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塞勒姆的中國情結(jié)(1)

博物館書 作者:趙玫


塞勒姆是一座美麗的小城。這里不單單有女巫和霍桑,還有古老的東印度公司大樓,以及那個將中國徽州建筑整體搬移過來的與眾不同的博物館。

走在塞勒姆鋪滿紅磚的小路上。盡管已是春季,但陰天的清冷,讓人驀然有了幾分秋天的蕭索。加之附近的房子大多呈紅色,眼前的景象就更是濃暗。于是當一座白色的建筑赫然出現(xiàn),眼前的昏暗仿佛立刻被照亮。這座白色建筑就在博物館對面,因為注意到了它,才會認真去看山墻上的那些英文標志。原來這是一座屬于東印度公司的寫字樓,亞洲銀行的保險公司曾在這里辦公。于是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因為不久前我曾接觸了東印度公司的歷史。如今這里已成為博物館,無論是佇立于樓宇外面的巨大鐵錨,還是門前用來抵御海盜的黑色火炮,甚至透過玻璃窗依稀看到的那個展臺上的中國瓷杯,都證明這里所陳列的物品不僅和古老的東印度公司有關(guān),而且也和古老的中國商行有關(guān)。只是當時并不知道這里的身價,所以錯過,也許這就是湯姆反復(fù)說起的那家專門為中國商人建立的博物館?

所以對東印度公司興致盎然,是因為無論那艘沉沒于大海的哥德堡號商船,還是清帝國時期中國廣州的眾多商行,都曾與東印度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哥德堡號的帆影》是我寫于2005年秋末的一篇文章。起因是,在參加瑞典著名戲劇家斯特林堡的國際研討會同時,我們還在故宮的午門參觀了一個“瑞典藏中國陶瓷展”。記得那時的北京秋高氣爽。在高高的午門下。踏上一層層臺階,抬頭望午門的雄偉壯觀。在階梯的轉(zhuǎn)彎處,看到了那艘被命名為“哥德堡號”的商船。木船的桅桿上一面面白帆揚起,在乘風破浪中前往遙遠的中國。那是始于1743年的一次航行。一艘屬于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在瑞典港口哥德堡起航。帆船繞過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的大陸,最后停泊在中國的廣州。商船離開中國時裝滿絲綢、茶葉和瓷器。當時在歐洲,擁有中國瓷器無疑是一種時髦和富有的象征,而哥德堡號如此滿載而歸,自然會財源滾滾。不過遠航的辛苦也可想而知,其間風雨交加,驚濤駭浪。搏斗于海天茫茫中的船員們想必早已精疲力竭。哥德堡號在經(jīng)歷了兩年半的航行后,于1745年9月12日回到哥德堡港。船員們因此而興奮無比,他們甚至已看到了岸上苦苦等候的親人們。但是突然之間,這條滿載中國珍寶的航船莫名其妙地偏離了航線,緊接著就撞上了那片眾所周知的海底暗礁。海水無情地涌入船艙,哥德堡號頃刻之間被大海吞噬。就這樣,猝不及防地,那些來自中國的財寶也就隨之沉入海底,從此不見天日。而當時貨船沉落的地點,距離哥德堡海岸竟然僅僅只有900米。

于是才有了我們在午門上參觀的那個“瑞典藏中國陶瓷展”,而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精美的中國瓷器,就是從那艘沉沒的哥德堡號中打撈上來的。這些完好無損的磁盤、瓷壺、以及瓷制的蠟燭臺,那么優(yōu)雅地佇立在展臺上,而鋪墊在這些精美瓷器下面的,則是一層層哥德堡號撞擊沉沒時破碎的那些瓷片。它們中有的屬于康乾盛世的青花瓷,有的則是依照北歐風格專門在中國燒制的供皇室或貴族使用的有著家族徽章的器物。那些在海水中浸泡了二百年之久的瓷器竟然完全未受侵蝕,上面細致的紋飾至今看上去依舊清晰美麗。

為了紀念這艘神秘沉沒的東印度公司商船,哥德堡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按照沉沒商船的原樣,重新建造了一艘一模一樣的船。同樣的手工制作,同樣的多桅帆船,同樣的古老典雅,也同樣地氣勢恢宏。甚至2005年哥德堡號從瑞典起航,同樣選擇了原先的海上航線。這艘復(fù)制的“哥德堡號”于2006年7月再度抵達了廣州。一次怎樣激動人心的航行。在廣州。人們又像兩百年前那樣齊聚碼頭,迎候那來自天邊的壯麗帆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