎合國王。在這里,他提供了一個在他以后的中外佛教徒(別的宗教徒也差不多)都遵循的榜樣?!读焊呱畟鳌肪砦濉兜腊矀鳌酚涊d高僧道安的話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17)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他同淫女也打交道,在這些方面表現(xiàn)出不少的世故,表現(xiàn)出圓熟的交際手段??傊屽饶材崾且粋€性格比較復雜,有不少矛盾的人物。但他之所以成功,佛教之所以成為一個世界宗教,一方面說明它滿足了一部分人民的宗教需要,同時同他這個教主有一套手段,也是分不開的。

1981年9月

參考書:

1.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贊》。

2.Hennann Oldenberg,Buddha,1923,Stuttgart und Berlin.

3.Etienne Lamotte,Histoire du Bouddhisme lnden,Louvain-la-Neuve,1976.

4.A.K.Warder,Indian Buddhism,Delhi.Varanasi.Patna,1980.

————————————————————

(1) 本文是季羨林給《中國大百科全書》寫的一個詞條,編入本書時改為現(xiàn)標題。

(2) 參閱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關(guān)于這個問題,德國著名梵文學者H.Bechert在他的新著《重新探討佛陀生卒年代芻議》(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 on“The Date of the Buddha Reconsidered”,1980年10月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印度研究討論會上的發(fā)言,作者寄來了打字原稿)中又重新作了分析研究。

(3) 《印度佛教》A.K.Warder,Indian Buddhism,Delhi,1970,p.44—45..

(4) 卷二四,第115頁上。

(5) 卷二三,第1033頁中。

(6) 《菩薩本行經(jīng)》卷中,見卷三,第116頁下。

(7) 《長阿含經(jīng)》卷一七,見卷一,第109頁中。

(8) 《五分律》卷二九,見卷二二,第186頁上。

(9) 《印度佛教》A.K.Warder,Indian Buddhism,Delhi,1970,p.830..

(10) 卷一,第16頁下。參閱《增壹阿含經(jīng)》卷三,見卷二,第561頁中,《十誦律》卷三三,見卷二三,第239頁下。

(11) 卷三,第114頁上。

(12) 卷四,第162頁中。

(13) 卷二,第312頁中。

(14) 卷二,第342頁上。

(15) 卷二,第794頁中。

(16) 卷二,第827頁下。

(17) 卷五〇,第352頁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