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議亡而干戈至矣”(2)

桃花扇底看前朝 作者:許石林


從前,因為人顧及自己的名聲好壞,所以清議存焉,“君子有壞刑之懼,小人存恥格之風,教成于下而上不嚴,定論于鄉(xiāng)而民不犯”。有的人竟然因為清議加身而一輩子沉滯不得志,比如寫《三國志》的陳壽,他父親去世,陳壽熱孝在身,依禮當嚴謹守孝,生活越清簡越好,不能貪圖享受和娛樂,否則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就不得了了。陳壽因悲傷而生病臥床,家里的丫環(huán)捧了一碗湯藥給陳壽喝,這一情景,正好被前來拜訪他的一位客人看見了。這個客人到外頭一說,引起了眾人的議論,認為陳壽在守孝期間竟然使用丫環(huán),這就是貪圖安逸。陳壽被這樣議論,還不能辯駁,辯駁只會更麻煩。更嚴重的是,朝廷竟然因此清議而很多年都不用陳壽。

阮簡的父親去世,他嚴謹?shù)厥匦?。但是,一次去拜訪縣令,縣令用酒肉招待他,阮簡不好不給主人面子,就簡單地吃了一點,這事兒被人知道了,引起清議,“廢頓幾三十年”,幾乎把一生毀了。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將自己的本家兄弟比喻為魏晉時期非常有才華的謝惠連??墒牵@個謝惠連,父親去世,他守孝期間,應別人邀請寫了幾首詩,招致清議,輿論認為他守孝期間內心不夠謹敬,居然操弄雕蟲小技,甚為輕浮,“坐廢,不豫榮伍”。也把一生功名毀了。

這都是有名有姓的大腕兒,因清議而被毀廢,沒名的士人因此被毀的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前人卻從不替他們惋惜,也不太同情他們,更無人為之叫屈。因為在前人宏大的思維里,不會拘泥在一個人的遭遇上面。他們更認為,清議也許對人過苛,但是,因為清議所在,價值觀就在、標準就在,若人被毀廢,等于向世人昭示了清議的價值、標準和底線。

所以,顧炎武感慨道:“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至于清議亡而干戈至矣?!薄悴蛔屓税l(fā)表意見,那人就盼望著更粗暴的顛覆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很重視清議,他下令每里(即一百一十戶)必須設立公共設施:兩個亭子,一個是表彰好人好事,曰旌善亭;一個是彰灼壞人壞事,曰申明亭。所以,明末大儒孫奇逢,日子盡管過得很窮,但是,因為他對人的評價在官府每年的鄉(xiāng)邑士紳的考核中很起作用,所以,許多人平時都向孫先生貢獻財物,以求能獲得美言,但孫先生全部拒絕,一介不取。

清議就是讓人說話占地方,連說話都不占地方的時候,甚至不讓說話的時候,干戈必然至矣。這一點都不是危言聳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