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清代余姚邵氏家族的家教

清代余姚邵氏家族 作者:孫欣 著


第二章 清代余姚邵氏家族的家教

7000年前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使姚江成為長江流域文明的源頭,那里也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自秦置縣,漢、唐至清末,余姚可謂名人輩出,素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盛譽。

自隋唐建立科舉制以來,科舉逐漸成為封建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熟讀四書五經、擅長八股文也由此成為讀書人應試科舉的重要手段。到了清代,科舉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肚鍟洹肪砥哂洠骸胺殖錾碇疽哉思?,凡官之出身有八:一曰進士,二曰舉人,三曰貢生(恩、拔、副、歲、優(yōu)、例),四曰陰生,五曰監(jiān)生,六曰生員,七曰官學生,八曰吏。無出身者滿洲蒙古漢軍曰聞散,漢曰俊秀。”(1)盡管科舉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弊端,如嚴重束縛應考者、使思想和學風嚴重脫離實際等,但在相當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科舉制仍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王德昭《清代曾任高層官吏人數及其出身進士人數約計》(2),清代尚書744人,其中進士339人,占45.56%;左都御史430人,其中進士221人,占51.4%;總督585人,其中進士181人,占30.94%;巡撫989人,其中進士390人,占39.43%。乾隆晚年至清末的侍郎781人,進士占58.51%??梢姡婆e已是清代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士人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科舉也進而成為其改變自身命運、家庭命運和家族命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據粗略統計,自唐至清末,余姚共出過進士684人,狀元5人,大學士6人,皇后2人,在朝廷及全國各地做官的也有1500余人。其中明代余姚中進士的就達382人,狀元3人,冠于江浙。這也難怪梁啟超在論及明清學術界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和邵氏家族時,對余姚亦流露出欽佩之情。他說:“余姚以區(qū)區(qū)一邑,而自明中葉迄清中葉二百年間,碩儒輩出,學風沾被全國以及海東。邵氏自魯公、念魯公以迄二云,世間崛起,綿綿不絕?!?sup>(3)清代余姚邵氏在科舉上取得的巨大成績,與其家教的關系密不可分。

第一節(jié) 旨歸科舉

從整體來看,清代余姚邵氏主要走科甲之路,“浙東明經取高第者以邵氏為最”(4)。據《余姚邵氏宗譜》載,明代邵氏家族共考中舉人53人、進士22人。到了清代,余姚邵氏更是科第蟬聯,指不勝屈,蔚然為浙東望族。清代邵氏家族有舉人79人,進士26人,可謂人才輩出。他們分別是:邵嘉猷、邵洪襄、邵汝懋、邵一仁、邵昆岳、邵云、邵遠平、邵奏平、邵宏堂、邵元度、邵秉楨、邵王賓、邵鳳起、邵焻、邵昌文、邵旦平、邵之政、邵琮、邵坡、邵錫章、邵錫光、邵向榮、邵之旭、邵洙學、邵繼云、邵之楷、邵大生、邵存懋、邵必昌、邵余芝、邵自勵、邵大業(yè)、邵自鎮(zhèn)、邵世榮、邵晉之、邵景載、邵是柟、邵自華、邵庾曾、邵自昌、邵自悅、邵晉涵、邵棠、邵昌皋、邵奎璧、邵四柟、邵標、邵嗣驤、邵瑛、邵自本、邵延會、邵葆醇、邵葆祺、邵自彭、邵自巽、邵葆槎、邵葆鍾、邵黼云、邵習之、邵源洙、邵甲名、邵與名、邵燦、邵綬名、邵葆臺、邵宸名、邵塏、邵承紀、邵文煦、邵景名、邵溍名、邵曰濂、邵琦、邵承照、邵承漠、邵友濂、邵承瀚、邵昌壽、邵承鈞。(筆者注:黑體的為進士)

下面我們就隨著歷史的腳步,去探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一枚枚或許普通的生命軌跡,懷著不同的心情紀念那段逝去的歲月。

一、一門兩舉人四進士

這里“一門兩舉人四進士”指的是同出一門的兩個舉人邵瑸和邵琮和四個進士邵之旭、邵大業(yè)、邵自鎮(zhèn)和邵庾曾,他們身上充分體現出了邵氏族人“經籍文史學業(yè)之修養(yǎng)”(5),這是邵氏優(yōu)良家學、家教的真實反應。

這六人的血緣關系如下所示(“→”代表父子關系,下同):

(一)舉人邵瑸

詳見第四章第一節(jié)。

(二)舉人邵琮

邵琮(1675—1740),字虞廷,號鑒湖,是先祖邵雍第24代孫。邵琮的祖父邵汝楫,官至懷遠將軍、天津衛(wèi)游擊。邵琮的父親邵秉征,任禮部會同館大使,后入北京戶籍。邵秉征有四個兒子,邵琮排行第三;長兄邵瑸是康熙十四年(1675)舉人,曾任山東萊州府昌邑縣知縣;邵璞(生卒年不詳),順天府學生員。

邵琮生性天真篤厚,從小學習非??炭?,15歲即補博士弟子員??滴跞迥?1696),時年22歲的邵琮便高中舉人。

邵琮乃奇孝之人??滴跞吣?1698),母親因患急癥臥病在床。邵琮整日服侍母親,不離左右。即便晚上睡覺,邵琮也從未把衣服脫下。他怕萬一母親有什么需要,自己都能隨叫隨到。但是,在邵琮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身體并未好轉,反而每況愈下。有一天,邵琮守在爐邊熬煮草藥,想起連日來母親所受的痛苦,他心里就隱隱作痛。邵琮一邊熬藥,一邊落淚。過了好長時間,邵琮忽然若有所悟地站起身,走了出去。他獨自來到一處位置偏僻、少人經過的地方,拿出小夾剪,毫不猶豫地剪掉了自己的一段手指,將其作為藥引投進藥罐。之后,邵琮便暈死過去。族人得知此事后,十分震驚。他們既感動于邵琮的孝行,也為老人能有像邵琮這樣的兒子而欣慰。

草藥煮好后,邵琮強忍斷指之痛,將藥端給母親喝。母親執(zhí)意不肯,她又怎能忍心下咽呢?邵氏族人有感于此,打算將邵琮斷指救母一事記錄下來,作為邵氏子孫學習的榜樣,加以傳誦、弘揚。但這個想法遭到了邵琮堅定的回絕。他流著淚說:“父母之事乃緣以為名耶?且刲股類至性所激爾,非盡合于道者。”(6)族人們便作罷,不再提起,大家也漸漸淡忘了邵琮的義舉。有時,個別不了解情況的,見邵琮缺了一個手指,仍會關切地問起,邵琮也多以他事敷衍。邵琮的至孝之情已然如實展現,真摯卻不愿人知。今天看來,邵琮斷指的舉動雖不乏荒唐,但實則乃邵琮在自己感情支配下形成的自然之舉,沒有做作,沒有矯情,有的只是對母親的一片孝心而已。

母親去世后不久,父親也去世了。邵琮和兩個兄弟一起盡力喪葬,并和時任山東昌邑縣令的長兄邵瑸一起,經北京到天津,將放置在天津的祖母靈柩護送南下,與祖父合葬在余姚桐下湖。在這兩兄弟看來,水木本源,葉落歸根,余姚才是二老的真正歸依之所。

康熙四十六年(1707),上級官吏奉旨在四省挑選為國效力之人,邵琮一馬當先報了名。邵氏很多族人都勸阻邵琮,叫他不要去。邵琮卻說:“讀書何為哉?將為國家效驅馳爾!登賢書十一年,三上公車,兩薦不售。雙親逝矣,祖父母已合葬。年力方壯,不早效一官一職耶?”(7)父母去世、祖父母棺柩合葬后,邵琮內心極度渴望的,就是在自己還有精力和能力時,為百姓、為國家,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鶕舨窟x授任免官吏的方法,邵琮完全符合申請條件,隨即便被派往四川順慶府大竹縣。從余姚到四川,長途跋涉,路途遙遠。沿途需歷經棧道,充滿艱辛險阻,跟他一起去的人都面生懼色。邵琮卻大笑道:“此王尊叱馭道也!”(8)

歷經多日,一行人等終于安全抵達四川順慶府大竹縣。這個地方雖叫大竹縣,竹子卻多已凋敝,一如當地的經濟和生活,沒有一絲生氣。大竹縣離四川的中心城市有千里之遙。也正是因其地處偏遠,賦稅征收情況才顯得尤其混亂。不僅經常有一些子虛烏有的賦稅征收項目,就連官府正常征收的賦稅,其起點也較四川其他地區(qū)偏高,有時甚至是正常地丁稅的數倍。邵琮上任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查,他發(fā)現大竹縣多年來征收的稅款,實際并未如實、如數上交國庫,竟大多由縣城的豪強把持和控制。老百姓一分一分積攢起來的辛苦錢,就這樣被他們中飽私囊。甚至連當地的訴訟案件,如戶口、婚姻、田產等,這些豪強竟也要插手干涉,致使大竹縣多起案件數年未結,最后大多不了了之。眼前的情況令邵琮十分震驚,勢力龐大的地方豪強,竟也有著如此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這確非一朝一夕?。∈煜ち舜笾窨h的基本情況,掌握了大量相關事實后,邵琮開始廉潔、秉公辦理之前擱置多年的政務,清理多年積累下來的案件,并頒布法令,對強大的地方勢力進行有針對性的限制,“大竹一時有召父之頌”(9)。

四川自古以來便地廣人稀,加之受戰(zhàn)爭影響,其境內大量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為改善這種狀況,康熙帝下令,安置大量楚地百姓進駐四川益戶開荒。這本是件好事,但命令下達之后,因各級官吏未能統一操作,致使執(zhí)行情況一片混亂。楚地百姓接到命令后,像衡陽、永州、郴州的,蜂擁一般跑到四川。他們既不向上級匯報,也不聽從四川當地官員的安排,便開始蓋屋開墾,兼并熟田,打破了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有些州縣甚至爆發(fā)動亂,有人還被關進監(jiān)獄。

大竹縣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邵琮隨即率領數個隨從,急忙趕往形勢較難控制的地區(qū)去了,并說道:“安插,皇恩也。恃眾侵占,刁風不可長!”(10)安置楚地百姓,幫助開墾四川的荒蕪土地,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有人想倚靠勢力,肆意侵占土地,定要嚴加遏制。趕到該地時,那里已經匯集了數千四川土著居民和楚地安置居民。大家聚攏著,瞪大眼睛爭吵著,臉色上、表情中、話語里充盈的,盡是不滿情緒。邵琮首先鎮(zhèn)定、不動聲色地找到四川土著百姓,細致詢問被侵占田地的位置、數量、大小等。不一會,楚地安置百姓也來到邵琮跟前?!队嘁ι凼献谧V》中記:

公意定神和,聲色不動,召土民詢其侵奪田舍所在及首唱隨從者,若而人乃呼“新民”,前證驗得實悉封之。新民大呼曰:“我等系奉上安插者!”公將“安插”二字反復宣諭、開導曰:“朝廷令有司安插若等,不愿受有司安插,反愿冒罪侵占耶?”于是新民咸俯首泣下,愿受約束縛。為首者八人,懲以法,按籍履畝以應開墾之地。(11)

面對當時復雜的情況,冷靜的邵琮很容易便找到了說服楚地百姓的突破口。邵琮反復勸導道:“康熙皇帝確實下令,將楚地百姓遷至四川開荒種地,但這是個上級統籌安排、下級官吏一步步執(zhí)行的過程。朝廷命令有司安置你們,難道你們不愿意受有司安排,卻反愿承擔侵占的罪名嗎?”一席話罷,楚地百姓都緘口不語了。繼而紛紛表示愿意根據相關規(guī)定,服從上級官吏的安排。之前帶頭侵占四川土著百姓居住地的八個人,也因此受到了相關法律的制裁。不過,這八個人畢竟不是過失犯罪。在邵琮的積極協調下,仍舊給他們分配了足夠數量的荒田。對于初來四川墾荒的楚地百姓來說,邵琮很多理性化、人性化的管理,的確慢慢消除了四川和楚地百姓之間曾有的誤會和隔閡,實乃功不可沒。

幾年過去了,大竹縣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邵琮以其卓越的才能為百姓默默地奉獻、付出著。他事事為百姓著想,有利必興,有弊必革。邵琮實心實意地經營著、享受著這份頗能證明其價值的事業(yè)。3年后,上級考核政績,邵琮是所有官員中業(yè)績、口碑最好的一個。正所謂不受天磨非好漢,不遭人妒是庸才,隨后邵琮便因遭人毀謗、中傷而被免去官職。邵琮離任那天,大竹縣的百姓對他戀戀不舍,他們“各截衣襟一幅,投贈車中,以志去思者”(12)。其居官之道亦略可見也。

辭官后,邵琮有更多的時間讀書。他善于作文,對文學、藝術等均有深入研究。跟隨邵琮一起學習的弟子,考中舉人、進士的,指不勝屈。即便在邵琮做官后,他仍教授很多學生,甚至他的堂兄弟和子侄們也都跟隨邵琮學習。邵琮對邵氏子弟的嚴格要求也使得很多邵氏后代有能力繼承邵氏家族的文學、文化傳統。在這點上,邵琮功不可沒。

邵琮一生為人誠懇樸實,毫無偽飾,孝友睦族。無論與誰交往,他都推心置腹,處事審慎,考慮周到,并以“忠恕”二字為座右銘。邵琮在生活中完全踐行著儒家“忠恕”的道德規(guī)范,不僅事事盡心盡力為他人著想,還能推己及人,時刻牢記知止知足的訓誡。辭官后,邵琮曾四處游學,還去了瞿塘三峽,雖地勢險峻,邵琮卻好似如履平地般,氣定神閑,淡定之至。面對湍急的水流,邵琮竟長嘯歌吟,神情自若,朗誦著“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風波”(13)的豪言壯語?!靶畹赖露芪恼?、抱經濟而秉禮義;讀書教忠孝,服官教勤廉”(14)便是邵琮一生的真實寫照。

邵琮有三個兒子。長子邵大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舉人,雍正元年(1723)登進士;曾任大名府儒學教授,在每三年一次的官吏考核中,政績突出,才能凸顯。次子邵大業(yè),雍正十年(1732)中解元(15),雍正十一年(1733)會魁(16);曾任湖北黃陂縣知縣,后經推舉保薦,任江南蘇州府知府。三子邵大文,是府學廩膳生。

(三)進士邵大業(yè)

邵大業(yè)(1710—1771),字在中,晚年號思余。邵大業(yè)的曾祖父邵汝揖官至天津游擊,祖父邵秉征官至禮部會同館大使。邵大業(yè)的父親邵琮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舉人,官至四川大竹縣知縣。因生性耿直,忤逆上司而棄官回家、教授子弟。父親的正直對年幼的邵大業(yè)影響很大,使邵大業(yè)在其多年的為官生涯中,能時刻將百姓安危置于首位。

邵大業(yè)從小就十分聰明,“能于十步外辨蠅頭書”(17)。14歲時,邵大業(yè)做了府學生,因考試成績優(yōu)異而聲名鵲起。那時,邵大業(yè)和他的哥哥邵大生因擅長寫八股文而名噪一方,雖家徒四壁,但父親邵琮只要一看到兄弟倆寫的文章,便會撫掌稱快。雍正十年(1732),23歲的邵大業(yè)高中順天府舉人。雍正十一年(1733)邵大業(yè)參加會試,名列第五,殿試賜進士出身。

乾隆元年(1736),邵大業(yè)被任命為湖北黃陂縣知縣,在縣5年,他努力為官,政聲大著,深得老百姓的認可。邵大業(yè)“剖斷詞訟,案無留牘”(18),他很快便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斷案方法。一次,黃陂縣里一對兄弟為爭奪家產而對簿公堂。邵大業(yè)仔細觀察后,發(fā)現兄弟倆長得很像,便讓衙吏給兄弟倆一人一塊鏡子,并讓他們面對面站著?!队嘁ι凼献谧V》中記:

有兄弟爭產者,公察其貌甚相類,令持鏡相向。曰:“類乎?”曰:“類!”因諭之曰:“堂上多人,獨汝二人相類,豈非同氣故耶?吾新喪弟,悲不自勝。汝幸得白首相保,乃為此區(qū)區(qū)爭訟,持此面目何以見汝親地下?”言已聲淚俱下,訟者相顧,涕泣引咎,遂為兄弟如初。(19)

邵大業(yè)因勢利導,觸及了親情的敏感神經,在法理之外,亦使案件得到了有效的人性化處理。

面對突發(fā)災害,邵大業(yè)仍能時刻做到把百姓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將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財產損失降至最低。有一年,黃陂縣里河水暴漲,數十丈的城墻都被洪水沖垮了。邵大業(yè)一面派人乘船搭救那些被洪水圍困的百姓,一面派人給已經脫離危險的百姓準備好熱乎乎的米粥,讓他們有東西吃,而不會受凍受餓。他還親自組織官吏修繕被大水沖壞的城墻,并在城外筑起長達幾百丈的堤岸,甚至連那些被河水沖壞的民堤,也依官方標準筑好。老百姓十分高興,遂自發(fā)地將重新修筑起的堤壩稱作“邵公堤”,足見邵大業(yè)愛民之心切。

后來邵大業(yè)又任河南開封府同知、禹州知州,隨后調往睢州。睢州連年雨多成災,沉重的賦稅壓得百姓苦不堪言,甚至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為繼。上任后,邵大業(yè)將災情和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如實、詳細地上報巡撫,不顧上級官府的反對,堅持免征當地村民的賦稅。同時,他還建議官府開倉濟民,并向村民無償提供作物良種;并勸說大戶人家能夠拿出一些儲備的糧食,接濟百姓。在多種措施的合力作用下,睢州不僅沒有出現饑民流亡的現象,反而使百姓生活和當地經濟都開始慢慢出現復蘇的跡象。

邵大業(yè)還曾任商丘縣令,但凡熟悉商丘縣實際情況的都不愿鋌而走險。上一任商丘縣令姓繆,繆縣令是一位極能體察百姓艱辛、冷暖的好官。他在任期間,要是有村民實在無法負擔繁重的賦稅,他就會用自己的俸祿墊上。時間長了,不僅連他自己的生活入不敷出,就是連商丘縣的財政劃撥資金也所剩無幾,虧負累累。因此,繆縣令卸任后,無人愿意填補這一職位的空缺。邵大業(yè)在得知商丘縣的實際情況后便毛遂自薦,向郡守申請,執(zhí)意要到商丘縣做縣令??な貑査骸熬晃冯y乎?”邵大業(yè)答:“惟難,故愿往?!?sup>(20)在眾人困惑、疑慮的眼光中邵大業(yè)走馬上任了。之后,邵大業(yè)多次召集村民,針對繁重的賦稅和縣里的財政虧空現狀反復研究對策。幾個月后,邵大業(yè)便想辦法還清了所有欠款,商丘縣一切秩序恢復正常,頗受周圍同僚的贊譽。

其后邵大業(yè)被提拔為江南蘇州府知府。主持工作后,細致的邵大業(yè)意外發(fā)現,近年沒有任何災害發(fā)生的吳中地區(qū),竟然米價奇高。為探尋個中究竟,邵大業(yè)就一個人穿著便裝四處走訪,經多方打探,得知原來米商的大量囤積就是造成米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于是,邵大業(yè)就把囤積米糧的商人都召集起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凡是那些踴躍響應知府邵大業(yè)的,他都“勞以酒食,旌以采帛”(21)。被成功游說的商人多了,米多了,米價便下降了。老百姓都能買得起米,自然就會對知府邵大業(yè)感恩戴德。

成功解決了蘇州城內米價居高不下的問題后,又有個別歷史難題棘手地擺在了邵大業(yè)面前。原來,蘇州府所轄松江地區(qū)經常發(fā)生盜竊案件,蹊蹺的是,這些案件之間似乎都有牽連,但多年來一直沒能抓住主犯,將其繩之以法。當年抓獲的盜賊也多是些小嘍啰,由于受刑、饑寒或生病等原因,大半都已經死了,僅剩下18人尚能接受審訊。為尋求案件審理的突破口,邵大業(yè)親自去監(jiān)獄,探視了那18個人,也看到了他們真實的生存現狀。

公視諸囚皆扶掖始行,或舁以扉腥穢不堪。惻然呼之曰:“汝等亦人子,饑寒所迫,遂陷于此。今已敗露,猶甘受榜笞,偷延殘喘,但首從異坐,被誣何辜?汝等既殺人于生前,忍復殺人于死后?且殺人何益于汝?”語未畢,有魁然者仰視曰:“公尚以人類相待耶!今日請為公決之!”即列數某案,某為首,某為從,某某實不與。群盜皆唯唯無異辭。(22)

那些盜賊大多需要相互攙扶才能行走,還有的因為用刑,早已失去行走能力,必須用門扇抬著。牢房里到處充滿了腥臭味,污穢不堪。邵大業(yè)語重心長地和他們交談,如果說當年是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觸犯法律而被關押起來,還情有可原。可如今事情已經敗露,為何還愿意被鞭笞、拷打、茍延殘喘地活著,而心甘情愿地為那些幕后操縱犯罪活動的人背黑鍋呢?

邵大業(yè)一席掏心窩子的話,頃刻間點燃了囚犯們內心的尊嚴和想要更好生活的欲望。他們紛紛站出來,開始歷數他們所知道的盜竊案,誰是主犯,誰是從犯。與此同時,牢獄中的其他犯人也都你一言我一語地附和著。那個人說得對的,大家不置可否;那個人說得不對的,大家再行補充。在邵大業(yè)的努力下,蘇州府數年來未能破獲的系列盜竊案終于大白于天下。邵大業(yè)特殊的斷案方式,就連當時蘇松兵備道兼江蘇布政使都十分佩服,對他贊不絕口。

從蘇州府離任后,邵大業(yè)便被調往河南,任直隸州知州。未及上任,邵大業(yè)又被特授為開封府知府。當時開封沿河消漲無常,致使沿河灘地數量無定。村民們都紛紛去爭搶灘地,搶著的便據為己有,百姓之間便經常發(fā)生沖突。那些沒搶著的,就把搶著的告到官府,請求官府出面丈量灘地的實際面積,不過就連官府的丈量數據也總是不一致。面對這種情況,開封府中丞就出了個餿主意,即隱瞞灘地的實際種植情況,同時根據法律規(guī)定,誰得到灘地,誰就要多交賦稅。邵大業(yè)則堅持認為此法不可。

又遍考舊志,始知豫省本有上、中、下三則。明季改并中地十畝,完上地糧七畝,下地十畝,完上地糧三畝。畝數雖多,糧實不減自昔然矣。中丞曰:“昔為下則,今則膏腴。若之何不加?”公曰:“河壖之地,今日以為退灘淤壤,異日即可為沙壓水沖。冬春播種,夏秋之收獲,未可必也。且去年河決流移未復,舊額已艱,若更加增,民何以堪?”中丞怫然曰:“國計所在,誰敢撓之?”公曰:“公為國計,某為民生,民生即國計也!”中丞又以危言訹公,公不為動。(23)

邵大業(yè)遍查開封府舊志后,得知河南的土地有三種,即肥沃的、中等的和貧瘠的。明朝時,河南曾對三種類型的土地進行改良。對此,中丞解釋為:改造后,原本貧瘠的土地已經肥沃,適當增加百姓賦稅全屬正常。但邵大業(yè)則認為:現在的灘地,過段時間,便極有可能會被流沙覆蓋,未必一定是冬春播種、夏秋收獲!上年因河水決堤給老百姓造成的損失尚未挽回,很多百姓正流離失所。如果現在增收百姓的賦稅,不亞于使他們原本艱難的日子雪上加霜,決計不可!聽罷,中丞也憤怒說道:這是治國的方針大計,誰敢阻撓?邵大業(yè)也面無懼色地應道:你為的是國家大計,我為的是百姓生計。百姓生計就是國家大計,只有百姓生活好了,國家才有立足之本!

在邵大業(yè)的堅決抗爭下,中丞只好無奈地將邵大業(yè)的主張上報。上級官府采納了邵大業(yè)的建議,決定先試種三年,再行決定是否增加百姓上繳的賦稅。第二年夏天,果然不出邵大業(yè)所料,大水淹沒了地勢較低的灘地,就連旁邊的陳橋堤都快被沖垮了。邵大業(yè)不顧情況危急,親自前往督責搶修。眾人見此,深受感動和鼓舞,團結一心,堤壩竟無損毀??⒐ぶ赵O宴,時任河督高文端親自為邵大業(yè)斟滿酒,并對眾多賓客說:“此役綦重,吾全依此一知府耳!”(24)稱贊之情溢于言表。

邵大業(yè)一生為百姓做過無數好事。在黑暗的惡勢力面前,他為百姓伸張正義;在惡劣的自然災害面前,他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邵大業(y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充分證明了:在他心中,只有老百姓的利益才是至關重要、無可替代的。錢大昕也評價邵大業(yè)道:

公自州縣及典大郡,事上官以禮,而不為茍同,苞苴之饋未嘗及門。為人排難解紛而不居其功,篤于兄弟,睦于宗族,與人交有終始。蓋幾于古之不言而躬行者。(25)

錢大昕在為邵大業(yè)所作的墓志銘中記:

君奭分陜,惠流甘棠。召父在漢,績著南陽。宜爾云仍,世有循良。公幼而學,昕夕不懈。經明行修,科名拾芥。政事文學,一身兼?zhèn)?。古稱守令,親民之官。視民如兒,保抱力殫。鷹鹯之鷙,不如鳳鸞。水旱告沴,祈禱必應。感天以誠,為民請命。正已率屬,直道而行。勤慎吾分,溫飽弗營。昔人作相,名減治郡。公雖數奇,休有令聞。典型云邈,余慶長留。桐鄉(xiāng)俎豆,可以千秋。郁郁佳城,良吏之宅。魯峻韓仁,媲美在昔。(26)

邵大業(yè)為官正直清廉,深受其父親邵琮的影響。邵大業(yè)身后數子,也大多從政,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父邵大業(yè)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完美呈現了余姚邵氏家族的傳統門風。邵自昌,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邵自華,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官清豐縣教諭;邵自榮,候選州同;邵自悅,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撫州府通判;邵自中,庠生;邵自和,乾隆五十一年(1786)副榜貢生;邵自本,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邵自彭,庠生。

(四)進士邵自鎮(zhèn)

邵自鎮(zhèn)(1718—1789),初名自達,字達夫,號笠塘,晚號椿巢,是先祖邵雍第26代孫。邵自鎮(zhèn)的曾祖父邵秉征,官至禮部會同館大使,后入京籍,定居大興。祖父邵瑸,康熙十四年(1675)舉人,曾任山東昌邑縣令。父親邵之旭,康熙四十七年(1708)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曾任江南金壇縣知縣。

邵自鎮(zhèn)天性篤厚,學問精深,尤其擅長寫八股文,喜歡吟詩作畫,精于書法,其“待人之厚,教澤之廣,天懷之曠”(27),絕非世間平庸之人可及。邵自鎮(zhèn)自幼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乾隆六年(1741),邵自鎮(zhèn)高中舉人,后任教職,經選定被任命為大名府學教授。

邵自鎮(zhèn)生活雖清苦,卻非常樂于助人,尤好急人之急。不管面對自己還是別人的困境,邵自鎮(zhèn)從不面露難色,而是以平靜的心態(tài)一點點解決。邵自鎮(zhèn)講話、做事向來經過深思熟慮,從不輕率。行為舉止一如儒者,為人謙虛,重學問,無間言。在任大名府學教授期間,隨他學習的弟子常有百余人,包括他的堂弟邵自昌、邵自華、邵自悅,還有很多慕邵自鎮(zhèn)名、不遠千里來求學的。弟子們都佩服他的學識,聽從他的教化。在科舉考試中也均有斬獲。但凡遇到那些雖貧困,卻仍保有崇高志向的讀書人,邵自鎮(zhèn)都會以成就人才為理念,竭盡所能周恤他們,使他們不致受凍、挨餓,并提供優(yōu)越的讀書條件。從小衣食四方的生活經歷使邵自鎮(zhèn)深知,只要能安然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日子,他們必定有所成就。

乾隆六年(1741),對于邵自鎮(zhèn)來說是雙喜臨門。一則邵自鎮(zhèn)高中舉人;二則,長子邵庾曾出世。更讓人欣慰的是,20年后,即乾隆二十六年(1761),邵自鎮(zhèn)和邵庾曾父子同登進士。邵庾曾由翰林院改侍御,出任河南提督學政,后又任職濟南,被提拔為雁平道。不管邵庾曾到哪里做官,他都會帶著父親,使邵自鎮(zhèn)能在自己的照顧下頤養(yǎng)天年。

美好的愿望總是難以實現,只因那是個愿望。乾隆五十一年(1786)春,原本打算陪伴父親直到終老的邵庾曾,竟然因病去世。痛失愛子的邵自鎮(zhèn)十分難過,但哀痛之余,邵自鎮(zhèn)也清醒地意識到:既然這就是生活,那就應該讓自己更有價值地走完這一生。他勸慰自己說:“死者不可生矣,生者未息肩也?!?sup>(28)自此,69歲高齡的邵自鎮(zhèn)重回京師,將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教育上,開始親自教授孫輩讀書。在邵自鎮(zhèn)的嚴格督責下,乾隆五十三年(1788),孫子邵葆醇高中舉人。次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孫子邵葆祺也高中舉人。事實上,自從兒子邵庾曾去世后,邵自鎮(zhèn)的身體更加每況愈下。他之所以一直堅持著,全在于他對孫輩寄予厚望的支撐,他一直等待的就是邵氏子孫金榜題名的那一刻。為了這一刻,邵自鎮(zhèn)的艱辛付出有了回報,他立刻覺得輕松極了。同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月的一天,邵自鎮(zhèn)突然發(fā)病,三天后,便撒手人寰。

邵自鎮(zhèn)身后四子。其中長子邵庾曾,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進士,在山西雁平道任上去世;次子邵稼曾,乾隆三十年(1765)中鄉(xiāng)試副榜;次子邵毅曾,廩貢生;次子邵聃曾,尚幼。邵自鎮(zhèn)身后孫七人。邵葆善,府庠生;邵葆醇,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恩科進士,曾任山東海豐縣知縣;邵葆祺,乾隆五十四年(1789)舉人;邵葆槎,府庠生。

(五)進士邵庾曾

邵庾曾(1741—1786),字南俶,號湘芷。邵庾曾的高祖父邵秉征,官至禮部會同館大使。曾祖父邵瑸,官至山東昌邑縣令。父親邵自鎮(zhèn),官至大名府學教授。

在祖輩勤學氣氛的感染和深厚家學的影響下,邵庾曾從小勤敏而篤厚,19歲即高中舉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21歲的邵庾曾和父親邵自鎮(zhèn)一同考上進士。因頗具潛質,邵庾曾被選為庶吉士,隨即被任命為檢討官,之后又任浙江道御史。后又被推薦,進了諫官官署,并被提拔為內閣侍讀學士。邵庾曾兩次擔任鄉(xiāng)試考官,同時負責監(jiān)督地方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為官期間,邵庾曾考慮問題周全,處處謹慎,顧全大局,極有預見性,頗得上級和下屬的贊譽,號稱得士。邵庾曾還兩次奉旨視察漕運、疏通河道,詢問水利工程的興修狀況,“稽查、厘剔積敝”(29),得到了上級官員的充分認可,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乾隆四十八年(1783),朝廷對官吏任職期間的政績進行考核,邵庾曾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當時乾隆皇帝主要根據官吏的資歷和政績來決定其升降的職位與級別,大學士便推薦調邵庾曾任地方官,更可發(fā)揮其優(yōu)勢。乾隆帝即下旨:“曹今現被災,汝昔視漕,山東情形當熟悉,可速去也?!?sup>(30)

曹州地處山東菏澤,周圍多條大河流經此地,幾乎每年都會泛濫成災,淹沒農田。邵庾曾上任之初,正值夏季,持續(xù)不斷的雨水導致多條大河水位暴漲。邵庾曾利用居官的空閑時間,遍行屬邑,周視河防,慢慢發(fā)現了多年來河水泛濫成災的主要原因,即“夏秋淫潦,歲所不免,所以屢罹沖決者,料物不早備故也”(31)。也就是說,夏秋是雨水較多的季節(jié),容易積水成災,從天氣和地理環(huán)境看,這是無法避免的。不過這并不是積水每年沖破河道、湮及無辜百姓、造成財產巨大損失的根本原因。歸根結底還在于,水患發(fā)生之前,官府從未對積水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正確、有效的預測,沒能提前準備物資,采取相應的防御措施而導致的。于是,邵庾曾下令,叮囑下屬按照各處所需,及時購置防水物資,并定期修護堤壩,保證其穩(wěn)固性,加大堤壩抵御水患侵襲的能力,固無漫決之患。

任曹州太守期間,除修護河道、保證百姓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外,邵庾曾還清理了多年遺留、因種種原因未能及時處理的多宗訴訟案件。邵庾曾經詳細調查,發(fā)現曹州的訴訟案件數量巨大,尤其存在多次審訊、多次翻案的現象,案件累積大大小小共計百余件,更有10多年前的案子。邵庾曾認為之所以造成目前案件累積的狀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辦案時,官吏未能做到公正執(zhí)法。一般一宗案子會牽連多人,當不滿足于既有利益或利益分配不均時,就容易使案件的審理出現反復,人為拖延處理時間。邵庾曾任曹州太守期間,政務十分繁忙。他不是出門巡視河道的修護情況,就是在堂上審理案件,口斷手判,懲治無義,由此而釋放的無辜百姓多達數百人。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交口稱贊。

隨后,邵庾曾又被調往濟南做太守,兼管濟東、泰武兩地。乾隆五十年(1785),邵庾曾被提拔為雁平兵備道。他依然斷案80余起,晝夜不歇。邵庾曾在任期間,沒有一宗遺留的案件,沒有一點尚未處理的政務,一如他任曹州太守時的努力和勤奮,老百姓對此也確實感同身受,沾其惠行。

二、兄弟登科

這里“兄弟登科”指的是進士邵向榮(兄)和舉人邵坡(弟)。關系如下所示:

(一)進士邵向榮

詳見本章第二節(jié)。

(二)舉人邵坡

邵坡(生卒年不詳),字兼山,號艮庵。邵坡的父親是邵炳,邵元榮和邵向榮是其長兄。邵坡的一生充滿坎坷,既生不逢時,又命途多舛、時運不濟。

邵坡從小就很聰明,剛會說話時,旁邊有人開玩笑似地教他《孝經》。沒想到,只一會兒工夫,對《孝經》大義尚且懵懵懂懂的邵坡,就能流利地背誦下來。邵坡5歲時,父親邵炳去世了。當時家中生活窘迫,母親張夫人便請外祖父張炯曙設教于庭,親自督教三個兒子。邵坡不僅對經史非常感興趣,他還潛心鉆研濂洛關閩(32)之學。從小建立起的深厚根底使邵坡思想深刻,文筆犀利,聲震一方。

康熙四十一年(1702),邵坡高中舉人??滴跷迨荒?1712),邵坡參加會試,那一年很多像趙申橋這樣的江浙名士都參加了會試。在激烈的競爭中,邵坡最終未能高中。之后,他就去了山西,“遍游雁門云中,吊古戰(zhàn)場,望平沙千里”(33)。這段經歷對邵坡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敏捷的思路、犀利的筆觸、深邃的觀點除給邵坡帶來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外,更讓他無辜遭受牽連。

康熙五十年(1711),查氏鄉(xiāng)試中舉,眾人一片嘩然,都傳言說,查氏中舉那篇文章是剽竊邵坡的。事發(fā)時,邵坡還在山西游歷,官府只好派人把當時正在京城的邵坡的哥哥邵向榮抓了起來,代為問罪。邵坡得知此事后,疾速趕回京城,使邵向榮及時被釋放,得以如期參加進士考試。

邵坡入獄后,恰好碰到因黨爭入獄的方苞。方苞見到邵坡十分激動,并對邵坡說:“我識君久,今之見,何晚也!在獄中又何奇也!”(34)這次會面令兩人非常意外,在獄中他們縱橫古今,暢談成敗得失,頗有相見恨晚之感。方苞更是驚嘆于邵坡的文學才能,認為后人無可企及。

自此之后,剛正不阿的邵坡結交了更多的天下名士,像金壇的王氏、宜興的儲氏等。他們常常在一起探討文學,探討人生。這段時間,邵坡的文章大多效仿顧炎武的《日知錄》。內容主要包括考察儒士之間主張的異同、分辨著述版本及注疏的正確與否、探討從唐到明數年間制度法令、禮俗規(guī)范的興衰變故等。研究角度很多,視角很廣,涉獵范圍很大。

有一天康熙皇帝上朝時,在廷上問諸位大臣:“知有邵坡其人乎?其征招來京!”(35)眾大臣在驚訝之余,紛紛感嘆邵坡真是生不逢時啊!如此博學多識、才高八斗之人,竟一直未有好的機遇,直到備受挫折后才得到賞識。邵坡在得知自己被康熙皇帝欽點進京后,也興奮之極,他還打算把自己對于國家法令制度、禮儀規(guī)范等方面的想法稍作整理后,逐條上奏。一切似乎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就在邵坡已經準備停當,準備進京之時,康熙皇帝卻駕崩了。那個唯一賞識邵坡的人,不在了。邵坡原本已經熾熱燃起的希望,轉眼就被殘酷的現實澆滅了。備受打擊的邵坡再也無意于政治。

隨后邵坡只身前往蕺山書院擔任主講,數年間培養(yǎng)了眾多德才兼?zhèn)涞牡茏印?/p>

三、父子登科

這里“父子登科”指的是舉人邵元凱(父)和進士邵秉節(jié)(子)。邵坡曾說:“我家科第甲于姚,而公之后更極寖昌。”(36)說的就是邵元凱和邵秉節(jié)。關系如下所示:

邵元凱→邵秉節(jié)→邵焻(37)

(一)舉人邵元凱

邵元凱(1569—1658),字忠白,別號襟海。邵元凱的父親邵文宇,世稱長者。

邵元凱幼年聰慧,舉止得體。小小年紀就成了秀才,“名噪儒壇,為諸生領袖”(38)。邵元凱博覽群書,胸懷奇志,“誠意”(即心志真誠)是其重要的治學主張。不僅做學問如此,做人更是如此。每次參加科舉考試,他文中表現出的深刻洞察力都被當時閱卷的王公大臣們極力賞識。萬歷二十八年(1600),邵元凱高中舉人。之后,邵元凱數次進京,均未考上進士。他于是放棄舉業(yè),轉而到桐廬教授學業(yè)。不久,邵元凱被任命為黃陂縣令。

黃陂是荊楚之地較大的縣城之一。當地許多大戶人家,仰仗有錢有勢,為人處世往往“食民以自利”(39),肆意妄為,不計后果?!队嘁ι凼献谧V》記:

陂為荊楚大邑,巨室多縱恣。公下車后蹙然曰:“造物置蛇于藪澤,置虎于山林。今貴紳生事是通衢,而縱蛇虎也。雖無進薤本者,吾知所以處之矣?!?sup>(40)

可見邵元凱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世上各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道理,正如蛇一般生長在水草茂密的沼澤湖泊地帶,而老虎的活動范圍則大多數在茂密的山林深處。如今要是仍舊任由那些有權勢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話,則無異于將道路變得四通八達,而把蛇、虎全部放出來。如此一來,只要有針對性,那么黃陂縣的問題便也會迎刃而解了。

邵元凱到黃陂縣上任后,根據自己勘察所得的實際情況,重新制定了一套適用于黃陂縣的法令規(guī)章,并嚴格執(zhí)行。邵元凱首推孝悌之義,無論何人,百姓也好,官員也罷,都應竭力遵守孝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同時邵元凱大力興辦學校教育,這是治理政務的根本?!耙酝フn為事諸子”(41),注重教化作用,使訴訟案件數量呈逐年下降態(tài)勢。他還“正風俗、禁仆區(qū)、抑豪強、濟窮困、威不惕而利不疚”(42),慢慢地那些強勢宗族也都銷聲匿跡了。數年后,不僅老百姓們都十分擁戴邵元凱,就連官員們也都十分驚訝于黃陂縣的變化。

一次,黃陂縣連年發(fā)生饑荒,縣令邵元凱頒布了12條賑災措施,包括開倉賑災、將糧種無償發(fā)放、政府出資救助等。邵元凱不僅賑濟有方,而且督管有效。所有賑災款項全部用于百姓,沒有一分錢被官吏中飽私囊的。有了這些行之有效的政令,百姓不僅能保全家平安,就連災后生活都有了保障。僅這12條措施,便使數萬人得以存活下來。后來,那些在饑荒中存活下來的人,便自發(fā)地、自愿以“邵”為姓氏,以感激邵元凱的救命之恩。

邵元凱在黃陂縣為官數年,政績突出,頗有聲望,譽滿京師。更難得的是得到了黃陂縣百姓的認可。崇禎九年(1636)和崇禎十三年(1640),邵元凱還曾先后連任太常寺卿一職,從三品。

邵元凱一生慷慨無私,做事一貫堅持自己的原則,重承諾,言而有信。與人相處,待人接物,終日無倦容。邵元凱為人忠厚仁慈,他主動出資修建邵氏宗祠,時常組織族人去宗祠祭奠先輩,使得邵氏宗廟人氣很旺,宗族發(fā)展蒸蒸日上。90歲時,邵元凱依然精神爽朗,“眉笑舉觴”(43)。邵元凱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其強大精神力量,一直在潛移默中,未曾間斷地影響著邵氏的子孫后代,功成名就者綿延不絕。

邵元凱的兒子邵秉節(jié)是崇禎九年(1636)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孫子邵焻,康熙二十三年(1684)舉人,任中書舍人。其余在庠序的指不勝縷。

(二)進士邵秉節(jié)

詳見第四章第二節(jié)。

士人在科舉考試中能否中舉,除與自身學識水平關系密切外,運氣也是至關重要的。前者是實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獲得;而后者則完全無法預測??梢钥隙ǖ卣f,能在科舉考試中第的,都是博學多識、才氣橫溢之人;但那些未在科舉考試中第的,卻未必不是。有時,他們缺的就是一點點運氣罷了。這樣的例子在清代余姚邵氏家族后裔中比比皆是。

像邵直齋,天資聰慧,悟性極高,孩童時即名震士林。邵直齋最大的興趣就是讀書,卻因家中貧困,無力購買。在參加科舉考試期間,邵直齋每天遍游市中,將書店里的所有書籍都看了一遍。但凡重要內容,邵直齋便“過目悉記”(44),晚上回到住所,便立刻憑記憶默寫下來,素有“書倉”的美名。邵直齋平日以授徒講學為生,凡是經他教導、得他真?zhèn)鞯?,“高發(fā)飛鳴者不下數十人”(45)。遺憾的是,直到邵直齋去世,他仍只是一個貢生。

另如邵是韓也運氣不佳。邵是韓是邵喻義的孫子,他從小聰慧過人,“為人倜儻豪邁”(46),內心一直懷抱成就大事的志向。邵是韓作文頗有秦漢散文之風,平實的文章一改浮華、膚淺,具有很強的現實抨擊力。邵是韓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本來已經被錄取。怎奈發(fā)榜前,在主試官核查、審定名次時,忽然發(fā)現試卷數比實際錄取人數多了一個,便隨手抽出一份試卷,而這份恰好就是邵是韓的。不過讓人欣慰的是,邵是韓并未因此頹廢,或稍挫其志,這是更加難得的。

從個人角度看,像邵直齋和邵是韓這樣的經歷,對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害。但從邵氏家族整體看,卻正是因為他們的堅強意志,他們的默默奉獻,他們的始終如一,使整個邵氏家族才能夠興旺起來,這是群體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二節(jié) 學以致用

邵氏作為清代余姚的大家族,其個體成員必有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行為也必須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如果能通過科舉考試入仕做官,固然很好;但如因某種機緣,未能如愿,也需加強自身的修行?!叭粢獙で笫看蠓驗榱俗鳛槭看蠓蚨嫦氯サ淖詈笠罁?,那既不是同族,也不是鄉(xiāng)黨,而是自己所鉆研的學問?!?sup>(47)正如明末清初著名古文家張岱所說:“惟余姚風俗,后生小子無不讀書,及至二十無成,然后習為手藝?!?sup>(48)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科舉的意義是多重的。士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通過科舉順利走上仕途?!坝杏H在,不可不成進士”成為伴隨他們清苦讀書生活的堅強動力。在這種氛圍之下,深受科舉制度影響的家庭教育也隨之成了一個家族賴以支撐的事業(yè)。清代余姚邵氏后裔也是一樣。不過不同的是,他們不會執(zhí)著于此。當舉業(yè)遭遇挫折時,他們會恰當、識時務地轉換思路。面對生活的種種選擇,他們會努力追求,卻不一味固執(zhí)。他們重視啟蒙,或在外宦游四方,或居家親自執(zhí)教,本著嚴格的教育原則培養(yǎng)子弟堅毅的品質和深厚的學問根柢;日常生活中,他們也特別注意言傳身教,在耳濡目染中影響子弟的觀念,使其通曉孝悌倫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正是眾多邵氏族人的努力,才使得邵氏家族文化得以代代傳承。

一、邵向榮:誨人不倦

邵向榮(1674—1757),字東葵,號冬余,又號瘦山,誥命封賞中憲大夫。邵向榮的父親邵炳,母親張夫人。

邵向榮7歲時,父親邵炳就去世了。母親靠紡紗織線,不辭辛勞地將邵向榮、邵元榮和邵坡三個兄弟撫養(yǎng)長大。他們三個經常白天下地干農活,幫助母親減輕生活重擔;晚上便在一起研讀經史,相互勉勵。邵向榮自幼聰明過人,擅長作文,文筆極好,曾隨姚江書院派學術殿軍邵廷采學習,“讀鄉(xiāng)先輩王陽明書,慨然慕之”(49)。他“涉學廣博,以六經為根柢,辨名物制度,務晰其所以然”(50),完全按照儒者的標準修行自己。

康熙四十四年(1705),邵向榮考中舉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邵向榮高中進士。

當壬辰中式,時值弟坡以科場事被逮,而坡先期赴晉邏騎四出。公欲詣獄,或阻之曰:“公方新進,奈何當之?”公涕泣曰:“弟實晉游而主者不察,將求諸家,求諸家則兄不免矣。如吾母何?徑詣法司,請身受縲囚。待坡至而免檄本籍?!逼浯蠊?jié)如此!(51)

不巧的是,當時邵向榮的弟弟邵坡因科場之事遭受牽連,而邵坡恰好游學在外,身在京城備考的邵向榮就想代邵坡承擔刑獄之事。面對邵向榮如此斷送大好前程的舉動,眾人紛紛扼腕嘆息,他卻顯得很高興,道:“吾弟無恙,老母無憂,足矣!”后來邵向榮雖被及時釋放,仍“以書法未工,命且學習”(52)而未能高中狀元。隨后邵向榮由中書改任定海縣教諭(53),之后又任鎮(zhèn)海教諭。自此,邵向榮便開始一心一意地教書育人,培養(yǎng)出了不少賢達之士。

邵向榮一生以講學為業(yè),多年實踐使其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還給學生訂立了四條學規(guī),即立志、誦經、考史、敦倫。這四條學規(guī)集中體現了邵向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這不僅是對前輩思想的繼承,更是創(chuàng)新,非常值得后人借鑒。

學規(guī)的主要內容如下:

生平以講學為事,嘗立學規(guī)四條,曰立志,曰誦經,曰考史,曰敦倫。

論立志曰:“人性同而志殊焉。志富貴則歸于富貴矣,志孝弟則歸于孝弟矣,豈視孝弟不若富貴哉?由于弗辨也,志既辨在于立,立之在于誠?!?/p>

論誦經曰:“學者始于誦經。蘭陵之訓也,古者三十而五經立,今有白首而不通一經者矣。窮經致用必旁推諸經而能通一經,名物象數,至理存焉,孔賈鄭王之學不可不尋繹也。”

論考史曰:“史學熟則名臣出,先正之論也??贾痪珓t靜修所謂無邊,受屈者恐不在載筆而在論世者矣。考證異同,參稽身世,方可持倫三史,言制度尤詳,更宜精竅?!?/p>

論敦倫曰:“三代之學,皆以明人倫、良知、良能,具于赤子,物引而遷,遂亡本體,誦經式訓,考史為鑒,皆不外乎盡倫,特恐悠悠忽忽,其志不立耳?!?sup>(54)

從這四條學規(guī)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姚江書院訓約》的影子,這也說明了邵向榮對浙東史學思想的繼承和延續(xù)。

所謂“立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下定決心以堅強的意志努力實現它。人的本性其實沒什么不同,但志向卻往往相差很遠。有的人立志過大富大貴的生活,如果他能腳踏實地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么他就有可能歸于富貴;有的人立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如果他能腳踏實地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么他也同樣有可能歸于孝悌。只要那是你的志向,是你內心所想,那么歸于孝悌的生活就未必不如富貴的日子。當然更重要的是,志向實現背后是人的付出和努力。人要誠實,有上進之心,那么讀書是真讀書,做人也便是真做人。

所謂“誦經”,就是誦讀經書。古人30歲便已熟讀四書五經,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如果熟讀經書、窮盡經書,便可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很多難題也可迎刃而解,如此天下萬物便可運籌帷幄,自由掌控。旁及其他,追本逐末,深思便可自得。

所謂“考史”,就是要熟悉史學,體現了乾嘉學派的考據精神及其以考據為主的治學方式。辨明事物時,如考據不精就會偏離本原??甲C異同,關系到身世、家事、國史,甚至制度,當知其然,更當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方可客觀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所謂“敦倫”,就是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親厚和睦。一個人應當清楚禮儀制度規(guī)定的人倫關系,應有良知,具備良能。人倫乃為人、為學之本,有如房屋根基一般。由經到史,不外乎此。對于父母,應極盡孝順之事;對于兄弟,應給予呵護溫暖。如果沒有“敦倫”,那么“立志”、“誦經”、“考史”便都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

邵向榮的弟子時刻牢記學規(guī),收效顯著,科考中第者不乏其人。邵向榮根據弟子自身的不同條件,因材施教。他還會專門給即將參加科考的士人講習經史,并“親為??倍滓?,每至夜分不輟”(55),士氣大振。“后學聞佳士,輒推轂,以故遠近爭聘為弟子師”(56),周而復始,良性循環(huán)。

為擴大受教育者的階層和范圍,使更多人能有書可讀,邵向榮還捐出自己的全部俸祿,將羅漢堂改為書院;又各處募集資金購置田地數百畝,用以資助那些因家中貧困而無力讀書的孩子,并“創(chuàng)撰邑志”(57),自此余姚文教大興。直到邵向榮80歲離開書院,還經常有來自定海和鎮(zhèn)海的讀書人爭相拜邵向榮為師,學習經史。邵向榮去世后,弟子們有感于邵向榮一生為余姚、鎮(zhèn)海等地教育作出的突出貢獻,紛紛自發(fā)地寫作祭文,并刻在石碑上,使之流芳百世。

邵向榮著有《冬余經說》十卷、《四書章句偶融》三十卷、《冬余筆記》八卷、《冬余文略》六卷、《冬余詩略》四卷。

二、邵景載:勤學教子

邵景載(生卒年不詳),諱升陛,字梅林。妻子韓夫人(58)是湖北竹山縣尉韓顯之的女兒。

邵景載6歲就開始跟隨同邑的黃敬庵學習濂洛關閩之學,“早夕誦讀,不輟如成人”(59),并“飾之以經義史志”(60)。在諸多學生中,邵景載雖資稟最薄,黃敬庵卻十分喜歡他,還將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他,“授以居敬窮理之旨及分年讀書之法”(61)。在黃敬庵的教導下,邵景載進步很快。每讀一本書,邵景載都會用蠅頭小楷工整地抄寫一遍,并把史上各家對相關文本的解釋、具體觀點的分歧等,“抄匯成秩”(62)。

長期的積累使得邵景載“尤邃于經學”(63),并養(yǎng)成了良好的治學習慣,他常將閱讀經書時的體會、想法隨手記下,“駁正舊說,若老吏之斷獄”(64)。過程嚴謹,有根有據,水到渠成,頗有創(chuàng)見。如對《周禮》中“樂、師、舞”等的解釋,歷來諸家看法不一,存在較大爭議。邵景載引用《春秋》“初獻六羽”為證,反駁了鄭玄注的說法。他還列出新的證據,對王祭川有“先河后海”的慣例表示認可,反駁了唐代學者賈公彥所著《周禮義疏》、《儀禮義疏》所說“無祭海之說”。另外,他還據《周禮·夏官·羊人》“凡釁積共其羊牲?!?,驗證了《孟子》中說“釁鐘本用羊,不用?!钡恼f法實存可商榷之處,尚需更有力的證據支持。

23歲時,邵景載成了諸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邵景載被舉薦參加鄉(xiāng)試,高中舉人。之后,邵景載竟放棄舉業(yè),回鄉(xiāng)授徒,兼督教兒子讀書。與科舉相比,授經才是能真正發(fā)揮邵景載長處的地方。常常夜半時分,邵景載還執(zhí)卷苦讀,朗朗書聲響徹戶牗,不論寒暑,從未間斷。在邵景載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邵瑛和邵玢都秉承了父親的治學理念。特別是邵瑛,尤其擅長儒家經學,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考中舉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邵瑛參加會試,因在第三場“對策”中表現突出,獲得了殿試的機會。當時的閱卷官都驚訝于年紀輕輕的邵瑛竟然具備如此扎實的經學根底。他對一些問題的想法雖看上去平實,實則是遍覽經史后,多方系聯,經多年深思熟慮后形成的。主考官“遍示諸公,皆以為異等”(65)。后邵瑛為翰林院編修加一級,三通館纂修官。

邵景載的一生都以教授儒學為業(yè),雖未能成就大事,也沒建立功勛,但如此優(yōu)秀的邵瑛,已然說明了所有問題。邵景載也享受著這樣的生活,直到去世。

清代余姚邵氏家族中還有很多不計付出,兢兢業(yè)業(yè)、毫不吝惜地傳授著自己畢生所學的族人,他們是邵氏家族興旺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像邵君賜,從小即補博士弟子員,具有“大儒氣象”(66)。但他沒有把精力專注于舉業(yè),反而從自己的興趣出發(fā),廣泛學習,“士林推重之,才品為名公卿所器”(67)。他從教20余年,“佻達子弟俱化德之”(68),教澤深遠。邵君賜的弟弟邵宏璧也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絕不與聞分外事,閉戶若深山”(69)。他涉獵廣泛,凡是讀過的書,無不手錄,“常擁所錄之書如城”(70),被鄉(xiāng)親們稱為“城東遺獻”(71),這也為他后來編寫《族譜》(五十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邵宏璧自20歲起開始專心授徒,手口不停。80多歲時,門下已士人如林。再如邵元度,從小就被人稱為“天才”,“真邵氏兒也,非邵氏安得有此兒?”(72)高中舉人后,邵元度的詩文風格已然自成一家。高中進士后,邵元度便在石門授徒。因其有三不肯,“一是欺人,二是罵人,三是求人”(73),被鄉(xiāng)里人戲稱為“三不肯先生”。邵元度不僅毫無保留地將平生所學教給學生,還時時刻刻告誡他們?yōu)槿俗鍪碌牡览?,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邵昂霄:通曉奇門諸說

邵昂霄(1696—1743),字子政,又字晸甫,號晨齋。邵昂霄“旁及于百藝、琴、奕、投壺,靡不工巧”(74),與大哥邵子匡和二弟邵景霄并稱為“邵氏三才子”。

邵昂霄從小聰明過人,“書不口誦,默識之”(75)。但凡他看過的書,書中的傳注、行款、標識等,他都能準確無誤地說出來,領悟能力極強。10歲時,邵昂霄就寫得一手好文章。當時縣城的舜江樓竣工,邵昂霄作《舜江樓記》。讀罷,邵氏家族的長者邵維馨便極力贊賞道:“吾族代有文人繼起者,此子乎!”(7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