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2)

先賢與中國 作者:劉小川


孔夫子開源甚大,《論語》的一些話,常見注家們相反的解釋,鑲入不同的生活傳承?!笆巢粎捑挷粎捈殹币矊儆诖祟?。有儒者認為,這句話恰恰表明孔子的日常飲食不講精細。李澤厚教授的《論語今讀》兩說皆備,不過,譯成白話文,他傾向于前者:“飲食不嫌精,魚肉不嫌切得細?!苯酉聛磉€有李譯的一大段話:“飯菜餿了,不吃。魚肉腐爛了,不吃。變了顏色,不吃。發(fā)臭,不吃。殺牲不對路,不吃。沒有合適的調料,不吃。肉雖然多,不超過飯菜。酒雖然不限量,但不喝醉。過夜的酒,街上賣的肉,不吃。不離開吃姜,但不多吃。參加公家的祭祀,祭肉不留到第二天?!燥垥r不交談,睡覺時不講話?!瘮[得不正,不坐?!?/p>

所謂周禮三千,于日常生活有各類詳細規(guī)定??鬃釉诙Y崩樂壞的戰(zhàn)國時代想要重建秩序,夢見周公,“克己復禮”,不避繁瑣。也許含有極端針對極端的意思,糾偏之后,再來糾正自身的偏頗。

孔子在魯國做過幾年官,大多數(shù)時候以教學為業(yè),收取學生的十條干肉,也收大雁和野雞。年逾半百之后,有十四年的光景,他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顛簸于道路,有時被尊為上賓,有時活像一只喪家犬。吃粗食也講究禮數(shù),餓肚子照樣氣定神閑,琴音絲毫不亂——儒家創(chuàng)始人的風度傾倒后人。曲阜的孔家有大銀杏,孔子設杏壇講學,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每年收到的“束脩”吃不完。秋冬之交,銀杏樹嫩黃葉兒飛飄,白果照眼。白果是上等食材,燉母雞味道鮮美。

四川有句俗語:白果燉母雞,吃得笑嘻嘻。

孔子打獵,釣魚,射鳥,“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不用漁網捕魚,不射歸巢鳥。家里常有的肉食當有多種,擱在櫥柜里發(fā)臭了,于是要倒掉,不會送給窮家弟子?!凹核挥鹗┯谌??!笨鬃邮浅隽嗣拈L人,腸胃較大。由于大腦不停地運轉,吃肉也多。魯國的另一個長人陽虎送孔子一頭蒸小豬,看來陽虎知道孔子偏愛蒸熟的乳豬。半肥瘦的豬肉補腦,據(jù)說這也是毛澤東愛吃紅燒肉的原因。蘇東坡在湖北黃州發(fā)明的“東坡肉”“東坡肘子”,肥而不膩,極爽口,如今是北京“眉州東坡酒樓”的兩道招牌菜。中國的各類先賢,尤其是文化先賢,對腦細胞的活躍度要求高,估計肉食者多,肉食量偏大。這與眼下餐桌上豐盛的“飼料肉”是兩碼事。

孔子給飲食定下繁瑣的規(guī)矩,把生霉的食物倒掉,前提是吃物豐富。倒掉的食物用以喂豬,喂雞鴨鵝,腐肉變新肉,良性循環(huán)。弟子們代勞,老師不用親自動手。弟子問以農事,老師就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惫碾[士們嘲笑孔夫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夫子不生氣,站在田邊含笑贊許?!傲??!?/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