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大學中成長

啟蒙的進化 作者:鄧曉芒


中國傳統(tǒng)幾千年不缺乏科學技術(shù),但缺乏科學精神。我們長期分不清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shù)的區(qū)別(李約瑟問題其實是個假問題),至今還不重視科學精神,只重視科學技術(shù)。科學精神不講實用(雖然它導致實用),而講人的好奇心,立足于人的興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沖動。諾貝爾獎不是獎勵技術(shù)成就,而是獎勵科學精神的學術(shù)成就。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為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這是人的自由本性。中國人則從小就壓抑了人的好奇心,一切服從功利。袁隆平的水稻技術(shù)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應(yīng)當說是極值得佩服的“奇技淫巧”了,但當有人說他“身價1.7個億”時,他大為光火,認為這是把科學“庸俗化”。他就是出于興趣和好奇才做這個學問的,但一般人很難理解。這就是中國人為什么沒有發(fā)展出近代科學的根本原因:只講技術(shù)不講科學精神。

其實大學應(yīng)當是克服我們在中小學十幾年所受到的人格扭曲的好機會。在大學中學什么?除了學習自己的專業(yè)外,最主要的就是學習成人。如何學習成人?只要是一個真正的大學,人們就有機會在這里接觸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也有機會受教于在這些精神財富中深有浸潤的老師和學者。但機會還只是可能性,要實現(xiàn)成人的目標,還必須自己有所選擇,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才能和興趣來造就自己。首先要做的是思想上的松綁,即把自己十幾年所受的盲目教育全部嘔吐出來,重新進行價值評估,哪怕天經(jīng)地義的東西,也要通過自己的理性問一個“為什么”,就像魯迅的“狂人”一樣發(fā)問:“從來如此,便對么?”大一的新生正是提出這一問題的最佳時機。這就是大學之“大”。梅貽琦說,大學之大,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但我認為,不僅是有大師,而且是有培養(yǎng)大師的大容量,才能叫大學。這個大容量就是容得下每個學生的自由發(fā)展。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