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風上水上海淀

我的雙城記 作者:賈葭


據(jù)說海淀是全中國最有文化的地方。小時候教科書告訴我,中國是全世界最有文化的地方。假如教科書是對的,海淀無疑是全球最有文化的地方,但看上去確實不像。如今的海淀很難給人“有文化”的感覺,倒像個低端的商務(wù)區(qū)。你在街角吃一根油條,邊上的人不是在討論代碼,就是打算賣兩張毛片兒給你。情景切換極為迅速,要么極其高端主流,要么極其三俗三貼近。

言歸正傳,“上風上水上海淀”,是一副著名的對聯(lián),這是上聯(lián)。稍微有點古文常識的人,都知道尾字是去聲,做不得上聯(lián)的。下聯(lián)更大氣,叫“融智融商融天下”。在許多宣傳場合,北京兩個字早被忽略不計,只說“中國海淀”。這副對聯(lián)的作者,如今還在號子里蹲著。他輕輕地走了,留了這句口號,如今還在用,最靠譜的翻譯公司,也沒能把這句話譯成英文。

海淀在北京的西北,早年真是上風上水的佳地。當初司徒雷登把學校設(shè)在這里,也是看中三山五園的風水好。學生遠離市區(qū),能夠安心念書。不像城里的大學,動輒就有組織地悄悄忽悠一個運動——因為游行太方便了。當初的遠郊如今成為中心城區(qū)之一,大學也不太像大學,只是大一點的中學,時常鬧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新聞來,搞得主管機關(guān)恨不能把“女大學生”設(shè)置成關(guān)鍵詞屏蔽。

這樣的大學,不僅為周邊林立的高樓培養(yǎng)了數(shù)不清的IT民工,似乎也送去了久違的文化氣息。文化似乎無處不在,賣毛片兒的也會告訴你,這是“兩性文化”。房地產(chǎn)商都借著大學來賣房子,售樓小姐拼命告訴你,咱這兒住的都是文化人。仿佛與教授為鄰,你就有了副教授的學問,其實“臭老九”們都住在十幾公里之外。假如你不怕上當買了房子,會發(fā)現(xiàn)去大學散步都要登記身份證。

有時候偶爾能見到一兩個文化人潛伏在海淀。記得余秋雨老師曾經(jīng)說過,泰州是中華文化的高臺,那他一定該來海淀學習一下。比如在萬圣書園,遇見梁文道或者秦暉的概率要比在CBD(中央商務(wù)區(qū))大很多。不過這些小圈子活動,外邊的普通人無從知曉。通常來說,這些活動也不被主流人群認可。因為主流就是跟主流保持一致,他們只是一小撮罷了。

這里出現(xiàn)最多的人群,是一種被稱作“IT民工”的人,他們一般精神恍惚、睡眼惺忪、行色匆匆,而且衣著邋遢——電腦包、牛仔褲、T恤和球鞋是標準配置,屬于一眼就能被認出的特殊人種。胸前掛著工牌,一望便知是哪個公司的。中國的網(wǎng)絡(luò)新聞,九成就是這些人做的,而且是在男女比例極度失調(diào)的情況下做的。曾經(jīng)有個時尚雜志的編輯轉(zhuǎn)行去干IT,因為穿得過于時髦,竟被保安攔下來索要證件。

另外一種是苦力活——在幾個大電腦市場攢機的,也被稱為“挨踢(IT)人士”。他們雖然學歷不高,但水平一點不差。不管多么復雜的電腦問題,只要收了錢,幾分鐘就能搞定。蘋果剛剛發(fā)布了iPad,一天后就可以在這里找到國產(chǎn)的山寨貨,號稱比iPad功能強大五倍?!罢肌鄙钲诘淖钚庐a(chǎn)品,當天在這里就可以看到。在很多人印象里,中關(guān)村就是個“修電腦”的地方。

如今林立的廣告牌,倒真把海淀變成“融商”的地方了。比如教授被叫作老板,老板被叫作博士,博士被叫作民工。只要你愿意出錢,立馬有人拿著一堆學位等著你買。人大天橋上,二十四小時有兜售證書的販子,如果不介意的話,你立刻能變成唐駿或者張朝陽的校友。假如你真能忽悠幾句,也可以像張悟本那樣出書、上電視。

海淀,一切皆有可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