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務實精神

《故事新編》中的越文化精神 作者:顧紅亞 著


第1節(jié) 越人的務實精神體現(xiàn)

丹納認為,一個生存于艱苦環(huán)境之中的古老民族,其文化性格必然是以講究“實際和實用”為特征的。他在《藝術(shù)哲學》中寫道:“為了要生存,……他們沒有時間想到旁的事情,只顧著實際和實用的問題。住在這種地方,不可能象德國人那樣耽于幻想,談哲理,到想入非非的夢境和形而上學中去漫游,非立刻回到地上來不可?!?/p>

紹興這片土地上,很早就有人類在此生存、繁衍,河姆渡遺址的發(fā)掘,使這里的歷史推前到了七千多年前。但偏于東南沿海之濱的地理位置表明,當時的人類古越族的生存環(huán)境是非常險惡的。據(j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江南卑濕,丈夫多夭”,與河海相伴,除了要時時經(jīng)受水患及水中生物的侵擾外:“越人斷發(fā)紋身,以避蛟龍之害”,濕熱的氣候也容易帶來瘟疫,經(jīng)常從事繁重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成年男子染上疾病的概率自然更大,一旦染上,在男耕女織的社會狀態(tài)下,“丈夫早夭”會危及家庭,甚至將會給整個部族帶來滅頂之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古越人慢慢產(chǎn)生出講求實際的行為,每做一個決定都必須切合實際情況,努力保護自己不受到侵害。

幾千年后,地球進入冰川末期,氣候逐漸轉(zhuǎn)暖,海侵開始,海水上漲,海平面漸漸上升。《尚書·堯典》中的“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真實地描繪了海侵之際,滔滔海水漫過古越大地上的平原、丘陵,甚至一些低矮的山地,水天一色的景象。古越人的其中一支不得不遷徙到海拔有近千米的會稽、四明山。遷徙的過程是異常艱險的。除了要避開被水淹沒的低洼之地,來到不被洪水吞噬的山地,還要和山地中的原住民防風氏爭斗,搶奪他們的地盤,以獲得能夠生存的棲身之所。曾經(jīng)生活的平原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如今只有林木蔽日、土質(zhì)貧瘠、毒蛇猛獸出沒、充滿著許多未知秘密的山野;曾經(jīng)可以駕舟馳騁,如今卻要依靠肩挑背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翻山越嶺。直到夏朝時期少康分封他的兒子無余到這里,作為他們先祖大禹的守陵人,才漸漸有意識地“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獸以給食”。在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下,人們更是形成了不事浮華、不好高騖遠,以一種穩(wěn)重的、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己任的求真務實的生活態(tài)度。早在遠古時期,這里的越人就養(yǎng)成了以陶瓷禮器隨葬于墓的習俗,這個有別于中原地區(qū)使用青銅禮器隨葬的習俗,顯示了越人將更為重要的青銅去鑄造武器,用以對付來自周邊族群的侵襲,保障自身的生存,并從血脈中一代代流傳下來。真如丹納所說的:幾百年的壓力造成了民族性,習慣成為本能,父親后天學來的一套,在孩子身上變做遺傳。

在紹興人中有一句口頭禪非常流行,那就是“做人做人,總要做。不做,怎么成人?”將“做”視為“成為一個人”的唯一途徑,而這個“做”其實就是務實的代名詞。古越大地上,早期環(huán)境險惡,經(jīng)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圍湖造田、開荒種糧,但仍然不能解決這里人口日益繁殖后產(chǎn)生的人多地少矛盾,吃了上頓趕緊籌劃下頓,一不做事就要餓肚子,一遇有災荒戰(zhàn)亂之年,更是“不獨下戶乏食,而士子、宦族、第三等人戶有自陳愿為乞丐之列者”。久而久之,這里的人們將務實視作自覺的生存習慣,而絕難容忍偷懶這種行為。“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寸寸進,尺尺延,八百里鑒湖在眼前;今天放點懶,明天放點懶,志要松,氣要散,兩百根骨頭會發(fā)爛”,更是將“人”的標準定位于是否“懶”上:“有力不使不是人”,由此在古越之地上普遍形成一種注重實干的民風。

發(fā)生在古越大地上最突出的“理性務實”例子,無疑是勾踐率領古越人民戰(zhàn)勝強大的吳國這一歷史事件。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源自這里的人類與水患抗爭的歷史?!坝泶笫ヒ?,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濒斞缸杂拙拖矚g去離家不遠的禹穴、禹廟游覽,也曾和三弟周建人、工友王鶴照去大禹陵附近采集植物作為標本,大禹那種務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魯迅。留學回國在家鄉(xiāng)任教時,他還曾帶學生去大禹陵祭掃,師生人人胸佩一朵小白花,并拍照留念,熱望大禹的務實精神同樣能為學生所認同。

魯迅出生的周氏家族,因他祖父周介孚寒窗苦讀多年,終于考取了進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縣,以及內(nèi)閣中書,使周氏家族的政治地位達到了頂峰,其“翰林”匾額被高高地懸掛在三個周家臺門的門楣上,使每個來到周家的客人一眼就能看到這代表著讀書人最高榮譽的象征。就是這樣一個以苦讀躋身官宦階層的人,本應是非??粗刈x書進仕,希望他的子孫與他一樣以讀書作為立身之本,并進而與他一樣光宗耀祖,然而,他卻以一種通達、開明的態(tài)度,給兒孫指出了一條與一般人不同的道路,認為“讀書不成,倒還不如去學做豆腐,還可以自立”。正因為有他的允許,魯迅與二弟周作人才能夠先后到南京,進入江南水師學堂,學做一個當時被視作猥賤的搖旗吶喊的水兵。這在當時,是被認為除了科舉進仕、做師爺成為幕僚外,最不被人看好的一條出路:“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sup>但正因為有祖父的支持,周氏兄弟二人才能離開偏僻、保守的故土,走向廣闊的天地,接受了現(xiàn)代文明思潮的洗禮,進而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如果祖父不是有一種務實的看待事物的眼光,他必然會同其他人一樣,要么讓魯迅繼續(xù)誦讀和研習八股文,去參加與他一樣的科舉應試的老路,再不濟,也會請托他的朋友,讓魯迅學做師爺,成為某個官僚的幕僚。如果真是這樣,哪怕魯迅自己有強烈的愿望想要離開這個令他又愛又恨的故鄉(xiāng),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其實這種務實的精神,在古越大地上古已有之。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有這樣的敘述:“越王慮(謀)伐吳,欲人之輕死(想使戰(zhàn)士勇敢不怕死)也,出見怒蛙(指瞪目鼓腹如懷怒氣的蛙),乃為之式(式,同軾,軾本是古代車前的橫木,此指憑俯車前橫木以示敬意)。從者曰:‘奚敬于此?’王曰:‘為其有氣(指勇氣)故也?!髂曛堃灶^獻王者,歲十馀人?!?/p>

《吳越春秋》中同樣記載了勾踐“軾蛙”的故事:“越王勾踐見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為式?’王曰:‘蛙有氣如此,可無式乎?’士人聞之,曰:‘蛙有氣,王猶為式;況士人之有勇者乎?’是歲,人有自剄死以其頭獻者(指自割頸死,使家人獻頭)?!?/p>

顯然,在準備興師伐吳這樣重大事件時,勾踐對祭天占卜等儀式活動并沒有過多的講究,他更看重的是民心士氣的鼓舞,所以出征吳國之際,勾踐將美酒灑向那條小河與軍民共享,因之而被稱為投醪河,一直在古越大地上流淌了千年之久,并將繼續(xù)流淌下去。也正是勾踐充分認識到“人”是決定事件成功最為主要的載體,他將任賢士、攬民心作為打敗吳國的兩大國策,也較早地形成了“士民者,國之根本”的民本思想。

《計倪內(nèi)經(jīng)》中,勾踐的謀士計倪對農(nóng)業(yè)、氣象和旱澇現(xiàn)象進行了考察和分析,并用陰陽五行的變化進行解釋:“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fā)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xù)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是以民相離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闭f明要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來種植、囤積糧食,勾踐聽取了他的策略后,在短期內(nèi)完成了財富的積累,擁有了可以戰(zhàn)勝吳國的經(jīng)濟基礎。

《越絕書》在總結(jié)越興吳亡的歷史教訓時就認為:“問曰:‘吳亡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边€引用范蠡的話說:“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者,失天下者也?!弊罱K得出的結(jié)論是“田地之間,人最為貴”。這既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真實,也寫出了《越絕書》成書的東漢時期越地士人對人的基本認識??梢姟袄硇詣諏崱币殉蔀楣旁饺嗣竦幕蛑?。吳越爭霸最終越國能夠戰(zhàn)勝強大的吳國,除了統(tǒng)治者勾踐的雄才大略外,離不開一切軍事、物力上的積累和發(fā)展,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切實作風才有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同樣,傳說中的越人遠祖大禹,主要并不是以古圣先王,而是以一個關心民瘼的治水英雄形象,以其勞身焦思、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實干精神垂范后世。如今,散布在古越大地上的鑒湖、應宿閘,以及綿亙幾百里的湖堤海塘等水利工程,更是越人務實精神的歷史見證。明人徐渭譽之為“纘禹之緒”,深刻地揭示出馬臻、賀循、湯紹恩等一代代在水利建設事業(yè)上作出卓杰貢獻的越地先賢州牧,與大禹力行務實精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還有王陽明的“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浙東學派的黃宗羲以“學必原本于經(jīng)術(shù)不為蹈虛,必證明于史籍而后足以應務”作為治學宗旨,都是將虛妄、空想排斥在外,重視現(xiàn)實、崇尚實干的務實精神。陳訓慈更是將經(jīng)世務實作為浙東學術(shù)文化的基本精神來看待:博約之精神,躬行之精神,經(jīng)世實用之精神,民族思想之精神,不立門戶與大公之精神。漢代王充說:“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則更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文獻?!胺蛱斓?,自然也,無為;若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sup>顯示出這位前代哲人在當時神道讖緯迷霧中批判各種保守、愚昧的習氣,發(fā)揚實事求是的理性自覺。而這也成為越地越學發(fā)展的基礎。北宋,有“明州四子”“永嘉九先生”,到南宋乾道、淳熙之后,更是盛況空前,有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提出“事功”思想,主張“經(jīng)世致用,義利并舉”,反對一味空談心性;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主張“義利雙行”“王霸并用”的“事功之學”,反對理學家空談心性命理;呂祖謙兄弟為代表的金華學派提倡博學通識、學以致用的作風,主張“講實理、育實材而求實用”。金華學派崇實致用的思想通過明末的劉宗周而流傳到清初黃宗羲、全祖望、萬俟同以至清代中期章學誠等人的浙東學派,后者雖以史學為其主干,而依然沿襲著前者“經(jīng)世砭俗”的主張,在清代風行的漢、宋之學以外同樣呈現(xiàn)出它的異彩,而其后勁直達章太炎和蔡元培。

正視嚴峻的現(xiàn)實而以理性務實的態(tài)度對待、處理事物,習慣于簡樸的生活而不尚奢華、侈靡,這就是古越人在長期艱苦生存斗爭中世代相傳的性格,而近代紹興人聞名于世的善于敝衣惡食、忍勞耐苦,便是古越族先祖勤勞簡樸風氣的遺傳。

理性務實同樣在魯迅親友身上得以體現(xiàn)。

祖父周介孚在對孩子啟蒙教育方面,也有著自己一套切合實際的方法:“他有他的一套思想,和當時的人不很一致。比如對于教育,他主張先讀《鑒略》,他以為首先應有一些歷史基礎的知識(雖然那書并不好懂)。他不贊成一般通行的先讀《百家姓》或《千字文》?!?sup>周介孚親自手書給魯迅等孫子的一張字條,更是對幼兒循序漸進地讀書的很好的注解:

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詩,筆力雄健,詞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示樟壽諸孫。

周介孚作為一個“學而優(yōu)則仕”,通過苦讀才進入仕途的士子,替百姓謀利去疾是他的抱負。在江西金溪任知縣時,“自理訟詞,并叫年紀還幼小的外甥偷偷走進監(jiān)獄里去觀看,他如知道管牢的有拷打及虐待犯人的事情時,就連夜坐堂,親自用火光照看傷痕,嚴辦獄卒”。但清廷腐敗,周介孚的性格又耿直無忌常常出言批評他認為不對的人和事,卻又偏偏遇上了科場行賄案,在清末行賄成風,但他“運復蹇”,被他曾經(jīng)抨擊過的人趁機死死咬住不放,最后落得自己遭受牢獄之災,每當秋后又擔驚受怕,擔心被斬首,兒子被革去秀才的功名,還早早離世,幾個孫子東躲西藏,不得不寄人籬下,家里置下的田產(chǎn)也因他的事打點而所剩無幾。“爰將生平所聞所見者,可法可鑒持身保家之道,備述此編”,周介孚總結(jié)了自己的一生,寫下《恒訓》,以便讓兒孫們借鑒和效法,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其中提到每個人都應該“學一事業(yè),到處可吃飯安身,家亦可?!??!拔┯袠I(yè)可立于不敗之地”,事業(yè)不在于大小,哪怕在路邊擺一小攤亦可。正由于他有這種務實的理念,當魯迅提出到南京水師學堂學習,祖父予以了支持。在得知杭州求是書院這所剛創(chuàng)辦不久的新式學堂招儒生時,立刻給周作人寫信:“杭省將有求是書院,兼習中西學,各延教習。在院諸童,日一粥兩飯,菜亦豐。得考列上等,每月有三四元之獎,且可兼考各書院。明正二十日開考,招儒童六十人,如有志上進,盡可來考。”說明周介孚認為當時的社會,如果還是拘泥于傳統(tǒng)的國學模式,已不適應了,還應該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識,而且“凡大事,必從小事作起,家事不能了了,安能辦國家大事乎?”

第2節(jié) 魯迅的務實精神體現(xiàn)

血管里流淌著古越務實精神的基因,同時又浸潤著身邊師長們的教誨,魯迅同樣有著強烈的務實精神。

早在少年時期,魯迅非常喜歡《花鏡》一書:“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許多圖?!?sup>除了家藏本外,他還自己購買了一部。魯迅閱讀此書并不是一翻而過,如今我們能夠看到在這本館藏《花鏡》上留有魯迅的許多批注,如對書中說的不少花木栽培法,魯迅都親自動手進行栽種,改正了書中的一些錯誤和不足之處。像“山躑躅,俗名映山紅,……以羊糞為肥,若欲移植家園,須以本山土壅始活。”魯迅在此處注有:“按:花性喜燥,不宜多澆,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痹凇跋扇苏啤睏l處,又注上了書上所沒有的仙人掌的形狀、特性、栽培方法等文字。顯然魯迅一定是經(jīng)過實踐才能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的。

因為父親被中醫(yī)的庸醫(yī)所害,年紀輕輕就拋妻棄兒離世,魯迅一直對中醫(yī)耿耿于懷,那時中國國勢艱危,許多青年人亟待找尋救國之路,得知日本的明治維新發(fā)端于西方醫(yī)學,當有機會赴日本仙臺醫(yī)專留學時,魯迅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有了切合實際的設想:“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也得到了藤野先生的關照,但在看了日俄戰(zhàn)爭中,中國人被殺,而其他的中國人面無表情地充當著看客的形象,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認為“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1909年秋至1911年底,魯迅輯錄整理了自周至隋的散佚小說36種,編成《古小說鉤沉》一書,該書取材很廣,既有收錄于《漢書》《隋書》《新唐書》等書的內(nèi)容,也有未見于史志著作的,針對大量的資料,尤其是一些“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nèi)容”,魯迅總是選取較好的校本或刻本作為底本,再結(jié)合其他的鈔校本、刻本和其他材料,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認真???,力求去偽存真,達到較完善的校勘。怪不得近代著名文獻學家余嘉錫對魯迅的輯錄成就贊嘆不已:“乃聞魯迅先生所輯《古小說鉤沉》已于滬上出書,求之此間書肆及圖書館不得,久之,始展轉(zhuǎn)假得其書,兩相比較,此編多得二十余事。然《鉤沉》采書十二種,其中《優(yōu)古堂詩話》、《錢圍山叢談》、《困學紀聞》三種,皆向未檢及者。雖其事多據(jù)他書輯入,但《紀聞》中一事則失錄。即蔡司徒在洛陽見陸機事,既據(jù)以補錄,謹著其事于此,不敢掠人之美?!?sup>對《會稽郡故書雜集》這部鄉(xiāng)邦文獻輯集,魯迅也是輯錄自各種古籍,并且多方考證,相互??毖a充,力求達到較完善的版本:“諸書眾說,時足參證本文,亦各最錄,以資省覽?!眠z邦人,庶幾供其景行,不忘于故?!?sup>

魯迅以為,一個人肚子餓了要吃飯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他說:“假如我們設立一個‘肚子餓了怎么辦’的題目,拖出古人來質(zhì)問罷,倘說‘肚子餓了應該爭食吃’,則即使這人是秦檜,我贊成他,倘說‘應該打嘴巴’,那就是岳飛,也必須反對?!?sup>他告誡青年,求職一事上不應多所挑剔,不要嫌什么卑下而不屑為,就因為“人不能不吃飯”,而“居今之世,事與愿違者往往而有,所以也只能做一件事算是活命之手段,倘有余暇,可以研究自己所愿之東西耳。自然,強所不欲,亦一苦事。然而飯碗一失,其苦更大”。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粗俗,但卻是真理。魯迅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會有所謂“隱者”,就是基于隱者同樣不能不吃飯這一簡單而冰冷的事實。陶淵明之所以能夠清閑地寫他的田園詩,因為“他有奴子。漢晉時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給主人種地,營商的,正是生財器具。所以雖是淵明先生,也還略略有些生財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沒有酒喝,而且沒有飯吃,早已在東籬旁邊餓死了”?!皼]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所以在《娜拉走后怎樣》中,魯迅給娜拉的出路只有兩條:要么墮落,要么回來。魯迅后期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雜文的創(chuàng)作中,獲得“自己靈魂的荒涼和粗糙”,就是認為這種短小精悍的文體形式能夠快速地針砭時弊。晚年的倡導新興木刻,也即在于這種“雖極匆忙,但即刻能辦”的藝術(shù)形式能夠快速地反映這個社會,并成為爭取民族解放和進步的又一武器。而且確實如魯迅所預想到的,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這種新興木刻在中國大地上迅速成長起來。

魯迅在1914年與友人的閑談中說:“我總想把紹興社會黑暗的一角寫出來,可惜不能像吳氏那樣寫五河縣風俗一般深刻?!荒軐懻?,我就撿一點來寫?!碑敗都翁尽芳磳⑹〕霭嬷H,魯迅又寫道:“我將來很想查一查,究竟紹興遇著過多少回大饑饉,竟這樣地嚇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專喜歡儲藏干物品。有菜,就曬干;有魚,也曬干;有豆,又曬干;有筍,又曬得它不像樣;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為特色的,也還要將它風干……”在魯迅看來,紹興民眾這種與其他地域迥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必然是由于這一地區(qū)經(jīng)常會遭受大饑饉,久而久之這里的人形成了對抗這種災荒的務實習性。

魯迅對于居住地點,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了自己的特有選擇。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選擇上海作為生活、戰(zhàn)斗的地方,對于魯迅來說,這是一個并非沒有苦惱、不存在內(nèi)心矛盾的選擇。就個人情感而言,魯迅是喜歡北京,愿意以北京作為自己生活之地的。他對這個曾住過十七年的文化古城一直懷有特殊的感情,多次產(chǎn)生過攜眷北上的打算。吸引著他的不僅是那里的氣候與人情,更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我還是喜歡北京,單是那一個圖書館,就可以給我許多便利?!?sup>而上海,這個當時東方第一大都市,且不說作為冒險家樂園光怪陸離、充滿肉欲血腥的生活,單是充斥于文壇的那種勢利、無恥的市儈氣,那種無賴式的搬弄是非的爭斗,就會讓一個正直的文人難以忍受。魯迅痛感“上海真是是非蜂起之鄉(xiāng),混跡其間,如在洪爐上面,能躁而不能靜”,多次產(chǎn)生離滬移居他處的想法,“頗欲易地,靜養(yǎng)若干時”?!昂芟牖乇逼接靡粌赡旯Α?sup>

然而,魯迅最終沒有離開上海:

為安閑計,住北平是不壞的,但因為和南方太不同了,所以幾乎有“世外桃源”之感。我來此雖已十天,卻毫不感到什么刺戟,略不小心,確有“落伍”之懼的。上海雖煩擾,但也別有生氣。

一個人,并非是天生就具有取之不竭的深邃思想的,而在于必須時刻與千變?nèi)f化的社會現(xiàn)實保持緊密聯(lián)系,從中捕捉所需要的信息,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緊扣住時代脈搏,從而能夠獲得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上海正因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四方雜處,泥沙俱下,多種社會勢力、文化力量在這里匯聚、沖撞,時代風云以最集中的形式迅捷地在這里呈現(xiàn)。這正是魯迅所謂“煩擾”中的“別有生氣”原因。這種獨具的環(huán)境優(yōu)勢,是魯迅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者所迫切需要、自覺追求的。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去廈門大學任教,就曾有過失去社會環(huán)境刺激以至思想枯窘、創(chuàng)作凝滯的教訓。他在當時給友人的信中就一再訴說:“我竟什么也做不出。一者這學校孤立海濱,和社會隔離,一點刺激也沒有;二者我因為編講義,天天看中國舊書,弄得什么思想都沒有了。”“文字是一點也寫不出。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所以我在這里能多久,也不一定?!?sup>這反映出魯迅在現(xiàn)實教訓下躋身變革運動現(xiàn)實環(huán)境、主動尋求思想刺激的自覺。晚年魯迅病體支離中堅持在上海這個對他身心健康極端不利的惡劣環(huán)境中居住,哪怕有人勸他到日本、蘇俄等國療養(yǎng),甚至已給他做好了前期準備,但他在思考良久之后,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依然在這魚龍混雜的上海大都市生活、戰(zhàn)斗,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作為一個現(xiàn)代文學作家,魯迅沒有一部長篇小說問世,因此,曾有人質(zhì)疑魯迅并不怎么偉大。理由是他連一部長篇小說都沒有寫出來。言下之意,只有寫出長篇小說的作家才是成功的作家。其實,魯迅曾有過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的想法和計劃。1924年暑假,魯迅受邀赴西安講學,除了想去領略一下大唐遺風外,最主要的是他想構(gòu)思創(chuàng)作一部長篇小說《楊貴妃》(也有說是想把它寫成一部三幕的劇本)。他對郁達夫、許壽裳、孫伏園、馮雪峰等人都有提到這個想法,他們也曾就此事寫過相關回憶文章。魯迅還對盛唐的時代背景、宮廷建筑及衣食住行都做過考證研究。郁達夫回憶:“朋友的L(魯迅)先生,從前老和我談及,說他想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事情來做一篇小說?!笨梢婔斞冈恢挂淮蔚貙ι磉叺呐笥颜勂疬^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愿望。而且,魯迅認為“七月七日長生殿”盟誓,表明唐玄宗對楊貴妃已經(jīng)沒有了愛情。甚至已經(jīng)想好了一個在當時絕對是很新穎的構(gòu)思,是唐明皇被暗殺時,刀落到脖子上的一剎那,他腦海里閃過他的一生。但當魯迅親眼看了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幕悲劇的地方時,“到那里一看,想不到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費盡心機用幻想描繪的計劃完全打破了,至今一個字也未能寫出。還是憑書本來摹想的好”(給山本初枝的信),從此也打消了創(chuàng)作《楊貴妃》的念頭。20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同時也是受蘇聯(lián)小說《鐵流》的影響,魯迅還曾有意寫一部反映蘇區(qū)紅軍的小說,并與剛好在上海養(yǎng)傷病的紅軍將領陳賡進行了兩次秘密會面。會談中,魯迅向陳賡詳細地詢問了許多蘇區(qū)人民生活、軍民關系,甚至生活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等等細節(jié),陳賡不但向魯迅詳細介紹了紅軍以劣勢裝備戰(zhàn)勝強敵的作戰(zhàn)場景,還為魯迅繪制了一張?zhí)K區(qū)軍事形勢草圖。不過,雖然魯迅通過交談收集了不少相關的資料,最后,還是因為對紅軍的生活太陌生而遺憾地放棄。魯迅的這兩次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的前期工作做得都很充分,最后還是未能完成,除了他日常事務繁忙、身體羸弱外,可能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對所要創(chuàng)作的小說不是充分的熟悉,尤其是創(chuàng)作紅軍題材的小說,魯迅并沒有當過兵的經(jīng)歷,身邊熟悉的人中,瞿秋白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人,但他的氣質(zhì)更多地在于文人,陳賡也只見過兩面,方志敏更是連面都未見過,魯迅以一個務實的精神來看待他的寫作:“好的文藝作品,向來多是不受別人命令,不顧利害,自然而然地從心中流露的東西”。因為無法從心中流露出他要寫的內(nèi)容,所以他最終放棄了寫作這些小說的打算。

第3節(jié) 務實精神在《故事新編》人物中的體現(xiàn)

在《故事新編》中,務實精神同樣在一些人物身上有所體現(xiàn)和流露。

首篇《補天》中,務實精神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主人公女媧的所作所為上。人類始母女媧摶土造人,所造之人在帶給瑰麗的天地間幾許人氣的同時,也在人類不斷增長的貪欲中最終爆發(fā)了戰(zhàn)爭。據(jù)《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泵鎸Α氨榈厥瞧俨及愕牧魉?,以及隨著水流沖過來的幾座山,女媧首先將這幾座山擱在巨鰲的脊梁上,囑咐“駝到平穩(wěn)點的地方去”,以防那些山隨著水流橫沖直撞,產(chǎn)生更大的破壞力,接下來她努力了解情況,以便想出對策。但目之所及的,不是直挺挺的已經(jīng)死亡了的,就是神情呆滯,表情木然。問了一圈,這些人類只顧著向女媧哭訴,表明自己這方的正義立場,指責對方是導致“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的禍首,而其實是什么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都沒有解答,從他們口中說出來的如尚書樣的文言句子拗口又費解,也使女媧摸不著頭腦。女媧只能依照自己的猜測:是戰(zhàn)爭破壞了原本安寧的“肉紅色的天地”。這令她“倒抽了一口冷氣”,因為她清醒地意識到,戰(zhàn)爭的破壞力是非常巨大的。事實上,“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產(chǎn)生的后果確實非常嚴重:“天上一條大裂紋,非常深,也非常闊。”

當知道了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后,女媧并沒有用隨手就有的泥土來補上被撞壞的天空中的裂縫,用泥土來補縫隙,確實是省心省力,但結(jié)果并不理想。因為泥土被洪水一沖,很容易被再次破壞,天空中的水依然會順縫隙傾瀉而下,地上洪水肆虐的災害依然存在,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依然非常嚴峻。在飛快地權(quán)衡利弊后,女媧不顧辛苦,堆上蘆柴,想用和天一色的純青石煉石來修補天空中的裂縫。地面離天空很高,女媧只得先將蘆柴日日夜夜地堆疊上去,在這過程中,女媧所造的人類又在干些什么呢?“遍身多用鐵片包起來的”那群還在繼續(xù)著他們的戰(zhàn)爭,爭奪著地盤,宣誓著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不包鐵片的”“只是腰間卻也圍著一塊破布片”的只顧著人云亦云,沒有任何思想,但也不忘在亂世時期做著小偷小摸的勾當:“從別一個直挺挺的東西的腰間解下那破布來,慌忙系上自己的腰,但神色倒也很平淡?!睕]有一個人來幫忙:洪水侵襲的事情好像與他們完全無關,儼然成為了最古老的看客們。女媧只能孤獨地忙活著。柴堆日漸堆高,她也日漸消瘦。尤其令人可恨的是在尋找補天的石頭時的遭遇:

當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純青石的,然而地上沒有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時到熱鬧處所去尋些零碎,看見的又冷笑,痛罵,或者搶回去,甚而至于還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攙些白石,再不夠,便湊上些紅黃的和灰黑的,后來總算將就的填滿了裂口,止要一點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響,支持不住了。

用純青石將天空中的裂縫補上,天空還會像以前那樣令人賞心悅目,大山里有純青石,但女媧顯然考慮到挖大山里的青石一則需要費時費力,單靠她一個人的力量并不一定能夠很快完成,在沒有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這會耽誤更多的生靈死于洪水,而當務之急是盡快將裂縫補好,減少死亡,讓天地重現(xiàn)美麗的色彩;二則是如果取了大山里的青石,有可能使堪堪頂住的有裂縫的天空出現(xiàn)新的裂縫,最后導致整個大山都無法支撐住天空,整個的天都塌了下來,那么整個世界將會全部陷入死亡這個可怕的后果;三則是大山缺少了部分純青石后,會影響大山本身的堅硬度,大山會阻擋不住洪水一次次地沖刷,最后會像女媧最初所看到的那幾座在波浪堆里“打旋子”的山一樣,不但不能給人類以庇護,反而成為人類災難的一部分,將會有更多的人類不但遭受到洪水帶來的災難,還有山的災難了。女媧想用由天空裂縫中掉下來的青石來補上,這是最現(xiàn)實和可行的方法。女媧出于實際考慮,這樣的為著人類著想,但這些人類又是如何對待這位無私的人類之母的呢?那些青石早已被那些人類在紛爭中作為戰(zhàn)利品被收歸己有了,哪容得女媧來取走,雖然這些青石對人類絲毫沒有用處,但既然已歸他們所有,就容不下別人再來從他們手中拿走,哪怕是女媧想取這些青石來補天,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類自身有個適合生存的環(huán)境也不行。所以,“冷笑”“痛罵”“搶回去”“咬伊的手”,這樣的言行紛紛出現(xiàn)在女媧取青石的過程中,而這不正是《藥》中夏瑜所受到的遭遇嗎?原來,歷史一直在做著重復的運行,為了人類的大多數(shù)奉獻著自己的啟蒙者們,在啟蒙愚昧的人類的過程中,不但沒能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還要被惡意地冷笑、痛罵和傷害,完全沒有意識到,啟蒙者并不是為著自己的利益,而完全是為著大多數(shù)人類能夠更好地生活。女媧在艱難的補天過程中,不但受到行為上的傷害,同時受到的還有精神上的侮辱:一個頂著長方板的小人指著竹片對女媧說:“裸裎淫佚,失德蔑禮敗度,禽獸行。國有常刑,惟禁!”怪不得狂人“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原來在剛有人類這個生物族群時,所謂的“仁義道德”就已隨之而誕生了。

但女媧的偉大就在于并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她對言行上的傷害一概置之不理,只著眼于現(xiàn)實的補天這項工程。當青石不夠,就添上白石,再不夠,就加上一些紅黃色的和灰黑色的石頭,把它們堆疊在裂縫中,一切以能夠補好天上的裂縫為前提。用從火樹林里的一株燃燒著的大樹來點燃她起初堆好著的蘆柴堆,為了加快修補的進度,使天空出現(xiàn)裂縫引起的災害早點結(jié)束,在蘆柴堆上的好幾處地方都點上了火,火勢漸漸成了“重臺花”,又成了“柱”,將石頭溶解成飴糖似的滿布于裂縫中。隨著火勢慢慢冷卻,溶解了的石頭終于將裂縫消弭了。但女媧還不是非常滿意,因為摸上去很有些參差,天空再也不能像往昔那樣完美了。

在補好了裂縫,消除了洪水肆虐而下的源頭,女媧并沒有停止她的工作,雖然她早就“累得眼花耳響”,快支持不住了,但她依然將蘆灰填在大水里,因為裂縫雖然補好了,但當初傾瀉而下的洪水還在地面上四處橫流,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只有把洪水帶來的所有危害消除了,人類才能真正得到安全。完成了最后一項工作后,“伊的以自己用盡了自己一切的軀殼,便在這中間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迸畫z以自己一己之力,切合實際的所作所為努力挽救了這個世界,挽救了生活于這個世界上的人類后,才安然地閉上了雙眼。

如果說《補天》中的女媧是以她的死亡為代價生成了她的務實精神,那么《理水》中的大禹則是以犧牲他的家庭和健康,才完成了他的務實行為的。

《理水》是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一傳說來展開的。災荒之下,那些避居于文化山上的學者們每月吃著從奇肱國用飛車運來的面包和魚,還不切實際地討論著禹究竟是一條蟲還是一個人的問題。與之相對的是那些普通的百姓們,在洪水肆虐,洪水滔天,災荒連年,沒有糧食的狀況下,處境非常困苦。他們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以一切能找到的東西來填充自己空空的胃:

我們總有法子想。比如水苔,頂好是做滑溜翡翠湯,榆葉就做一品當朝羹。剝樹皮不可剝光,要留下一道,那么,明年春天樹枝梢還是長葉子,有收成。如果托大人的福,釣到了黃鱔……

從魯迅塑造的這一順民的口中吐露的,更多的是對朝廷大員的溜須拍馬之語,一副諂媚的嘴臉,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這些在文化山上的學者們眼中的愚人們,面對困境,并不是無所適從,或者怨天尤人,而是以自己所能,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用榆葉和海苔果腹度日,并且費盡周折,將這些難以下咽的材料做得盡可能的好吃,難得釣了條黃鱔,更是成了他們興奮的源泉。他們也并沒有只顧眼前利益,有什么就吃什么,還想到了長遠的未來,沒有將樹皮全都剝光,要不然等到第二年春天就長不出來了,如果災荒還在,將失去果腹的材料了,這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命。

這和文化山上的學者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們不但嫌棄空運來的魚帶有泥土氣,還說百姓們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滔滔洪水也是他們弄出來的,還說“水還沒來的時候,他們懶著不肯填,洪水來了的時候,他們又懶著不肯戽……”還認為百姓吃的“榆葉里面是含有維他命W的;海苔里有碘質(zhì),可醫(yī)瘰疬病,兩樣都極合于衛(wèi)生”。在災難之前,真正“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恰恰是這群只會做所謂學問的學者們,“單是話不行,要緊的是做”。樸實的百姓們正以自己的能力樂觀地做著他們力所能及的事。

水利局的人忙著為上面派下來的考察員們擺酒接風,講著水鄉(xiāng)沿途風景,發(fā)著無聊的議論。而本應是水利考察員切實應該做的工作,諸如水災情況如何,百姓生存如何,如何才能把水災治理好等情況,這些考察員中絲毫不予以關注,簡直將考察水災情況當作了旅游消遣。而在這個時候,大禹帶著一大群乞丐似的大漢風塵仆仆地考察歸來了。大禹在詳細考察了山水菏澤的情況,并認真聽取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再將導的手法局部應用于治理洪水中后,最終得出了先前用“湮”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改變洪水對人們的侵害,運用這種方式來治理,只會導致洪水更加迅猛地禍害人們,是錯誤的,只有用“導”這個方法才能最終將天下的水患治理平復。但在剛宣布用“導”這個方法時,立刻遭到了一群學者們的指責,有說應“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有認為“‘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評的好法子”的。魯迅在致友人的信中,對這些學者作了雖刻薄但卻非常切合實際的評價:“我看中國有許多智識分子,嘴里用各種學說和道理,來粉飾自己的行為,其實卻只顧自己一個的便利和舒服,凡有被他遇見的,都用作生活的材料,一路吃過去,像白蟻一樣,而遺留下來的,卻只是一條排泄的糞?!?sup>

面對這些指責,大禹一概“一聲也不響”,因為他清楚“導”的方法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他與一群“黑瘦的乞丐似的”“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的人,在多年奔走于水患之地,變得“面貌黑瘦”“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時,才找到的一種切合實際的解決方式:“也有人在說我求名,圖利。說就是了。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jīng)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正是因為大禹不像其他水利考察員,將考察當作旅游和消遣,而是切切實實腳踏實地地考察水情,傾聽民意,才找到了治理水患的關鍵之處。查明原因之后,大禹帶著他那群“面目黧黑”“衣服破舊”的隨員們又奔走在治理水患的征途中。

正如大禹后來在舜爺面前所說的:“浩浩懷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里。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橇,走山路坐轎。到一座山,砍一通樹,和益?zhèn)z給大家有飯吃,有肉吃。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和稷倆給大家有難得的東西吃。東西不夠,就調(diào)有余,補不足。搬家。大家這才靜下來了,各地方成了個樣子?!痹谝源笥頌榇淼倪@些實干家們的努力下,淤塞的河道被人們一點一點地疏通,水患被慢慢地治理成功,人們有了安居的處所,生活景況也日漸好轉(zhuǎn)繁盛。

但人們的安居樂業(yè)是以大禹等人犧牲自己的家庭和親情換來的。《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啟,不入門,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過門不入,不得有子愛之心?!兜巯怠吩啤砣⑼可绞现?,謂之女媧,是生啟’也?!毙禄樗奶炀娃o別妻子治理水患去了,把家里的一切困苦都扔給了妻子,兒子阿啟出生后,他有三次在治理水患途中剛好經(jīng)過自己家的門口,但為了能夠盡早把水患治理好,他一次都沒有走進家門,以至于阿啟只知道自己的父親叫“禹”,直到十多歲才第一次見到父親。人們的安居樂業(yè)同樣是以大禹等人犧牲自己的健康換來的?!懊婷埠谑荨?、并不屈膝而坐,因為膝蓋不好,無法靈活彎曲,可能是長期浸潤在水中,生了“鶴膝風”,隨著年齡的老邁,腿腳將越來越不方便行走,后世將大禹的走路形態(tài)稱之為“禹步”。西漢揚雄的《法言》卷七《重黎》中記載“巫步多禹”。李軌為之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孜锥嘈в聿健!贝笥淼哪_底更是被所走之路磨出了許許多多栗子般大的老繭。而這也隱含著大禹所生活的時代,古越人的生存環(huán)境是極其險惡的,為了生存、發(fā)展,人們不得不花大力氣,努力將環(huán)境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在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各種困難,需要人們從教訓中得出更合理的經(jīng)驗,滿足當時當?shù)氐膶嶋H,這種以“適用”“務實”的態(tài)度解決實際情況的精神一直從遠古時期一脈相承地延續(xù)了下來。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曾經(jīng)提到:“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sup>大禹正是“埋頭苦干的人”。“讀書不知接統(tǒng)緒,雖多無益也;為文不能關教事,雖工無益也;篤行而不合于大義,雖高無益也;立志不存在于憂世,雖仁無益也。”這種務實的精神同樣體現(xiàn)在《非攻》中的墨子身上。與大禹的務實體現(xiàn)在埋頭苦干不同的是,墨子的務實更多的是“為民請命”。但不可否認的是,墨子與大禹一樣,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

楚國要攻打宋國之時,墨子既不在宋國,也不住楚國,本與他絲毫沒有關系,但他的“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兼愛”“非攻”思想促使他要解決宋國將被楚國攻打的危機。

墨子一方面不辭辛勞遠赴楚國親自勸說楚王放棄攻打的打算,一方面讓學生們做好準備工作,以防勸說不成功,將能在宋國被攻打之時有個應對之策。尤其是路過宋國國都時與學生管黔敖的對話,更是突出了墨子的這種務實表現(xiàn):

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向這邊走過來了。到得臨近,那人就歇下車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聲“先生”,一面撩起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

“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

“是的,防云梯的。”

“別的準備怎么樣?”

“也已經(jīng)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沒有。還是講空話的多……”

“昨天在城里聽見曹公子在講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氣’,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訴他:不要弄玄虛;死并不壞,也很難,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難說,”管黔敖悵悵的答道。“他在這里做了兩年官,不大愿意和我們說話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剛剛試驗過連弩;現(xiàn)在恐怕在西關外看地勢,所以遇不著先生。先生是到楚國去找公輸般的罷?”

“不錯,”墨子說,“不過他聽不聽我,還是料不定的。你們?nèi)匀粶蕚渲灰煌谏嗟某晒??!?sup>

墨子并沒有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顯示了一種務實的精神。“不要只望著口舌的成功”一語點出了墨子對自己能否勸退楚王攻打宋國并沒有抱以百分之百的希望。所以他讓學生們做好迎戰(zhàn)的準備工作,他的絕大部分學生在他的影響下行事也非常務實,而且工作也做得非常細致到位。既了解自己的實力,試驗了連弩,觀察了地勢,募集了麻、灰、鐵等在對敵戰(zhàn)斗時需用的物品,還了解楚國會有哪些攻城的工具,公輸般所造的云梯會用在攻城上,所以準備好沙子,將它裝在袋子中用來對付通過云梯爬上城墻的楚國士兵。

墨子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jīng)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認為判斷事物不能只憑個人的臆想,而是應該以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作為認識的依據(jù)。所以當他在赴楚國途中,看到他的另一個學生曹公子在鼓動人們,希翼讓楚王看看他們宋國的民氣,墨子對此是完全不贊同的,認為這是在“弄玄虛”,哪怕死了也是“于民無利”的。魯迅同樣對這種宣傳、鼓動的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對青年學生的游行、請愿是極不贊成的,認為這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無謂犧牲,并不是一種務實的行為,而事實上也確如魯迅所想到的:劉和珍、楊德群等許多青年學子倒在了游行隊伍中。

墨子到了楚國后,他并沒有立刻去見楚王,而是先去見了他的老鄉(xiāng)公輸般,因為他知道這是他在勸說楚王之前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公輸般給楚王建造了能夠攻克城墻的云梯,從而勾起了楚王攻打別國的欲望,只有先勸說公輸般放棄造云梯,放棄攻宋,才能夠進而勸說楚王放棄攻打別國的想法。墨子在見到公輸般后,并不是一開口就說公輸般造云梯,支持楚王攻打宋國的行為是不對的,那樣一來,肯定會受到公輸般的反感,不但勸說不了公輸般,達不到他所要達到的讓楚王停止攻宋的想法,反會使事情僵化,矛盾進一步激化。所以他采取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以自己給公輸般錢讓他幫著殺人,引申到公輸般造云梯幫楚王攻宋這件事上:

“可是先生這么遠來,有什么見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靜的說?!跋胪心闳⒌羲?/p>

公輸般不高興了。

“我送你十塊錢!”墨子又接著說。

這一句話,主人可真是忍不住發(fā)怒了;他沉了臉,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義不殺人的!”

“那好極了!”墨子很感動的直起身來,拜了兩拜,又很沉靜的說道:“可是我有幾句話。我在北方,聽說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余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知道著,卻不爭,不能說是忠;爭了,而不得,不能說是強;義不殺少,然而殺多,不能說是知類。先生以為怎樣?……”

公輸般果然順著墨子的思路,嚴厲斥責了墨子讓他去殺人的行為,從而醒悟到他的幫助楚王其實如同幫墨子殺人是一樣的道理。在他的引見下,墨子見到了楚王,并用一個人不要好東西,偏要去偷鄰居家的壞東西為例子,讓楚王自己得出這是個生了偷摸病的人,進而引申出楚王攻打宋國就像那個小偷的行徑。楚王認同了墨子的說法,但作為一個當權(quán)者,他已對攻打宋國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并不是說墨子的一番話就能夠完全打消掉他的計劃的,在這種情況下,墨子又實施了他的第二步勸說行動,與公輸般兩人“各各拿著木片,像下棋一般,開始斗起來了”。如此反復幾次,公輸般或者攻,或者守,最后都在墨子的防守和攻擊下全面失敗了。公輸般在攻守的演練中失敗后還不死心,認為只要把墨子殺掉,就沒有了攻宋的妨礙,也能完全把宋國攻打下來,但事實上墨子在來楚國之前就早已做好了一應準備:“就是殺掉我,也還是攻不下的!”成功地勸退了楚王攻打宋國的計劃。

墨子在結(jié)束楚國之行前對公輸般說的話很可以作為他務實精神的寫照:“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蹦釉趯嵤┧膭裢擞媱澲?,按照公輸般和楚王在聽了他的勸說后可能會做出的反應,不但自己做好相應的對策,還讓他的學生事先做好楚王最終未被勸說成功而還是要攻打宋國的所有準備。

墨子的學生在做著迎戰(zhàn)的準備工作時,身為宋國人,不但沒有同仇敵愾,一起迎敵,還在別人幫助自己,要求募集一些戰(zhàn)時所需物資時,“有的不肯,肯的沒有。還是講空話的多……”與女媧補天時所遇到的情況是何其相似,總是有那么多的看客,只希望暴政是暴政在別人的頭上,和他們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結(jié)尾,魯迅給墨子安排的是:

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檢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國隊,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zhí)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為著與他毫不相干的宋國人們,墨子“為民請命”,不但千辛萬苦地遠涉楚國,以自己的智慧和理念說服了楚王,本應引得尊重的人,最后卻落了個這樣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鑄劍》以復仇為主旨。但在復仇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以務實的精神實施著復仇這一行為,并最終使復仇這一目標得以實現(xiàn)。

眉間尺的父親,千辛萬苦花費了畢生精力鑄成了像冰一樣的劍,當看到世上無二的劍在自己手中誕生的那一刻,作為鑄造師感到非常自豪,代表著他的鑄劍技術(shù)是這個世上最好的,他的眼中放射出了大歡喜的光彩,但立刻,他又清醒地意識到,當他把劍鑄成之日,也就離他的死亡之時不遠了,王必定是會用他來祭劍的:“大王是向來善于猜疑,又極殘忍的。這回我給他煉成了世間無二的劍,他一定要殺掉我,免得我再去給別人煉劍,來和他匹敵,或者超過他?!狈駝t,若他還在這個世上的話,其他人就有可能會請他去鑄劍,不但王手里的這把劍做不到獨一無二,還可能會被人用新鑄成的劍來對付王,這樣,王的安全將不會有保障了。意識到自己所將面臨的悲慘結(jié)局后,眉間尺的父親并沒有因此而悲天憫人,也沒有攜家?guī)Э谔油?,更沒有提劍去刺殺王,因為他清醒地知道,一則逃亡不現(xiàn)實,“只要看這幾天的景象,就明白無論是誰,都知道劍已煉就的了?!碧釀⑼醺豢尚?,不但王宮戒備森嚴,作為普通人根本無法順利進入王宮,就是在王宮外面,王的身邊也總是有著一隊隊“拿著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和“拿刀槍劍戟的騎士”守護著,無法走近王的身旁,更別說眉間尺的父親只是個單純的鑄劍師,并不精通劍術(shù),一去不但只會讓自己白白送命,而且還要連累妻兒,成為刺客的家屬而遭到株連,甚至會因此而喪命,復仇更是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所以他早在整整三年的鑄劍過程中,就已想好了切合實際的對策:將那塊純青透明的鐵鑄成雌雄兩把劍,將雄劍留下,雌劍獻上去。既完成了王要他鑄劍的使命,鑄成了王所需要的劍,而王還不會知道有一把比雌劍更厲害的雄劍存在,也就只會將他殺害,放松對他家人的追殺。多年后,一直以為身邊這把可以保國、殺敵、防身的劍是世上唯一的王也會日漸變得更加剛愎自用,身體也已變得老邁的時候,長大成人的眉間尺就可以用那把雄劍替他復仇了。

與眉間尺的父親一樣,在對待復仇這件事上,眉間尺的母親同樣做到了理性務實,而非急功近利。殺夫之仇給眉間尺母親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丈夫竭盡所有的精力鑄造成功的劍,不但沒有給他帶來榮耀,反而遭到了殺身之禍。當時的她懷著孕,正是處于需要家人照顧的時候,但王卻把她的丈夫給殺害了,而且是死得那樣慘:“第一個用血來飼你父親自己煉成的劍的人,就是他自己——你的父親。還怕他鬼魂作怪,將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門和后苑了!”換成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遭遇,但眉間尺的母親卻隱忍了下來。因為她知道,作為一個女性,單憑她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實現(xiàn)為夫復仇的目的的,只有結(jié)合現(xiàn)實,將孩子生下來,撫養(yǎng)長大才是實施復仇的第一步。所以她牢記丈夫臨別之語:“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撫養(yǎng)。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頸子上,給我報仇!”所以十多年來,她一直以丈夫的這句話作為精神支柱,重復著“白天做得勞乏,晚上一躺就睡著了”的單調(diào)的日子,把復仇的火焰深深地埋在心底里。為了好好地生存下去,丈夫遺留下的鑄劍工具也“早已都賣掉了來救了窮了”“已經(jīng)看不見一點遺跡”,絲毫沒有要留下丈夫一些物品以作紀念的打算,一切以能夠?qū)⒚奸g尺撫養(yǎng)長大為宗旨。在撫養(yǎng)眉間尺的艱辛歲月里,眉間尺的母親從未在他面前露出過絲毫的復仇之意,不是她不想說、不會說,而是考慮到孩子年齡太小,過早地說出眉間尺父親的血海深仇,不但沒什么效用,而且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承受不住這副沉重的復仇擔子:“我早想告訴你的了;只因為你太小,沒有說?!钡斆奸g尺十六歲時,已是舞象之年?!抖Y記·內(nèi)則》中有“成童,舞象,學射御”之言,《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表明已到了可以去為父復仇的年齡了:“自然。我也只得說?!彼谝晃逡皇嬖V眉間尺事情的始末后,讓他掘出了床下的那把雄劍,穿上她早早就做好了的長短正很合式的青衣:“你穿了青衣,背上這劍,衣劍一色,誰也看不分明的?!睘槊奸g尺的復仇做好了應有的準備,唯一使她放不下的,是眉間尺優(yōu)柔的性情會阻礙復仇的實施,所以臨行之際再三告誡他要改變他的這種性情。

眉間尺在母親“失望的輕輕的長嘆”聲中走上了復仇之路。他的復仇意識是在一夕間完成的,最初,他明知自己的性格可能無法完成替父報仇的愿望,但心中復仇的火焰暫時壓制住了他的理智。不過在一次次準備刺殺途中所碰到的事:為突然跑過來的孩子差點碰上他背上的劍尖而出了一身汗;王宮附近密密麻麻地圍滿了人,他又擔心他的劍傷了人,不敢擠進去;當人們從他背后擁上來時,他又一次宛轉(zhuǎn)退避;當終于看到殺害他父親的王時,怒火灼燒之下提劍跨出去,卻跌了一個倒栽蔥,因此惹上了一個干癟臉的少年,糾纏不休下,不但王的儀仗早已走遠,自己面對無理取鬧的干癟臉的少年和旁邊看熱鬧的閑人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覺得無聊,卻又脫身不得”。

遠離熱鬧的城市后,眉間尺又想在地曠人稀的南門外準備對王行刺,覺得既不會誤傷無辜,又能更好地施展行刺的行動。但冷靜下來的他不久就意識到,他在復仇過程中怕誤傷普通人,以及面對普通人的糾纏都無法脫身,都是優(yōu)柔的這種性格表現(xiàn),對他的復仇是極為不利的。在面對普通人都無法果斷地與之對抗,更何況是作為強權(quán)代表的狡猾的王,更是無法實現(xiàn)替父復仇這個愿望了。

而當他聽到黑色的人“走罷,眉間尺!國王在捉你了!”時,更是惶惶然跟著走,后來甚至是飛奔了,這更加印證了他的心智并不堅定,這在復仇中是非常忌諱的,他也再一次深刻地意識到,根據(jù)他的性格和手段,是無法完成復仇大計了。所以,當聽到黑色人能夠給他復仇,只需要他的兩件東西“一是你的劍,二是你的頭!”眉間尺只是“覺得奇怪,有些狐疑,卻并不吃驚”,因為他深切地意識到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無法完成復仇的計劃了,但他看到過黑色人幫助他從干癟臉少年手中脫身時的場景,只是“舉手輕輕地一撥干癟臉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臉”,目光如磷火一般,直刺得干癟臉少年不敢直視,乖乖地溜走了。眉間尺見識到黑色人有復仇的足夠能力,也信任他會替自己完成復仇的任務,權(quán)衡利弊下,他面對現(xiàn)實,答應了黑色人的要求,“舉手向肩頭抽取青色的劍,順手從后項窩向前一削,頭顱墜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將劍交給黑色人”,同時也鄭重地將復仇的使命轉(zhuǎn)移給了黑色人。

《奔月》中的后羿,在褪去射日的英雄的光輝形象,轉(zhuǎn)而成為每天只能射殺幾只烏鴉,給妻子做烏鴉炸醬面,忍受妻子嘮叨的凡夫俗子。“這種情形,羿倒久已習慣的了,至少已有一年多。”但他依然甘之如飴,在他的身上看不出有無奈抱怨的神態(tài),而且還對只能給妻子吃“烏鴉的炸醬面”感到萬分慚愧。以一顆平常心,平靜地過著每日外出射殺獵物的日子,即使被老太婆訛去了十個白面炊餅,誣陷后羿的射日是偷了逢蒙的功勞,被逢蒙從背后用他教授的方法射殺,他也絲毫不在意,只是好心地教育:“你鬧這些小玩藝兒是不行的,偷去的拳頭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練練才好。”為了使妻子能夠吃上其他的食品,特意“遠繞了三十里路”“獵到一只麻雀”,在妻子的抱怨聲中,決定第二天“準備再遠走五十里,看看可有些獐子兔子……”無論走得多遠,都只是為了實現(xiàn)妻子能夠吃到更好的食物這樣一個非常平淡的愿望,不但任勞任怨,而且非常了解實際情況:這一年來,附近的獵物已在他那把弓下紛紛喪命,只有走到更遠的地方,才有獵物可以捕獲。

哪怕在最后,得知他的妻子吃了他的升天藥后飛入月宮,他的射日弓也沒能將月亮射下來后,他也只是吩咐侍女:

還是趕快去做一盤辣子雞,烙五斤餅來,給我吃了好睡覺。明天再去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藥,吃了追上去罷。

無論是妻子的不理解,還是最后的棄他而去,無論是曾經(jīng)的風光,還是現(xiàn)在的默默無聞,后羿都是甘于平淡地、踏踏實實地把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一個個陷阱填平,然后跨過去,接著走下去。

魯迅對《采薇》中的伯夷、叔齊這兩個人物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伯夷、叔齊為了不再吃“周家的大餅”離開養(yǎng)老堂,來到首陽山上。沒有居所,他們就住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沒有食物,他們就摘松針,砸去松針外面的青皮,又細細的砸得好像面餅,支起石片,石片下生起火,石片上放松針面,做成糕吃,覺得不好吃后,又改成薇菜,還是用烙過松針面的石片來烤薇菜,結(jié)果很鮮,從此他們就天天吃這薇菜,“做法也多起來:薇湯,薇羹,薇醬,清燉薇,原湯燜薇芽,生曬嫩薇葉……”作為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小時候不但衣食無憂,還有保姆照顧,那時,從保姆的故事中知道薇菜是鄉(xiāng)下人在荒年時沒有糧食的境況下才吃的食物,如今,他們兩個曾經(jīng)錦衣玉食的人,為了生存下去,不但采食這種連鄉(xiāng)下人平時都不吃的食物果腹,而且還將薇菜精心地制作成各式各樣,絲毫沒有抱怨。但他們不知道,哪怕這些薇菜再如何變化,其本質(zhì)還是屬于周朝的,為了心中所謂的正義逃離周家的大餅,最終還是沒有逃離周家的薇菜,他們再如何務實,也只能成為別人口中的笑料。

古越的蠻荒之地,無論是生存繁衍,還是抵御外來侵略,都必須依靠腳踏實地的實干,和在失敗過程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再結(jié)合自然規(guī)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里的人理性務實的行事作風,不好浮華,只求解決眼前所發(fā)生的問題?!豆适滦戮帯分械谋姸嗳宋?,在生存、治理環(huán)境、勸退敵人、復仇等事件中,都是依靠務實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每一個出現(xiàn)在面前的難題,并最終獲得和擴大、改善了生存的空間。

  1. [法]丹納:《藝術(shù)哲學》,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頁。
  2.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二六 脫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
  3. 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438頁。
  4. [東漢]袁康、吳平輯錄:《越絕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頁。
  5. 張仲清校注:《越絕書校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頁。
  6. [東漢]袁康、吳平輯錄:《越絕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頁、第92頁、第93頁。
  7. 王充:《論衡·譴告》,《諸子集成》卷7,上海書店1986年影印出版,第143頁。
  8. 喬峰:《略講關于魯迅的事情》,《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46頁。
  9. 喬峰:《略講關于魯迅的事情》,《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46頁。
  10. 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jīng)〉》,《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頁。
  11. 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頁。
  12. 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281頁。
  13. 魯迅:《〈會稽郡故書雜集〉序》,《魯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
  14.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通信(復魏猛克)》,《魯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378頁。
  15. 曹靖華:《智慧花開爛如錦》,《魯迅回憶錄(散篇)》中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25頁。
  16.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編·隱士》,《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232頁。
  17. 魯迅:《華蓋集續(xù)編·馬上支日記》,《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頁。
  18. 魯迅:《341218致楊霽云》,《魯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頁。
  19. 魯迅:《340409致姚克》,《魯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頁。
  20. 魯迅:《331021致曹靖華》,《魯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頁。
  21. 魯迅:《兩地書·一二二》,《魯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頁。
  22. 魯迅:《261004致韋叢蕪、韋素園、李霽野》,《魯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頁。
  23. 魯迅:《261029致李霽野》,《魯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95頁。
  24. 魯迅:《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頁。
  25. 魯迅:《故事新編·補天》,《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頁。
  26. 魯迅:《吶喊·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頁。
  27.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393頁。
  28. 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頁。
  29. 魯迅:《350423致蕭軍、蕭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頁。
  30.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頁。
  31.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472頁。
  32.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475頁。
  33. 魯迅:《故事新編·非攻》,《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頁。
  34. 魯迅:《故事新編·奔月》,《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8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