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開元雜報〉考》

方漢奇文集(增訂版)(套裝上下冊) 作者:方漢奇 著


跋《〈開元雜報〉考》

姚福申同志近年來致力于古代新聞史的研究,先后寫出了《有關(guān)邸報幾個問題的探索》(刊1981年第4輯《新聞研究資料》),《唐代新聞傳播活動考》(刊1982年《新聞大學(xué)》第5期)等文章,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見解,在古代新聞史的研究工作者為數(shù)不多深感寂寥的情況下,能夠得到這樣一位同道,實在是空谷足音,彌足欣慰。

我和福申同志無一面之雅,但是神交已久。他的治學(xué)態(tài)度是嚴謹?shù)?。他所寫的文章,論證綿密,言必有征,時有創(chuàng)新,不落前人窠臼,是很可欽佩的?!丁撮_元雜報〉考》是他的又一篇新作。

如所周知,《開元雜報》是中國新聞史乃至于世界新聞史上都很有影響的一份古代報紙。很多中外新聞史專家都對它作過研究,看法大體是:它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最古老的官報,出版于唐玄宗開元年間,不一定是印刷品,等等。福申同志的這篇文章,不囿于成說,不迷信權(quán)威,經(jīng)過細致的考訂和分析,提出了以下的一些觀點:(1)孫可之《讀開元雜報》一文中提到的那一批“開元雜報”,主要記錄的是開元十二年至開元十四年間的史事;(2)“開元雜報”可能是“開元雜記”之訛,它是印刷的,但并不是什么報紙,而只是一種大事記或編年史;(3)“開元雜報”的資料來源是“朝報”,后者才是中國最早的封建官報,它的問世不會晚于開元十三年。這些觀點都十分新穎。它們的提出,將有助于弄清楚有關(guān)“開元雜報”的一些問題,促進古代新聞史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是很值得注意的。這種在學(xué)術(shù)上勇于探索的精神,也是非??少F的。

當(dāng)然,由于是一種探索,而且到目前為止還處于繼續(xù)探索的階段,福申同志這篇文章中的有些觀點,論證得還不夠充分,有些觀點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推敲,還不能夠說就是最后的結(jié)論。

例如,關(guān)于“開元雜報”不是報紙的論述,就是這樣。我覺得,僅僅根據(jù)“一共只有數(shù)十百條記事,前后時間竟相距一年多”這一點,還不足以否定“開元雜報”的報紙性質(zhì)。也還不能就此得出“‘開元雜報’絕沒有《開元錄》詳細,所以它很可能是一部大事記,充其量是一種與《開元雜報》類似的編年史”的結(jié)論。因為根據(jù)孫可之在《讀開元雜報》一文中的描述,所謂的“開元雜報”是一批“不立首尾”的“數(shù)十幅書”,意即沒頭沒尾不相銜接的幾十張物事。既然“不立首尾”,不相銜接,就不一定是保存得很完整的東西。因此,“前后時間……相距一年多”,就不是沒有可能的。同樣,根據(jù)這“數(shù)十幅書”只報道了“數(shù)十百條”動態(tài)消息,“沒有《開元錄》詳細”,就斷定它不是報紙,也稍嫌論據(jù)不足。孫可之在文章中提到的那部《開元錄》,大約是《實錄》或《時政記》之類的東西,是根據(jù)左右史和宰相們的記錄整理寫出來的,成書的時間,通常晚于及時發(fā)布的官報。因為兩者的內(nèi)容大體相同,所以對照起來,“條條可復(fù)”。因為在后,能夠補進一些官報不載的文書資料,所以在有些(不是“所有”)問題的敘述上有可能比官報“詳細”。因此,是否比《開元錄》詳細,并不能成為判斷“開元雜報”是否報紙的主要根據(jù)。實際上,孫可之后來在長安看到的那些逐日“條報朝廷事”的官報,所刊載的也不過是“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之類的消息,其詳略程度與報道“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于安福樓南……”之類消息的“開元雜報”相侔。如果承認前者是當(dāng)時的官報,就難以否定“開元雜報”的官報性質(zhì)。

關(guān)于“開元雜報”是“開元雜記”之訛,因此明顯地不是報紙的說法,也是這樣。福申同志提出這一觀點的主要根據(jù)是清代學(xué)者汪師韓的《孫文志疑序》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樵文惟《唐文粹》所載《后佛寺奏》《讀開元雜記》……十篇為真”?!端膸烊珪偰刻嵋芬惨眠^這段話。其實這個根據(jù)并不一定靠得住。因為孫可之的那篇文章,《孫可之集》《唐文粹》《全唐文》《日本詩書志》等均作《讀開元雜報》,而不是什么《讀開元雜記》。光憑汪文中的那段話,改變不了這一事實。如果有錯的話,那么錯的很可能是汪文和征引汪文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而不是別的書。這一點,前此已經(jīng)有人指出過。說:“此‘記’當(dāng)是‘報’字之誤”(參看曾虛白《中國新聞史》74頁)??梢姟伴_元雜報”是“開元雜記”之訛的說法,是不能輕信的。

關(guān)于“開元雜報”是否印刷問題的論證,也有類似的情況。對這個問題,福申同志的文章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其主要根據(jù)是明人陸琛在《河汾燕閑錄》中的下面這段話:“雕版肇自隋代,唐刻留于后世者,僅開元年間之開元雜報,及唐僖宗十三年印刷之金剛經(jīng)兩種”。福申同志的文章還指出:“陸琛并非無名之輩”,他“是一位出入內(nèi)府,見識淵博,對文物頗有些鑒別能力的人。這樣一位史學(xué)專家,作了上述記載,盡管也有可能所看到的開元雜報印刷未必真是唐刻,但輕易否定,總覺依據(jù)不足”。其實這一根據(jù)也不是那么靠得住的。手頭沒有陸琛的原書,無從核對。但我總覺得陸琛的這段文字有點可疑。首先,陸琛這部書通常被征引的只是“隋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jīng),悉令雕版,此印書之始也”這一段話。福申同志所引的前面那一段話,僅見于曾虛白主編的《中國新聞史》,其中的“唐僖宗十三年”,曾書作“唐僖宗三十年(公元868年)”(見該書1977年版76頁),歷來研究印刷史的中外專著都從未引用過,它的準(zhǔn)確性十分可疑。其次,《河汾燕閑錄》這部書是陸琛擔(dān)任山西提學(xué)僉事時的著作,是一部雜論史事得失和經(jīng)典異同的隨筆札記,并不是什么精心的學(xué)術(shù)專著,因此紕漏很多。即如前引的有關(guān)雕版印刷的那一段話,就有不少專家學(xué)者指出它的錯訛??ǖ略凇吨袊∷⑿g(shù)的發(fā)明和他的西傳》一書中說:“陸氏此語,本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其文本曰:廢像經(jīng)悉令雕撰。意謂費像則重雕,遺經(jīng)則重撰耳”(46頁)。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一書中也說:“陸氏誤字之語,則吾未敢附和也”(20頁)。都認為把雕版開始的時間定在隋朝,是陸的一大失誤。這一看法,已為近世的印刷史研究工作者所普遍接受。再次,這一段文字本身也有不少問題。一是“雕版肇自隋代”這句話不準(zhǔn)確,理由見前。二是年代不對頭。唐僖宗先后用過乾符、光明、中和、光啟、文德五個年號,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乾符只有六年,因此不存在福申同志文章中引用的“唐僖宗十三年”,或曾書中引用的“唐僖宗三十年(公元868年)”這樣的提法。如果按照曾書括弧內(nèi)的“公元868年”來換算的話,則它所指的那一年,應(yīng)為唐懿宗咸通九年。這正是公認為世界最早的中國雕版印刷精品“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那部《金剛經(jīng)》雕印的年代。也許引文的作者所指的就是這個年代。三是陸琛絕對不可能知道有關(guān)這部唐時雕印的《金剛經(jīng)》的事情。陸是16世紀前后的明朝人,而這部《金剛經(jīng)》從11世紀起,就被藏入敦煌石窟,直到1900年即清朝末年才被人發(fā)現(xiàn),1907年才被公之于眾,他沒有可能預(yù)知它的情況。因此,前引陸琛的那番話,是很可疑的。曾書在引用這段話的時候,只籠統(tǒng)地標(biāo)明引自“陸琛著《河汾燕閑錄》”,并沒有揭出詳細的卷數(shù)和頁碼,根據(jù)前面說過的理由,我猜測這段話在陸書中根本不存在,它很可能出于誤引,這是只要找出原書一查,就能查處來的。福申同志文章中的那段文字是否轉(zhuǎn)引自曾書,我不清楚,如果是的話,那就上當(dāng)了。

福申同志的文章還認為,在《開元雜報》之上,另外還有一種類似宋代“推升朝報”和清代“宮門鈔”之類的“封建官報”,這種“官報”專門對外發(fā)布“朝廷日出事宜”,孫可之《讀開元雜報》一文所說的“日見條報朝廷事者”,指的就是這種報紙,它是開元雜報的“資料來源”。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也都值得新聞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但是,姚文根據(jù)趙翼《二十二史札記》中的兩段話,把這種封建官報定名為“朝報”,認為它有別于“邸報”,說“將這類封建官報也歸諸于‘邸報’,顯然不妥”“它的固有名稱應(yīng)是‘朝報’”,則又不免過于膠瑟了。因為,不論“朝報”或“邸報”,都只是封建社會時期一般人對封建官報(包括以報道官方消息為主的非官方報紙)的一種稱謂,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別,不宜過于拘泥。就拿“朝報”這一名稱來說,不僅唐宋人大量用過(這方面的材料是很多的,為節(jié)省篇幅計,就不一一征引了),明清人也大量用過。都用來泛指封建官報或民間印賣的報紙?!赌档ねぁ防锞陀卸盘乜础俺瘓蟆钡拿枋?,姚公鶴的《上海閑話》里也有“賣朝報為塘驛雜役之專業(yè)”的說法,所指的就是明清兩代的事情。把“朝報”或“邸報”這兩種稱呼強為區(qū)別,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同時也是缺乏足夠根據(jù)的。唐朝的文獻中還找不到“邸報”的字樣,無從比較。在宋朝,這兩種稱呼是經(jīng)?;煜摹R虼?,在“朝報”這一名稱上過于拘泥,并不一定符合當(dāng)時的實際。

由于文獻失證,情況不明,中國古代新聞史中的有些問題,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還有待于繼續(xù)探討,還需要做細致的推敲。正因為這樣,任何一個經(jīng)過分析和論證提出來的新的觀點,都是值得歡迎的??捶ú煌?,沒有關(guān)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不妨各抒己見。只有這樣,才能夠互相補充,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有些意見各執(zhí)一詞,一時統(tǒng)一不了,也沒有關(guān)系,并存下來,讓后人去擇善而從就是了。學(xué)術(shù)問題利于爭鳴,過早地下結(jié)論反而沒有好處。

以上是讀《開元雜報考》一文后的一點看法和想法,質(zhì)諸福申同志和新聞史學(xué)界同道諸公,不審以為然否。

(原載1985年9月第9輯《新聞學(xué)論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