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哥之美》 巴肯山(2)

吳哥之美 作者:蔣勛


巴肯山腳下也發(fā)現(xiàn)了四座紅磚建造的塔門,其中北門、東門、西門,有三條通道登上山頂,把整座山規(guī)范成一座寺廟。東門是日出的方位,應(yīng)該是當(dāng)年最主要的通道,至今還殘留兩座巨大的石獅雕刻,守護著莊嚴(yán)的國家寺廟入口。

羅洛斯遺址的寺廟大多還用磚造,而巴肯山的石階、寺塔都已表現(xiàn)出成熟的石材雕刻與建筑風(fēng)格。石階和兩側(cè)石墻的砌造都非常精準(zhǔn),石獅的雕法渾厚大氣。張口昂首遠(yuǎn)眺平野的獅子,一尊一尊,守護在石階通道兩側(cè),介于寫實與抽象之間,精神昂揚奮發(fā),好像見證著新遷都的國勢蒸蒸日上。

巴肯山的高度有67米,其實是一座不高的山丘,山頂修建了寺廟。登上山頂,可以環(huán)視山腳下全部吳哥王朝最重要的建筑。

當(dāng)初耶輪跋摩一世遷都到這里,登上山頂,四面還是一片未開發(fā)的叢林。他選擇了此處作為帝都,此后兩三百年,從巴肯山開始,吳哥王朝要在這片土地上一點一點織出錦繡。Ming,我在落日蒼茫里上山,覺得自己像是一座守護歷史的石獅,安靜蹲坐著,看眼前一片江山。

寺廟壇臺分五層,底座的一層長76米,一層一層,逐步縮小,最上一層長47米,在自然的山丘上,仍然用建筑形式完成崇高的“山”的象征。底座壇臺四周圍繞44座磚塔,磚塔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每一座塔也象征一座山,用來突顯中央須彌山的永恒穩(wěn)定。除了第一層壇臺四周的44座磚塔以外,各層四周及通道兩側(cè),也都布置了小小的石塔,總共有60座之多。

到了最高一層壇臺上,圍繞著中央寺塔,一共有108座小塔。108是印度教宇宙秩序的總和數(shù)字,以后也常被佛教沿用。

Ming,許多人在暮色漸漸黯淡下來的光線里靜靜坐著,好像一尊一尊剪影,都變成了守護神殿的石獅。他們好像本來就在這里,等游客陸續(xù)下山之后,他們便回來找到了自己原來的位置,一動不動,遠(yuǎn)眺自己永恒的時光國度。

向東的方向,可以俯瞰一條荒煙蔓草間的小路,曲曲折折,曾經(jīng)是許多修行者上山前匍匐頂禮的道路。在道路中央有信徒建了亭子,供奉佛的足印。他們相信足印永遠(yuǎn)留在道路上,修行的漫長道路上都是一個接一個的信徒的足印。

向東南方向,可以看到華麗莊嚴(yán)的吳哥寺,方方正正的布局,是吳哥王朝鼎盛時期的國家寺廟,從這樣的高度看下去,更是氣象萬千。

不知道907年在巴肯山上祀奉宗廟的耶輪跋摩一世,站在我今天的位置,看到落日蒼茫,是否能夠預(yù)知整整兩百年以后,他的后代子孫要在那一片叢林間修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建筑。不知道他是否能夠預(yù)知,整整三百年后,那一片華麗的建筑又要被戰(zhàn)爭病疫包圍,人民四散逃亡,熱帶迅速蔓延的雨林將一點一點吞食淹沒掉所有的寺廟宮殿。

他是否又能看到一千年后,這片土地淪為外族的殖民地,法國殖民此地90年。剛剛獨立不久,此地又起內(nèi)戰(zhàn),淪為人間最殘酷的屠場,人與人彼此以最酷虐的方式對待,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Ming,沒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許我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我是落日里發(fā)呆的一頭石獅,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華匆匆逝去,不發(fā)一語。

我默念《金剛經(jīng)》的句子:“實無眾生得滅度者?!?/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