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巖茶畫

茶生活 作者:王金玲 著


巖茶畫

2015年春的某一天,我在家中品味武夷山天心禪寺的白雞冠,啜飲之余,在茶底夾出兩片茶葉,放入白色茶盞,注入清水,想仔細觀賞天心禪寺白雞冠呈現(xiàn)的武夷巖茶茶色之“活”——從幾經(jīng)烘焙已成墨綠色的干茶色回歸到如五月剛剛采摘下來的嫩綠鵝黃色的新茶色,以及搖青時形成的紅鑲邊。

為更清晰地看清茶葉的色澤,我在茶桌上輕搖慢移著茶盞,搖著、移著,兩片茶葉不斷地變化著位置,無意間,我定睛一看,盞中出現(xiàn)的居然是一幅“夏日鵝憩圖”:荷塘中,在一片大大的夏荷之下,一只美麗的天鵝閑適地休憩著,一片心靜自然涼的意境。興奮之余,拍照留念,并與諸茶友分享,獲得贊聲無數(shù)。

由此,想起南宋時流行的“茶百戲”。當時喝的茶是將茶葉碾碎成末后再加水啜飲的末茶。先是無聊有閑又風雅的文人們以沸水注入茶中,觀茶末形成的圖案紋路,或曰畫或曰書法,以增茶趣,之后這一茶戲上進入宮廷,下流入市井,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時尚,技藝日趨繁雜,作品種類也不斷增加,終成為一項有了“茶百戲”之稱的程式化、模式化的茶事娛樂活動。這一茶事娛樂活動一旦正規(guī)化和正式化,尤其被皇室乃至皇帝所欣賞,就難免從單純的娛樂轉(zhuǎn)化為競爭性的娛樂。于是,比花紋圖案者有之,比花紋圖案時間持久者有之,比以茶末所顯示花紋圖案而賦詩作詞者有之,比以花紋圖案界定茶品優(yōu)劣者有之,“茶百戲”也就有了另一別名:“斗茶”。而方便人們觀斗茶、賞茶百戲的建盞也名聲鵲起,尤其以“金油滴”和“兔毫”為最。

由于戰(zhàn)亂又起,民不聊生,隨著南宋的滅亡,元朝對南方士人的鎮(zhèn)壓,尤其是出身底層、體恤民生的明朝創(chuàng)始人明太祖朱元璋對貢茶茶品由蒸茶改為散茶的改革,以末茶為基礎且頗有富豪奢靡之風的“茶百戲”日益衰退,直至今天,幾近失傳,只留下“斗茶”一詞仍在福建等地流傳。比如,武夷山每年在巖茶開喝之時的十月,都會有“斗茶會”,持續(xù)數(shù)日,以評上下,不過“斗茶”只是單純地茶與茶之“斗”了。

聯(lián)想之下,我將這幅用白雞冠茶底搖晃而成的“夏荷鵝憩圖”的畫種命名為“巖茶畫”。這幅畫具象明顯,可以作為巖茶畫下的一個分類,叫做形象畫。帶著創(chuàng)作的新鮮感,第二天喝另一款巖茶肉桂時便想再作一幅。只是無論怎樣搖晃茶底,始終沒有什么可供想象的圖案紋理顯現(xiàn)。無奈之下,我只得把茶盞中茶湯沘入另一茶盞中養(yǎng)盞,然后倒掉茶底?;剞D(zhuǎn)身看,見白瓷茶盞中,黃棕色的湯色如日落黃昏的江上,暮云四合,夕陽斜照在江面,幾粒褐色的茶渣落處形同一艘小小帶蓬漁船,“漁舟唱晚”四字在心中油然而生。這幅畫是抽象的,有一種中國古典詩詞式的,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意境。如同黃昏夕陽中的惆帳,孤舟獨行的寂寥,日月山河變化的蒼茫,都在這一盞棕黃色和幾粒褐色之中。這一畫種可作為巖茶畫下的另一個分類:意境畫。

也許,真的可以將巖茶畫作為一種畫種推廣,當然所屬還有更多的分類。而要遵守的一個基本規(guī)則是:在品茶器皿中加水,放入巖茶茶底(茶渣),不用任何輔助工具或添加物,僅以搖晃或移動該器皿而成圖案紋理,并加以命名。而這一規(guī)則也可視為對巖茶畫的定義。

如同“茶百戲”一樣,巖茶畫的作品具有臨時性的特征,不易保存。好在現(xiàn)在攝影技術發(fā)達,攝影工具普及,一旦形成巖茶畫,便可拍攝之,供收藏,供分享,供眾人觀賞和評判。作為一種新興的茶事娛樂活動,巖茶畫集品茗、繪畫書法、作詩吟詞、攝影等雅事于一體,可自娛,可眾樂,行之,當為生活增添開心多多。

某日,將此茶趣與幾位同學兼茶友分享,大家又一起品茶、搖畫,更得佳作若干。觀賞討論之后,大家一致認為,巖茶畫可遇不可求,如有“天意”左右著圖畫紋理,故而,將巖茶畫命名為“天意巖茶畫”更為恰當。于是,搖畫成為我們品味武夷巖茶時的又一樂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