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紫禁城里叫蟈蟈

京華憶往 作者:王世襄 著


紫禁城里叫蟈蟈

溫室種唐花,元旦可以觀賞盛開的牡丹;暖炕育鳴蟲,嚴冬可以聆聽悅耳的秋聲。人工育蟲,不知始于何時,但至遲晚明人可能已以此為業(yè)。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三《胡家村》稱:“促織感秋而生,而音商,其性勝,秋盡則盡。今都人能種之,留其鳴深冬。其法土于盆,養(yǎng)之,蟲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灑綿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動,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然。置子蔬葉,仍灑覆之。足翅成,漸以黑,迎月則鳴,鳴細于秋,入春反僵也。”(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促織,即蟋蟀,通稱蛐蛐,是北京冬日所養(yǎng)鳴蟲之一,此外還有蟈蟈、札嘴、油壺魯、梆兒頭、金鐘等,都能用人工孵化培育出來,使之鳴于冬日。

早在清前期,民間育蟲的方法和冬日欣賞鳴蟲的習俗便被引入了清宮紫禁城??滴醯坌钣幸皇最}為《絡緯養(yǎng)至暮春》的五律:

秋深厭聒耳,今得錦囊盛。

經(jīng)臘鳴香閣,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護惜,事渺亦均平。

造化雖流傳,安然此養(yǎng)生。

(《康熙御制文集》四集,卷三十五)

上詩所詠的蟈蟈(絡緯),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孵育出來的。因為天然的秋蟈蟈,無論如何也活不到第二年的暮春。再讀乾隆帝弘歷的《詠絡緯》詩并序,更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皇祖時命奉宸苑使取絡緯種育于暖室,蓋如溫花之能開臘底也。每設宴則置繡籠中,唧唧之聲不絕,遂以為例云。

群知絡緯到秋吟,耳畔何來唧唧音。

卻共溫花榮此日,將嗤冷菊背而今。

夏蟲乍可同冰語,朝槿原堪入朔尋。

生物機緘緣格物,一斑猶見圣人心。

(《乾隆御制詩集》二集,卷一)

弘歷明確道出自康熙時起,宮中一直備暖室孵育蟈蟈,設宴時用不絕的唧唧之聲來增添喧熾的氣氛。值得注意的是宮中的蟈蟈用錦囊或繡籠來貯養(yǎng),而民間卻用的是葫蘆。這是從乾隆時人的詩文中得知的。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稱:蟈蟈“能度三冬,以雕作葫蘆,銀鑲牙嵌,貯而懷之,……清韻自胸前突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楊米人有一首作于乾隆六十年的《都門竹枝詞》:

二哥不叫叫三哥,處處相逢把式多。

忽地懷中輕作響,葫蘆里面叫蟈蟈。

(《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不過筆者相信乾隆之后不久,紫禁城內(nèi)也大量用葫蘆來養(yǎng)蟈蟈了。我們只要看乾隆以后大型匏器不再模種,而從道光時起,宮廷和王府大量范制蟈蟈葫蘆(拙著《談匏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至今還有多件寶物傳世,便可深信不疑。

承世代以育蟲為業(yè)的趙子臣見告,其父曾聽太監(jiān)道同、光間事。元旦至上元,宮殿暖閣設火盆,燒木炭,周圍架子上擺滿蟈蟈葫蘆,日夜齊鳴,聲可震耳,蓋取“萬國來朝”之意。所說雖不見記載,國事日非,還妄自尊大也十分可笑、可憐,但聯(lián)系玄燁、弘歷兩詩來看,卻似屬可信。

正因紫禁城內(nèi)有冬日叫蟈蟈的傳統(tǒng),我們自己攝制的電視劇《末代皇帝》安排了這樣一個鏡頭:坐在太后身旁、面對跪地諸大臣的溥儀,由懷里掏出一只葫蘆,蟈蟈從里面跑了出來,筆者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那只鑲象牙口、配硬木框、安白色蒙心的葫蘆,是養(yǎng)油壺魯用的葫蘆,而不是蟈蟈葫蘆。這兩種葫蘆有很大的區(qū)別。蟈蟈由于生活在草木叢中,高離地面,所以葫蘆里面是空的。正因其空,口上只安體質(zhì)很輕的瓢蓋不安框子和蒙心,以免頭重腳輕而易傾仄,而且瓢蓋也有助于發(fā)音。油壺魯則因生活在地上或穴內(nèi),故葫蘆內(nèi)要墊土底。有了土底,它可立穩(wěn),口上就可以安框子和精雕細刻的蒙心了(請參閱本書《冬蟲篇》插圖)。

以上極為瑣碎的細節(jié),自難要求電視劇的導演和顧問都清楚而不弄錯。再說如果當年溥儀真養(yǎng)蟈蟈,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順手拿起一只宮中的葫蘆,也很可能會拿錯,因此筆者寫這篇小文決無對《末代皇帝》吹毛求疵之意。不過說到這里,卻想順便提一下,近年在海外的古玩廣告和拍賣圖冊上,往往可以看到貯養(yǎng)各種鳴蟲的葫蘆。由于他們分不清是養(yǎng)哪一種蟲的葫蘆,故一律被標名為Cricket Cage(蟋蟀籠)。而且?guī)缀跛械南X蟈葫蘆都被安上象牙框子和高起的蒙心。這不禁使人感到賣貨而不識貨,未免有些“露怯”。

看來有不少和中國民俗學沾邊,又似乎微不足道的老玩意兒,其中都有許多名堂和講究。由于過去認為難登大雅,算不上是文物,即使有所了解也不愿為它多費筆墨。因此現(xiàn)在要知道它可能比研究某些重要文物還要困難些。不知讀者同意我的看法否?


原載《紫禁城》1990年第5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