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引

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 作者:陳建華 著


小引

1924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八冊《國外游記匯刊》的封面:中框是書名,四周畫有各種交通工具:上面是城市馬路,跑著公共汽車、有軌電車、雙輪馬車、自行車和獨輪車;其下是天空,左飛船,右飛機;再下方是大洋和輪船,底部是一列長長的火車,從隧道駛出。

《國外游記匯刊》,中華書局,1924

一幅交通圖,呆板得有趣,卻錯亂空間。數(shù)十年前中國人驚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國門撞破,心扉炸裂,國人嘗到了堅船利炮的利害;曾幾何時,火車、汽車、東洋車、飛機紛至沓來,一樣樣在中土著陸。除了獨輪車,沒一樣東西是自己的,然而又頓又漸地中國人習慣了新的代步,學會了駕馭,也學會了制造,奔馳游弋在新的時空和文明之流里,夾雜著驚恐、悠閑、屈辱和驕傲。

沒什么比得上這些器物,賜予我們一個更為實在的“現(xiàn)代”,還有看不見不能摸的電力、蒸汽,連同電線、電話、電報……遂烘托出“交通”的意義——運輸、傳播、交換、溝通,編織成萬花筒變幻的感官和思想的經(jīng)緯。

交通器具凝聚著資本,馱載著象征的、政治的、教育的、文化的資本,給人類帶來福音、靈感和災禍。沒有交換和流通,思想長不出翅膀,歷史成不了火車頭。風景的流線被引擎帶動,日常生活的軌道壓上沉睡的枕木,劃然長嘯的火車刺入都市的面紗,思想陷入機械的漩渦,人們的觀看方式、生活習慣、時空想象由是改變。

1931年1月《良友》畫報刊出《上海車之展覽》,兩大張四個版面,展示出行駛在當時上海街面上的各種車輛,共50種,可說是應有盡有,嘆為觀止。三十年代初的上海,文藝上與世界現(xiàn)代主義接軌,《良友》畫報最富理性與務實的當代意識,引領市民注視當下世界現(xiàn)實、都市與物質(zhì)生活的發(fā)展,時常報道各國航空和交通事業(yè),這份車輛“展覽”即為佳例。一個細節(jié)不容忽視,即所有圖像標題及解說皆配有英文。為了略表敬意,這里仿照金宇澄《繁花》中民俗博物志的手法,依圖片次序把車輛名稱羅列于此:

人力車(俗稱黃包車)、腳踏車(俗稱單車)、火車、汽車、機器腳踏車、公共汽車、華商公共汽車(按:英文The highway bus,似為公路上行駛的商業(yè)用車)、腳踏黃包車、輕便火車、馬車、灑水馬車、電線修理車、電車、高梯車、無軌電車、鐵路手搖車、清道車、灑水汽車、垃圾車、筑路器具車、筑路運石車、壓路車、筑路煮油車、剪草車、鐵甲汽車、運銀車、搬場車、載重六輪大汽車、小雙輪火車(俗稱老虎車)、大雙輪火車(俗稱榻車)、獨輪車(俗稱小車)、腳踏貨箱車、郵政包裹車、汽油運送車、收糞車(俗稱馬桶車)、移動醫(yī)院(紅十字會防疫注射車)、救火車、送貨腳踏車、牛奶車、大糞車、污水車、殯儀汽車、醫(yī)院運尸車、嬰孩車、唐克炮機關車、迫擊炮車(法租界安南兵用)、軍用鐵甲汽車、殯儀馬車、兒童自由車、兒童腳踏三輪車。

上海車之展覽,《良友》53期,1931

這些交通器具屬于建構城市空間的硬件部分,意味著人流物流的運動,不外乎服侍市民的吃喝拉撒睡,包括每天的垃圾和排泄物。它們也代表勞動分工與經(jīng)濟階序,蘊含著城鄉(xiāng)之間的人流和物流。至三十年代初獨輪車仍占一席之地,它的移民傳奇可以追溯到晚清,載著一家老小進入大上海。在今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電瓶車,擔任速遞或外賣,正在展現(xiàn)數(shù)碼時代人流物流與經(jīng)濟階序的新傳奇。在這些車輛里還有法租界的迫擊炮車和坦克車,透露出上海的半殖民真相。其實那時國民黨控制了上海,也應當有中國人的軍事交通工具,這么說的話就不止50種了。

每一樣交通工具都有故事,虛構非虛構的,靈動或滯板的,文本和敘事延綿不絕。比方說關于人力車的故事,魯迅的《一件小事》和老舍的《駱駝祥子》膾炙人口?;驈垚哿岬摹斗怄i》洵為有關電車描寫的絕唱。然而還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交通文本,被歷史遺忘、被現(xiàn)代壓抑。雖然,筆者所見有限,從民國的廢銅破鐵堆里撿起來的無非是一些碎片爛片,看了半天,遂發(fā)出迷人的幽光。不妨先引一段1918年8月《新青年》上李大釗《新的舊的》文中一段:

我常走在前門一帶通衢,覺得那樣狹隘的一條道路,其間竟能容納數(shù)多時代的器物:也有駱駝轎,也有上貼“借光二哥”的一輪車,也有騾車、馬車、人力車、自轉(zhuǎn)車、汽車等,把念世紀的東西,同十五世紀以前的匯在一處。輪蹄軋軋,汽笛嗚嗚,車聲馬聲,人力車夫互相唾罵聲,紛紜錯綜,復雜萬狀:稍不加意,即遭沖軋;一般走路的人,精神狠覺不安。推一輪車的討厭人力車馬車汽車,拉人力車的討厭馬車汽車,趕馬車的又討厭汽車;反說回來,也是一樣。新的嫌舊的妨阻,舊的嫌新的危險。照這樣層級論,生活的內(nèi)容不止是一重單純的矛盾,簡直是重重疊疊的矛盾。人生的徑路,若是為重重疊疊的矛盾現(xiàn)象所塞,怎能急起直追,逐宇宙的大化前進呢?

這一幅百年前北京的日常街景,今日看來依然生動,駱駝轎騾車人力車之類早就淘汰,且像京滬有了四通八達的地鐵,但百車爭衢、路堵心塞的狀況不敢恭維。的確“生活的內(nèi)容不止是一重單純的矛盾,簡直是重重疊疊的矛盾”,端是至理名言。而所謂“把念世紀的東西,同十五世紀以前的匯在一處”,也是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熔爐的貼切寫照,但對于李大釗這位胸懷“宇宙的大化”的革命先驅(qū)來說,這前門的街景不啻是一面折射中國和世界亂象的鏡子。他懷有烏托邦理想,也熱烈鼓吹“新舊思想之激戰(zhàn)”。一年之后對胡適“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之論提出商榷,主張采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競爭”學說,“根本解決”中國問題。(《每周評論》35號)

行路難,《新聞畫報》,1908

散戲館之擠軋,《圖畫日報》,1909

再來看《國外游記匯刊》的封面,無甚深意,把交通器具擠縮在同一畫面里,上下陸地,中間???,表現(xiàn)了某種超寫實的空間心像,訴諸“你懂的”大眾常識,意謂各行其道,大路小路不必皆通往羅馬,倒有可愛之處。

書名取“文以載車”也是這個意思,從前說“文以載道”,然而自晚清至民國,大道崩頹,體用分裂,科技發(fā)達,機械器物日新月異,文學不絕,風格流派爭奇斗艷。其實朱熹說:“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保ā吨芏仡U集》,岳麓書社,2002,頁46)這么說“文”本來就是“車”,有“文”方有“道”,不過別誤會,本文沒有代圣人立言的意思。

翻閱形式駁雜的火車文本,漫步于幽靈旅程,透視一節(jié)節(jié)“車廂社會”的里外風景,窺探時代——由機械復制時代所帶來的社會和日常生活變遷,從語言和行為習慣、情感和思維方式、風土人情、雋詞妙語到陳腔濫調(diào),新舊之間兩股道上跑的車,或重疊交叉,或沖撞同歸于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