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周文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2冊) 作者:(清)吳楚材;(清)吳調侯;思履


卷一 周文

《古文觀止》其書

·歷代散文總集。

·為學生編的教材,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yǎng)而裨后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

·編排上,全書按時代先后分為7個時期(周、秦、漢、六朝、唐、宋、明),每個時期都有重點作家和作品。

吳楚材

吳調侯

吳興祚

·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奠基人——魯迅

清代《古文觀止》的刊本有鴻文堂本、映雪堂本、文富堂本和懷涇堂本,民國以來,印本尤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古文觀止》據(jù)映雪堂本由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整理出版,1958年,此書轉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是繁體字豎排本,1987年中華書局版本的《古文觀止》安平秋點校本,是在中華書局排印本基礎上進行的,為簡體橫排本。

《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它主要依據(jù)魯國國君的世系,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二百五十四年間,發(fā)生在周王朝和各主要諸侯國之間的歷史事件。在書末還附有魯?shù)抗哪?公元前453)晉國韓、魏、趙三家攻滅智伯之事。

作為一部歷史著作,《左傳》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內容涉及春秋時期列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它的敘事風格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它所塑造的歷史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人物的對話和論辯思路縝密,生動而具有說服力,處處閃爍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它在描寫戰(zhàn)爭方面尤為出色,無論對于事件前因后果,交戰(zhàn)各國的謀略外交,還是戰(zhàn)爭進行中的重要細節(jié)和機變,都敘述得有條不紊,筆調靈活多變,行文詳略得當,體現(xiàn)著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

至于《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自唐以后學者多有爭議,現(xiàn)在一般認為,《左傳》的作者應該是戰(zhàn)國早期某個熟悉列國史料的人。

鄭伯克段于鄢

【題解】

本篇敘述了春秋時期,鄭莊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母親姜氏之間權力斗爭的故事。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在鄢地打敗了他的胞弟共叔段,還將母親武姜驅逐到城潁,后經(jīng)潁考叔規(guī)勸,武姜與莊公母子和好如初。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1】。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2】,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3】,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4】。公曰:“制,巖邑也【5】,虢叔死焉【6】,他邑唯命?!闭埦?sup>【7】,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8】:“都城過百雉【9】,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10】,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惫唬骸敖嫌杀俸?sup>【11】?”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p>

既而,大叔命西鄙【12】、北鄙貳于己【13】。公子呂曰【14】:“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惫唬骸盁o庸【15】,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己邑,至于廩延【16】。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惫唬骸安涣x不昵,厚將崩?!?/p>

大叔完聚【17】,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18】。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倍尾坏?,故不言弟【19】;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惫唬骸盃栍心高z,繄我獨無【20】!”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21】,隧而相見【22】,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23】?!彼鞛槟缸尤绯?。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24】。《詩》曰:‘孝子不匱【25】,永錫爾類【26】?!涫侵^乎!”

【注釋】

【1】武姜:“武”是丈夫的謚號,“姜”是娘家的姓氏?!?】寤生:難產(chǎn)?!?】亟(qì):屢次?!?】制: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西北。【5】巖邑:險要的城邑。【6】虢叔:東虢國國君?!?】京: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南?!?】祭仲:鄭國大夫,字足?!?】雉:古代計算城墻長度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0】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1】辟:通“避”?!?2】鄙:邊界的城鎮(zhèn)?!?3】貳:雙方共有?!?4】公子呂:鄭國大夫?!?5】庸:用?!?6】稟延:鄭國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北。【17】完聚:指修治城郭、集結兵力?!?8】啟之:指開城門做內應。【19】弟(tì):通“悌”。指對兄長敬愛順從?!?0】繄(yī):句首語氣詞。【21】闕:通“掘”。【22】隧:掘地而成隧道?!?3】泄泄(yì):形容快樂的樣子?!?4】施(yì):擴展?!?5】匱(kuì):匱乏,斷絕。【26】錫:推及,影響。

【譯文】

當初鄭武公從申國娶來妻子,就是后來的武姜,生了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chǎn),驚嚇了姜氏,所以給莊公取名為“寤生”,并且因此厭惡他。姜氏喜愛共叔段,想立其為儲君,屢次請求武公,武公都不答應。

鄭伯克段于鄢

等到莊公即位,姜氏為共叔段請求制邑。莊公說:“制是險要之地,虢叔曾死在那里。別的地方聽您吩咐?!苯嫌谑菫楣彩宥握埱缶┮?,莊公便叫共叔段居住在了那里,稱為京城太叔(“大”通“太”)。

祭仲說:“城墻邊長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大都市城墻,長不超過國都城墻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超過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超過九分之一。如今京邑太大,不合制度,恐怕對您不利。”莊公說:“姜氏要這樣,我有什么辦法躲避因此產(chǎn)生的禍害呢?”回答說:“姜氏怎會滿足?不如早作打算,不要使其滋長蔓延。一旦滋生成長起來就難以對付了。蔓延的草還難得清除,何況您被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不義之事做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你姑且等著罷!”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的一些地方違背莊公,聽從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忍受兩種權利共存,您打算怎么辦?如果您想將王位讓給太叔,我就請求去侍奉他;如果您不想讓位給他,就請您除掉他,不要使人民有二心?!鼻f公說:“用不著,他會自取其禍的?!碧逵诌M一步把西鄙、北鄙二地據(jù)為己有,還延伸到廩延。公子呂對莊公說:“行了,他羽翼已豐,會得到更多擁戴者?!鼻f公說:“他對君王不義,不顧手足之情,勢力雄厚,反而會垮掉。”

太叔鞏固城防,聚積糧草,修繕軍備,準備兵士戰(zhàn)車,打算偷襲莊公,姜氏也作為內應,想替他開啟城門。莊公聽到他舉兵的日期,說:“可以了!”于是命令公子呂率戰(zhàn)車二百輛討伐京城。京城民眾反叛了太叔。太叔逃往鄢邑。莊公又命令討伐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往共國。

《春秋》上說:“鄭伯克段于鄢?!惫彩宥尾活櫺值芮檎x,所以不用“弟”字;交戰(zhàn)雙方好像兩個國君,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不加管教,也符合鄭國人民的意思。而不寫太叔“出奔”,是責難莊公有殺弟的動機。

莊公把姜氏安置在城潁,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不久又后悔。潁考叔是潁谷的地方官,聽說這事,便來到國都,說是有禮獻于莊公。莊公賜宴,吃飯時,潁考叔把肉放在一旁不吃。莊公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有老母,我的食物她都嘗遍了,卻沒嘗過您的菜肴,我想留給她嘗嘗?!鼻f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孝敬,唯獨我卻沒有?!睗}考叔說:“敢問這是什么意思?”莊公告訴他其中的緣故,并且講出自己的悔意。潁考叔回答說:“君王有什么好憂慮的!若掘地見泉,在隧道里相見,誰能有非議?”莊公依從了他的辦法。莊公進入隧道,唱道:“大隧之中,其樂融融?!苯蠌乃淼乐谐鰜恚溃骸按笏碇?,心情愉快?!庇谑悄缸佑趾秃萌绯趿?。

君子說:“潁考叔的孝順是純正的。他孝敬愛戴自己的母親,又用這樣的孝敬和愛戴影響了莊公?!对娊?jīng)》上說:‘孝子之心不盡不竭,會推及影響到他的族類?!f的就是潁孝叔這樣的人吧!”

【寫作方法】

本文記事綿亙二十多年,資料雖多,卻整飭不亂;人物言語雖少,卻形象豐滿。它以莊公、武姜、共叔段之間的矛盾為中心,莊公的奸猾,武姜的偏私,共叔段的驕縱,躍然紙上。如大臣反對莊公放縱兄弟時,莊公以“姜氏欲之,焉辟害”、“無庸,將自及”等話作答,其老謀深算可見一斑。

周鄭交質

【題解】

本篇就周王室與鄭國之間交換人質以明各自誠信,而后又因種種芥蒂反目成仇的事情,闡述了作者“信不由中,質無益也”(言不由衷,交換人質也沒有用)的觀點。文章在客觀上也反映了其時周室衰微,無力駕馭諸侯的歷史背景。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惫手茑嵔毁|。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1】。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2】。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3】,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4】,、蘩、蕰、藻之菜【5】,筐、筥、锜、釜之器【6】,潢污、行潦之水【7】,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p>

【注釋】

【1】畀(bì):托付,給予?!?】祭足:鄭國大夫。溫:周地名。【3】要(yāo):約束?!?】毛:草。【5】(pín)、蘩(fán)、蕰(wēn)、藻:均為野菜?!?】筐、筥(jǔ)、锜(qí)、釜:四種容器?!?】潢污:積水。行(xínɡ)潦(lǎo):流動的水。潦,路上的流水。

【譯文】

鄭武公、莊公父子先后任周平王的執(zhí)政大臣,平王又偏愛虢公。莊公因此抱怨,平王說:“沒有這事。”因此周與鄭便交換人質。平王之子狐為人質去往鄭國,莊公之子忽為人質前往周朝。平王駕崩,周王朝想把國政全部托付給虢公。四月,鄭國的祭足領兵割取溫地的麥子。秋,又割取成周的谷子。周王朝和鄭國遂彼此仇恨。

鄭國出兵割取溫地之麥

君子說:“言不由衷,交換人質也沒有用。明確互相諒解的原則而后行動,又根據(jù)禮制加以約束,即使沒有人質,誰能使其產(chǎn)生隔閡?假若互信互諒,那澗、溪、沼、沚的草,萍、蘩、水藻一類的野菜,方筐、圓筐、蒸鍋、炒鍋一類的器皿,甚至地面上的積水與流水,都可以敬獻鬼神,貢奉給王公;何況君子于兩國間建立信賴關系,按照禮儀行事,又何必用人質?《詩經(jīng)·國風》有《采蘩》、《采》,《大雅》有《行葦》、《泂酌》,這四篇詩都是昭示忠實和信賴的?!?/p>

【寫作方法】

此文通篇以“信”和“禮”二字著眼。文章將周王室與鄭國并稱為“二國”,對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的狀況進行了委婉諷刺。本文神閑致遠,筆挾飛霜,雖寥寥九十余字,卻抵得上他人滔滔滾滾千萬言,不愧為一篇奇文!

石諫寵州吁

【題解】

大臣石碏勸諫衛(wèi)莊公早立儲君,愛子應該以教導其遵從規(guī)矩道義為準則,不因過度寵溺而使其驕奢淫逸,最后造成禍亂。衛(wèi)莊公不聽勸阻,還是沒有原則地寵愛公子州吁,但最終立桓公為君。后來驕縱的州吁犯上作亂,殺了衛(wèi)桓公而自立為王。

【原文】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1】,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于陳【2】,曰厲媯,生孝伯,蚤死【3】。其娣戴媯生桓公【4】,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5】。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6】:“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7】,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弗聽。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腹?,乃老【8】。

【注釋】

【1】東宮:太子之宮,此處意指太子?!?】陳:春秋時國名,媯姓?!?】蚤:通“早”?!?】娣:妹妹?!?】嬖人:受寵的姬妾?!?】石碏(què):衛(wèi)國大夫?!?】眕(zhěn):自安自重?!?】老:告老。

【譯文】

衛(wèi)莊公娶了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莊姜,她美麗卻沒有兒子,衛(wèi)國人為她寫了《碩人》這篇詩。莊公又從陳國娶來名叫厲媯的女子,生下孝伯,很早就死了。厲媯隨嫁的妹妹,生桓公,莊姜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兒子。公子州吁是莊公寵妾所生,受到莊公的寵愛,州吁喜歡玩弄武器,莊公不禁止,莊姜厭惡他。

石碏勸莊公說:“臣聽說憐愛兒子就要教他道義規(guī)矩,不讓他走上邪路。驕傲、奢侈、放蕩、安逸是走上邪路的開始。四種惡習的產(chǎn)生是由于過分的寵愛和過多的賞賜。您若想立州吁為太子,就定下來;若還沒有,過度的寵愛會導致禍患。受到寵愛卻不驕傲,驕傲卻安于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卻能不怨恨,怨恨卻能克制自己的,這樣的人太少了。而且卑賤妨害尊貴,年少駕凌年長,疏遠離間親近,新人離間舊人,弱小欺侮強大,淫蕩破壞道義,此所謂‘六逆’。君王仁義,臣下恭行,為父慈善,為子孝順,為兄愛護,為弟恭敬,此所謂‘六順’。舍順而學逆,就會招致禍害的加速到來。作為人君,本應務必消除禍害,而今卻使之加速到來,恐怕不可以吧?”

莊公不聽勸。石碏的兒子石厚和州吁來往密切,石碏禁止,石厚不聽。等到莊公死,桓公即位,石碏便告老還鄉(xiāng)了。

【寫作方法】

此文用頂真(以上句尾字作為下句首字)作修辭手法,如“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語意連貫,一氣呵成,所以文中說理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次井然,頗有氣勢。這種寫法感染力很強,后來還運用到詩歌當中,南朝民歌《西洲曲》便是一例。

臧僖伯諫觀魚

【題解】

魯隱公打算去遠離國都的棠地觀看漁人捕魚的活動,臧僖伯認為這樣率性任意的行為不合禮法,是自亂其政。但隱公不聽勸諫,以公務為名前往,最終被史書記下了不光彩的一筆。

【原文】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1】。

臧僖伯諫曰【2】:“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3】。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4】,所以敗也。故春蒐【5】,夏苗【6】,秋狝【7】,冬狩【8】,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9】。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10】,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11】,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12】,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p>

公曰:“吾將略地焉【13】?!彼焱?。陳魚而觀之。

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14】?!狈嵌Y也,且言遠地也。

【注釋】

【1】魚:通“漁”,捕魚?!?】臧僖伯:魯國公子?!?】軌、物:法度和禮制?!?】亟:屢次。【5】春蒐(sōu):指在春天獵取沒有懷孕的野獸?!?】夏苗:指在夏天獵取危害莊稼的野獸?!?】秋狝(xiǎn):指在秋天出獵?!?】狩:圍獵。【9】振旅:整頓軍隊?!?0】文章:花紋和色彩?!?1】俎(zǔ):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器皿?!?2】皂隸:差役?!?3】略:巡視?!?4】矢:通“施”,陳列。

【譯文】

隱公五年春天,魯隱公打算到棠邑觀看捕魚。

臧僖伯勸諫說:“一切事物,不和國計民生的大事相關,材料不能用來制作禮器兵器,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是使臣民行為符合于法度和禮制的人。所以,通過講習大事來衡量法度規(guī)范是否得當稱為正軌,選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明等級紋采稱為禮制。不合法度規(guī)范、無關禮制的行動則稱為亂政。屢次實行亂政,就會導致衰敗。所以春夏秋冬的田獵都是在農(nóng)閑時講習大事的行動。每三年出城進行大演習,進城便整頓軍隊,而后到宗廟宴飲,祭告宗廟,清點軍用器物,計算田獵的收獲。這是為了顯示車旗器用上的紋采,區(qū)分尊賤,辨別等級,順序排列長幼的次序,演習上下的威儀啊。鳥獸的肉不能放進祭器作為祭品,皮革、齒牙、骨角、毛羽等物不能用來制作裝飾祭器,國君就不必親自去射取,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產(chǎn)品采收,一般器具材料的取得,這是差役們的工作,有專門的部門負責,不是國君應該管的?!?/p>

臧僖伯諫觀魚

隱公說:“我準備巡視地方?!庇谑侨チ颂牡兀谀抢镪惲懈鞣N捕魚的器具,讓人捕魚自己觀賞。

僖伯托病不隨行。

《春秋》上說“公矢魚于棠”,認為這種行為不合禮法,并且諷刺魯隱公跑到遠離國都的地方。

【寫作方法】

臧僖伯對魯隱公的一番話,是全文的重點。這段話侃侃二百多字,卻只字不提“觀魚”二字,似乎游離了勸諫的主題,其實并非如此。臧僖伯勸隱公應該“納民于軌、物”,“明貴賤、辨等列”,而不該關心“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后者實際上包含了“觀魚”。臧僖伯避談“觀魚”,可以減少來自隱公的阻力。

鄭莊公戒飭守臣

【題解】

公元前712年,齊、魯、鄭三國一起征伐弱小的許國。許國被占領后,齊、魯將許國讓給鄭國。鄭莊公派人協(xié)理鄭國政事的同時,發(fā)表了一番委婉曲折的言辭,使許國“名正言順”地成為鄭國附庸。

【原文】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1】,傅于許【2】。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3】,子都自下射之【4】,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5】,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6】,遂入許。許莊公奔衛(wèi)。

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7】,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蹦伺c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8】,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9】,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10】,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11】,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偪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12】?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13】?!?/p>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14】,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15】;王室而既卑矣【16】,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17】。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p>

【注釋】

【1】庚辰:七月初一?!?】傅:逼近,迫近?!?】潁考叔:鄭國大夫?!?】子都:鄭國大夫?!?】瑕叔盈:鄭國大夫。【6】壬午:七月初三。【7】共:恭順?!?】許叔:許莊公的弟弟?!?】逞:滿意?!?0】共億:相安?!?1】昏媾:婚姻?;?,通“婚”?!?2】禋(yīn)祀:本指升煙祭天以求福,這里泛指祭祀。【13】圉(yǔ):邊境?!?4】而:通“爾”,你。【15】先君:指鄭武公?!?6】卑:衰落?!?7】大岳:傳說為堯舜時候的四方部落首領。胤(yìn):后代。

【譯文】

隱公十一年秋七月,魯隱公會合齊僖公、鄭莊公攻打許國。初一這一天,軍隊迫近許城。潁考叔拿著鄭莊公的大旗“蝥弧”搶先登城,子都從下邊用箭射他,潁考叔從城上跌落下來。瑕叔盈又拿著蝥弧旗登上城頭,揮動著旗子向四周大喊道:“國君登城了!”鄭國的軍隊于是全部登城。初三這一天,軍隊占領了許國。許莊公逃往衛(wèi)國。

齊僖公要把許國讓給隱公。隱公說:“君侯說許國不恭敬,我于是跟從君侯前來討伐。許國既然已經(jīng)伏罪,雖然君侯有命,我也是不敢接受的。”于是把許國讓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派許國大夫百里扶持許莊公弟弟許叔居住在許國的東部邊境上,說:“上天降禍于許國,鬼神實在對許國國君不滿意,便借我的手來懲罰他,我只有一兩位同姓的臣屬,尚且不能平安相處,豈敢把攻占許國作為自己的功績呢?寡人有個弟弟,不能與我親愛和睦,因為我的原因現(xiàn)在還在四處求食,更何況長久地占有許國呢?您扶持許叔來安撫這里的百姓,我將讓公孫獲來幫助您。若是我死后得以埋葬于地下,上天又依照禮法收回了加于許國的禍害,寧可使許莊公重新來治理他的國家。那時,只要我鄭國有所請求,許國就會像親戚一樣,能夠誠心允許鄭國,不使他國乘機強住在這里,逼迫我們,和我們鄭國爭奪這塊土地。我的子孫挽救危亡都來不及,何況是占領許國的土地呢?我之所以讓你們居住在這里,不單是為了許國,也是借此來暫時鞏固我的疆土?!?/p>

鄭莊公戒飭守臣

于是又讓公孫獲居住在許國的西部邊境上,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用財貨,不要放在許國之內。我死以后,就趕快離開這里。我的先父在這里新建城邑,周王朝既然已經(jīng)衰落了,周朝的子孫們互相之間的攻伐日益嚴重,秩序日益混亂。許國,是四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經(jīng)厭棄了周朝,我怎能還與許國相爭呢?”

君子說鄭莊公“在這件事上的做法合于禮。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所秩序,使后代受益的東西。許國,是因不合禮法才去討伐它,服罪了就寬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后才與人相處,衡量自己的力量后才做出舉動,看清形勢才行動,不連累后代,可以說是懂得禮了?!?/p>

【寫作方法】

鄭莊公的言辭委婉曲折。他一會兒為許國考慮,一會兒又為鄭國算計,語語放寬,字字放活。文中三次提到“天”字,莊公想表達的意思是,事情的成敗,完全取乎于天,而他只是順應天意罷了。更妙的是,后面又用了四個“乎”字,莊公吞吞吐吐,表面上看是心口相商,實際是精明至極,從中可見莊公一代奸雄的形象。

臧哀伯諫納郜鼎

【題解】

公元前710年,宋國的太宰華都殺死了宋國大臣孔父嘉,占有了他的妻子,之后又殺害宋殤公,立宋殤公的兒子公子馮做了國君。這年三月,齊、魯、鄭、陳四國承認了華都的新政權。華都為拉攏四國,就向四國行賄。其中,魯國得到的賄賂是郜鼎。魯國大臣臧哀伯擔心魯國接受郜鼎不合禮,便向魯桓公勸諫,指出這是“非禮”的行為。

【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2】:“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3】,大路越席【4】,大羹不致【5】,粢食不鑿【6】,昭其儉也。袞、冕、黻、珽【7】,帶、裳、幅、舄【8】,衡、纮、【9】,昭其度也。藻、率、鞞、鞛【10】,鞶、厲、游、纓【11】,昭其數(shù)也?;稹?、黼、黻【12】,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13】,昭其聲也。三辰旂旗【14】,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15】

周內史聞之【16】,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p>

【注釋】

【1】郜(ɡào):國名,在今山東成武東南?!?】臧哀伯:魯國大夫?!?】清廟:即太廟?!?】大路:天子祭祀時用的車。越(huó)席:蒲草席。【5】大(tài)羹:古代祭祀時用的肉汁。不致:不放調味品?!?】粢(zī)食:此處特指祭祀用的谷物?!?】袞(ɡǔn):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龍的禮服。冕:古代帝王及上公所戴的禮帽。黻(fú):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做成?,E(tǐnɡ):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又稱大圭?!?】幅:即纏腿的布。舄(xì):重木底鞋(古時最尊貴的鞋,多為帝王或大臣穿)?!?】衡、(dǎn)、纮(hónɡ)、(yán):古代冠冕上的四種裝飾品?!?0】藻、率(shuài):古代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墊子。鞞(bǐnɡ)、鞛(běnɡ):刀鞘和刀鞘上近口處的飾物?!?1】鞶(pán)、厲:古代衣服上的大帶。游(liú):通“旒”,旌旗上的飄帶。纓:馬鞅?!?2】火、龍、黼(fǔ)、黻(fú):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圖案。【13】钖(yánɡ)、鸞、和、鈴:古代車馬旌旗上的四種響鈴。【14】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有鈴鐺的旗子?!?5】公:這里指魯桓公?!?6】內史:周朝官名,掌書王命等事。

臧哀伯諫納郜鼎

【譯文】

魯桓公二年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大鼎,并安放在太廟里,這是不合于禮的。

臧哀伯勸阻說:“做人君的,應該發(fā)揚美德,阻塞邪惡,以此來作為百官的榜樣,還怕有所缺失,所以還要宣揚美德以昭示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蓋成,大車用薄草席做墊子,肉汁不調五味,主食不用精米,這樣做是為了表明節(jié)儉。禮服、禮冠、蔽膝、玉笏、腰帶、裙子、裹足、鞋子、橫簪、瑱系、帽帶、頭巾,這些是用來表示等級制度的;玉器的墊子、刀鞘的裝飾、束衣的布帶、下垂的大帶、旌旗的飄帶、馬鞅,這些是用來表示尊卑等級的;衣上畫火、畫龍、畫黼黻,這些是用來表示貴賤的花紋;用五色來象征天地四方,是為了表明車服器械的顏色;用各種各樣的鸞鈴來點綴車馬旗幟,是為了表明各種聲音;將日月星辰畫于旗上,是為了表明光彩。講求美德,就應該節(jié)儉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級,用紋采和器物來記錄它,用明亮的聲音來發(fā)揚它,以此來為百官樹立榜樣,百官因此警醒恐懼,不敢輕視綱紀法律?,F(xiàn)在您廢棄道德而炫耀有違禮法的行為,把人家賄賂的器物置于太廟之中,把它明明白白地置于百官面前,如果百官也跟著這樣做,您又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是由為官者走入邪路開始的。為官者喪失道德,是由于自恃被寵信而明目張膽地接受賄賂。郜鼎置于太廟之中,什么樣的明目張膽接受賄賂能比這更甚呢?周武王打敗商朝,將九鼎遷到雒邑,正義之士還有所非議,何況把象征著違背禮法、表明叛亂的賄賂器物放在太廟之中,這怎么能行呢?”桓公不聽。

周朝的內史聽到了此事,說:“臧孫達在魯國一定會后繼有人吧!君主違背禮制,他沒有忘記用道德來加以勸阻?!?/p>

【寫作方法】

文章開門見山,指出魯桓公“納鼎”是“非禮”的行為,這樣就奠定了此文基調,讓讀者對作者的觀點一目了然。臧哀伯的辭令一正一反,他一則說“昭徳塞違”,連用七個排比,告訴桓公應當發(fā)揚“儉、度、數(shù)、文、物、聲、明”等美德,可謂氣勢不凡;一則說“滅德立違”,連用三個反問,說明“納鼎”的壞處,言語犀利,直刺要害。

季梁諫追楚師

【題解】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出兵侵略隨國,假裝派使臣薳章與隨國和談,隨國也派了權臣少師去議和。楚國大臣斗伯比建議楚武王故意懈怠軍容,以麻痹少師。少師回國后,告訴隨侯楚國軍容不整。隨侯便想攻打楚軍,這時大臣季梁及時制止,他勸隨侯不要輕舉妄動,又闡述“民為神主,先民后神”的道理。隨侯最終聽取了季梁的意見。

【原文】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1】,軍于瑕以待之【2】。隨人使少師董成【3】。斗伯比言于楚子曰【4】:“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毙苈是冶仍?sup>【5】:“季梁在【6】,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蓖鯕к姸{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7】,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8】,粢盛豐備【9】,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10】,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11】,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12】,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13】。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p>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1】薳(wěi)章:人名,楚國大夫。成:講和?!?】瑕:春秋時隨國地名?!?】少師:官名。董成:主持講和之事?!?】斗伯比:楚國令尹。楚子:指楚武王。【5】熊率(lǜ)且比:人名,楚國大夫?!?】季梁:隨國賢臣?!?】祝:掌管祭祀的官。史:掌管祭祀時記事的官。【8】牷(quán):毛色純一的牲畜。腯(tú):肥壯?!?】粢(zī)盛(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10】瘯(cù)蠡(luǒ):疥癬?!?1】醴(lǐ):甜酒?!?2】五教:指儒家所宣揚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標準?!?3】禋祀:此處泛指祭祀。

【譯文】

楚武王侵入隨國,一面派薳章去和談,一面在瑕地駐軍等待。隨國派少師主持和談。斗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們在漢水東邊一直不能得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大我們的軍隊,整頓我們的軍備,憑借武力去逼迫別國,那里的國家因為害怕而聯(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因此很難離間互解他們。在漢東諸國中,隨國最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拋棄小國。小國離心,我們就可得利。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把我們的軍隊裝成疲弱的樣子以助長他的驕傲之氣。”熊率且比說:“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何益處?”斗伯比說:“以后再來對付他,少師正受到隨君的信任?!背渫跤幸獍衍娙莞愕脕y七八糟來接待少師。

季梁勸諫隨侯

少師回去,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想要答應他。季梁勸阻道:“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軍的疲弱,是在引誘我們,君侯急什么呢?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因為小國有道,大國無道。所謂道,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鬼神。居高位的人思考如何讓百姓受益,此為忠;祝官史官真實無欺的言辭,此為信?,F(xiàn)在百姓饑餓而國君放縱私欲,祝官史官虛報功德來祝告鬼神,我不知道這樣有什么好?!彪S侯說:“我祭祀用的牲畜毛無雜色而肥壯,祭器里的黍稷豐盛完備,為什么不能使神靈信任?”季梁回答說:“百姓,是鬼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主總是把百姓的事情辦好,而后才去侍奉神靈。所以奉獻犧牲時禱告說‘牲口又大又肥’,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足;是說他們的牲畜肥大而且繁殖旺盛,沒有疾??;是說他們的牲口充足而且品種完備。在奉獻黍稷時祝告說‘飯食干凈而豐盛’,是說春夏秋三季沒有災害,百姓和睦,收成很好。奉獻甘甜的美酒時祝告說‘上好糧食釀成的美酒’,是說上級和下屬都有美德而沒有邪惡的心思。講到祭品的馨香,是說沒有讒佞奸邪的小人存在。所以致力于農(nóng)事,完善倫理規(guī)范,與親族關系緊密,用這些來進行祭祀。因此百姓和睦而鬼神降福,所以行動就能成功。現(xiàn)在百姓各有心思,鬼神沒有主人,君侯雖然獨自獻上豐盛的祭品,又能有什么福降呢?君侯還是先整頓政事,加深和兄弟國家之間的友誼,這才近乎免除災難?!?/p>

隨侯害怕,從而修明政治,楚國因此而不敢前來攻打。

【寫作方法】

楚國君臣本來是想通過示弱誘使敵人驕傲,可大臣熊率且比卻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一句“季梁在,何益”為全文埋下了伏筆。下文寫少師、隨侯中計,照應前面的“羸師以張之”,也跟主要人物季梁形成對比,襯托了他的高明。而季梁的辭令也是對“季梁在,何益”的回應。本文前后照應,結構頗為巧妙。寫季梁擅長辭令,又多用排比、判斷等句法,如“奉牲以告曰博碩肥循……而無違心也”一段話,就是糅合了兩種句法,這樣語言便如行云流水一般,讓人目不暇接。文末只簡單一句“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側面烘托了季梁的賢明,“懼”和“不敢”二詞乃傳神之筆。此文多處轉折,筆力雄健,有山立海飛之勢。

曹劌論戰(zhàn)

【題解】

公元前684的長勺之戰(zhàn),是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之一。本篇講述的是魯人曹劌在戰(zhàn)前與魯莊公就是否可以作戰(zhàn)而進行的論辯,在作戰(zhàn)過程中通過把握時機克敵制勝的精彩指揮,以及他是如何通過戰(zhàn)場細節(jié)判斷敵情,從而做出追擊敵軍的正確決定。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1】。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2】。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3】,未能遠謀?!彼烊胍姟?/p>

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4】,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椋窀囊??!惫唬骸盃奚癫?sup>【5】,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sup>【6】,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sup>【7】,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8】。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9】,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10】,故逐之?!?/p>

【注釋】

【1】我:指魯國。【2】曹劌(ɡuì):人名,魯國人?!?】鄙:目光短淺?!?】專:獨自享用?!?】犧牲:指古代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牲畜。玉帛:玉器和絲織品。【6】孚:為人所信服。【7】屬:類。【8】長勺:魯?shù)孛?,在今山東萊蕪東北?!?】軾:古代車廂前面供人手扶的橫木。【10】靡:倒下。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齊國軍隊前來攻打魯國,莊公準備迎擊。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xiāng)人說:“大官們會來謀劃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大官們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沁M見。

(曹劌)問莊公憑什么來作戰(zhàn)。莊公說:“衣著吃食的享受,不敢獨自享用,必然分給別人。”曹劌對答道:“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從不敢虛報,必說實話?!辈軇フf:“小的誠實不能使神靈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的?!鼻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官司,雖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做到合情合理。”曹劌答道:“這屬于為百姓盡心辦事的行為,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隨您一起去?!?/p>

曹劌論戰(zhàn)

莊公和他同乘一輛兵車。(魯軍)與齊軍交戰(zhàn)于長勺。莊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可?!饼R軍擊鼓三次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莊公又要下令追擊,曹劌說:“不可。”他下車看了齊軍戰(zhàn)車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撤退的情況,這才說:“可以了?!庇谑菍R軍進行追擊。戰(zhàn)勝以后,莊公問他其中的緣故。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擊第一通鼓的時候軍隊的士氣便振作了起來;擊第二通鼓的時候士氣開始減弱;等到擊第三通鼓的時候,士氣就枯竭了。敵人的士氣枯竭而我軍的士氣旺盛,所以能夠戰(zhàn)勝他們。大國難于捉摸,恐怕藏有伏兵。我看到他們戰(zhàn)車的軌跡雜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確實是在敗退,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p>

【寫作方法】

此文前后對照,首段中的“遠謀”為全文埋下一處伏筆,而后面每一部分都與這個“遠謀”進行對照和回應,可見,“遠謀”乃是全文之骨。

此文以曹劌為重心,段和段之間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突出了重點人物曹劌的形象,又烘托出“遠謀”的主題。所以,全文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題解】

春秋早期,齊國在桓公治理下,成了東方一大強國。此時,南方的楚國也漸漸興起,實力不容小覷,是齊國爭霸中原的勁敵。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齊國討伐蔡國成功,繼而攻打楚國。楚國派使節(jié)屈完跟齊國和談,雙方最終訂立盟約。這樣,楚國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而齊國也成就了自己的霸業(yè)。

【原文】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1】,何故?”管仲對曰【2】:“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3】:‘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4】,北至于無棣【5】。爾貢包茅不入【6】,王祭不共【7】,無以縮酒【8】,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睂υ唬骸柏曋蝗耄丫镆?,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9】,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10】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1】。師退,次于召陵【12】。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13】?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4】,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15】,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16】,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p>

屈完及諸侯盟。

【注釋】

【1】虞:料想?!?】管仲:名夷吾,字仲,齊國大夫?!?】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姬奭。太公:即姜太公?!?】穆陵:齊國地名,即山東臨朐南的穆陵關?!?】無棣:齊國地名,在今山東無棣縣一帶?!?】包茅:成捆的青茅。【7】共:通“供”。【8】縮酒:古代祭祀時,捆束包茅立于前,灌酒于茅束,酒滲而下,視為神飲,名為縮酒。一說為濾酒去掉渣滓?!?】昭王:周昭王,在位十九年,因擾害百姓而被船民設計淹死。【10】陘(xínɡ):山名,在今河南郾城東南?!?1】屈完:

楚國大夫?!?2】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郾城東?!?3】不穀:不善。諸侯對自己的謙稱?!?4】徼(yāo):求。【15】綏:安撫?!?6】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譯文】

魯僖公四年春,齊桓公率領諸侯的軍隊侵入蔡國,蔡軍潰散,(諸侯軍)繼而進攻楚國。楚成王派使者來到軍中說:“君侯居住在北海,我居住在南海,就是牛馬發(fā)情相逐也不能到達彼此的疆土,想不到君侯卻到了我們的國土上,這是什么緣故?”管仲回答道:“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祖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之長,如有罪過,你都可以討伐他們,以便輔佐周王室?!①n給我們先祖可以討伐的范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你們應進貢的包茅沒有繳納,使天子的祭祀缺乏供應,沒辦法縮酒拜神。我為此前來征討。昭王南巡到楚國沒有回去,我特此前來查問?!笔拐呋卮鸬溃骸柏暺窙]有送去,這是國君的罪過,怎敢不供給呢?至于昭王南征未返,君侯還是到水邊去問吧。”于是齊軍繼續(xù)前進,駐扎在陘地。

諸侯結盟

夏,楚成王派屈完前往諸侯軍中求和。諸侯軍向后撤退,駐扎在召陵。齊桓公讓諸侯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zhàn)車檢閱軍隊。齊桓公說:“諸侯們前來難道是為了我嗎?不過是為了繼續(xù)與先君建立友好關系罷了,你們也同我建立友好關系如何?”屈完回答說:“承蒙您的恩惠,為我們的國家求福,有勞君侯收納我們的國君,這也是我們國君的愿望。”齊桓公說:“我用這樣龐大的軍隊去作戰(zhàn),誰能夠抵擋得了?用這樣的軍隊去攻城,什么樣的城池不能攻克?”屈完回答道:“君侯若是以仁德來安撫諸侯,諸侯誰敢不服從于您?君侯若是使用武力,楚國有方城山作為城墻,有漢水作為護城河,您的軍隊雖然龐大,恐怕也沒有用。”

于是,屈完和諸侯訂立了盟約。

【寫作方法】

此文的一大特色是人物的說話技巧。齊相管仲一上來就說出討伐楚國的兩大理由,即“貢之不入”和“昭王南征而不復”。楚國使節(jié)當即承認,不向周室進貢是自己的過錯,這樣一來可讓對方的怒氣先消去一半;對于后面那個牽強附會的理由,楚使也敢于反駁,以“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作為回答,可見他并非一味服軟,而是藏鋒芒于話語之中。

宮之奇諫假道

【題解】

公元前659年,晉國第二次借道虞國去攻打虢國。虞國大臣宮之奇向虞君痛陳利害關系,勸說虞君不要執(zhí)迷于宗族觀念,寄希望于神靈保佑。虞侯不聽,晉軍在滅虢之后順便將虞滅亡?!凹俚罍珉健背蔀槲覈糯娛轮\略的一個重要內容,而“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樸素思想更具有恒久不變的深刻戰(zhàn)略意義。

【原文】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1】。宮之奇諫曰【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3】,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4】。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5】。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6】,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jù)我?!睂υ唬骸俺悸勚砩穹侨藢嵱H,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7】?!缡?,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8】。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倍瑫x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

【注釋】

【1】假道:借路。虞:國名,在今山西平陸東。【2】宮之奇:虞國大夫?!?】輔:指面頰。車:指牙床骨?!?】昭:宗廟里神主的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5】盟府:掌管盟誓典策的官府?!?】桓、莊:桓叔、莊伯,分別為晉獻公的曾祖和祖父?!?】繄(yī):是?!?】臘: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

【譯文】

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宮之奇勸諫道:“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虞國必定會跟著滅亡。晉國的野心不可助長,別國的軍隊不可輕忽。一次借路已經(jīng)過分了,難道還可以再來一次嗎?俗話說‘頰骨與牙床互相依靠,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要受寒’,這就像虞國和虢國互相依存的關系一樣?!?/p>

虞公說:“晉國,與我是同宗,難道會加害于我嗎?”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始祖大王的兒子。太伯不從父命,因此沒有繼承王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文王的大臣,有功于周王朝,他們獲得功勛的記錄還藏在盟府之中?,F(xiàn)在晉國既然連虢國都想滅掉,對虞國又有什么可愛惜的?況且虞國與晉國,能比桓、莊兩族與晉國更親近嗎?晉君愛護桓、莊兩族嗎?桓、莊兩族有什么罪過,卻遭殺戮,不就是因為近親的勢力威脅到自己嗎?親族由于受寵而對自己產(chǎn)生了威脅,尚且殺了他們,何況國家呢?”

虞公說:“我祭祀鬼神的祭品豐盛而干凈,鬼神必然在我們這邊?!睂m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鬼神不會隨便親近哪一個人,只有對有德行的人才去依附。所以《周書》上說:‘上天沒有私親,只輔助那些有德行的人?!终f:‘祭祀用的黍稷不算是芳香的,只有美好的德行才是芳香的。’又說:‘人們進獻的祭品相同,而鬼神只享用有德之人的祭品?!绱丝磥恚怯械赖?,則百姓不能和睦,鬼神就不會享用祭品。鬼神所依托的,只在于德行罷了。如果晉國攻取了虞國,用發(fā)揚美德的方式來使祭品真正地發(fā)出芳香,鬼神難道還會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臣的要求。官之奇帶領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說:“虞國等不到年終的祭祀了。虞國的滅亡,就在晉軍的這次行動中,晉國用不著再次發(fā)兵了?!倍?,晉國滅掉了虢國?;貛熗局?,駐軍于虞國,于是乘機滅掉了虞國。捉住了虞公。

【寫作方法】

宮之奇一上來直接點出“虢亡,虞必從之”的道理,這樣就在開篇處布了一個險境,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當虞君說出與晉國同宗的理由以后,情勢稍緩,但宮之奇以一句“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將險絕的氣氛再次烘托出來。對于虞君“神必據(jù)我”的謬論,宮之奇引用《周書》的典故,指出人君要敬鬼神而遠之、重仁德而親民,這樣虞君的借口便顯得蒼白無力了。但是,虞君到底是沒有聽宮之奇的勸告,宮之奇說:“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也?!边@是一句委婉的話,雖然沒直接說晉國就要滅虞國了,但字字都透著殺機,也照應了后面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可見宮之奇有先見之明。此文先論勢,次論情,再論理,層次井然。

齊桓公下拜受胙

【題解】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和諸侯會盟于葵丘,歷史上稱為“葵丘之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出席了這次會盟,承認齊桓公為中原霸主。此文所寫的就是周天子派使臣封賜桓公時的情形,它重點描寫齊桓公受封時的言行,表現(xiàn)出桓公尊周守禮的情態(tài)。

【原文】

會于葵丘【1】,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2】,曰:“天子有事于文武【3】,使孔賜伯舅胙?!饼R侯將下拜??自唬骸扒矣泻竺?。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4】,加勞,賜一級,無下拜?!睂υ唬骸疤焱贿`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5】,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注釋】

【1】葵丘:齊國地名,在今河南民權東北?!?】王:指周襄王。宰孔:周天子使臣。胙(zuò):祭祀時用的肉?!?】天子:指周襄王?!?】伯舅:周王室是與異姓諸侯通婚的,所以尊稱他們?yōu)椴?。?dié)老:年老?!?】隕越:顛墜。

【譯文】

僖公九年夏,(僖公和宰孔、齊侯、宋子、衛(wèi)傳、鄭伯、許男、曹伯)在葵丘會面,重申過去的盟約,彼此修好,這是合于禮的。

齊桓公下拜受胙

周天子派宰孔賜祭肉給齊桓公,說:“天子正忙著祭祀文王、武王,派我賜給伯舅祭肉?!饼R桓公正要跪拜謝恩。宰孔說:“天子還有別的命令。天子讓我對您說:‘因為伯舅老了,加之對王室有功,賜爵一等,不用下拜?!饼R桓公回答道:“天子的威嚴近在咫尺,小白我怎敢貪得天子‘不下拜’的寵命?如果那樣做了,恐怕就要在下面顛墜跌倒,給天子帶來羞辱,怎敢不下拜?”于是從臺階上下來,跪拜,又登上臺階,接受了祭肉。

【寫作方法】

此文短小精悍,文字雖然簡短,主要人物齊桓公的形象卻很鮮明。周天子的使節(jié)宰孔賜給桓公祭肉的時候說“無下拜”,可桓公說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說完后,文中用了四個字“下,拜,登,受”,桓公以禮答謝周天子的情形躍然紙上。此文不過百字,卻四次提及“天子”,五次說到“下拜”,可見此文目的在于宣揚諸侯要遵守禮法。清人唐介軒評價此文“小小文字,有尺水興龍之勢”。

陰飴甥對秦伯

【題解】

晉國、秦國同為春秋中期的強國,兩國因爭霸中原而矛盾突出。公元前645年,晉國和秦國在韓原(今陜西韓城)交戰(zhàn),結果晉國戰(zhàn)敗,國君晉惠公也成了秦人的階下囚。事后,秦穆公主張兩國和解,晉國于是派陰飴甥去秦國講和。此文寫的正是陰飴甥出使秦國之事。

【原文】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1】。曰:‘必報仇,寧事戎狄?!訍燮渚渥铮粦務骺樢源孛?,曰:‘必報德,有死無二?!源瞬缓??!鼻夭唬骸皣^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zhí)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鼻夭唬骸笆俏嵝囊?。”改館晉侯,饋七牢焉【2】。

【注釋】

【1】圉(yǔ):晉惠公太子姬圉?!?】七牢:古代招待諸侯的禮節(jié),牛、羊、豬各一為一牢。

【譯文】

魯僖公十五年十月,晉國的陰飴甥拜見秦穆公,雙方在王城訂立盟約。秦穆公問:“晉國國內的意見一致嗎?”陰飴甥回答道:“不一致。普通百姓以失去國君為恥辱,并且為戰(zhàn)死的親人感到深深的悲傷。他們不怕多征賦稅,想要整軍備戰(zhàn)以擁立圉做國君,說:‘一定要報仇,寧可屈從于西北外族?!訍鄞鲊抑浪淖镞^,他們也不怕多征賦稅,想要整軍備戰(zhàn)來等待秦國的命令,說:‘一定要報答恩德,死無二心?!瘒鴥纫虼艘庖姴灰??!鼻啬鹿珕枺骸皣鴥日J為國君的命運將會如何?”陰飴甥回答說:“普通百姓很是憂傷,說是國君不會被赦免了;君子就很看得開,他們認為國君一定會被放回來。普通百姓說:‘我們對待秦國太狠毒了,秦國豈能放國君回來?’君子說:‘我們已經(jīng)知道罪過了,秦國必然放國君回來。背叛時就捉拿他,服罪了就釋放他,沒有比這再寬厚的仁德了,沒有比這再威嚴的懲罰了。服罪的人感懷仁德,有背叛之心的人畏懼懲罰,通過這一次的事件,秦國就可以稱霸于諸侯了。幫助惠公做了晉君而不使他安定,廢去惠公的王位而不再立他為晉君,這樣一來就會把讓晉人感懷的恩德變?yōu)樗麄冃刂械脑购?,秦國大概不會這樣做吧?’”秦穆公說:“我正是這樣想的?!庇谑歉挠觅e館來招待晉惠公,并饋送了牛、羊、豬各七頭,表示尊敬。

【寫作方法】

穆公的兩個問題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際是暗藏玄機,不過陰飴甥沒有誤中圈套,他說晉國有“小人”與“君子”兩類“不和”的觀點,但這不是說晉國發(fā)生了內亂,而是表達了晉人復仇的決心和對秦國送還晉惠公的期待。陰飴甥的這番話委婉曲折,看似無心,其實是針鋒相對。此文剛柔并濟,平和中見突兀,婉轉中見奇崛,是一篇妙絕的外交辭令。

子魚論戰(zhàn)

【題解】

宋襄公想成為春秋霸主,他曾請求楚國糾合諸侯推選他為霸主,沒想到在盟會上被楚人俘虜,不久被釋放。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兵攻打依附于楚國的鄭國,由于他不聽大司馬公孫固的勸告,一再錯失戰(zhàn)機,最終戰(zhàn)敗于泓水。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1】:“天之棄商久矣【2】,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及楚人戰(zhàn)于泓【3】。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伞!奔葷闯闪?,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4】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5】,不禽二毛【6】。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7】,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8】,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9】。”

【注釋】

【1】大司馬:掌管軍政的官員?!?】天之棄商久矣:宋國是商朝的后裔?!?】泓(hónɡ):即泓水名,在今河南柘城西北?!?】門官:指國君的衛(wèi)隊?!?】重(chónɡ)傷:再一次傷害?!?】禽:通“擒”。二毛:指頭發(fā)花白的人?!?】勍(qínɡ)敵:強勁有力的敵人?!?】胡耇(ɡǒu):老人?!?】儳(chán):不整齊。

【譯文】

楚國攻打宋國來救援鄭國。宋襄公將要應戰(zhàn),大司馬公孫固勸諫說:“上天拋棄我商國已經(jīng)很久了,主公想要復興,這是上天都不肯寬恕的。”宋襄公不聽。

楚、宋泓之戰(zhàn)

宋軍與楚軍戰(zhàn)于泓水。宋軍已經(jīng)擺好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河。司馬子魚說:“敵眾我寡,趁他們沒有完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彼蜗骞f:“不行?!碑敵娨呀?jīng)全部渡河,但尚未擺好陣勢,司馬子魚又請求攻擊。宋襄公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然后才開始攻擊,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衛(wèi)隊也被殲滅了。

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不傷害已經(jīng)受傷的人,不捉拿頭發(fā)花白的人。古人作戰(zhàn),不在隘口處阻擊敵人。我雖然是已然亡國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會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子魚說:“主公并不懂得戰(zhàn)爭。強大的敵人,因為地形的狹窄而擺不開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這時候對其加以攔截然后攻擊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就算是這樣還怕不能取勝。況且今天這些強悍的楚兵,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來,何況只是頭發(fā)花白的人!對士兵講明恥辱,教導作戰(zhàn),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了傷但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次攻擊使其斃命?如果是因為憐憫那些受傷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傷害,那還不如開始就不要擊傷他。同情年長的敵人,還不如向他們投降。用兵講求抓住有利的條件和時機,那么即使是在險阻隘口的地方打擊敵人,也是應該的;鑼鼓響亮是為了振作士氣,那么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p>

【寫作方法】

寫子魚論述戰(zhàn)爭的時候,文中多用四言句式,同時又夾雜著五言、六言,這樣寫既賦予文章整飭感,又銜接得當,使全文一氣呵成,感情充沛。同時,子魚的辭令中多判斷句式和反問句式,從“勍敵之人”一直到“阻隘可也”,三個反問句、五個判斷句,強調了子魚所說的打仗應以取勝為先的觀點。反問句和判斷句交叉使用,層次鮮明,言辭有力,讀起來酣暢痛快。

寺人披見文公

【題解】

公元前625年,晉國大臣呂甥、郤芮密謀縱火燒死晉文公?;鹿偎氯伺弥耸潞?,求見晉文公。寺人披此前曾兩次刺殺文公,文公不想見他。后經(jīng)寺人披一番合情入理的辯白,文公才答應接見他。寺人披告訴文公呂甥和郤芮的陰謀,這才避免了一場禍亂的發(fā)生。

【原文】

呂、郤畏逼【1】,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2】。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3】,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4】!”

公見之,以難告。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5】。己丑晦【6】,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注釋】

【1】呂、郤(xì):即呂甥、郤芮,二人都是晉惠公的親信舊臣?!?】寺人:即后世所說的宦官?!?】袪(qū):衣袖?!?】刑臣:宦官的自稱?!?】秦伯:指秦穆公。王城:秦國地名,在今陜西大荔東?!?】己丑:三月三十日?;蓿宏帤v每月的最后一天。

【譯文】

呂甥、郤芮因為害怕受到迫害,要放火焚燒晉文公的宮殿以殺死晉文公。寺人披請求進見,晉文公派人責備他,并且拒絕接見,說:“蒲城一役,國君命令你第二天到達,你立刻就到了。后來我陪同狄國國君在渭水邊上打獵,你為了惠公前來殺我,惠公命令你三天到達,你兩天就到了。雖然有國君的命令,何至于如此迅速?那只被你割斷的袖子還在,你走吧!”寺人披回答道:“我認為君侯此次回國,已經(jīng)明白了君臣之間的道理。如果還沒有明白,那么就又有災難要臨頭了。國君的命令是不可違背的,這是古代的制度。為了除去國君所厭惡的人,自己有多大力量就要盡多大力量。至于國君厭惡的人,是蒲人還是狄人,對我來說有什么相干呢?現(xiàn)在君侯即位,難道就沒有在蒲、狄時那樣的禍事了嗎!齊桓公把管仲箭射自己帶鉤的事放在一邊,而讓他來輔佐自己,君侯想要背其道而行之,我自己會走,還用煩勞您下命令嗎?離開晉國的人會很多,難道只有我一個受過宮刑的小臣嗎?”

寺人披見文公

晉文公于是接見了他,寺人披把將要發(fā)生的災難告訴了文公。晉文公偷偷地到王城去會見秦穆公,商討這件事。三月的最后一天,晉文公的宮殿起了火。呂甥、郤芮沒有找到晉文公,于是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將他們誘捕后殺掉了。

【寫作方法】

由于寺人披曾參與刺殺晉文公,所以晉文公不肯見他,這樣寺人披就面臨著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即如何能讓晉文公接納自己。于是他先以“君命無二”、“唯力是視”為自己辯解,說以前的舉動不過是聽從了君王之命,罪不在己;繼而他又舉出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的故事,以管仲喻指自己,以齊桓公暗指晉文公,目的是為了說服晉文公應不計前嫌。通過這兩層自辯,寺人披既表達了自己的忠心,又使晉文公改變了態(tài)度,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寺人披還以“行者甚眾”、“又將及難”、“其無蒲、狄乎”來暗示文公,若是文公不能盡釋前嫌,那就會導致禍患。寺人批言辭平緩卻隱藏機鋒,從中也可見到他識時務、曉利害的特點;而他所說的“君命無二”、“唯力是視”反映了他的反復無常。

介之推不言祿

【題解】

晉國公子重耳曾在外流亡三年,介之推一直追隨他左右,有一次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饑。后來,重耳返回晉國,登上了王位,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為表彰有功之臣,對他們進行了封賞,唯獨介之推沒有獲得封賞,而他也沒有主動向文公邀功。此文通過介之推與母親的一番話,表現(xiàn)了介之推耿介廉潔的情操。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1】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逼淠冈唬骸邦烈嗲笾??以死,誰懟【2】?”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逼淠冈唬骸耙嗍怪?,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逼淠冈唬骸澳苋缡呛??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3】。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

【注釋】

【1】祿:祿賞,賞賜?!?】懟(duì):怨恨?!?】綿上:介之推隱居處,在今山西介休東南?!咀g文】

晉文公獎賞跟隨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求爵祿,而賞賜爵祿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有九個兒子,只有君侯還活在世上。晉惠公、晉懷公沒親近的人,國外、國內都厭棄他們。上天還沒有想讓晉國滅亡,所以晉國一定會等到賢明的君主。能主持晉國祭祀大典的人,不是君侯又能是誰呢?這實在是上天要立他為君,而那幾個人卻認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這不是欺騙嗎?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盜竊,何況是貪上天之功以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呢?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過當成是正義,上面的人又獎賞他們的奸欺,上下相互蒙蔽,難以和他們相處。”他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請求賞賜呢?就這樣死去,又能怨恨誰呢?”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效仿,罪過就重了。況且我已口出怨言,不能再吃他的俸祿了。”他母親說:“也要讓君侯知道一下此事,怎樣?”介之推答道:“言語,是用來表白自己的。自身將要隱退,哪里還用得著表白?這樣做就是想要求得顯達了?!彼赣H說:“你能夠這樣嗎?我同你一起隱居吧。”于是便隱居到死。

晉文公尋訪他們不到,就把綿上作為他的封田,說:“用這來記錄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寫作方法】

介之推母親一共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說“盍亦求之?以死,誰懟”,表面上看起來,是對介之推行為的不理解和埋怨,實則在此處埋下一伏筆;第二句說“亦使知之,若何”,態(tài)度則和緩了許多;當兒子表示“身將隱”時,她才表達了自己“與汝偕隱”的心意。介之推所以能夠隱居山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母促成的。三句文字味道不同,卻能從中看出介之推母親的深邃智慧。

展喜犒師

【題解】

公元前634年,齊孝公派兵征伐魯國。此時,齊桓公雖已故去,但齊國國力依舊不容小覷。魯國害怕齊國,就派大臣展喜作為使者去犒勞齊師,勸退齊孝公。展喜不辱使命,成功解了魯國之圍。

【原文】

齊孝公伐我北鄙【1】,公使展喜犒師【2】,使受命于展禽【3】。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zhí)事【4】?!饼R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饼R侯曰:“室如懸磬【5】,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6】,股肱周室【7】,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d在盟府【8】,太師職之?;腹且约m合諸侯,而謀其不協(xié),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9】?!冶忠赜貌桓冶>?,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饼R侯乃還。

【注釋】

【1】我:指魯國?!?】展喜:人名,魯國大夫,展禽的弟弟?!?】展禽:姓展,名獲?!?】執(zhí)事:原指君主左右辦事的人,實指齊孝公,這里是客氣的說法?!?】懸磬(qìnɡ):器中空。形容屋內空空,一無所有,貧窮之極?!?】周公:周公旦。大公:姜太公?!?】股肱(ɡōnɡ):帝王左右輔助得力的人?!?】載:指盟約。盟府:古代掌管盟約的官府?!?】率:遵行,遵循。

【譯文】

齊孝公領兵攻打我國北部邊境,魯僖公派展喜去犒勞齊軍,讓他先向展禽請教犒勞時的辭令。齊孝公還沒有進入我國國境,展喜就出境迎上去,說:“我們的君王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屈尊光臨敝邑,于是派遣我來犒勞您的侍從?!饼R孝公問:“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道:“小人害怕,君子就不怕。”齊孝公說:“房屋像懸掛的磬,四野空無青草,憑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借先王的遺命。從前周公、姜太公均是周朝股肱之臣,兩人協(xié)力輔佐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他們結盟,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侵害?!@個盟約還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師掌管著。桓公因此而集合諸侯,解決他們間的糾紛,彌補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難,這樣做是為了顯揚齊國君主過去的職責。到了您即位,諸侯們盼望說:‘他將會繼承桓公的功業(yè)吧!’我們因此不敢聚眾而加以防衛(wèi),說:‘難道他即位剛九年,就丟棄了先王的遺命,廢棄了自己的職責嗎?他把先君放到了什么位置啊?我想您必然不會這樣。’我們是靠著這個才不害怕的。”齊孝公于是領兵回國了。

展喜犒師

【寫作方法】

在本篇中,展喜的言辭共有三處。第一處言辭為第二處言辭做鋪墊,是下文的引言;第二處言辭中的“小人恐矣”對照齊侯“魯人恐乎”的問題,展喜采取先揚后抑的方法,剛上來先放縱齊侯,使其驕傲自大。后面一句“君子則否”給齊侯潑了一盆冷水,這樣既避免了針鋒相對,又能化被動為主動,扭轉所處的不利形勢。同理,針對齊侯“何恃而不恐”的問題,展喜在第三處言辭中又以“君子則否”應答。展喜為何說“君子則否”呢?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魯人“恃先王之命”,周公和姜太公也曾立下“世世子孫,無相害己”的誓言,這是借先祖的權威告誡齊侯不要僭越先人的規(guī)矩。第二個是各國諸侯欽佩齊侯的威望,希望齊侯能“昭舊職”,也就是成就霸業(yè),這是為了用“霸主”的名分鉗制住齊侯,使他不敢做出過分之舉。透過這些話語,我們能清晰地看出展喜的機智與善于揣摩別人心理的個性特點。

燭之武退秦師

【題解】

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大戰(zhàn)于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yè)完成。在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協(xié)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于兩年后聯(lián)合秦國討伐鄭國。鄭伯聞訊后,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不負所托,勸退了秦師。燭之武之所以能說退秦師,依靠的就是四個字:利害關系。

【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1】,秦軍氾南【2】。佚之狐言于鄭伯曰【3】:“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4】。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5】。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7】,共其乏困【8】,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9】,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10】,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p>

秦伯說【11】,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2】,乃還。子犯請擊之【1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不仁;失其所與【16】,不知【17】;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p>

【注釋】

【1】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市北?!?】氾(fán)南:氾水之南?!?】佚之狐:人名,鄭大夫?!?】縋(zhuì):系在繩上放下去?!?】執(zhí)事:指代秦穆公?!?】?。合魅酢!?】行李:外交使者?!?】共:通“供”?!?】封:疆界。【10】闕:損害。【11】說:通“悅”?!?2】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國大夫。【13】子犯:晉國大夫?!?4】微:非。夫人:指秦穆公?!?5】敝:損害?!?6】所與:盟國?!?7】知:通“智”。

【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對晉國有二心,暗地里依附了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佚之狐對鄭文公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那么前來征討的軍隊一定能撤走?!编嵅爮牧怂慕ㄗh。可是燭之武卻推辭說:“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沒有能及早地任用你,如今形勢危急才來求你,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有不利的地方??!”燭之武于是答應了。

當天夜里,(鄭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吊下去。(燭之武)進見秦穆公說:“秦國和晉國前來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鄭國的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把鄭國滅掉。隔著別國而想把遠方的土地作為自己的領土,您知道這是難以辦到的,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其作為您東方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有恩于晉君,他答應過把焦、瑕二地給您作為報答,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到了晉國,晚上就在那里修起了城墻,這您是知道的。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等它在東邊把疆土擴大到了鄭國,就會想擴張西邊的疆土。如果不侵損秦國,如何能取得土地?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請您仔細斟酌吧?!?/p>

夜縋而出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與鄭國訂立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駐守鄭國,自己率領大軍回國去了。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智;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寫作方法】

燭之武的話可分為兩層:一層是以“亡鄭以陪鄰”的道理告訴秦伯滅鄭不僅對秦國無益,反而有害,這是曉以利害;二層是追憶秦、晉多年來的恩怨,指出二者之間的矛盾。更難得的是,燭之武在文中八次提到“君”,好像是處處為秦國著想,增強了語言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拉近了自己跟秦伯的關系,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攻心之術,難怪秦伯聽后會“悅”了。

蹇叔哭師

【題解】

公元前628年,一代霸主晉文公去世。秦穆公見文公已死,便想乘機爭霸中原,于是派兵攻打鄭國。大臣蹇叔極力反對,理由是秦國與鄭國相隔千里,即使軍隊能到達鄭國,也一定會疲憊不堪。但秦穆公不聽勸阻,結果中途遭到晉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此文寫的是蹇叔在秦軍出師前的勸諫辭令,以及無力阻止后“哭師”的情形。

【原文】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1】:“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2】。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3】。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4】,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5】,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哭師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6】。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7】;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鼻貛熕鞏|。

【注釋】

【1】杞子:秦國大夫?!?】蹇(jiǎn)叔:秦國大夫?!?】悖心:怨恨之心?!?】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是秦國的將領?!?】中壽:六十歲上下,蹇叔此時已有七八十歲?!?】殽(xiáo):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夏后皋:夏代天子,名皋。

【譯文】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告訴秦國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兵前來,鄭國唾手可得。”秦穆公為此訪問蹇叔。蹇叔說:“使軍隊疲勞去襲擊遠方的國家,我沒有聽說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所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我們軍隊的舉動,鄭國必定會知道。使軍隊辛苦奔波而無所得,軍隊一定會產(chǎn)生叛逆的念頭。再說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秦穆公拒絕接受他的意見,召見了孟明、西乞和白乙,讓他們從東門外出兵伐鄭。蹇叔哭著送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fā)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六七十歲就死了的話,現(xiàn)在你墳上的樹該長到兩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兒子在軍隊里,蹇叔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后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zhàn)死在這兩座山頭之間,我就在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國軍隊接著就向東進發(fā)了。

【寫作方法】

蹇叔所說的三段言辭,以及他在此期間一哭再哭的表現(xiàn),是層層推進、逐步加深、漸次明朗的寫法,也預示著這次戰(zhàn)役的結果必將是秦國大敗,為結局埋下了伏筆。總起來說,這篇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精彩的言辭對話深刻表現(xiàn)了人物的個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