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印度,去印度》佛陀的示意(1)

去印度,去印度:帶著禪的行囊 作者:伊洛


佛陀的示意

佛陀窺見的那一線光到底是什么?

盤坐在樹下,我的大腦屏幕在急速地掃描。有限的宗教知識,有限的人生閱歷,有限的思維情感,試圖體驗佛陀,豈非癡人說夢?但詭異地,大腦屏中并不全是空白,反而越來越清晰地跳出一句話:色即是空。

這個色不是那個色。色,外在世界的表象是也。色即是空,一切存在皆是虛妄。

佛經故事說,佛陀少年時代就有出家之意,凈飯王千攔萬阻,不愿讓他出宮。終究他還是得到機會,出東、南、西、北四城門,分別目睹人世生、老、病、死。如何消解這無盡苦痛?這懸在心頭的疑問久思不解,才決計離家修行,以探求破解之道。

人為什么會有痛苦?根源是欲望,是貪欲??嘈姓呤且孕扌兄鄩褐谱∑渌矫嬗坏弥?,也增加人的耐受力,但終非其道。

佛陀的破解之道大概是:一切存在皆非永恒。色即是空,世界的所有外在表象都是虛幻的。這樣一念之轉,就消解了人痛苦的根源:既然你追求的東西并不真實存在,又何必為追求不到而痛苦呢?沒有了貪欲的對象,就不會有貪欲的痛苦,虛幻了因就消滅了果。這是佛陀修行的智慧結晶吧。

佛教諸多經典,得其精髓者,“空”一字足矣。中國傳統(tǒng)以“遁入空門”形容出家,再形象不過。而熟讀佛經三百篇的吳承恩,將《西游記》主角名之曰“悟空”,也絕不是隨意為之,其中韻味,頗耐思量。

傳統(tǒng)的佛教只講自己修行得道,而后來的教義發(fā)展則提供了自度度人的可能。參禪、打坐、念經、說道等許多頗為繁復的技術設計,也都是為了盡可能多地自度度人,教人“看破紅塵”,即看出世俗的空、消除內心的欲,進而免除無端的惱,所謂解脫、放下。

這很像智慧的亞歷山大王。

當世人在絞盡腦汁試圖解開那個死結而不得時,他抽出寶劍,干脆利落地斬斷了這個結。

了斷、看穿、一個空字,如此決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