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輯

知識人的關懷與壓力 作者:單世聯(lián)


上輯

01 康有為論物質(zhì)救國

康有為(1858—1927)是現(xiàn)代中國第一個境界高遠的改革家,也是第一個比較充分地使用德意志政治文化經(jīng)驗的思想家。19世紀20世紀之交,康有為出亡16年,遍游四大洲,經(jīng)31國,行60萬里,出入德境凡11次。其《德國游記》、《補德國游記》、《日耳曼沿革考》及若干詩作都親切而具體地敘述了德意志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狀貌,并向德國奉獻了最美好的贊辭:“吾游遍萬國矣。英國雖為歐土先驅,而以今論之,則一切以德為冠。德政治第一,武備第一,文學第一,警察第一,工商第一,道路、都邑、宮室第一,乃至相好第一,音樂第一,乃至全國山水之秀綠亦第一。”另外還有醫(yī)術第一,電學第一,工藝第一,商務第一,宮室第一,道路第一,乃至音樂第一等等。理解、消化普魯士—德國崛起的經(jīng)驗并以之為中國現(xiàn)代化的借鏡,是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現(xiàn)代德國后來居上,迅速擁有稱霸西方世界的國家能力,這一點,已為康有為以前的一些中國人所認知。歐游途中,康有為注意到:德國既強,即有俯視歐洲各國之勢?!拔嵯蛞詾橹袊⑷?,動為歐人所凌侮……今乃知歐土諸強亦為至強之德所侮,其受凌忍氣亦如我國。此皆就英、法、奧大國言之,若比、瑞、丹諸小國,益順受其侮,不足道也。蓋強凌弱者,天道自然,人事自然。雖有圣者,只有自強發(fā)憤而已,無公理之可言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19世紀末的“新世界”有強權,無公理。文明的歐洲也存在弱肉強食的現(xiàn)象,還到哪里去找“公理”?中國要學西方,就是學德國的“自強發(fā)憤”。這就是康有為德國論述的主題。

1.“物質(zhì)救國論”的含義

歐游結束后,康有為專寫一詩描述“物質(zhì)救國”的典范德國:

閱彼德兵,肅肅其武。止如山立,動如潮怒。旋視他國,囂散如舞。

德人之工,日出瑰詭。既深理化,自多新制。器美值廉,壓倒大地。

德人之商,勤懇精密。皆學皆兵,歷試乃成。奄有歐東,遂勝強英。

德士之資,重毅忮懻。天性好學,深思獨至。其起雖后,其成殊異。

追溯德國所以致強之由,反思中國所以失敗之因,康有為繼變法維新之后又提出了一個救舊中國開新中國的方案:“……較量于歐亞之得失,推求于中西之異同,本原于新世之所由,反覆于大變之所至。其本原浩大,因緣繁夥,誠不可以一說盡之。歐洲百年來最著之效,則有國民學、物質(zhì)學二者。中國數(shù)年來,亦知發(fā)明國民之義矣。但以一國之強弱論焉,以中國之地位,為救急之方藥,則中國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講物質(zhì)之學而已?!笔裁词恰拔镔|(zhì)”呢?“物質(zhì)之方體無窮,以吾考之,則吾所取為救國之急藥,惟有工藝、汽電、炮艦與兵而已,惟有工藝、汽、電、炮、艦與兵而已!”以物質(zhì)發(fā)展而不是制度變革為救國戰(zhàn)略,康有為此論實際上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理論發(fā)揮。

19世紀最后幾年,也就是康有為出亡后的幾年,中國的危機日甚一日: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99年、俄羅斯強租旅順大連25年、日本以福建為其勢力范圍、英國租借威海衛(wèi)25年;1899年,法國租借廣州灣90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中國已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狀態(tài)。1901年,康有為在注釋古典時也無法自抑地流露出傷痛之情:“念我邦族,哀我種人,何為不可活若是乎?”在康有為看來,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軍備衰弱:“如今萬國爭于自存,德、俄且窮國力為之,舉國為兵,刻日可備。而我聞警,乃募老弱乞丐充之,豈能幸勝?”漫游在已經(jīng)崛起的德國,康有為想到了呂宋、墨西哥的悲慘命運:“吾聞美之破呂宋也,美國人告我曰,呂宋之自立軍阿坤雅度,強悍不畏死甚矣,終以無炮而敗亡。墨西哥昔極文明,制作多有過于歐人者,西班牙以炮十三攻之,墨人僅挾刀矛弓矢,無以為御,遂以三萬精兵為班五百炮隊所敗而亡。班人盡戮其文學之士,悉焚其書,而墨數(shù)千年之文明遂盡。今墨人至舉國為班之文字,無復識其文明之舊者。劫灰已盡,念之哀痛,豈料子孫無炮之慘禍及數(shù)千年文明之國人如此耶!”呂宋有壯烈抵抗,墨西哥有古老文明,都因沒有大炮而亡國,得勝的西班牙還徹底毀滅了墨西哥文明。甲午一戰(zhàn),中國敗于蕞爾小國日本,呂宋、墨西哥是不是就是中國的未來?康有為有理由擔心:“我昔之敗于日本也,其由雖多,而日槍速而及遠,我槍常不逮數(shù)里,故望風奔避。一槍炮廠而國威所系,亦大矣哉!”有“物質(zhì)”者生、無“物質(zhì)”者死,這就是當代史的教訓。

“物質(zhì)”的基本含義就是工商經(jīng)濟??涤袨橹苡问澜绲臅r代,正是德國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迅速、國力大增的時代。從1871年到1900年,德國的鋼鐵、化學、煤礦和軍事工業(yè)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遠超英、法而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強國。1895年后,康有為不斷發(fā)表文章,分析說明輪船、鐵路、電報、汽球、電燈及各類農(nóng)業(yè)機械對增進國力和民財?shù)谋匾?,德國的?jīng)驗更強化了這一認識:“德國以貧困著,雖破法后,各種汽機未興,制造不振,物價騰踴,用品缺乏,生產(chǎn)甚微,豈知一旦興物質(zhì)工學后,二十年間,遂軼強英而冠萬國乎?”德國由貧困而富強,根源即在工藝大開、工商繁榮:“德之盛在工商”;“德國近古研精工藝,電尤致精,實冠全歐,英人猶就學焉……吾觀德國真無物無事不居各國上??晌吩眨〉聡?。海王英,陸霸法,皆遜一籌矣”。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并未停留在洋務運動的認識層次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一些眼界遠大的漢族官僚走出了學習兩方的第一步,以“自強”為名開創(chuàng)了“洋務運動”。首先是一些封疆大吏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nèi)興辦近代企業(yè),這些官辦企業(yè)很快就出現(xiàn)了冗員充斥、機構臃腫、貪污腐敗、管理混亂、效率低下等弊端,朝廷不得不于19世紀80年代實行“官督商辦”,即由商人出資認股、政府委派官員經(jīng)營管理。但“官督商辦”又面臨著“產(chǎn)權不明”的問題,特別是隨著企業(yè)盈利的豐厚,督“官”們加強了對企業(yè)的“管理”或曰干預,將這些企業(yè)視同“官產(chǎn)”,甚至視為己產(chǎn),予取予奪,無償征索,導致企業(yè)普遍衰敗。1898年,清廷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承認私營企業(yè)的合法性。從“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中國私營企業(yè)在夾縫中艱難生長??涤袨橐缘聡撹F大王克虜伯為例,說明私有制的重要性,他明確主張中國須發(fā)展私營經(jīng)濟:“且同、光數(shù)十年來所開之新器局,所皆官辦也。夫一切待于官辦,無論財力不足,不能多開也。即使財力能多開,其能有競爭至美之心,以與歐洲列強敵乎?又能有無窮之大廠乎?必不能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

“物質(zhì)”的另一個含義是“物質(zhì)學”即科學技術。甲午戰(zhàn)敗后中國盛行興學校以啟民智的主張,戊戌后又風行革命、自由之思潮,其典范則是現(xiàn)代西方。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軍事失敗迫使中國人承認文化失敗,并從傳統(tǒng)“教導的文明”(teaching civilization)轉向“學習的文明”(learning civilization),對西方的熱情持續(xù)一個多世紀依然不衰,盡管其中也有不服、怨恨乃至反抗,但“學習”確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無論是學技術、學政制,還是學文化,尊西學西卻一以貫之。20世紀初,這一學習過程已經(jīng)進入模仿西方實行民主革命的階段。但康有為認為,當時所倡之學皆為“虛學”而非“實學”?!疤搶W”就是空喊民主口號、熱衷政治革命,“實學”就是科學技術。康有為欣賞德國人注重科學方法和實際效果的做法,孜孜以求國家實力的提高。他在德國參觀最多的,一是文物遺跡,二是工廠企業(yè)。他一再浩嘆:“普之重藝若此,宜其今日工藝之盛而統(tǒng)日耳曼而為霸哉!蓋歐美今日之盛,不在道德而在工藝。若吾國空談名理,妙解文學,多在形而上者,而不屑形而下者,國弱民貧皆在于此。人之體殼皆血肉之軀,本一物質(zhì),不能高言玄妙。工藝乃物質(zhì)之實用利物,前民最切者,得之宜強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吾之嘆美德國,又不在其虛理學,而在其實業(yè)學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康有為所謂的“物質(zhì)學”、“實業(yè)學”,一是指基礎科學,如化、光、電、重、天文、地理、算數(shù)、動植生物;二是指“實用科學”,即技術基礎科學;三是指“專門業(yè)學”,即工程技術科學,如“工藝兵炮者”??嫡J為,正是這些“物質(zhì)學”而不是政律、學論,是歐人橫絕大地的根本,也是慣于凌空蹈虛的中國人必須掌握的。因此,康有為在《物質(zhì)救國論》中具體分析了歐美各國科學技術之所長,對如何在國內(nèi)興學、如何派遣留學生、如何聘請外國專家等都提出了若干具體建議,如學機器宜到蘇格蘭,學電學、汽機宜到美國,學實用科學宜到德國,學工藝宜到意大利,等等,這是一份中國科技現(xiàn)代化的初步綱要。

“物質(zhì)”的第三個含義是軍備國防??涤袨檎f“物質(zhì)”,總是“工藝、汽、電、炮、艦”或“工藝、兵、炮”連用,因為“救國”的“物質(zhì)”必須落實在直接體現(xiàn)國家實力競爭的戰(zhàn)場上。康有為發(fā)現(xiàn),普魯士—德國崛起的兩個關鍵階段都與“尚武”有關。普魯士的興起始于18世紀有“士兵王”之稱的普魯士弗里德利希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713—1740在位)。這位歐洲第一個穿軍服的君主,登基后即以強力打造普魯士。他“專以治兵為事,好巨人,選長軀干者為衛(wèi)軍,凡物聚于所好,遂得精兵八萬,掠取瑞典南方地。雖專制殘暴,殺戮大臣,輕待文士,略似明太祖,然普之以兵力稱強北歐,卒能以小侯與奧爭霸”。所謂“尚武”,不只是指普魯士——德國發(fā)憤治兵、驍勇善戰(zhàn)以及習慣于用槍桿子解決政治問題,也指其在長期爭戰(zhàn)中所形成的軍事性格和作風,以至于有人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擁有一支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擁有一個國家的軍隊??涤袨檎J為,無論是德國人以“整齊嚴肅”著稱的行為風格,還是普魯士—德國的迅速崛起,都與“軍容”有關?!案`深考德人所以致強之由,全在于舉國民為兵之一事也。夫舉國民皆嘗為兵,其兵之多也,人皆習于戰(zhàn)事,而后備兵無窮也?!嵘钣^德國之工商大盛,人民多才敏,奉法皆嚴謹,行事有紀律,身健能耐苦。所游之地,所奉之職,皆能有條理,雖在遠方,合群任事,秩然不紊,肅然不嘩,迥異各國。其少年學校之教,亦與各國同耳。而德人鼎鼎肅肅、獨出冠時者,則以德人皆嘗為兵。”游德期間,康有為對其軍備、軍械、古戰(zhàn)場等多有詳細記載,其《游武庫》和《游克虜伯炮廠》兩篇,對德國的軍備技術、武器產(chǎn)品有詳細介紹,以喚起國人注意。寫完《德國游記》三年后,康有為又寫《補德國游記》,其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1907年1月14日對萊茵河兩岸戰(zhàn)壘(城堡)的記述與想象。在相當于中國百八十二里內(nèi),連山夾河,壘凡百數(shù)?!皦疽舱?,故侯之宮,而爭戰(zhàn)之場,歐人之白骨所筑,赤血所染而成之者也?!瓪W土之侯,日夕披數(shù)十斤之金甲,童子亦然。引尺許之玻杯以飲葡萄酒,醉則臥地,劫搶民女,醒則出獵,入民家而奪所有,或攻鄰國而掠其商民。大舉則大劍長槍,以攻其壘。非深宵入內(nèi)寢見其妻,無敢解甲者。頭目戴密孔之鐵胄,足股踏纏裹之鐵滕,甲厚如錢,楯長過丈,茍非刺喉,無自殺之。若其壘制奇詭,憑山顛而俯絕壁,峻聳入云,處處斷而續(xù)以橋,面面壁而隔以城,高下方圓,可通可絕,可降可升。不知幾經(jīng)戰(zhàn)爭,乃得此式也。故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慘淡風云、無限碧血造就了德意志文明,以至于旅游中的康有為深感驚恐:“臨眺山河,但覺有壘處增添異景,而五十年前蛇豕縱橫,鋒鏑鳴突,流血漬地,來因河波,為之變赤。附壘之村人,即當日依侯之隸民也。日日慘殺,月蒙劫掠,何辜于天,如是千年?!?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還特別稱贊德國海軍建設的成績和效果:“夫德國之強,而前數(shù)年海軍未備,猶為人侮。”1897年,威廉二世下詔加強海軍建設,花費巨資建造軍艦。當俄軍誤擊英船時,“吾時在倫敦,諸大臣約見,而皆以事俄未暇,舉國嘩然備戰(zhàn),吾問英人,謂英海軍制勝于俄,何所慮?英人謂俄聯(lián)法不足畏,獨慮德助之耳,德人海軍近者新強也云云。即此一端,德兵艦之聲威已見,他日之掠取土地,更屬無限?!?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康有為沒有也不可能意識到,正是德國海軍的迅速發(fā)展,觸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他之所以提出海軍問題,是因為中國是濱海之國,本來應該像英國那樣“以波濤為國”的,但實際上只限于“保守門戶”,結果則是以“萬寶儲藏”之國而在“海盜環(huán)伺”之境“坐待賊至”。沒有強大的海軍,萬里波濤不過是打開的國門。事實上,近代中國所遭遇的敵人,首先就是西來的新式“海盜”。

所謂“物質(zhì)救國論”,說到底就是在列強環(huán)伺的險惡環(huán)境中,中國如何才能有力量保家衛(wèi)國的問題。

2.“物質(zhì)救國論”的其他形態(tài)

“物質(zhì)救國論”是康有為思想的一次重要轉折。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提出了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一整套變法主張,如政治上的“君主立憲”,經(jīng)濟上的發(fā)展工業(yè)、振興商業(yè),文教上的“開民智”、“興學?!薄ⅰ皬U八股”等。歐游之后,康有為把“物質(zhì)”置于比政治、文教更優(yōu)先的地位。也就在提出“物質(zhì)救國論”的前后,康有為還有《金主幣救國議》(1908年冬)、《理財救國論》(1913年2月)等論著,以為貨幣制度的改革是中國救亡的“神方大藥”、建立起現(xiàn)代金融體系即可“十年而富力無敵于天下”,如此等等,所論均重在“物質(zhì)”方面。盡管康有為也明白歐美的繁榮原“不可以一說盡之”,至少還有“國民學”,即民主理論及其實踐和運動,但他真正關注并大加發(fā)揮的還是“物質(zhì)救國論”,并自覺地以之與“政治改革論”、“文化革命論”相對立,以“物質(zhì)救國”為近代以來中國學習西方、探索中國現(xiàn)代性歷程所作的總結。

……我國人今之敗于歐人者,在此一二百年間,而所最大敗遠不如之者,即在一二百年間新發(fā)明之工藝、兵炮也。凡歐人于百年來,所以橫絕大地者,雖其政律、學論之有助,而實皆藉工藝、兵炮以致之也。夫工藝、兵、炮者,物質(zhì)也,即其政律之周備,及科學中之化、光、電、重、天文、地理、算數(shù)、動植、生物,亦不出力、數(shù)、形、氣之物質(zhì)。然則吾國人之所以遜于歐人者,但在物質(zhì)而已。物質(zhì)者,至粗之形而下者也。吾國人能講形而上者,而缺于形而下者。然則今而欲救國乎?專從事于物質(zhì)足矣。于物質(zhì)之中,先從事于其工藝、兵、炮之至粗者,亦可支持焉。若舍工藝、兵炮,而空談民主、革命、平等、自由,則使舉國人皆盧騷(盧梭)、福祿特爾(伏爾泰)、孟的斯鳩(孟德斯鳩),而強敵要挾,一語不遂,鐵艦壓境,陸軍并進,挾其一分時六百響之炮,何以御之?

“物質(zhì)救國論”有其先驅。自林則徐、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zhàn)略主張后,曾國藩、李鴻章等“中興名臣”推動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就已經(jīng)從買槍買炮開始興辦了一批軍事工業(yè),還建立了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涤袨檎J為,這一選擇本身并不錯,但曾、李等人“未能深講而力行之”,因為他們“皆知講軍、兵、炮、艦而已,惜乎其未及物質(zhì)之學,一切工藝、化、電、汽機之事也”。沒有科學技術及相應的工業(yè)基礎,軍兵炮艦即為“無本”。所以在參觀德國克虜伯炮廠后,康有為就指出:“同治中興諸公,久更兵事,觀其章奏,未嘗不以軍兵炮艦為言,后人方嗤其變法之無本,豈知所謂軍兵炮械者,乃尤無其本耶!諸公徒知購炮,而不求自制,又不求其本于制鐵,又不求其本于化學、礦學,此真不可解答者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提倡“物質(zhì)救國”就是重提林則徐、魏源的主張,舉一國之力,師各國之長技,興物質(zhì)、學科學、振武備,把魏源以至洋務運動的未竟之業(yè)進行到底。在這個意義上,康有為當然比同治諸公深入一步。

如果說康有為對曾、李等人的軍兵炮艦政策還是惜其不能“求其本”的話,那么他對20世紀的民主、自由、革命之論則持更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段镔|(zhì)救國論》一開頭就提出兩個正反典型:俄國彼得大帝知道國之強弱不在人之多寡、地之大小,而在物質(zhì)工藝之興盛與否,所以親赴荷蘭學習造船,苦身做工,推動俄國采用各國之工藝,僅30年的工夫,俄國便“聲震全歐”。而印度王侯不明此理,只想著通過革命而獲得國家獨立,結果是萬里之土疆,三萬萬之士民,皆淪為英人的奴隸。在闡述其主張時,康有為一再申論自由、革命、民主、自立之說“皆毒中國之藥者也”。這一方面是因為空喊自由、民權、革命只會耽誤中國的“物質(zhì)”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革命或劇烈的社會變動會造成流血慘劇。早在戊戌年間,康有為就把革命描繪得十分可怕:“臣讀各國史,至法國革命之際,君民爭禍之劇,未嘗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國,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萬,變革三次,君主再復,而綿禍八十年,十萬之貴族,百萬之富家,千萬之中人,暴骨如莽,奔走流離,散逃異國。城市為墟,而變革頻仍,迄無安息,旋入洄淵,不知所極?!?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1906年寫作的《法國革命史論》對1793年“流血斷頭”的描繪更為可怖。倡導變法時害怕革命,革命風潮涌動時反對革命,“物質(zhì)救國論”當然可被理解為是康有為反革命論的一部分。

康有為早在1905年就寫好了《物質(zhì)救國論》,但正式刊印卻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此時中國文化思想界有兩個重要趨勢。最為醒目的,當然是學西方的文化革命思潮。其過程如陳獨秀所說:“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絀,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底之覺悟,蓋猶在惝恍迷離之境。吾敢斷言曰,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所謂“倫理的覺悟”,就是“文化覺悟”;所謂“覺悟”,就是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價值的腐朽、僵化而另找出路?!拔逅摹毙挛幕\動的主流觀點是以西來的“民主”和“科學”為標準否定儒家傳統(tǒng)、“打倒孔家店”:“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涤袨樵谔岢觥拔镔|(zhì)救國論”時,新文化運動尚未形成,但梁啟超1902年開始發(fā)表的《新民說》實際上已經(jīng)提出了新文化運動的一些基本論題,在當時和后世都影響極大??涤袨檎J為,梁啟超之所論仍然是本末倒置之論。正如墨西哥的悲劇所顯示的,文明不能自保,保文明者,“物質(zhì)”也?!耙d能為歐人之教主,而無救于猶太之滅亡;佛能為東亞之教主,而無救于印度之滅亡?!毙逻M的美國沒有什么哲學成就,但因工業(yè)發(fā)達而國力強盛。相反,“若意大利、西班牙,崇奉天主教,其神學、哲學雖深,而物質(zhì)不精,國力亦微。法國亦有然。比利時以蕞爾小國,精機器制鐵之業(yè),遂以立國。荷蘭首創(chuàng)海船業(yè),俄大彼得親往學之,則遂先霸南洋。此皆物質(zhì)之功之成效大驗,不止英先創(chuàng)物質(zhì)學而先霸大地也。德國之昔者哲學尤眾矣,而久弱于法。自勝法后,專講物質(zhì)、工藝、機器、電化之學,事事業(yè)業(yè),皆有專學,講求不過二十年,今遂勝于強英。德國工商之業(yè),今已橫絕歐、亞、美、非之間,英人處處退縮,不獨法國已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康、梁(及陳獨秀)所論各有其理,中國現(xiàn)代化少不了“新民”、新文化,但處于存亡絕續(xù)之交的中國,卻不能不以“物質(zhì)”為優(yōu)先。

“五四”前后另一個文化趨勢是反西方的傳統(tǒng)復興。鑒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所暴露出來的現(xiàn)代西方的自相殘殺,一些此前曾熱情宣傳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中國論者,此時卻又在不同程度上質(zhì)疑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并相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矯正西方現(xiàn)代性的弊端。如嚴復有詩云:“太息春秋無義戰(zhàn),群雄何苦自相殘。歐洲三百年科學,盡作驅禽食肉看?!辈⒆宰⒄f:“戰(zhàn)時公法,徒虛語耳。甲寅歐戰(zhàn)以來,利器極殺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學者也。孟子曰:‘率鳥獸以食人’,非是謂歟?’”1919年3月,就法國總理被刺一事,王國維在書信中說:“時局如此,乃西人數(shù)百年講究富強之結果……若世界人民將來尚有子遺,則非采用東方之道德政治不可?!?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實地考察過戰(zhàn)后歐洲的梁啟超,則也公開在《歐游心影錄》中渲染了西方物質(zhì)文明和“科學萬能論”的破產(chǎn):“二百年物質(zhì)的進步,比從前三千年所得還加幾倍,我們?nèi)祟惒晃]有得著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遠遠望見個大黑影,拚命往前趕,以為可靠他向導,那知趕上幾程,影子卻不見了,因此無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誰?就是這位‘科學先生’”西方的“科學先生”無路可走了,中國的“道德先生”正可為人類指出新路。盡管在“五四”西化主流面前,嚴復、王國維、梁啟超等人的這類“落后”、“復古”觀念并不顯赫,但后來新儒家的千言萬語,說明的也無非是這一點。結合20世紀末開始醞釀的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大氣候來看,這一傳統(tǒng)復興的潛流同樣是值得重視的。

在肯定中國道德文化的價值上,康有為與嚴復、王國維、梁啟超等一樣,但嚴、王、梁以之為西方科學文化的替代,而康卻沒有因世界大戰(zhàn)、西方分裂而改變立場,依然認為救國需要強大的物質(zhì)基礎,依然認為中國需要學習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如果說梁啟超等人提倡以中國精神文明補救西方物質(zhì)文化的話,那么康有為則重在以西方物質(zhì)文明補充中國的精神文明??涤袨橐矝]有完全認同德國的尚武傳統(tǒng)。他坦陳:“吾人幸生中國,不知一統(tǒng)之治安者,其緩游諸國大都,而先循來因河畔,必將愀然于歐民之不幸,而自慶生存于中國之治安也。然禍福無門,得失相召,歐人以競爭致今日之治,乃反有以過我者。”但是,就中國民性的習慣和中國所處的環(huán)境而言,養(yǎng)育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和軍人作風是必要的:“吾國數(shù)千年一統(tǒng)承平,民氣散漫,民質(zhì)拖沓,其與整齊嚴肅之氣象至相反,是以弭亂而去治逾遠也。以此散漫拖沓之民氣,而當萬國競爭整齊嚴肅之兵氣,不待算而知其敗矣。然欲以救此散漫拖沓之民俗,舍舉國民為兵一義無以陰導之于整齊嚴肅之中?!袊鹚阑厣畡?,國民化弱為強之性,無過于是?!?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康有為并不認為僅僅“物質(zhì)”就可以救中國,但“物質(zhì)”是立國的前提和基礎,自由、民主也好,道德、精神也好,統(tǒng)統(tǒng)離不開物質(zhì)。

“五四”思想的主流是取資西方以改造中國文化,由此也激活了中國傳統(tǒng)的復興。在此歷史語境中,既非西化又非傳統(tǒng)的“物質(zhì)救國論”相對孤立。與康有為比較相近的,是五四吳稚暉的觀點:“國學大盛,政治無不腐敗。因為孔孟老墨便是春秋戰(zhàn)國亂世的產(chǎn)物。非再把他丟在毛廁里三十年,現(xiàn)今鼓吹成一個干燥無味的物質(zhì)文明,人家用機關槍來打,我也用機關槍對打,把中國站住,再整理什么國故,毫不嫌遲?!?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然而,康有為也沒有像吳稚暉這樣的激進而功利,所以不存在把國學丟在毛廁里三十年的問題。對他來說,學習西方的重心是物質(zhì)文明,繼承傳統(tǒng)的重心是道德文明,兩者須同時并舉,缺一不可。雖然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與傳統(tǒng)道德文明能否相互配合這一點,康有為沒有做具體論述,但他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事實上,無論現(xiàn)代中國思想界在物質(zhì)與精神的關系上有多少論爭,但追求富強以“把中國站住”這一點,卻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真正主題,“物質(zhì)救國論”并不孤立。

3.文明與武明,軟力量與硬力量

中西遭遇之后,西方的力量和“厲害”令中國人印象極深??涤袨閷⑦@一印象和感受提煉為一個歷史判斷:在以軍兵炮艦為先鋒的國家競爭之世,“物質(zhì)”——具體言之即“兵”之勝負實已成為“文明之標志”。交戰(zhàn)雙方茍械有不敵,勝負立決,無可為言??涤袨橐缘聡滤果湹摹拌F血政策”為例指出:“蓋爭亂世立國之需兵也,猶冬寒雨雪,人之需衣也?!史蚰茏粤⒍员U?,兵也;號稱為文明,使人敬之重之者,兵也;掠其地,虜其民,系縲之,劫奪之,奴隸之,而使人稽首厥角,稱功頌德者,兵也。今日本勝俄,則歐人大敬之。兵乎兵乎,人身之衣也,營壘之壁也,文明之標幟也,土地、文明之運取器也。立國而無兵,是自棄其國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同樣,日本勝中國后,西人即敬之若神,而屢屢失敗的中國只能從自以為是的“文明”降為“野蠻”。

文明的命運依賴于槍炮,這樣的時代就不再是“文明”之世:

競爭之世豈有所謂文明哉?但見為武明耳。

以“武明”說“文明”,表達的是工業(yè)文明取代農(nóng)業(yè)文明這一歷史趨勢??涤袨檎J為,“新世”與“舊世”的區(qū)分,在其有無“物質(zhì)”:“有此者為新世界,則日生強;無此者為舊世界,則日澌滅”。此一“物質(zhì)”即是指現(xiàn)代工業(yè),“新世界”即是工業(yè)文明,“舊世界”就是農(nóng)業(yè)文明:“今自物質(zhì)學之既新,蒸汽、電、化之機日出,無一而不易為機工之世界矣。校之以勞手足而為農(nóng)世界,其比例可得而考焉?!?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由農(nóng)業(yè)文明進而工業(yè)文明的轉折點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發(fā)明的蒸汽機。

康有為多次盛贊瓦特(他譯為“華忒”)之于“新世界”的奠基作用,如“巧奪造化代天工,制新世界真大德。華忒生后世光華,華忒未生世暗塞”等等。盛贊工業(yè)文明是為了反思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的貧乏。古中國專意農(nóng)桑,原是因為“人道之始惟需衣食,圣人因人道而為治也”,如果真以為這種家人數(shù)口、受田百畝的農(nóng)耕生活能達到“衣食足,教化興,禮讓行,頌聲作,被發(fā)美好,合哺而游”的“治化之境”,那不過是“士人數(shù)千年所想望而未得之者,徒令千年八股家贊嘆想慕,如神山樓閣而已”。哪怕是勤農(nóng)豐歲,胼手胝足終歲勞作的結果“亦僅得家人僅免饑寒”而已??涤袨橹摯_為事實,在漫長的中國史上,即使是國家強大、文明鼎盛的漢唐之世,即使在領先當時世界的“康乾盛世”,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生活理想也只能是解決溫飽問題。歐游中的康有為看到,歐美深山窮谷的偏僻之民的家庭生活也已為舊中國“公卿之所不及”,其工余的娛樂更“有古天子之奉焉”。古中國的農(nóng)耕生活絕非處筆下的田園詩,現(xiàn)代中國“文明之不進,民智之不開,固由教之未盡,亦由道路未通、民富未充之故,則一切根原,亦由物質(zhì)不講致然也”。只要“物質(zhì)”不豐,無論是古是今都不會有幸福生活。如果說古中國對此還無可奈何的話,那么面對西方“機工世界”的挑戰(zhàn),中國就再也不能沉醉在鄉(xiāng)土中國、農(nóng)耕生活盡善盡美的夢幻之中了。

“文明”和“武明”,也就是當代政治理論中的“軟力量”與“硬力量”。在傳統(tǒng)中國,打江山固然靠槍桿子,但坐江山的和平年代則以綱常名教立國,“王道”總是在道義上優(yōu)于“霸道”,因此總體上物質(zhì)不豐、“硬力量”不強,一旦遭遇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馬金戈,漢族政權多是南渡逃亡,直到異族入主中原。近代以來,中國“硬力量”一敗再敗。在亡國的危機面前,康有為特別看重“硬力量”的作用就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然而,康有為的文化思想是復雜的。

第一,康有為并不是物質(zhì)決定論者,他的文化思想并不能完全歸結為“武明”或“物質(zhì)救國”。他所痛詆的“文化”是那些無助于救國的空言虛論。如舊文人好談哲學文章而輕鄙工商;如新引進的西方自由、立憲之名,權利、競爭之說,它們不但與軍國實用之學無關,而且也不如過去雖不切于時用、卻可修身寡過有益于風俗的傳統(tǒng)教化。康有為的理想是文武兼?zhèn)?,他對純粹的“武明”并不抱好感?908年游塞爾維亞首都羅吉辣(貝爾格萊德)期間,他為這個窮兵黷武的國家感到悲哀:“撫有廣土午里疆,民愚治下無工商。但見沿途佩劍而戎裝,以兵為國可黯傷?!?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在價值論的意義上,“文明”優(yōu)于“武明”。武備乃是文明之具,而之所以要在工具論的意義上首重“武明”,原因在于中國原已有良好的“文明”:“夫道德哲學空論之說,中國固至美矣,不待求之外矣,求之外則益敗壞之耳。數(shù)千年之歷史、風俗、教化皆不同,而自有純粹卓立之處,亂之益害。若以立國御敵乎?強軍富民乎?則一切空論之學皆無用,而惟物質(zhì)之為功。然則今日救國之術,惟有急急專從事于物質(zhì)、工學之事斯已耳?!?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古中國以農(nóng)立國教化可美,不開新物質(zhì)則無由比美歐美文物。西方勝于中國者為“物質(zhì)”,中國優(yōu)于西方者為“道德”。既然救中國非空論可以奏效,那么“物質(zhì)救國論”就是當前中國所需要的應急方案?!拔涿鳌笔恰拔拿鳌钡谋U希拔涿鳌甭浜髣t“文明”亦落后。但“武明”可以“救文明”卻不能代替“文明”?,F(xiàn)代中國應該追求的,是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現(xiàn)代中國應該“保守”的,是傳統(tǒng)中國的道德教化和仁愛精神?!拔拿鳌?、“武明”并不是并立的兩極,而是作為整體的文化中相互關聯(lián)、互動并生的兩個方面。只有在強大的“物質(zhì)”基礎上,才可言道德教化和仁愛精神。

第二,康有為認識到“文明”的相對獨立性?!懊澜袒钡闹袊倘徊荒軘[脫落后挨打的命運,但物質(zhì)貧乏的中國在道德上反勝于物質(zhì)繁榮的歐美,這又說明文化并不僅僅依賴于“物質(zhì)”。對此,康有為有兩組論述結構。其一是“物質(zhì)”與現(xiàn)代“文明”:康有為一方面熱情擁抱“新世界”的“物質(zhì)”;另一方面也揭明工業(yè)文明競爭之害:“若夫工業(yè)之爭,近年尤劇。蓋以機器既創(chuàng),盡奪小工……而能作大工廠之機器者,必具大資本家而后能為之。……一廠一場,小工千萬仰之而食,而資本家復得操縱輕重小工之口食,而控制之或抑勒之。于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矣。”此論表明:“物質(zhì)”是必要的,但同時要警惕“物質(zhì)”的社會后果,而中國“文明”可以在這方面發(fā)揮作用。其二是“物質(zhì)”與傳統(tǒng)“文明”:康有為一方面以為中國救急之方在興物質(zhì);另一方面也批評部分中國人對西方的“愚妄”態(tài)度:“以其一日之強富……而遂一切震而驚之,尊而奉之,自甘以為野蠻,而舉中國數(shù)千年道德教化之文明一切棄之,此大愚妄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此論表明:“物質(zhì)”是必要的,但中國傳統(tǒng)教化也必須保存。

康有為從來沒有無條件地稱頌古中國。在他看來,古中國不但“物質(zhì)”不興,而且皇權專制,為惡甚多。如“君之專制其國,魚肉其臣民,視若蟲沙,恣其殘暴。……劉邦、朱元璋之流,以民賊屠伯幸而為帝,其殘殺生民不可勝數(shù)”等。如果說他的“物質(zhì)救國論”具有為中國傳統(tǒng)辯護的話,那也只是就中國人倫教化而言。他對“武明”與“文明”關系的辨析,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現(xiàn)代論題。其一,競爭不是人類社會的唯一準則,科學不能安排人類世界的全部生活。這一點,直接通向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論戰(zhàn)”。其二,“物質(zhì)”是也只是基礎,國家并不只是有了土地、人民、物質(zhì)和權力就可以建立起來的??涤袨橹援吷鸪缛鍖W,熱衷“孔教”,原因就在于他認識到國家的建立必須有文化認同的基礎:“凡為國者,必有以自立也。其自立之道,自其政治、教化、風俗,深入其人民之心,化成其神思,融洽其肌膚,鑄冶其群俗,久而固結,習而相忘,謂之國魂?!?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國家是否有“國魂”、中國的“國魂”是否是孔教,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立國須有文化基礎、文化以共同價值觀為基礎,這是不可否認的?!拔镔|(zhì)救國論”與“以孔教為國教論”并不矛盾,它們都是建立國家的必要條件??涤袨橥砟甑姆N種保守之論提出了始終困擾著中國的問題:中國如何成為現(xiàn)代民族國家。

推動中國現(xiàn)代化的有三種力量:一是康有為的“物質(zhì)(經(jīng)濟、科技、軍備)救國論”,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文化改造論”,三是幾代革命黨人的“政治革命論”。中國現(xiàn)代化的實際情形是民主革命演變成暴力奪權并日益取得優(yōu)先地位。從理論上說,現(xiàn)代化應當是包括物質(zhì)、文化、政治在內(nèi)的整體性的社會運動,事實上任何一種論說也沒有完全否定其他的選擇,差別在先后輕重。比如孫中山當然是革命論者,但其《實業(yè)計劃》也主張由工業(yè)化而現(xiàn)代化,其目標與康有為所論也有相同之處。需要指出的是,康有為雖然倡導“物質(zhì)救國”,但是并未忽視政治改造和文化改造。他贊美意大利加富爾和德國俾斯麥,看重的都是其政治業(yè)績,他也認識到發(fā)展“物質(zhì)”必須有民主政治和公民社會的支持:“夫成物質(zhì)學者在理財,理財之本又在官制,官制之本在人民自治?!荒苄泄褡灾危_省、府、縣、鄉(xiāng)之議院,而欲理財,猶欲入而閉之門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即使在歐游途中盛贊西方“物質(zhì)”之時,他也沒有停止設計中國的政治改革,仍然認為:“自亞里士多德發(fā)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鼎立之說,而孟德斯鳩大發(fā)之,于是以議院為立法之地。議院者,合一國之民心,舉一國之賢才,而議定一國之政,誠官制第一本原也?!薄敖裰袊裰俏撮_,不能驟立議院,而各省、鄉(xiāng)、縣必當先舉議員以自治,俟風氣稍開,民智日明,而后開議院焉。”從總體上說,康有為為中國開出的藥方,既包括經(jīng)濟、技術和軍事的“硬權力”,也包括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軟權力”,但“硬”是“軟”的基礎和前提:“物質(zhì)學尤精,機器改良尤妙者,其國之強、民之富、士之智,亦因以進?!?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02/17430699482499.png" />

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化的曲折歷程表明,“物質(zhì)救國論”的基本思想是正確的。杰出的史學家陳寅恪、哲學家馮友蘭后來都持此一主張。經(jīng)歷了太多“革命”的中國,也在20世紀80年代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而回到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的現(xiàn)代化道路。康有為對“官辦企業(yè)”的批評、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等,也都在當代中國一再重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在經(jīng)濟建設取得成效的同時,文化“軟力量”的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等問題又進一步提上日程。在這個背景下,重溫黃遵憲當年對康有為的批評是有意義的:康有為之“所云,中國能精物質(zhì)之學即霸于大地,以之箴空譚則可,以此為定論則未敢附和也。渠謂民主革命之說,在今日為芻狗,在歐洲則然,今之中國原不必遽爭民權,茍使吾民無政治思想,無國家思想,無公德,無團體,皮之不存,毛將焉傅。物質(zhì)之學雖精,亦奚以為哉?”中國的和平崛起,既需要“硬力量”,也需要“軟力量”,經(jīng)濟的增長必須同時伴隨著民主政治和文化道德的建設??涤袨椤拔镔|(zhì)救國論”沒有過時,但需要在新的形勢下予以豐富和補充。

(2009年11月初稿,原載《學術研究》2011年第10期)

  1. 康有為:“德國游記”(1904年),《康有為全集》第7集,《康有為全集》第8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頁;康有為:“補德國游記”(1908年10月),《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336頁。
  2.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52頁。
  3. 康有為:“德武十四章”(1909年5月),《康有為全集》第12集,第307頁。
  4.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1905年),《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63、71頁。
  5. 康有為:“孟子微”(1901年),《康有為全集》第5集,第447、450頁。
  6.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12頁。
  7.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33頁。
  8.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81頁。
  9.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20—421頁。
  10.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72頁。
  11.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19頁。
  12.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41頁。
  13.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34頁。
  14.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35頁。
  15. 康有為:“補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339—340頁。
  16. 康有為:“補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343頁。
  17.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76頁。
  18.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67頁。
  19.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72頁。
  20.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12頁。
  21. 康有為:“進呈《法國革命記》序”(1898年7月),《康有為全集》第4集,第371頁。
  22. 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15日),任建樹等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頁。
  23.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1919年1月15日),任建樹等編:《陳獨秀著作選編》第1卷,第442—443頁。
  24.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80—81頁。
  25. 嚴復:“何嗣伍赴歐觀戰(zhàn)歸,出其紀念冊子索題,為口號五絕句”(1918年7月),《嚴復集》第二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03頁。
  26. 王慶祥、蕭立文校注,羅繼祖審訂:《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頁。
  27. 梁啟超:“歐游心影錄”(1919年),《飲冰室專集》之二十三,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12頁。當然,梁強調(diào):“我絕不承認科學破產(chǎn),不過也不承認科學萬能罷了。”
  28. 康有為:“補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340頁。
  29.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36頁。
  30. 吳稚暉:“箴洋八股之理學”(1923年),張君勱、丁文江等:《科學與人生觀》,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頁。
  31.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74頁。
  32. 康有為:“德國游記”,《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433頁。
  33.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86頁。
  34.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83、86頁。
  35. 康有為:“游塞耳維亞京悲羅吉辣”(1908年7月),《康有為全集》第12集,第289頁。
  36.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82頁。
  37. 康有為:“大同書”(1902年后),《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154頁。
  38.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66頁。
  39. 康有為:《大同書》,《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36頁。
  40. 康有為:“中國顛危誤在全法歐美而盡棄國粹論”(1913年7月),《康有為全集》第10卷,第129頁。
  41.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97頁。
  42. 康有為:“官制議”(1903年),《康有為全集》第7集,第265頁。
  43. 康有為:“物質(zhì)救國論”,《康有為全集》第8集,第80頁。
  44.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229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