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拉伯之春打破了“資源詛咒”嗎?(1)

時代正在改變 作者:張鐵志


從1970年代開始的第三波民主化席卷了亞洲、中東歐、拉丁美洲、非洲,只有阿拉伯世界(包括中東與北非)一直是個特例。直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仍是如此,在整個區(qū)域中幾乎沒有民主國家,突尼斯、也門、摩洛哥、黎巴嫩、科威特雖然有舉行選舉,但幾乎都是強人執(zhí)政,并且仍然限制反對力量,因此至多只是學者所說的“競爭性威權政體”(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在2010年底的文章指出,在阿拉伯聯(lián)盟的二十二個國家中,只有三個比較接近像樣的民主體制,但都有不少缺陷: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著名的學術刊物《民主期刊》(Journal of Democracy)在2010年1月還有一篇專文《為何沒有阿拉伯國家民主?》。但沒想到,就在那篇文章出版后開始了“阿拉伯之春”,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的獨裁強人紛紛垮臺,其他阿拉伯國家也出現不同的騷動與震蕩。

到底阿拉伯世界有何特殊性使得他們能夠維持穩(wěn)定的威權體制,而這場從春天到秋天的革命又如何挑戰(zhàn)了我們對于民主與民主化的認識?

既有的理論認為,阿拉伯威權體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阿拉伯獨特的文化與宗教。因為這些國家最大的共通性是大部分都講阿拉伯語,且?guī)缀醵夹叛鲆了固m教(除了黎巴嫩有近一半天主教人口);問題是,不少也以伊斯蘭教人口為多數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土耳其、塞內加爾等國家,都頗為民主。所以伊斯蘭教當然不必然和民主矛盾。且以民眾態(tài)度來說,在許多阿拉伯國家如約旦、科威特、摩洛哥、巴勒斯坦,超過八成民眾都支持“即使民主有問題,但還是最好的政府制度”。

另一個常被提起的原因是,它們大多是具有強大石油資源的國家,因此被稱為地租型國家(Rentier State)。石油給國家的收入,一方面強化了國家官僚權力以及相對于社會的自主性,并且由于統(tǒng)治者較沒有向民眾征稅的需要,所以也較無誘因去爭取民眾認可的正當性、給予民眾政治參與的機會,國家也更可以提供給民眾各種補貼與福利。另一方面,豐富的財政資源也使統(tǒng)治者更能夠收買和打壓反對力量,建立龐大的安全部門和一套腐敗的侍從主義分配體系。這種石油國家容易導致政治威權與腐敗的現象,被稱為石油詛咒(Oil Curse)或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埃及、約旦、摩洛哥等國家雖然沒有石油,但是有巨額的外來金援,效果宛如石油之于政府。

地緣政治也是重要因素,既有美國為了獲取石油穩(wěn)定進口而支持這些獨裁者,還有阿拉伯獨裁者用與以色列的矛盾作為借口而強化對內的政治控制。

一般比較被認可的是石油詛咒與地租國家理論。但阿拉伯之春打破了這個詛咒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