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風秋雨愁煞人——訪秋瑾故居(2)

德情映青廬: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飛


仰望秋瑾,心中陣痛不已,我的心思被歷史糾纏得欲罷不能。秋瑾的塑像和百年前的照片如出一轍,她高昂頭顱,眉頭緊蹙,眺望府山,眼神中盡是血性和剛烈,她的身上流露出太多的鋒芒,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劍,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凜冽的寒光。這一切,還原了歷史中真實的秋瑾,顯現(xiàn)出雕塑家的匠心別具。

在古軒亭口牌坊下,巧遇晨練的蘇根堂,73歲的老人告訴我,軒亭口是殺江洋大盜的刑場,秋瑾是第一個在此被砍頭的女革命烈士。秋瑾被殺之后,這里沒有再殺過人,刑場移到了大校場。老人指著秋瑾塑像平靜地說:“她是紹興的保護神哪,紹興風調(diào)雨順,沒有地震、水災、臺風、旱災,就是秋瑾保佑的?!?/p>

辛亥革命期間,那么多的革命志士死于非命,只有秋瑾的死最大限度地激起了漢人的反抗情緒。原因很簡單,封建時代,男子膝下如金,女子守身如玉,從道德倫理的角度出發(fā),對女性死刑判決一般采用絞刑,清朝統(tǒng)治者對一個漢族女子不僅施盡酷刑,而且當街斬首,棄尸鬧市,罪名是顛覆政府。彼時的清朝已經(jīng)開始與西方文明接軌,民主的法律框架初具,政府仍然以血腥的手段對一個女子進行殺戮,在普通民眾看來,這是民族高壓政策的體現(xiàn),是統(tǒng)治階級非人道和偽民主的表現(xiàn)。

很快,民眾將秋瑾血濺軒轅的消息向媒體披露。當時的新聞業(yè)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特別是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的報刊,不受清廷管制而言論比較自由公正。上海的《申報》首先刊登報道此事,接著《神州日報》《時報》《中外日報》《文匯報》等全國各地的報紙紛紛推波助瀾地大篇報道,秋案一時成為焦點,引發(fā)了巨大的風潮,人言憤憤,千夫發(fā)指,皆為秋瑾訟冤。秋瑾的死觸及了漢人的心理底線,嚴重地刺激了漢人的尊嚴,從而掀起了更多的革命風潮。

秋案正好發(fā)生在晚清時局最為動蕩的時期,綱常紊亂,人心向背。秋瑾被無限放大,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士紳階層開始同情革命黨,黨人更加堅定了信念,革命形勢一轉頹勢,得到了空前發(fā)展,晚清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變得越發(fā)不可收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