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漫說大學之大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 作者:錢理群 著


一、漫說大學之大(1)

今天看到同學們,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事。四十八年前我十七歲,考取了北大中文系,也是非常地興奮,同時也有點惶惑。我想,這跟諸位上大學的心情是一樣的。上大學對人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許多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我當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諸位同學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過大學四年——這人生最寶貴的時光”?

大學時代:人生的盛夏

為什么說這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呢?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十六歲到二十六歲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十六歲以前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賴于父母和老師,十六歲以后就開始獨立了,二十六歲以后就開始考慮結(jié)婚啊、生孩子啊這么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真正屬于自己的獨立的時間就不多了。而這十六歲到二十六歲十年之間,大學四年又是最獨立,最自由的。當然如果你想延長的話,你還可以考研究生,將這四年再延長一下。如何不虛度人生中這最自由的、最沒有負擔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四年的時間,是擺在每一個大學生面前的問題。

大學之不同于中學,最根本的轉(zhuǎn)變在于:中學時你是未成年人,對你的要求很簡單,你只要聽老師的、聽父母的,按照他們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學你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權(quán)利,但又不到盡公民義務的時候。中學生和大學生最大的區(qū)別是:大學生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中學生是被動地受教育,而大學生是主動地受教育。當然在大學你還要聽從老師的安排、聽從課程的安排,那是國家教育對你們的要求。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自由地設計和發(fā)展自己。有同學給我寫信,說我考上大學了,滿懷希望進大學,結(jié)果一上課就覺得老師的課不怎么樣,對老師不滿意。我覺得其實每個大學都有一些不太好的老師,北大也一樣!不可能所有課都是好的。中學老師不太好的話,會影響你的高考。但是在大學里,關(guān)鍵在你自己,時間是屬于你的,空間是屬于你的,你自己來掌握自己,自己來學習,不必像中學那樣僅僅依賴老師,需要自己獨立自主,自我設計。

那么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大學是干什么的?你到大學來是為了完成什么任務?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個很基本的觀點:一個人的成長一切都順其自然。他說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小學和中學是人生的春天;大學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節(jié);畢業(yè)后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人生的季節(jié)跟自然的季節(jié)是一樣的,春天該做春天的事,夏天該做夏天的事。自然季節(jié)不能顛倒,人生季節(jié)同樣不能顛倒。而現(xiàn)在的問題恰好是人生的季節(jié)顛倒了。我在北京老看見那些老大媽在那里扭秧歌,扭得非常起勁。按說這時候不應該再扭秧歌,是因為她們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扭過秧歌,所以到老了就要扭秧歌,而且扭得非常投入、非???。我有時候就在想,“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是可以的,如果“老夫”沒完沒了地在那里“狂”就不對了,到處都在跳就不大正常了。現(xiàn)在是老年人狂,相反,少年卻是少年老成。這就出了大問題。所以我經(jīng)常對北大的學生講:“你此時不狂更待何時?”這人生的季節(jié)是不能顛倒的。按照我的觀點,兒童就是玩,沒別的事,如果讓兒童去救國,那有點荒唐。首先在大人方面是失職,沒有把國家治理好,讓兒童來救國;而對兒童來說是越權(quán),因為這不是他的權(quán)利,不是他的事。但現(xiàn)在的中國經(jīng)常發(fā)生這種人生季節(jié)顛倒的事。

作為青年人的大學生主要該干什么?這又讓我想起還是四十八年前我剛進北大一年級的時候,中文系給我們開了一個迎新晚會,當時的學生會主席,后來成為著名作家的溫小鈺師姐說過一句話:祝賀你們進入大學,進入大學就要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愛情這東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為愛情而愛情,拼命求也不行?,F(xiàn)在好多年輕人趕時髦,為時髦而求愛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萬不要放掉,這是我們過來人的教訓。我在大學,其實是在中學就遇到了非常喜歡的女孩子,但是不敢,另外當時我是書呆子,就知道一門心思讀書,懵懵懂懂不知道這就是愛情。所以大學里如果遇到了真正純真的愛情就不要放棄。知識、友誼和愛情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是美的!友誼是美的!愛情是美的!大學期間同學的友誼是最可珍貴的,因為這種友誼是超功利的、純真的友誼,同學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說實在話,進入社會之后,那種朋友關(guān)系就多多少少有些變味了,多少有利益的考慮。你們可能體會不到,我們都是過來人,現(xiàn)在我們大學同學喜歡聚會就是可以借此回憶當年那種純潔的、天真無邪的友誼。一生能夠有這樣的友誼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所以我說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的季節(jié),因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記得作家諶容有篇小說叫《減去十年》,如果我可以減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現(xiàn)在是當時的話,我會和同學們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理直氣壯地、大張旗鼓地去追求知識、友誼和愛情。因為這是我們年輕人的權(quán)利!

如何讀書,讀什么書

這里側(cè)重談一談該怎么求知識,怎么讀書的問題。關(guān)于讀書,周氏兄弟有兩個出人意料卻意味深長的比喻。魯迅說:“讀書如賭博?!本拖窠裉鞇鄞蚵閷⒌娜耍焯齑?、夜夜打、連續(xù)地打,有時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還繼續(xù)打。打麻將的妙處在于一張一張的牌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而讀書也一樣,每一頁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會打牌的人打牌不計輸贏,如果為贏錢去打牌在賭徒中被稱為“下品”,賭徒中的高手是為打牌而打牌,專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讀書也一樣,要為讀書而讀書,要超功利,就是為了好玩,去追求讀書的無窮趣味。周作人也有一個比方,他說:“讀書就像煙鬼抽煙?!睈鄢闊煹娜耸鞘肿扉e空就覺得無聊,而且真正的煙鬼不在抽,而是在于進入那種煙霧縹緲的境界。讀書也是這樣,就在那種讀書的境界——它是其樂無窮的。我們的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的最大失敗就在于,把這如此有趣如此讓人神往的讀書變得如此功利、如此地累,讓學生害怕讀書。我想同學們在中學里都是深有體會的:一見到書就頭痛。其實要是我,一見到書就高興,就興奮。中學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讀書變成最乏味的讀書,這是我們教育的最大失敗。現(xiàn)在同學們進入大學后就應從中學那種壓抑的、苦不堪言的讀書中解放出來,真正為趣味而讀書,起碼不要再為考試去讀書。這里涉及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讀書是為什么?讀書就是為了好玩!著名的邏輯學家金岳霖先生當年在西南聯(lián)大上課,有一次正講得得意揚揚、滿頭大汗,一位女同學站起來發(fā)問——這位女同學也很著名,就是后來的巴金先生的夫人蕭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邏輯學有什么用呢?你為什么搞邏輯學?”“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學們都覺得非常新鮮。其實“好玩”二字,是道出了一切讀書、一切研究的真諦的。

還有一個問題:讀什么書?讀書的范圍,這對同學們來說可能是更現(xiàn)實的、更具體的問題。魯迅先生在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見解:年輕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書,也就是課外的書。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樣對于別人、別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稱是雜家,他主張大家要開拓自己的閱讀范圍,要讀點專業(yè)之外的書。

這里我想著重地談一談理工科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問題。恩格斯曾經(jīng)高度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知識分子說:“這是一個產(chǎn)生巨人的時代?!彼^巨人都是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人。那時候的巨人像達·芬奇這些人,不僅是會四五種外語,而且在幾個專業(yè)上都同時發(fā)出燦爛的光輝。恩格斯說“他們沒有成為分工的奴隸”,這使他們的性格得到完整、全面的發(fā)展。在五四時期也是這樣,五四開創(chuàng)的新文化的重要傳統(tǒng)就是文理交融。我們中國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到第三代自然科學家,他們都是在兩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梢噪S便舉幾個例子。著名人類學者裴文中寫的小說,曾受到魯迅的贊揚,還選入了他所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卷。植物學家蔡希陶當年就是一邊在云南采集植物標本,一面寫有濃郁的邊地風情的小說。還有一位北大物理系教授丁西林,他的一生,在物理學和戲劇創(chuàng)作兩個領(lǐng)域都取得杰出的成就。老一輩的自然科學家、醫(yī)生、工程師,都有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的修養(yǎng)和西方古典音樂的修養(yǎng),他們有的在業(yè)余時間寫的詩詞、散文,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竺可楨、梁思成、華羅庚等等,就是他們寫的學術(shù)論文、報告,文筆都是很優(yōu)美的。一個真正的大學者,一個健全發(fā)展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一方面,他要受到社會和知識分工的制約,同時也在努力突破分工所造成的限制,盡可能地擴展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以求得自身學識、思維能力與性格的相對全面的發(fā)展。

問題是到了1949年以后,由于這種文、理、工、醫(yī)、農(nóng)的合校大學體制的改變,專業(yè)劃分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yè)化,于是學生知識越來越單一。這就提出了一個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之外的知識的關(guān)系問題。作為一個理工科的學生,當然首先要學好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本身就會把你帶入一個你所不熟悉的新的世界,也是其樂無窮的。但是,如果眼光完全局限在專業(yè)范圍內(nèi),發(fā)展到極端,就會把專業(yè)的、技術(shù)的世界,看作是世界的全部,唯知專業(yè)而不知其他,這就把自我的天地壓縮在極小的空間內(nèi),知識面越來越狹窄,興趣越來越單調(diào),生活越來越枯燥,最終導致精神的平庸化與冷漠化。這種情況也容易產(chǎn)生“靠技術(shù)吃飯”的觀念,把專業(yè)知識和技術(shù)功利化了,實際上也是將自己工具化了。這就意味著人最終成了科學技術(shù)、專業(yè)知識的奴隸,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病”??吹搅诉@樣的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同學們在初進大學,設定自己的目標時,就應該給自己提出雙重任務:既要進入專業(yè),學好專業(yè)知識,打下堅實的專業(yè)基礎(chǔ),并且以做本專業(yè)的第一流專家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來,看到專業(yè)之外的廣大世界,博覽群書,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開拓更加廣大、自由的精神空間,確立更高層面的目標:做一個健全發(fā)展的自由的“人”。這就是我今天要對在座的理工科大學生說的話:要“進入專業(yè)”,又要“走出專業(yè)”。

在座的還有許多學外語的同學,在這里我還要對你們作一點忠告。我發(fā)現(xiàn)這些年外語學習越來越技術(shù)化、工具化,學外語就是學語言,缺少了對文化的學習。學英語、學俄語恰好缺少對英國、俄國的文化、文學的必要修養(yǎng),這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曾經(jīng)為北大外語系碩士生考試出我們專業(yè)的考試題,我就發(fā)現(xiàn)最簡單的題他們都做不出來,連胡風是什么人都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職業(yè)的危機,隨著外語教育的發(fā)展,以后說外語對年輕一代而言是越來越尋常的事,如果你僅僅是把語言說得流利,而不懂得語言背后的文化,你就失去了優(yōu)勢。特別是到外國去留學,僅僅會外語有什么用處,僅僅是語言好形成不了你的優(yōu)勢,因為別人的語言也會很好。學語言也不是多難的事情,在學校里打好了基礎(chǔ),在外國待幾年,語言也會好得很。所以你必須要有文化,你學俄語,就必須對俄國的文化、文學有很高的修養(yǎng)。學語言的同學不要把你的專業(yè)變成單純地學語言,要注意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語言背后的文學,否則你同樣成為一個工具。當年周作人就說:“不能只盯著英語文學,我們還有德、法,還有朝鮮、蒙古?!边@就是世界眼光,尤其就全球化以后的發(fā)展大趨勢來看,我們必須要有世界的眼光。學語言的人不僅要精通一種語言,還要旁通幾種語言,這需要一種更開闊的視野。

因此所謂如何讀書,讀什么書實際上是如何設計自我的知識結(jié)構(gòu)的問題。大學期間自我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識結(jié)構(gòu)的設計。周作人對知識結(jié)構(gòu)的設計能給我們很大啟發(fā),他說:我們的知識要圍繞一個中心,就是認識人自己。要圍繞著認識人自己來設計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周作人提出要從五個方面來讀書:第一,要了解作為個體的人,因此應學習生理學(首先是性知識)、心理學、醫(yī)學知識;第二,要認識人類就應該學習生物學、社會學、民俗學和歷史;第三,要認識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就要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知識;第四,“關(guān)于科學基本”,要學習數(shù)學與哲學;第五,“關(guān)于藝術(shù)”,要學習神話學、童話學、文學、藝術(shù)及藝術(shù)史。他說的這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略知一二。既精通一門,同時又是一個雜家,周作人提出的這一點并不是做不到的。

那么在大學期間我們?nèi)绾纬@個方向去努力呢?怎樣打基礎(chǔ)呢?我有這樣一個看法,提供給大家參考。我覺得大學期間的學習,應該從三個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學生,作為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都必須學好幾門最基礎(chǔ)的課程。一個是語言,包括中文和外語,這是所有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基礎(chǔ)。順便說一下,這些年人們越來越重視外語的學習,你們的外語水平都比我強得多了,我非常羨慕。但是卻忽略了對中文的學習,包括許多學中文的學生甚至到了博士階段還有文章寫不通的,經(jīng)常出現(xiàn)文字、標點的錯誤。有一些學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這樣一個偏倚就可能失去母語,造成母語的危機。這是一個令人非常焦慮的問題。越是像北大這樣的學校,問題越嚴重。作為一個健全的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語言,同時要通一門或者兩門外文,不能偏廢。在注意語言的同時,還有兩門學科的修養(yǎng)值得注意。一個是哲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哲學的思維對人很重要,無論你是學理的還是學文的,都要用哲學的思維考慮問題,有沒有哲學思維是很重要的問題。還有一個是數(shù)學,數(shù)學和哲學都是最基礎(chǔ)的學科,也同樣關(guān)系著人的思維問題。當然,不同的專業(yè)對數(shù)學和哲學的要求不一樣。比如學經(jīng)濟學的人,必須有很高的數(shù)學修養(yǎng)。對學中文的人,數(shù)學修養(yǎng)雖然不必那么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養(yǎng),數(shù)學是訓練人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的。不同的專業(yè)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學科的所有學生都要打好一個語言、哲學與數(shù)學的底子。這是關(guān)系到你的終身學習與終身發(fā)展的基礎(chǔ)。

第二方面,必須打好自己專業(yè)基礎(chǔ)知識的底子。我認為在專業(yè)學習上要注意兩個要點。一個是要讀經(jīng)典著作。文化講起來非常玄、非常復雜,其實都是從一些最基本的經(jīng)典著作生發(fā)出來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國古典文學而言,中國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國的文史哲、中國的文化其實都是從幾本書生發(fā)出來的,就是《論語》、《莊子》、《老子》這幾本書,看起來很簡單,但以后的中國文化就是由這些原典生發(fā)開來的。我?guī)а芯可?,盡管學的是現(xiàn)代文學,我也要求他們好好地讀《論語》,讀《莊子》,讀《老子》,有時間還要讀《史記》,學文學的要讀《文心雕龍》,就這么幾本書,并不多。當然,這屬于補課,按說這幾本書,在大學期間就要下功夫好好地讀,把它讀得比較熟。讀的時候最好讀白本,讀原文,千萬不要去讀別人的解釋。必要的時候看一點點注釋,主要應該面對白本原文、面對原著,你反復讀,讀多了自然就通了。有這個以后你的學術(shù)發(fā)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chǔ)。就我的專業(yè)——現(xiàn)代文學而言,我就要求學生主要要讀三個人的著作:魯迅、周作人、胡適。把這三個人掌握了,整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你就拎起來了,因為他們是領(lǐng)軍人物。專業(yè)學習要精讀幾本書,幾本經(jīng)典著作,在這幾本經(jīng)典著作上必須下足功夫,把它讀熟、讀深、讀透。這是專業(yè)學習的第一個要點。第二個要點是掌握專業(yè)學習的方法。通過具體學科、具體課程的學習,掌握專業(yè)學習的方法。這樣在專業(yè)方面,你既打了基礎(chǔ),有經(jīng)典著作做底子,同時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后你就可以去不斷深造了。

我剛才說過理科學生也要學文,那么學什么呢?我也主張讀幾本經(jīng)典。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幾個原點性的作家、作為這個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在他這個民族是家喻戶曉的。人們在現(xiàn)實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到這些原點性作家這里來尋找思想資源。比如說所有的英國人都讀莎士比亞,所有的俄國人都讀托爾斯泰,所有的德國人都讀歌德,每個民族都有幾個這樣的大思想家、大文學家。這些大思想家大文學家,是這個民族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的人都必須了解的,也是這個民族的知識的基礎(chǔ)、精神的基礎(chǔ)、精神的依靠。具體到我們民族,如果你對文學有興趣,大體可以讀這樣幾本書:首先是《論語》、《莊子》,因為這兩本書是中國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頭。第二,讀《詩經(jīng)》、《楚辭》,還要讀唐詩。唐代是中國文化的高潮時期,唐詩是我們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學,它體現(xiàn)了最健全、最豐富的人性與民族精神。第三是《紅樓夢》。這是總結(jié)式的著作,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第四是魯迅,他是開現(xiàn)代文學先河的。我覺得理工科學生即使時間不夠,也應該在以上所談的那四五個至少一兩個方面認真讀一點經(jīng)典著作。我建議開這樣的全校性選修課,你們修這樣一兩門課。有這樣一個底子,對你以后的發(fā)展很有益處。

第三方面,要博覽群書。要學陶淵明的經(jīng)驗——“好讀書不求甚解”,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隨便翻翻”,開卷有益,不求甚解。在北大有無數(shù)的講座,我鼓勵我的學生都去聽講座,聽多了你就不一樣了。我們北大有個傳統(tǒng),聽課的有一半的是旁聽的。課堂上老師姑妄講之,學生姑妄聽之。你睡著了也不要緊,懵懵懂懂也聽到了幾句話,這幾句話就能讓你受益無窮。我們曾經(jīng)開玩笑,也是北大人比較自豪的一點,說“我們的學生就是四年睡在寢室里不起床,他聽也聽夠了”。因為那地方信息廣泛,什么消息、什么人都有,聽夠了出去就可以吹牛。你不要看是北大學生就怕他,他雖然什么東西都知道一點,但其實大部分都是聽來的。他雖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點兒就比你高明。所以你們每個人底子打好了,然后就博覽群書,知識有的是讀來的,有的是聽來的。人才是熏陶出來的,是不經(jīng)意之間熏出來的,不是故意培養(yǎng)出來的。我做王瑤先生的學生,王先生從來不正兒八經(jīng)給我們上課,就是把我們帶到他客廳沙發(fā)上胡吹亂侃,王瑤先生喜歡抽煙斗,我們就是被王先生用煙斗熏出來的。我現(xiàn)在也是這么帶學生,我想到什么問題了,就讓學生到我家的客廳來,和他們聊天,在聊天中讓學生受益。真正的學習就是這樣,一邊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把基本的經(jīng)典讀熟、讀深、讀透,一邊博覽群書,不求甚解,對什么都有興趣,盡量開拓自己的視野。從這兩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chǔ)。如果你還有興趣,那么就讀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就要進行專業(yè)的訓練,博士生在專的基礎(chǔ)上還要博。一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應該是根據(jù)不同的人生階段來設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沉潛十年:最誠懇的希望

我還要講一個問題,讀書、學習是要有獻身精神的。這些年大家都不談獻身了,但是根據(jù)我的體會你真正想讀好書,想搞好研究,必須要有獻身精神。我至今還記得王瑤先生在我剛剛?cè)雽W做碩士研究生的時候?qū)ξ艺f:“錢理群,一進校你先給我算一個數(shù)學題:時間是個恒量,對于任何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要牢牢地記住這個常識——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這二十四小時就看你如何支配,這方面花得多了,另一方面就有所損失。要有所得,必須有所失,不能求全?!敝v通俗點,天下好事不能一個人占了?,F(xiàn)在的年輕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想把好事占全,樣樣都不肯損失。你要取得學習上的成功、研究上的成功,必須有大量的付出,時間、精力、體力、腦力,必須有所犧牲,少玩點甚至是少睡點覺,更沒有時間來打扮自己。你打扮自己的時間多了,讀書的時間就少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怎么安排時間,我沒有一個價值判斷。你打扮自己、你整天玩,那也是一種人生追求,不能說讀書一定就比玩好。不過你要想清楚,這邊花得多那邊就有損失,你打扮的時間、玩的時間多了,那就會影響讀書。想多讀書就不要過分想去玩、去打扮自己。這背后有一個如何處理物質(zhì)和精神的關(guān)系問題,既要物質(zhì)的充分滿足又要精神的充分滿足,那是一種理論的說法,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的說法,或者是從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合理角度說的,落實到個人是比較難實現(xiàn)的。我認為落實到個人物質(zhì)首先是第一的,所以魯迅先生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彼f得很清楚,生存、溫飽是物質(zhì)方面的,發(fā)展是精神方面的。在物質(zhì)生活沒有基本保證之前是談不上精神的發(fā)展的。過去我們有一種說法就是要安貧樂道,這是一種騙人的東西,千萬不要上當。要你安貧樂道的人自己在那里揮霍,我們不能安貧,我們基本的物質(zhì)要求要滿足,要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物質(zhì)利益。

但是你基本的物質(zhì)權(quán)利得到保證了,比如你已經(jīng)有助學金了,你已經(jīng)基本吃飽了,你有教室,有宿舍讓你住下來了,基本的生活條件已經(jīng)有了,那各位同學就應該考慮如何設計、安排自己今后的一生,并為此作好準備。如果你一門心思去追求物質(zhì)也可以,但你就不要想精神方面要怎么樣,不要喊“我痛苦啦!我痛苦啦!”有人在全心賺錢,同時又在想“我空虛”——你不要空虛,你就是要追求享樂那就這樣做好了,不必要求全。將物質(zhì)要求作為人生的主要追求,那你精神方面一定有損失,這是肯定的。我對自己也有設計:第一,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要在中等,最好要在中上水平。比方我需要有寬敞的書房,這不僅是一間書房的問題,這是一個精神空間的問題。我就希望有比較大一點的房子,這就與我的精神自由性聯(lián)系在一起。但具備了這樣一些基本的生存條件以后,就不能有過高的物質(zhì)要求,因為我要求我的精神生活是第一流的。我不能同時要求精神是一流的,物質(zhì)也是一流的,我不能跟大款比,那我心理永遠不平衡。所以我覺得同學們應該考慮好,如果你決心偏重于精神追求,在物質(zhì)上就必須有犧牲,當然前提是基本物質(zhì)要求要有保證。在基本物質(zhì)得到保證的基礎(chǔ)上,你就不能拼命去追求那些東西了,這一方面你得看淡一點。有所得必有所失,這不是阿Q精神。面對大款我并不羨慕他們,但我也不鄙棄他們,他們有他們的價值,有他們的追求。只要你是誠實勞動得到你應該得到的東西,我尊敬你,但是我和你不一樣,我追求的是精神。我講的獻身精神不是像過去講的那樣,什么物質(zhì)也不要只是去獻身,我不是這個意思?,F(xiàn)在年輕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貪得無厭,什么都想得全,恨不得什么都是第一流的,稍有一點不滿就牢騷滿腹,我見過很多同學都有這種問題,這是不行的。這是你做的選擇,有所得就有所失,有所失反過來才又會有所得。

另外在學習上,必須要潛下來,我一再跟學生說:“要沉潛下來。”我有一個對我的研究生的講話,這個講話后來整理成一篇文章,題目就叫《沉潛十年》?!俺痢本褪浅领o下來,“潛”就是潛入進去,潛到最深處,潛入生命的最深處,歷史的最深處,學術(shù)的最深處。要沉潛,而且要十年,就是說要從長遠的發(fā)展著眼,不要被一時一地的東西誘惑。我覺得很多大學生,包括北大的學生都面臨很多誘惑。北大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誘惑太多,因為有北大的優(yōu)勢要賺錢非常容易。我想煙臺(江西)誘惑少一點,這是你們的優(yōu)勢。還有就是很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多北大學生剛?cè)雽W的時候非常興奮,充滿種種幻想。一年級的時候混混沌沌的,到了二三年級就覺得自己失去目標了,沒意思了??纯粗車瑢W不斷有人去經(jīng)商,去賺錢,羨慕得不得了。再看到有人玩得非常痛快,也羨慕得不得了,所以受環(huán)境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懶惰?,F(xiàn)在大學生的致命弱點就是懶惰——北大有所謂“九三學社”的說法:早上九點起床,下午三點起床,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一門心思想賺錢,一門心思想這樣那樣。有的人非常熱心地做社會工作,我不反對做社會工作,但有的人目的性極強,過早地把精力分散了,就無法沉下來,缺少長遠的眼光,追求一時一地的成功。同學們要記住你現(xiàn)在是人生的準備階段,還不是參與現(xiàn)實,還不是賺錢的時候。當然你勤工儉學是必要的,也是應該提倡的,但是你不能在大學期間只忙于賺錢,要不然以后你會后悔的。因為你一生之中只有這四年是獨立自由的,只有權(quán)利而沒有義務的,賺錢以后有的是時間賺,從政以后有的是時間搞。這四年你不抓緊時間,不好好讀書,受種種誘惑,圖一時之利,放棄了長遠的追求,底子打不好,以后是要吃大虧的,會悔之莫及。

我跟我的學生談得非常坦率,我說:我們講功利的話,不講大道理。在我們中國這個社會有三種人混得好。第一種人,家里有背景,他可以不好好讀書。但他也有危險,當背景出了問題,就不行了,最后一切還得靠自己。第二種人,就是沒有道德原則的人,為達到目的,無論紅道、黑道還是黃道,他都干。但對于受過教育的人,毫無道德原則的什么事都干,應該是于心不安的吧。第三種能站住的人就是有真本領(lǐng)的人,社會需要,公司需要,學校也需要。所以既沒好爸爸,又有良心有自己道德底線的人,只有一條路——就是有真本事。真本事不是靠一時一地混一混,而是要把自己的基礎(chǔ)打扎實。今后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社會,是一個發(fā)展極其迅速的社會。在這種發(fā)展迅速、變化極快、知識更新極快的社會,你要不斷地變動自己的工作,這就靠你們的真本事。大家要從自己一生發(fā)展的長遠考慮,就是講功利也要講長遠的功利,不能從短時的功利考慮。我們不必回避功利,人活著自然會有功利的問題。大家應該抓好自己的這四年時間,把自己的底子打好。這樣,你才會適應這個迅疾萬變的社會?!俺翝撌辍本褪沁@個意思。現(xiàn)在不要急著去表現(xiàn)自己,急忙去參與各種事。沉下來,十年后你再聽我說話,這才是好漢!因此,你必須有定力,不管周圍怎么樣,不管同寢室的人怎么樣,人各有志,不管別人怎么做生意,不管別人在干什么,你自己心里有數(shù)——我就是要扎扎實實地把底子打好。要著眼于自己的長遠發(fā)展,著眼于自己的,也是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扎扎實實,不為周圍環(huán)境所動,埋頭讀書,思考人生、中國以及世界的根本問題,就這樣沉潛十年。從整個國家來說,也需要這樣一代人。我把希望寄托在十年后發(fā)表自己意見的那一批人身上,我關(guān)注他們,或許他們才真正決定中國的未來。中國的希望在這一批人身上,而不在現(xiàn)在表演得很起勁的一些人,那是曇花一現(xiàn)!沉潛十年,這是我對大家最大、最誠懇的希望。

在沉潛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讀書特別是讀經(jīng)典著作的時候,會面臨兩個難關(guān):第一,面對經(jīng)典你進不進得去。你讀《莊子》、《論語》、《楚辭》、《詩經(jīng)》,甚至讀魯迅,都有這個問題。所謂進不進得去是講兩個障礙,第一就是文字關(guān)?,F(xiàn)在中文系許多學生古文都讀不通了,標點都不會點了,那你還談什么進去,這就是文字關(guān)。還有更難的,中國的文化是講感悟、講緣分的。你讀得滾瓜爛熟卻不一定悟得到,找不到它的底蘊,體會不到它的神韻,也就無緣。有的人就是把《論語》、《孟子》都背下來了,但你聽他講起來還是隔的,所以很難進去。進去以后更難的就是出來的問題,因為東西方傳統(tǒng)文化都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博大精深。在你沒讀懂的時候你可以對它指指點點,你讀得越懂就越佩服它,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樣,你就被它俘虜了,跳不出來了;這樣,你就失去了自我,還不如不進去的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