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春找刺鐘條芽

媽媽的味道 作者:巴陵 著


吃春找刺鐘條芽

嚴冬剛過,大地懷綠,農民就在山野里尋找綠色食物來作為自己的口糧。長芽最早的灌木和喬木應該要算刺鐘條了,這種渾身長滿了刺的小灌木,多長在向陽坡上,平時是農民最痛恨的植物之一:樹身上的硬刺一不小心就會刺破自己的手腳和衣物,搞得傷痕累累、血跡斑斑。農民連砍它來做柴火都是不愿意的,只因生不出好的火來。農民只要在山里遇到它,手里又有柴刀,一定會把它砍倒,丟到沒人去的地方讓它腐爛。

每當早春,山野還沒有綠色的時候,刺鐘條就開始有生長的響動了,迎著冰雪開始長芽。喜歡吃新鮮的姑娘們一定不會放棄這個吃春的機會,她們在田埂邊上、荒山禿嶺中尋找刺鐘條。小刺鐘條一般喜歡聚集在一起,一生就是一窩,密密麻麻的都是,像插的白色棍子一樣。刺鐘條只向上生長,很少發(fā)展側枝和側芽,指頭大小的樹木就兩尺高,芽有拇指大小;刀柄大小的樹木有一人多高,芽有小孩拳頭大小。采刺鐘條芽不能求大求長,只采能滿一手的即可,就是用手握著芽柄,拳眼齊芽與樹之間的茬口,小指頭那頭剛好露出芽頭來,露出太長就不能吃,顯得老,不再脆嫩。采過一茬就會迅速長出側枝,采過的地方還會長出新芽來。據植物學說,刺鐘條可以采兩茬,頭茬叫面刺龍芽,顏色多為青綠色,有刺但不扎手;二茬叫火刺龍芽,顏色變深,有點扎手;再采就容易傷元氣,樹長不高。

刺鐘條是大梅山的土話,俗名叫刺龍芽,學名龍芽楤木,別名遼東楤木,俗稱刺老鴉、刺嫩芽、虎陽刺、刺龍牙,屬于五加科、楤木屬,主要分布在我國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東部,長白山、小興安嶺較多,長芽晚,在五月左右;朝鮮、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亦有分布;我國云南、貴州、四川、重慶、陜西等地也有生長,長芽較早,大概在四月左右;長江以南地區(qū)有少量分布,長芽在三月左右。中醫(yī)學認為,刺鐘條芽性甘、苦、平,有健胃、利水、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等功效,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肝炎,糖尿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水腫等疾病。

梅山人吃刺鐘條芽,主要是用來吃春。他們在冬天的蔬菜主要是蘿卜、白菜,山野里可以找到的除了胡蔥之外,綠色植物比較少,能夠在早春的破冰之日吃到新鮮食物,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他們尋找到刺鐘條芽,把芽一個個采摘下來,沒有長成一手的不采,長得太長了的不要,采摘下來的芽三五個用藤蔓捆扎在一起,以免受傷和芽葉脫落,再輕輕地放到背簍中或者用衣服包裹帶回家。

刺鐘條芽用清水洗過一遍之后,多泡幾次水,以中和嫩芽的冰寒之氣,再燒一鍋開水,把嫩芽放進開水里燙一下,表面的顏色變嫩,馬上撈出,再用冷水沖洗,去除它的澀味和苦味。開水燙過的刺鐘條芽不再青脆,變得柔軟,而且芽上的刺變得軟嫩起來,不再扎手。

刺鐘條芽做菜有幾種做法,都比較簡單、容易。第一種是清炒。把燙過開水的嫩芽扳開或者用刀順芽切,再切成兩三截,油燒熱之后,放切碎的嫩芽翻炒幾下即可,加辣椒粉、鹽就可以出鍋,吃起來嫩脆爽口、香辣鮮美。第二種是紅燒,也可以叫油燜。燙過開水的嫩芽不用拆開、切碎,鍋里的油燒熱之后直接把一個個的嫩芽放油里煎炸,炸到芽變成嫩黃色,再翻過來炸另外一面;還可以用菜勺擠壓,壓扁嫩芽,或者鏟為兩半,加辣椒粉、鹽出鍋,口感鮮香可口、酥軟柔滑。第三種是小炒。在現在的物流條件下,窮鄉(xiāng)僻壤都可以買到溫棚蔬菜,早春的梅山一樣可以買到新鮮辣椒,把刺鐘條芽切成一厘米長短的小段,把新鮮辣椒切成條,再切成刺鐘條芽一樣的小段,鍋里油燒熱后,刺鐘條芽和新鮮辣椒一起下鍋炒,翻炒到辣椒變色、柔軟時加鹽出鍋,口感鮮辣嫩滑,香甜可口。第四種是臘肉炒刺鐘條芽。這只是少數家庭的做法:把臘肉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先把臘肉炒香,讓其出油,再放刺鐘條芽翻炒,加辣椒粉和鹽,即可出鍋。臘肉的肥肉不再油膩,刺鐘條芽油糯可口,香酥滑爽。

我小時候在鄉(xiāng)下度過,每年春天都要吃幾頓刺鐘條芽,現在身居城市,再也吃不到這么美味的野菜。每當破冰之時,我就會想起它,想起采摘的樂趣和吃到的香甜,這已成為一種美好的回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