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憂居喪:應(yīng)天府書院與《上執(zhí)政書》

范仲淹傳 作者:諸葛憶兵 著


丁憂居喪:應(yīng)天府書院與《上執(zhí)政書》

天圣四年(1026)至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丁母憂居住在南京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這段時間,恰逢北宋名臣晏殊罷樞密副使,出守應(yīng)天府。北宋建國至此時已經(jīng)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佑文”風氣已然形成。有眼光的地方長官開始側(cè)重教育,以培養(yǎng)地方人才。晏殊在南京最重要的政績就是興辦學校,延聘名師,培養(yǎng)人才?!堕L編》卷一○五載:“殊至應(yīng)天,乃大興學。范仲淹方居母喪,殊延以教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殊始?!标淌獯伺e開地方辦學之風氣,范仲淹被聘請為府學主管。晏殊從年齡上說比范仲淹小二歲,進入仕途卻比范仲淹早了十多年。仁宗天圣年間晏殊已官至禮部侍郎、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重臣,政治地位遠遠高于范仲淹。晏殊、范仲淹這次的結(jié)交,訂立了兩人終生的友誼,范仲淹此后一直對晏殊執(zhí)門生禮。

應(yīng)天府書院則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早年就讀此書院,對這里非常熟悉。這次再度入書院,身份和目的完全不同了。范仲淹對興辦教育的重要性有非常充分的認識。在他一生多次提出的政改方案中,興辦地方學校,“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就是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這一次應(yīng)聘教導地方諸生,是范仲淹實踐自己政見的一個大好機會。所以,范仲淹同樣以非凡的熱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范仲淹《言行拾遺事錄》卷一載:

公丁母憂,寓居南都,晏丞相殊請掌府學。公常宿學中,訓督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夜課諸生,讀書寢食,皆立時刻。往往潛至齋舍(诇)之。見有先寢者詰之,其人紿云:“適疲倦,暫就枕耳?!眴枺骸拔磳嬛畷r觀何書?”其人妄對。則取書問之,不能對,罰之。出題使諸生作賦,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準以為法。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輳。宋人以文學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范仲淹全集》第791頁。)

范仲淹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身作則,嚴格認真,處處表現(xiàn)出“先憂后樂”的高尚品操。據(jù)魏泰《東軒筆錄》卷十四記載,北宋著名學者孫復(fù)此時亦入應(yīng)天府書院學習,一再得到范仲淹的接濟幫助?;蛴袑W者以為此事當為小說家者言,然范仲淹掌管府學時常常有獎掖人才、濟貧扶困之舉,也是非常吻合范仲淹的性格和言行特征的。

應(yīng)天府書院學生朱從道,好學上進,范仲淹特作文《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借闡明“從道”涵義,宣講自己的教育宗旨,旨在培養(yǎng)具有遠大志向、高道德水準、對社會有貢獻的有用人才。范仲淹對“道”的理解是:“臣則由乎忠,子則由乎孝,行己由乎禮,制事由乎義,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狈吨傺妥穯栒f:“子將從之乎?”如果能夠追隨此“道”,“然后可以言國,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豈不大哉”?這顯然不是僅僅在教育、鼓勵朱從道一個人,而是對應(yīng)天府書院所有學生的勉勵。

應(yīng)天府書院緣起于宋儒戚同文于此地聚徒教學,后鄉(xiāng)人曹誠在此地捐資建學舍,漸成規(guī)模。范仲淹曾就讀于此,現(xiàn)在又任主管,所以,他對書院的感情很深。大約丁憂期結(jié)束時,特意作《南京書院題名記》,盛贊該書院的功效。其中一段描述其教育成效的文字,駢散自如,雅麗典重,極富文學色彩:

由是風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園,歸歟魯堂。章甫如星,縫掖如云,講議乎經(jīng),詠思乎文。經(jīng)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詞為鋒,則浮云我決,良玉我切。然則文學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時,或峻于層云,或深于重淵。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化,洞《春秋》褒貶之法,達禮樂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書,博涉九流百家之說者,蓋互有人焉。若夫廊廟其器,有憂天下之心,進可為卿大夫者,天人其學;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為鄉(xiāng)先生者,亦不無矣。

這一段詞采飛揚的文字,寫出范仲淹對應(yīng)天府書院的鐘情。

丁憂期間,相對閑暇,范仲淹有了比較充裕的時間整理自己的從政經(jīng)驗和政治變革思想。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遂將自己的政見寫成長篇《上執(zhí)政書》,提交給朝廷執(zhí)政大臣。這篇文章有了明確的現(xiàn)實問題意識。范仲淹認為現(xiàn)實存在六個方面問題:“朝廷久無憂”,“苦言難入”,“國聽不聰”;“天下久太平”,“倚伏可畏”,“奸雄或伺其時”;“兵久弗用”,“武備不堅”,“戎狄或乘其隙”;“士曾未教”,“賢材不充”,“名器或假于人”;“中外方奢侈”,“國用無度”,“民力已竭”;“百姓困窮”,“天下無恩”,“邦本不固”。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范仲淹提出六點具體變革應(yīng)對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

對于這六點應(yīng)變措施和如何具體落實,范仲淹有了相對詳盡的剖析。第一,固邦本,落實為“舉縣令,擇郡長,以救民之弊”。地方長官用人不當,便有“簿書不精、胥吏不畏、徭役不均、刑罰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鰥寡不恤、游墮不禁、播藝不增、孝悌不勸”等諸多弊病產(chǎn)生。換言之,地方行政弊病的總根源在于地方長官。范仲淹推測朝廷以往不愿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是擔心引起中下層官員階層的騷動。針對此種顧慮,范仲淹建議:朝廷可以通過加恩升官的“善退”方式,讓縣令中“昏邁常?!闭唠x開親民的職位。對于州郡長官,朝廷還可以派出使者出巡,無政績者“奏降”。而后“精選”行政業(yè)績出眾者加以特別委任?!叭绱诵兄?,三五年中,天下縣政可澄清矣?!钡诙昂衩窳Α?,落實為“復(fù)游散、去冗僭,以阜時之財”。具體措施為:限制“釋道”、淘汰“老弱之兵”、不用珠玉“奇貨”、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第三,“重名器”,落實為“慎選舉,敦教育”,以達到“政無虛授”、“代不乏人”的目的。具體做法是:改革科舉制度,“先策論、次詩賦”,以科舉制度促動士人刻苦讀書。興辦地方學校,“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謴?fù)“制科”考試,選拔特殊人才。第四,“備戎狄”,落實為“育將材,實邊郡,使夷不亂華”。具體做法是:“搜智勇之器堪將材者,密授兵略,歷試邊任?!痹O(shè)立武舉考試,選拔專門人才?!爸帽就林跔I田之利?!痹倜把剡呏保皩V\耕?!保鋵嵻妿靸?。第五,“杜奸雄”,“以絕亂之階”。具體做法是:約束“國家戚近之人”、戒土木興建工程、均官僚俸祿、抑制恩蔭、修復(fù)綱紀。第六,“明國聽”,落實為“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

范仲淹這次上書闡述自己的變革思想,重點突出,思路成熟,措施具體,層次分明,自成體系,“慶歷新政”的大致構(gòu)思在這里已經(jīng)形成。范仲淹把官僚隊伍的變革放在首位討論,核心問題得以明確,從而確立了范仲淹變革思想體系,“慶歷新政”就是圍繞著這一核心展開。朝廷的一切政策措施,都要通過地方州郡長官和縣令們得以貫徹實施。范仲淹此前的任職都在地方基層,對地方中下層官員的現(xiàn)狀比較了解。這一方面,這篇文章的討論非常詳盡,應(yīng)變措施也非常具體。文章的第三點“重名器”和最后兩點“杜奸雄”、“明國聽”,依然涉及干部隊伍變革的核心問題。換言之,全文討論六個方面問題,有四個方面都是圍繞干部隊伍建設(shè)問題展開。文章討論的第二個重點問題是“厚民力”,也就是提升國家經(jīng)濟實力,改善百姓生存、生活水平的問題。這應(yīng)該是體現(xiàn)中央或地方政府政績最主要的一個方面。這個問題在兩年前的《奏上時務(wù)書》中基本沒有涉及。朝政變革,不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表明范仲淹從政經(jīng)驗的缺乏和思考問題的不成熟。這一方面缺陷,在這次上書中得以糾正。當然,范仲淹認為:“縣令長既得其才,然后復(fù)游散、去冗僭,以阜時之財”,經(jīng)濟發(fā)展或變革的前提是干部隊伍的變革。北宋仁宗年間外患嚴重,北宋“積貧積弱”,無以應(yīng)對。所以,范仲淹每次上書倡言變革,都要涉及軍隊建設(shè)問題。兩年前要求朝廷文武二道相經(jīng)緯,這次具體化為“備戎狄”,“慶歷新政”時推出“修武備”變革條文,這在范仲淹的變革思想中是一以貫之的。范仲淹這時比較切實具體的變革措施,在后來他主持西北前線軍政大局時許多得以貫徹落實。在抵御西夏入侵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這次上書,依然在多個方面表現(xiàn)出范仲淹政治上的稚嫩。例如,認為通過整頓清理,三五年之間,官員隊伍可以得到徹底改變,地方行政可以得到“澄清”。這個問題在后來的“慶歷新政”中無法解決,在整個北宋時期無法解決,在整個專制社會階段無法解決,范仲淹在這里卻會有這樣輕易的認識。文章討論的最后兩個方面“杜奸雄”和“明國聽”,仍舊是相當簡略籠統(tǒng),表現(xiàn)出地方下層官員對中央朝政的陌生。

范仲淹這次上書傳播甚廣,也獲得了相當?shù)恼温曌u。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說:“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p>

范仲淹仍有閑暇時間,比較從容地表明了自己詩文創(chuàng)作主張。天圣四年五月,范仲淹作《唐異詩序》。范仲淹認為:詩文創(chuàng)作的主旨應(yīng)該是“羽翰乎教化之聲,獻酬乎仁義之醇,上以德于君,下以風于民”。這是儒家傳統(tǒng)的詩文創(chuàng)作觀念。范仲淹是出色的詩人,深知詩文創(chuàng)作的自身規(guī)律,在闡明儒家創(chuàng)作宗旨的時候,強調(diào)心境和處境不同則風格不一?!笆е局似滢o苦,得意之人其辭逸,樂天之人其辭達,覯閔之人其辭怒?!比纾骸懊蠔|野之清苦,薛許昌之清逸,白樂天之明達,羅江東之憤怒”等等。范仲淹更強調(diào)詩文創(chuàng)作之際,千變?nèi)f化,絢麗多姿。“詩之為意也,范圍乎一氣,出入乎萬物,卷舒變化,其體甚大。”這里突出的是詩文創(chuàng)作之個性化。范仲淹的詩文創(chuàng)作觀點在宋代非常有典型性。一方面,宋代文人大都進入仕途,成為統(tǒng)治集團之一員,所以,他們遵循儒家教誨,非常重視詩文創(chuàng)作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宋代文人有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和極為出色的詩文創(chuàng)作成就,詩文創(chuàng)作各顯個性,多姿多彩。范仲淹這篇序言就有很精煉的歸納表述,他一生的詩文創(chuàng)作也一直在遵循上述的創(chuàng)作原則。唐異是一位特立獨行的隱士,琴、畫、詩俱佳,范仲淹有《贈余杭唐異處士》,詩說:

名動公卿四十秋,相逢仍作旅人游。青山欲買難開口,白發(fā)思歸易滿頭。厭入市廛如海燕,可堪云水屬江鷗。故鄉(xiāng)知己方都督,千樹春濃種桔休。

  1. 詳見諸葛憶兵《論范仲淹“積極防御”的守邊策略》,《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