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鮮卑的不同臉譜

拓跋,上馬 作者:石囡


鮮卑的不同臉譜

公元前3世紀末,著名的匈奴王冒頓擊敗東胡,迫使東胡退守東北。退回到較南的烏丸山一帶的,后來形成了烏桓族。退回到更北的大興安嶺鮮卑山一帶的,后來形成了鮮卑族。

有意思的是,鮮卑人從大興安嶺再次南下之后,又前后興起了不同的部族,常常讓讀歷史的人眼花繚亂,分不清你我。所以,有必要盤點一下這些鮮卑的來龍去脈。這對讀懂本書后面的章節(jié)非常重要。

公元2世紀,鮮卑占據(jù)蒙古草原,領(lǐng)袖檀石槐將鮮卑分為三部管理:西部、中部與東部。

檀石槐的大聯(lián)盟瓦解后,西部鮮卑中后來較強大的有吐谷渾部、乞伏部和禿發(fā)部。最后這個禿發(fā)部,其實是從拓跋部分裂遷徙出去的。

東部鮮卑后來脫穎而出的有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這都是鮮卑各部中比較著名的。拋去非著名的不提,總之,我們在史書中經(jīng)常能看到的吐谷渾、乞伏、禿發(fā)、慕容、宇文、段,以及本書的主人公拓跋,這些都是鮮卑族。有人說柔然也屬于鮮卑別部,但北魏皇帝不認,并給他們?nèi)×藗€侮辱性的名字:蠕蠕。

這些鮮卑都獨立發(fā)展,有時互相合作,大部分時候則是鉤心斗角,所以,也可以將他們各自都認為是獨立一族。不能因為鮮卑二字,而將他們混同為一體。

那么,為何常常只說什么“部”,而不談什么“族”?

拓跋是鮮卑之一。鮮卑,是五胡之一。

五胡是哪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歷史上,以此五個民族稱謂,大體上區(qū)別魏晉南北朝時,活動在北方的游牧部落。

為什么說是“大體”?因為北方這些民族的族別問題,是非常復雜的。

表面上,他們自稱或被稱為匈奴、鮮卑,其實呢,往往是匈奴中有鮮卑,鮮卑中有匈奴。

為什么呢?因為不同部落、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征服和通婚。

當年,鮮卑人從大興安嶺南下,正趕上北匈奴西遷。北匈奴大部隊遷走了,還在草原腹地留下了十萬余家群龍無首的普通牧民部落。怎么辦?他們有的就投靠鮮卑,相互通婚。匈奴男人和鮮卑女人生的孩子,被稱為鐵弗,后來就有了鐵弗部。匈奴女人和鮮卑男人生的孩子,被稱為拓跋。有人說,拓跋部就是在離開大興安嶺、定居呼倫湖,和匈奴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拓跋部與烏桓,與慕容部,與匈奴賀蘭部、獨孤部世代通婚,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搞不清誰是誰。

但是,每一個強大的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總得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字吧。那些在聯(lián)盟中被征服的小部落,最后就成為人家那個部族的一部分了。

比方說,拓跋鮮卑征服了丁零,拓跋氏早期的“帝室十姓”中,紇骨氏和乙旃氏就是丁零姓氏。丁零這個民族,屬于高加索種族,金發(fā)高鼻。丁零在鮮卑中的融入,導致了鮮卑人中有的長相很接近西方人。所以古詩中就有“黃頭鮮卑入洛陽”。

拓跋鮮卑的“內(nèi)入諸姓”中有匈奴的賀賴(賀蘭)氏、獨孤氏。東部鮮卑中有匈奴姓氏的宇文氏族。所以宇文這個稱謂出現(xiàn)在史書中,有時候是匈奴,有時候是鮮卑。

最有趣的是鐵弗部的劉虎父子,稱謂更加奇怪。在《魏書》中,稱劉虎為“鐵弗劉虎”,但在《資治通鑒》的胡注引文中,卻稱“烏丸劉虎”(烏丸,是烏桓的另一說法)。到劉虎的兒子劉衛(wèi)辰,則在《晉書》中被稱為“匈奴”。大概原因是,鐵弗本來源出匈奴,后獨立發(fā)展成“鐵弗”。但直到劉虎的兒子劉衛(wèi)辰時,仍號稱匈奴的左賢王。但晉人對于北方“雜胡”又常常不予分辨,有時會統(tǒng)稱烏丸、烏桓。比如“護烏桓校尉”一職,針對的就不僅僅是烏桓。

貌似是,各部相互通婚之后,本來就稱謂比較亂,再加上當時很多聯(lián)盟都不可靠,有時候跟這個好,有時候跟那個好。跟誰叫誰的名兒,誰勢力大叫誰的名兒。

匈奴西遷后,留下來的十萬余戶匈奴,有很多就自稱“鮮卑”。至于在檀石槐的大聯(lián)盟時期、拓跋鮮卑的大聯(lián)盟時期,有多少外姓外族的被稱為“鮮卑”,更是不可計算。

大概,他們本來就應(yīng)該是一家吧。

所以,我們在談到北方五胡的時候,有時不能以“什么族”區(qū)分,只能以“什么部”區(qū)分。

當然,談“什么部”,也是相當模棱兩可的。

其實,分不清也罷,為什么要分清呢?既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啥還非要分個你我呢。因為歷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創(chuàng)造的,所以我們可以僅關(guān)注活生生的人,講活生生的人的故事,看活生生的人的血淚與豪情,愛恨和哀愁,理想與奮斗。

至于什么內(nèi)外分類、族稱溯源之類的,就留給史學家去做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