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話劇《車站》觀后

先鋒話劇研究資料 作者:趙黎波


話劇《車站》觀后

何聞

話劇《車站》的劇本發(fā)表在1983年5月的《十月》上;6月以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試驗演出過若干場??囱莩鲚^之讀劇本,印象要強烈得多了。

1

《車站》寫的是在一個城市郊區(qū)公共汽車站上發(fā)生的事情。星期六傍晚,一群乘客正焦急地等車進城。他們各有自己想做的事:姑娘去初次會見男朋友;老人去參加象棋賽;做母親的急著回家看望孩子;木工師傅要去攬活;一個供銷社的主任是到“關系戶”那里去“吃請”;一個愣小子則不過是想進城去逛逛,喝瓶酸牛奶……可是,他們左等右等,汽車卻總也不來。終于有一輛車來了,人們叫喊狂奔,你推我擠,汽車卻并不停下,竟轟然而去。人們在埋怨和咒罵中,焦急不安地等了又等,又一輛汽車自遠而近,人們又叫喊狂奔,你推我擠,這輛車竟也不停,又轟然而去。人們在焦慮、希望、失望、埋怨和憤恨中一次一次地被耍弄,然而他們一直在等下去,讓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后來一看表,才發(fā)現(xiàn)在車站已經(jīng)等了十年,人老了,背駝了,頭發(fā)也白了。直到這時,有人才看到站牌是模糊不清的,也許這個車站早就被廢棄了。于是,他們憤慨地指責公共汽車公司“坑人”,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沒有看清站牌。直到這時,大家才想到,在等車的一群中,原來有一個沉默的人,他早已在眾人的毫無希望和消耗生命的等待中,獨自悄悄離去,步行進城了。他們也早該像他那樣,拋棄對公共汽車的任何幻想,步行進城的。

劇本給人的印象是,這趟汽車線路和公共汽車公司——它本來是應當為公眾服務的,現(xiàn)在卻完全置公眾于不顧,令人氣憤。每個乘客——他們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一點合理的、平常的生活愿望(赴“關系戶”之宴,雖不合理,現(xiàn)在卻也習以為常),可是這些很平常的愿望,最終都由于公共汽車的極端不負責任而被葬送了;并且由于連站牌都模糊不清,等車竟等白了頭。他們要從郊區(qū)進城,路途遙遠,不能不把希望寄托于這趟公共汽車,但是他們卻被人愚弄了!

在舞臺上這場可悲、可憐的等車事件中,等車的人們發(fā)出了痛苦的、憤怒的叫喊:“我們再也不能等待啦!無用的等待,無益的痛苦……”“咱就等了一輩子,就這樣等啊,等啊,等老啦!”“汽車站牌子豎在這里,哪能唬人哪?”“這也太氣人了,把乘客當猴耍!要不停車就別在這豎站牌子!”“豈有此理!叫乘客在車站上白白等到白頭到老……荒唐……太荒唐啊……”“我們被生活甩了,世界把我們都忘了,生命就從你面前白白流走了……”“咱們白等了,讓汽車公司給坑啦!”最后,是演員們“從自己的角色中化出”,各走到劇場的一角,分別向觀眾說話:“該說的不是已經(jīng)說完了……那他們?yōu)槭裁床蛔吣??……那就告訴他們快走吧!”“等,倒不要緊。人等著,是因為人總有個盼頭。要連盼頭也沒有了,那就慘了……用戴眼鏡這小伙子的話說,叫做絕望。絕望就好比喝‘敵敵畏’……”

全劇如此強烈地表達乘客們由于等不上汽車而產(chǎn)生的惱怒、痛苦、悲觀、屈辱和絕望,這難道只是在批評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某個交通運輸部門存在的問題嗎?顯然不止于此?!盾囌尽吩诒憩F(xiàn)人們等車而陷于絕望的同時,還通過各種人物之口,說出了我們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不正之風,諸如交通秩序混亂、服務態(tài)度惡劣、某些商品短缺、“關系學”、“開后門”、缺乏文明禮貌、調(diào)動工作進城靠門路、農(nóng)村教育質(zhì)量不高,等等。舞臺上的演出使人感到,我們的生活是一片混亂,而且也看不見前途和希望。

我們當前的生活中,的確有許多嚴重的弊端,許多重大的困難。我們正為此進行艱巨的斗爭。我們的斗爭正在逐步取得成果,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我們的前途是充滿希望的,中華必將振興,社會主義事業(yè)將取得更大的勝利。文藝創(chuàng)作應當真實地反映這場斗爭和斗爭發(fā)展的趨向。我們的創(chuàng)作自然應當揭露生活中的黑暗面,這種揭露,不僅在于引起療救的注意,而且應當增強療救的信心。然而,《車站》卻不但不能達到這種效果,反而有可能助長人們失去信心。

作者曾說,這出戲“講究的是一種藝術的抽象,或稱之為神似”[1];又說,它“有種象征意味”[2]。問題是,它所象征的是什么。這里面,也許還有從存在主義那里來的“自由選擇”等等奧妙的道理,但是給觀眾的直接印象,卻只能是:這樣的公共汽車和等車人的命運,就象征著今天的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不準揭露生活的陰暗面嗎?我以為,《車站》的問題完全不在于它揭露了生活中的陰暗面,而在于這樣的“揭露”,它所“象征”的東西,是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扭曲。借用這出戲里一句臺詞來概括,就是:“誰都看著,就是沒治!”既然“沒治”,一切都還有什么希望呢?

2

有人說,《車站》是在抨擊當前的某種“國民性”:猶豫、等待、牢騷、不滿,而不能奮發(fā)向前。這自然并非什么“國民性”,但即使是某些人身上的弱點,自然也是應該批評的。然而,劇中所表現(xiàn)的其實并非如此。這場等車事件,其罪過完全在于公共汽車,人們從郊區(qū)進城,唯一可以依靠的是這趟汽車,他們一盼再盼地等待,乃人情之常,完全值得同情,又有什么可指責的呢?劇本諷刺和抨擊的并不是什么猶豫和等待,倒是這群等車的人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耍弄的情況下,對這趟根本不顧老百姓死活的汽車還抱有幻想。劇本展示給我們的是:明明是完全腐敗的、根本不能依靠的東西,這群蕓蕓眾生卻還對之寄予希望,并且在事實的一再的教訓面前,也還不能覺悟,直到連站牌是否廢棄也弄不明白時,才猶豫著邁開自己的步子。他們對于生活的這種幻想,是多么可憐、可悲而又可笑啊!

那么,什么才是我們的出路呢?與可憐、可悲、可笑的蕓蕓眾生相對照,劇本推出了一個“沉默的人”。他在眾人無望的等待開始不久,就悄悄走開,步行進城了。這個“沉默的人”,雖然在舞臺上停留的時間很短,而且沒有說過一句話,但劇本為他譜寫的音樂卻震響著、貫穿著全劇(“沉默的人”走后,他的音樂反復出現(xiàn)了幾次,作者將這種音樂比作“探索”“嘲諷”“宇宙聲”“進行曲”)。由此可見,這正是作品主題之所在。

但是,這樣一個超乎群氓之上的“沉默的人”,果真就是我們應當向往的理想人物嗎?《車站》的演出說明書說:“沉默的人則象征著時代的召喚,未來屬于不說廢話,爭取時間,認真進取的人們。”我們生活中,的確有許多認真進取的人,他們有革命的理想和世界觀,能和群眾一起,勇于革新,善于斗爭,勤于進取,他們是群眾中的一員,又是生活中的先驅(qū)者。而《車站》中這個象征性的人物,同那些在“時代的召喚”下,“認真進取”的社會主義新人,有什么相似之處呢?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脫離群眾、孤芳自賞、高踞于蕓蕓眾生之上的“超人”。他是一個自命為“舉世皆醉我獨醒”的角色,他什么都看穿了,對什么都不抱希望了,因而他才鄙棄人們對現(xiàn)實所存有的幻想和等待,走自己的路。其余那些等車的人可憐可悲的遭遇,正證明他是唯一正確的。這就是劇本在這個人物身上寄托的理想。然而,這是我們對于現(xiàn)實、對于群眾的正確的態(tài)度嗎?人們不免發(fā)問:這個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為什么不關心人民的疾苦,不同群眾一道來改變現(xiàn)狀,而是對其周圍的人們采取不屑于一理的態(tài)度,揚長而去呢?這種人生態(tài)度和處世原則,正是我們應當反對的,而作品卻十分贊美,這將把劇中的乘客和劇場中觀眾引向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呢?

3

《車站》演出時,把收在魯迅先生散文詩集《野草》中的《過客》,也當作一出戲劇,放在《車站》之前同臺演出,而且扮演“過客”的演員又在《車站》中扮演“沉默的人”,他剛從《過客》結(jié)束時下場,緊接著又在《車站》開始時上場了。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且不說把散文詩《過客》當作戲劇來演是否適宜,即以這兩個作品的思想素質(zhì)來說,人們也看不出兩者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之處??墒茄莩稣邊s宣稱:“《車站》試圖沿用魯迅先生半個多世紀以前開創(chuàng)的這種戲劇手段,并且進一步作了些新的嘗試……”[3]這就給人一種印象,仿佛《車站》這樣反映生活,是從魯迅先生那里繼承來的。

魯迅先生在1925年3月所作的《過客》中,塑造了“過客”這個和黑暗的舊社會徹底決裂,不畏艱險,不計得失,始終堅持奮進的革命者的形象。“過客”雖也感到孤獨和前途的渺茫,感到疲憊和勞頓,但他不相信老翁說的前面是墳地,也不相信小女孩說的前面是盛開鮮花的坦途,而是清醒地面對現(xiàn)實,不接受一切“布施”,倔強地往前走去?!哆^客》同《野草》中的其他作品一起,真實地反映了魯迅這個時期從進化論者到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轉(zhuǎn)變過程。我們從《過客》中感受的是魯迅先生嚴于解剖自己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無畏的反帝、反封建戰(zhàn)士的徹底革命精神。

且不說《過客》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我們的社會理想和精神境界已經(jīng)大大超越了“過客”的歷史局限和思想局限,即以作品論作品,《車站》中那個“沉默的人”,難道能夠跟《過客》中的“過客”同日而語嗎?那種孤傲、高踞于群眾之上的個人主義者,難道可以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者相提并論嗎?把兩個思想素質(zhì)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演出,把《車站》說成仿佛是對《過客》戲劇手段的“沿用”,如果不是一種混淆,也是過于輕率了。

《車站》不是什么繼承《過客》的結(jié)果,而是盲目崇拜、生搬硬套西方現(xiàn)代派戲劇那一套社會觀點和創(chuàng)作思想的產(chǎn)物?!盾囌尽返淖髡咴?jīng)寫過一本題為《現(xiàn)代小說技巧初探》(以下簡稱《初探》)的書。在這本有著許多思想上、理論上的混亂和錯誤的小冊子里,曾兩次贊賞地提到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者在其他文章和講話中,也多次談到這個作品。愛爾蘭作家貝克特1952年寫的兩幕劇《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之一。這出戲主要寫兩個癟三在荒涼的鄉(xiāng)間土路上無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他,劇中都未交代。直到戲劇結(jié)束時,戈多也沒有出現(xiàn)。貝克特像其他荒誕派作家一樣,把客觀看作是荒誕、殘酷、不可思議的,所以《等待戈多》劇中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也不可思議。西方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出戲是“揭示人類在一個荒謬的宇宙中的尷尬處境”[4]。這個作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狀態(tài)的某種反映,對于人們認識資本主義的荒謬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是劇作家的世界觀、哲學觀和社會觀,則是唯心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我們贊成有批判地借鑒西方現(xiàn)代文藝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事實已經(jīng)證明,只要借鑒得當,是有利于我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的,但是我們絕不能把荒誕派戲劇的社會觀點和創(chuàng)作思想吹得神乎其神?!盾囌尽返淖髡咴凇冻跆健防铮侨绾卧u價《等待戈多》的呢?他說:

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先鋒派戲劇的代表人物貝克特寫了一出轟動西方的現(xiàn)代悲劇《等待戈多》……劇中人左等右等總不見來的這位戈多的喻意十分明白,那就是被人們象禱告上帝那樣期待著的未來??释麖呢毨Ш涂嚯y中得以解脫的人們無止境地等待溫飽,可這位主人公卻始終未曾出場。

戈多是貝克特對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認識,或者說是他的世界觀的一種藝術的概括。觀眾和讀者盡可以從這個抽象的形象中得出自己的看法……我們這里僅僅就藝術方法而言,不能不認為這種手法的運用是出色的。貝克特塑造戈多這個形象用的方法,我們不妨稱之為藝術的抽象。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人物的臺詞,大都寫得十分平淡,近乎現(xiàn)實生活中不求連貫的語言的碎片,然而全劇貫穿起來看,卻荒誕至極,細細一想,竟又十分深刻。

既然內(nèi)容“十分深刻”,言下無限崇拜這就不難理解,作者眼中的《等待戈多》與作者筆下的《車站》,為什么如此相似了。兩出戲都寫“等待”,前者等待戈多,后者等待汽車,兩出戲都寫“等待的落空”,但前者講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未來不能解脫的等待者的貧困和苦難,后者所寫,卻是社會主義社會。

魯迅先生所寫的過客,是一個對舊社會深惡痛絕,而且絕不回頭、奮然前行、追求未來的戰(zhàn)士;《車站》的“沉默的人”卻是一個走“自己的路”的孤獨的個人主義者。這兩個形象的社會內(nèi)涵是如此鮮明地迥然有異、黑白分明,為什么卻要說《車站》是“沿用”了魯迅的戲劇手段而寫成的呢?說它是受了《等待戈多》之類唯心主義、虛無主義的社會觀和藝術觀的影響,不是更為確切嗎?

4

《車站》的產(chǎn)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當前某種錯誤的社會思潮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的反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把我們的國家引上了一條欣欣向榮的、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康莊大道。五年來,我們?nèi)〉昧司薮蟮某煽?,我們?nèi)匀幻媾R著許多問題和困難,我們正在克服這些困難,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就是我們的現(xiàn)實。絕大多數(shù)人是緊跟著黨,滿懷信心地前進的;但是由于“十年動亂”的后遺癥和外來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侵蝕,一部分人的思想長時期地陷在迷亂與動搖中,他們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發(fā)展起來,逐漸形成用一種消極、悲觀、冷漠的眼光看我們的現(xiàn)實,直至對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的前途表示懷疑甚至否定。

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某種思潮,往往是某種社會思潮的表現(xiàn)。我們的文藝家本來應該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勞動,通過對生活的真實反映,振聾發(fā)聵,潛移默化,以分明的愛憎,提高人們的覺悟,鼓舞人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大業(yè)的斗志。我們的許多作品都發(fā)揮了社會主義文藝的這種積極的功能。但是,一個時期以來,在文藝空前繁榮的形勢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有錯誤傾向的作品,它們顛倒歷史、歪曲現(xiàn)實,散布各種各樣消極悲觀、腐朽庸俗的思想情緒,宣揚各種各樣資產(chǎn)階級唯心主義、利己主義的世界觀,對讀者和觀眾起了有害的作用。在文藝理論上,一些同志熱心鼓吹西方現(xiàn)代派文藝,企圖把西方現(xiàn)代派作為我國文藝發(fā)展的方向。他們在“借鑒”“創(chuàng)新”“崛起”的名義下,在盲目地把西方現(xiàn)代派鼓吹得天花亂墜的浪潮中,要把西方現(xiàn)代派的世界觀、藝術觀也一股腦兒地“移植”過來,作為我們文藝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盾囌尽繁闶且粋€明顯的例證。

注釋:

原載《文藝報》1984年第3期

[1]《車站》作者:《有關本劇演出的幾點建議》,載《十月》1983年第3期。

[2]《車站》劇本。

[3]《車站》演出說明書。

[4]《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第1卷第128頁—129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