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 3

閑情記美 作者:資中筠


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幾個字,吐霹了多少冤枉和不平!還需要再多說些什么呢?

寫李廣最后結(jié)局的一段,是全文的高潮:那時李廣已經(jīng)老了。在他自己再三申請下,隨衛(wèi)青大將軍出戰(zhàn)匈奴。這次是有機會活捉單于的。他懇切陳辭,請求打前戰(zhàn),但是那位與皇帝親上加親的國舅衛(wèi)青要把立頭功的機會留給自己的親信公孫傲,硬是派李廣走那明明是迂回而難走的東道,限期與前戰(zhàn)會合,結(jié)果迷了路,誤了限期。衛(wèi)青自己把單于放跑了,還要問李廣失道之罪,再次叫他去與“吏”對質(zhì)。李廣最后說:

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

于是,廣“引刀自剄”了。

這短短的一段話,概括了李廣一生的悲劇。對于一個畢生以征戰(zhàn)為業(yè)的武將來說,還有什么比生擒敵酋更大的滿足呢?但是眼看到手的機會,偏偏被無理剝奪了。而這樣一位力能射虎、曾統(tǒng)帥千軍萬馬、使敵人聞風(fēng)喪膽的“飛將軍”,到白發(fā)蒼蒼的晚年還要交到為虎作倀的刀筆吏手里去挨整,最后逼得只好自殺。讀到這里,誰能不為之扼腕、太息,拍案憤起!在對李廣無限惋惜、無限同情之余,總不能不想一想,這悲劇是誰造成的,是誰之過?我們自然會想到漢朝賞罰制度多么不合理,對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筆吏又多么可恨(順便說一句,司馬遷本人也是“下吏”治罪的,所以他對刀筆吏有特殊的惡感)。這樣,作者的目的達到了,雖然他自己一句評論也沒有。

文章到此,沒有結(jié)束,而是以平常續(xù)家譜的方式輕輕帶過李陵,筆法依然是那平淡的客觀敘述。但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三千字的李廣傳里給了李陵三百多字的篇幅,這本身已見其偏愛,而對其為人和遭遇的每一個細節(jié)的描述,處處都使人聯(lián)想到他的祖父,不禁嘆息:“何其相似乃爾!”通過這,作者頑強地堅持了他的觀點:李陵也是杰出的將才,不是貪生怕死的懦夫,他降匈奴是不得已的。并且以單于對他的器重,進一步反襯出漢朝統(tǒng)治者的不知愛惜人才和殘酷無情,

全文最后的結(jié)尾是:“自是之后,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土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這就不僅是李廣一個人的悲慘命運,而是進一步作為武將世家李氏門第的敗落。再回過頭來看文章的開頭,李廣的祖先就是當(dāng)年逐得燕太子丹的秦時名將李信。首尾呼應(yīng),兩相對照,在重門閥的封建時代,使整個悲劇的意義更加深刻,更加典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