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口有遮攔妄言得禍

邊讀邊悟論語 作者:東籬子解譯


口有遮攔妄言得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捎秘??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公冶長第五

有人說:“冉雍是個仁人,但口才卻不好。”孔子說:“何必要口才呢?憑口才同人家辯駁,常常引起別人的討厭。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有仁德,但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

【感悟一點】

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沒有語言,也就沒有人類的發(fā)展。人們在交往中,沒有語言作橋梁,就無法溝通,也就一事無成。但是語言能成事,也能壞事,所以古人認為凡事少說為妙。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的要說,不該說的不說,要考慮好了再說,否則一言有失,即釀大禍。忍言慎語,首先便是要戒傷人惡語,荀子說:“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意思是說,傷害別人的語言,比用尖銳的長矛和戰(zhàn)戟刺傷人的肉體還要厲害。戒傷人之惡言,是搞好人際關(guān)系,與別人和睦相處的重要法則。

董仲舒妄論惹禍

孔子一貫主張“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可見他也是非常注意對弟子們的語言訓(xùn)練的。但他同時也認為不善于辯論并不是缺點,那種愛說不著邊際的虛言妄語的人,是令人討厭的。

不但從“理論”上講是這樣,在現(xiàn)實中更是如此。百無禁忌,口無遮攔,輕則會惹人厭煩,重則會引火燒身。在這方面,身為大儒的董仲舒的教訓(xùn)是值得世人去吸取的。

西漢學(xué)者都喜歡談?wù)摓?zāi)異,著名人物如董仲舒、夏侯勝、劉向、京房等人,堪稱“災(zāi)異學(xué)”專家,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其本人也多災(zāi)多難。其中董仲舒首開風(fēng)氣,得禍也最先。

董仲舒是廣川國(治所在信都縣,即今河北冀縣)人,早年治《公羊春秋》,景帝時召為《春秋》博士。他善于講說《春秋》經(jīng)傳中所記載的災(zāi)異現(xiàn)象,以災(zāi)異附會人事。武帝建元初,董仲舒舉試“賢良”,對策高等,授江都易王相,后來因事廢為中大夫,閑居家中。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四月,高祖長陵近旁的高園便殿發(fā)生大火災(zāi)。過了兩個月,遠在遼東的高祖廟又發(fā)生大火災(zāi)。董仲舒著書推論這兩次火災(zāi)的原因,引春秋時魯國的幾次宮廟火災(zāi)以證今事,認為高祖祠廟不該建在遼東;高園便殿不該建在長陵近旁,按禮制就不該建這樣的便殿。書中說如今國家大敝,災(zāi)難頻降,天帝似乎在借火災(zāi)警告皇帝說:“這個世道只有用太平至公的手段才能治理好。應(yīng)當像我燒毀遼東高廟那樣,忍心誅除親貴諸侯中的奸邪;像我燒毀高園便殿一樣,忍心誅除左右近臣中的奸邪?!睍姓埱笪涞郯础疤煲狻毙袆?,殺一批在內(nèi)在外的奸臣。

書稿寫好后還沒有來得及進呈,適逢居心險惡的無品文人主父偃前來拜訪,主父偃看見書稿頓起壞心,便把它偷出來獻給武帝。武帝召集諸儒討論書稿內(nèi)容,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道是業(yè)師所著,發(fā)言說書稿所論是胡說八道。于是董仲舒被捕,依法當處死刑,武帝傳詔赦免。

從此,這位著名學(xué)者再也不敢談?wù)摓?zāi)異。

在這里,董仲舒雖是以文立論,所逞的并非口舌之利,但一個“逞”字,已足以給自己帶來麻煩了。后來者應(yīng)引以為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