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有財施于急困

邊讀邊悟論語 作者:東籬子解譯


君子有財施于急困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雍也第六

子華替孔子出使到齊國去,冉有為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谷子??鬃诱f:“給她六斗四升?!比接姓埱笤黾右恍?鬃诱f:“再給她二斗四升?!比接薪o了她八百石谷子??鬃诱f:“公西赤(即子華)到齊國去,乘著肥壯的馬駕的車子,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救濟有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應(yīng)去接濟富人?!?/p>

【感悟一點】

孔子允許的補助量和冉求的實際發(fā)放量差別竟如此之大,并不是顯得孔子小氣。由于現(xiàn)實秩序的不公,財富的分配往往是損不足以補有余,這在任何有良知的人看來,無疑都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有德之人所能做到的,就是盡力使財富向拮據(jù)、貧困之人傾斜,而對于已經(jīng)闊綽的富人,即使按規(guī)定須予以補助,也須有度。

“涸轍之鮒”最需濟助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免不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需要人助以克服困難,助人為樂,這是為人立世的本分。但這種助人為樂的舉動在對象、時機以及接濟的具體內(nèi)容上也很有講究。孔子在這里告訴他的學(xué)生,也是告訴世人一個原則:在濟人利物時,應(yīng)該務(wù)實而不應(yīng)追求虛名,否則,就會有損于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怎樣做到“周急不繼富”?區(qū)分對象、選準(zhǔn)時機、形式恰當(dāng)?shù)鹊?,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周濟對象上,通過花費千金來巴結(jié)權(quán)貴和納容賢士,比不上傾盡自己僅有的半瓢去接濟那些饑餓者;通過構(gòu)建豪華的房舍來招待賓客,又哪能比得上用茅草來覆蓋那些破漏的茅屋,以庇護(hù)天下的那些家世寒微的讀書士子呢?在時機選擇上,堅持“雪中送炭”,少搞“錦上添花”,因為“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無”!

莊周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據(jù)說一次因生活貧困去向監(jiān)河侯借糧。監(jiān)河侯很吝嗇,但又要做面子,便對莊周說:“現(xiàn)在不行,得過些時候收了租,可以多借些給你。”莊周對監(jiān)河侯的虛情假意很不滿意,就用了一則寓言故事來諷刺他。莊子說:

我昨天來你這兒的時候,半路上聽見一個喊我的聲音。我仔細(xì)一看,發(fā)現(xiàn)干涸的車轍中有一條小魚。我問它:“小魚呀,你要什么呀?”小魚回答說:“我是東海中的一條小魚,你能不能給我點兒水讓我活下去?”我說:“可以,等我到南方去勸說吳國、越國的國君,讓他們同意引西江不盡的水來接濟你,好嗎?”小魚十分氣憤地說:“我離開了常住的東海,沒有著落,如今只要得到少量的水便可活下去。照你這樣說,還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市場上去找我算了。”

莊周聽講的,便是后來流傳千年的“涸轍之鮒”的寓言故事。寓言不僅辛辣地諷刺了監(jiān)河侯的吝嗇和虛情假意,而且同樣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周濟要看準(zhǔn)時機,即濟人要濟急。

戰(zhàn)國時期,有一次中山國的君主遇到一位饑寒交迫的人,便主動用水泡剩飯給他吃,這本來是件很小的事情,事后中山君忘得一干二凈,可是那人卻刻骨銘心,始終對中山君感恩戴德,直到臨死之前,還囑咐他的兒子說:“將來中山君有危難的時候,你們一定要盡力去保護(hù)他?!焙髞?,楚國攻打中山國,中山君落難出逃,這人的兩個兒子果然緊跟其后,誓死保衛(wèi)中山君。對此,中山君深有感觸,仰天長嘆一聲說:“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中山國的國君嘗到了“濟人須濟急時無”的甜頭。

濟人濟他急時無,才能解人“倒懸”之危。作為濟人者,這是目的,盡管自己只有一瓢米、十文錢,但在別人急需時,分他半瓢,送他五文,以解他燃眉之急,供他一時之需,心里痛快。這才是真正的周濟人,誠心的幫助人。相反,作為受濟人,在危難之時,受人雖只有“滴水”之恩,但這是一份真情,一顆真心,日后,他定會“涌泉”相報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