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哥之美》 巴肯山(1)

吳哥之美 作者:蔣勛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山”成為中心、穩(wěn)定的象征。沒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許我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

羅洛斯遺址(Roluos)是耶輪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在位889~908【注】)之前真臘王國的舊都,位置在今天暹粒市(Siam Reap)東南方13公里的地方。耶輪跋摩一世繼承父祖在羅洛斯的經(jīng)營,建王城,修筑水利工程,最后卻放棄了羅洛斯,選擇偏西北的“吳哥”作為新的國都。

他為什么遷都?為什么選擇了“吳哥”作為王朝的新都?

歷史上似乎存留著許多不可解的謎。

今天吳哥窟留下好幾代的建筑,著名的巴揚(yáng)寺(Bayon)、吳哥寺(Angkor Wat)都是一般游客觀光的重點。但是,如果要追究耶輪跋摩一世為何遷都的原因,也許應(yīng)該攀登一次巴肯山(Phnom Bakheng)。

巴肯山在吳哥城(Angkor Thom)南門外,是一座并不高的孤立山丘,但山勢峭立陡峻,攀爬起來并不容易。

巴肯山是自然的山丘,真臘王朝自從接受印度教之后,一直有對“山”的崇拜。舊都羅洛斯遺址是河流邊的沖積平原,并沒有山。耶輪跋摩一世的父親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位877~889)在羅洛斯舊都修建普力科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甚至耶輪跋摩一世最后修建的洛雷寺(Lolei),都還沒有從地景上選擇突出的“山”的象征意義。

9世紀(jì)末,耶輪跋摩一世遷都吳哥,建了一座四公里見方的王城,并且選擇了巴肯山作為國家寺廟的所在。依照山勢,鋪砌一層一層石階,直通山頂。在山頂置放象征父系宗祠的男性生殖器石雕(Linga),在石碑上注明了建廟的紀(jì)年:西元907年。

比較耶輪跋摩一世893年在舊都修建的洛雷寺,和907年他在新都修建的巴肯寺,短短十幾年間,真臘王朝的寺廟建筑,從羅洛斯遺址平面發(fā)展的風(fēng)格,轉(zhuǎn)變?yōu)橄蛏献觥吧健钡某绺呔プ非?,似乎不但是真臘王朝逐步朝氣勃勃新興的開始,從此強(qiáng)盛了兩三百年,同時也正是吳哥建筑美學(xué)思考自我信仰風(fēng)格的起點。

印度教信仰中,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Meru),須彌山上住著濕婆神,“山”成為中心、穩(wěn)定的象征。

羅洛斯遺址的巴孔寺已經(jīng)用寺塔的形式追尋“山”的象征,是在平面基地上,利用石階及向上累建的壇,一層一層來完成“山”的意象。

巴肯寺修建在山丘上,是新都的另一座國家寺廟,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借助自然的山丘形勢來建廟的建筑。

考古學(xué)者發(fā)現(xiàn)了巴肯寺的外圍長650米、寬436米的長方形壕溝,可以說明在羅洛斯舊都預(yù)防水患的壕溝水渠工程,也被移用到新的建筑形式中。事實上,如此高峻的山丘,寺廟在山頂,似乎可以不再需要護(hù)寺壕溝,但是,建筑形式的傳統(tǒng)顯然被保留了下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