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

中國經(jīng)典名作鑒賞:現(xiàn)代散文鑒賞 作者:林可行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

曹靖華

幼年讀書,遇“服之不衷,身之災(zāi)也”,曾想:衣所以蔽體、御寒而已。怎么穿得不當,還足招禍?遇孔子“微服而過宋”,曾想:像“萬世師表”那樣方正、古板,連走路都“行不由徑”,吃飯也“割不正不食”;一旦人要殺他,為了避免人注意,怎么還把平常的衣服都換了逃走呢?此外還遇到許多有關(guān)穿著的話,當年都不求甚解,終以不了了之了。

辛亥革命初年,我滿身“土氣”,第一次從萬山叢中出來,到縣城考高小。有位年紀比我約大兩倍的同鄉(xiāng)說:“進城考洋學(xué)堂,也該換一身像樣的衣服,怎么就穿這一身來了。”

我毫不知天高地厚,一片憨直野氣,土銃一樣,這么銃了一句:

“考學(xué)問,又不是考衣服!”

這一銃非同小可,把對方的眼睛銃得又大又圓了。他連聲說:

“了不起!了不起!言之有理!有理!”

我當時不辨這是挖苦,還是正語。不求甚解,仍以不了了之了。

總之,書是書,我是我。不識不知,書本于我何有哉!

“五四”風(fēng)暴中,作為一個北方省城的中學(xué)生,到上海參加第一次全國學(xué)生代表會議。這宛如一枚剛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場?!巴翚狻敝?,和當年從深山落入縣城的情況比來,真是天上人間了。

如此“土氣”的穿著,加之滿口土腔,甚至問路,十九都遭到白眼。舉目所至,多為紅紅綠綠,油頭粉面。不快之感,油然而起。碰壁之余,別有一番從所未嘗的澀味在心頭。我咀嚼、回味……”后來讀到魯迅先生有關(guān)文章時,才恍然悟到:甚矣,穿著亦大有文章也!

魯迅先生在《上海的少女》一文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上海生活,穿時髦衣服的比土氣的便宜。如果一身舊衣服,公共電車的車掌會不照你的話停車,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地檢查入門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所以,有些人寧可居斗室,喂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p>

啊,原來如此。不過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魯迅先生尚未行之于文字的,這姑且放下不表。

且說當年北京,我總覺有所不同。盡管歲月飛逝,人事滄桑,而陰丹士林一類的藍大褂“江山”,總穩(wěn)如磐石。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無不甘為“順民”。春夏秋冬,時序更迭,藍大褂卻總與其主人形影相隨也。溽暑盛夏,儒雅之士,倘嫌它厚,改換紡綢、夏布之類的料子而已。但其實,那也不見得真穿,出門時,多半搭在肘彎上作樣子,表示禮貌罷了。短促的酷暑一過,又一元復(fù)始了。其他季節(jié),不管“內(nèi)容”如何隨寒暖而變化:由夾而棉,或由棉而皮,也不管怎樣“錦繡其內(nèi)”,外面卻總罩著一件“永恒的”藍大褂。實在說,藍大褂在長衣中也確有可取之處:價廉、樸素、耐臟、經(jīng)磨,宜于御風(fēng)沙……對終日在粉筆末的塵霧中周旋的窮教書匠說來,更覺相宜:

這不僅使他雪人似地一出教室,輕輕一撣,便故我依然,且在一些富裕的同類和學(xué)子面前,代他遮掩了幾許寒酸,使他側(cè)身“士林”,滿可無介于懷了。

不僅此也。在豺狼逞霸,獵犬四出的當年,據(jù)說藍大褂的更大功能,在于它的“魚目混珠”。但其實也不盡然。同樣托庇于藍大褂之下,而竟不知所終者,實大有人在!不過同其他穿著相比,藍大褂畢竟“吉祥”得多了。這雖然是無可奈何中的聊以自慰的偏見呵,某年秋夜,一個朋友把我從天津送到北平。另一個朋友相見之下,驚慌地說:

“呀,洋馬褂!不行,換掉,換掉!”

我窘態(tài)萬狀,無言以對。殊不知我失掉“民族形式”的裝備也久矣。他忽然若有所悟地轉(zhuǎn)身到臥房里取了一件藍大褂,給我換上,就講起北平的“穿衣經(jīng)”來。

實在說,我向來是不喜歡“洋馬褂”,鐘愛藍大褂的。不過這以前,此一地,彼一地也。穿著藍大褂在異邦馬路上行走,其引人注目,正不亞于狗熊在廣場上表演。而現(xiàn)在和藍大褂重結(jié)不解之緣,恰是“適懷我心”了。

不久,我就穿著這“適懷我心”,而且又能“魚目混珠”的藍大褂,到了闊別的十里洋場。

不知怎的,也許因為久別重逢,分外興奮了吧,我這如此“土氣”的藍大褂,昨天整整半日,魯迅先生仿佛都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天用過早飯,一同登樓。坐定之后,正不知話題從何開始。窗明幾凈,鴉雀無聲,旭日朗照,滿室生輝。我們恬淡閑適,萬慮俱無。如此良辰,正大好傾談境界也。這時魯迅先生忽然把眉頭一揚,就像哥倫布望見新大陸似的,把我這“是非之衣”一打量,驚異地說:

“藍大褂!不行,不行。還有好的沒有?”

我感慨地說:“北方之不行也,洋馬褂……”

他沒待我說完,就接著說:

“南方之不行也,藍大褂呀!洋馬褂倒?jié)M行。還有好的沒有?”

我一面答有,一面把那頓成“不祥之衣”的藍大褂下襟,往起一撩,露出了皮袍面:這是深藍色的,本色提花的,我叫不出名字的絲織品??胺Q大方、素雅,而且柔和、舒適。

魯迅先生一見,好像發(fā)現(xiàn)了我的保險單一樣,喜不自勝地說:

“好,好!滿及格!”

他放心了。面露微笑地噴了一口煙說:

“沒事別出門。真要出門時,千萬不能穿這藍大褂。此地不流行。否則易被注意、盯梢,萬一被盯上可不得了!”

當時的確是“滬上實危地,殺機甚多,商業(yè)之種類又甚多,人頭亦系貨色之一,販此為活者,實繁有徒,幸存者大抵偶然耳?!?/p>

接著他就談到不但要注意穿著,而且要注意頭發(fā)梳整齊,皮鞋擦光等等。蓬首垢面、衣冠不整、外表古怪,都足引起注意,鬧大亂子。連舉止也都要留神……

“這是用犧牲換來的教訓(xùn)呀?!?/p>

他結(jié)論似地這么來了一句,又點起一支煙,吸了一口。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下,接著說:

“在上海過生活,就是一般人穿著不留心,也處處引起麻煩。

我就遇到過。”

他又噴了一口煙,停頓了一下,用說故事的口氣,從容不迫地一邊回憶,一邊說起來:

有一次,我隨隨便便地穿著平常這一身,到一個相當講究的飯店,訪一個外國朋友。飯店的門丁,把我渾身上下一打量,直截了當?shù)卣f:

“走后門去!”

這樣飯店的“后門”,通常只運東西或給“下等人”走的。我只得繞了一個圈子,從后門進去,到了電梯跟前,開電梯的把我渾身上下一打量,連手都懶得抬,用腦袋向樓梯擺了一下,直截了當?shù)卣f:

“走樓梯上去!”

我只得一層又一層地走上去。會見了朋友,聊過一陣天,告辭了。

據(jù)說這位外國朋友住在這里,有一種慣例:從來送客,只到自己房門為止,不越雷池一步。這一點,飯店的門丁、開電梯的,以及勤雜人員等等,都司空見慣了。不料這次可破例了。這位外國人不但非常親切而恭敬地把我送出房門,送上電梯,陪我下了電梯,一直送到正門口,恭敬而親切地握手言別,而且望著我的背影,目送著我遠去之后,才轉(zhuǎn)身回去。剛才不讓我走正門的門丁和讓我步行上樓的開電梯的入,都滿懷疑懼地閉在悶葫蘆中……

他噴了一口煙,最后結(jié)束說:

“這樣社會,古今中外,易地則皆然。可見穿著也不能等閑視之呀。”

1961年9月3日

[鑒賞]

曹靖華(1897—1987)河南盧氏人,原名曹聯(lián)亞,著名翻譯家、作家、教授。1920年赴蘇聯(lián)學(xué)習(xí)。1925年回國后曾任國民革命軍蘇聯(lián)顧問團翻譯。1927年再赴蘇聯(lián),任教于中山大學(xué)、東方語言學(xué)院?;貒螅瑲v任中國大學(xué)、東北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教授,《世界文學(xué)》主編,著作有散文集《春城》《飛花》,《飛花集》等。

這篇散文寫于1961年,作者回憶了自己以往生活中穿著的瑣屑小事,以小見大,夾敘夾議,寓深意于平淡之中,發(fā)人深省。

衣著本是瑣屑小事,“所以蔽體、御寒而已”。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卻不是這樣,“穿著不當”,不僅遭人白眼,還可能惹禍上身。作者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道理,使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以及魯迅先生的親身經(jīng)歷來作說明。除了敘事之外,中間還夾以議論,精當貼切,因而既形象生動,又富有說服力。

作者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作者第一次從萬山叢中出來,到縣城考高小時,因為“滿身土氣”,受到了同鄉(xiāng)的勸誡和挖苦?!拔逅摹憋L(fēng)暴中,作者作為北方省城的中學(xué)生,到上海參加第一次全國學(xué)生代表會議,由于衣著仍然象“一枚剛出土的土豆”,加之“滿口土腔”,以至于作者“甚至問路,十九都遭到白眼”。作者非常喜歡穿價廉、樸素、經(jīng)磨的藍大褂的,這在當時的北京,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都如此??墒亲髡咭坏缴虾5氖镅髨鼍筒恍辛耍斞高€為此而替作者擔心過,告訴他“千萬不能穿這藍大褂,此地不流行。否則易被注意、盯梢,萬一被盯上可不得了”,“這是用犧牲換來的教訓(xùn)呀”。為了加深我們的印象,作者又舉例說明了魯迅先生當年如何因為穿著不當,飯店的門丁不讓他走正門,也不讓他坐電梯的軼事。這樣作品就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和十里洋場上勢利虛榮的惡習(xí),同時反襯出舊社會的種種黑暗現(xiàn)實。我們還了解到,在當年人們?yōu)榱瞬弧耙鹇闊?,“有些人寧可居斗室,喂臭蟲,一條洋服褲子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上,使兩面褲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當然我們現(xiàn)在對此不必“杞人憂天”了。不過,讀過此文,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著以穿著打扮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以及“金錢至上”等錯誤觀點,我們?nèi)杂X得受到了啟發(fā)和教育,所以說這篇散文還是有時代意義的。

總之,這篇散文是一篇說理性散文,作者取材都是舊社會的事,這對于新時代的我們恐怕不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者別開生面地一面注意敘述和議論的形象性,一面采取循循善誘的辦法,從自己幼年讀書時到“服之不衷,身之災(zāi)也”這個問題入手,提到問題,然后再由遠及近、層層深入地加入闡述,而我們也就在這種漫話家常式的談?wù)撝?,逐步理解了作者的深意。文章雖然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無所不論,但處處緊扣“衣著”問題,放而能收,因而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注意、借鑒和學(xué)習(xí)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