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文觀止(上冊)

古文觀止(全2冊) 作者:(清)吳楚材 著


卷一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漢代改稱為《春秋左氏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傳》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它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二百多年的史事,是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

《左傳》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它比較詳細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時期列國之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情況。同時,《左傳》還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價值,它善于用簡明的語言描寫出復(fù)雜的歷史事件,善于描寫戰(zhàn)爭的場景,更善于刻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等極其細微的活動,對后代散文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左傳》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鄭伯克段于鄢

【題解】

本文是《左傳》開篇的第一個故事,記錄了魯隱公元年即魯國隱公第一年發(fā)生的一次戰(zhàn)爭事件——鄭伯克段于鄢。鄭伯即是鄭莊公,段是鄭莊公的胞弟共叔段。因母親姜氏極其喜愛胞弟共叔段,再加上莊公的縱容,所以養(yǎng)成了共叔段狂妄驕縱的個性。大臣勸說不聽,莊公一直姑息養(yǎng)奸,導(dǎo)致胞弟造反欲奪王位。共叔段驕縱,不得人心,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后段被打敗,莊公遷母親于穎地。對母親的遷居,莊公很是后悔,又有潁考叔規(guī)勸,母子重歸于好。故事中人物刻畫鮮活生動,敘事錯落有致,不愧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闭埦?sup>⑫,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注釋】

①初:當初,從前。這是回溯往事時的說法,通常做故事開頭時的用語。

②鄭武公:姓姬,名掘突,武為謚號,春秋時諸侯國鄭國國君。鄭,諸侯國國名,國都在今河南新鄭。申:諸侯國國名,在今河南南陽,姜姓。

③武姜:鄭武公的正室。古代婦人無姓名,這里的“武”是鄭武公的謚號,“姜”是其娘家姓,二者合為其名。

④莊公:即鄭莊公。共(gōng)叔段:共是國名,國都在今河南輝縣,叔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段兵敗后逃至共,所以被稱為“共叔段”。

⑤窹(wù)生:逆生,倒生,指生產(chǎn)時嬰兒的腳先出來,即是現(xiàn)在所說的難產(chǎn)。

⑥惡(wù):厭惡,不喜歡。

⑦亟(qì):多次,屢次。

⑧制:鄭國一個地方,在今河南滎陽西北,又叫虎牢關(guān)。

⑨巖邑:險要的城邑。

⑩虢(guó)叔:東虢國的國君。虢分為東、西、北三國,均為姬姓。東虢國都在今河南滎陽。

⑪唯命:“唯命是從”的省略。

⑫京: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南。

【翻譯】

很久以前,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被稱為武姜。后來,武姜生下了莊公和共叔段。武姜生莊公的時候是難產(chǎn),驚嚇了姜氏,便給他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討厭莊公。武姜疼愛次子共叔段,多次請求武公立他為太子,武公都沒有答應(yīng)。等到莊公做了國君,武姜為次子共叔段請求以制邑作為封地。莊公說:“制這個地方是一個險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聽您的安排?!蔽浣譃楣彩宥握埱缶┮?,莊公便讓共叔段住在那里,段因此被稱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p>

【注釋】

①祭(zhài)仲:鄭國大夫,字足。

②雉:古時丈量的一種計量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雉。

③參國之一:國都城墻的三分之一。參:同“三”。國:國都。

④不度:不合法度。

⑤不堪:不能經(jīng)受得起。

⑥焉:哪里。辟:同“避”。

⑦何厭之有:即“有何厭”,哪里會滿足。厭:滿足。

⑧所:安置,處理。

⑨圖:課,治。

⑩斃:仆倒,倒下去。

【翻譯】

祭仲說:“都城的城墻超過了三百丈,就成了國家的禍害。按照歷代制度,大的都城城墻長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現(xiàn)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歷代的制度,您會受不了的?!鼻f公回答說;“姜氏要這么做,我怎么才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說:“姜氏哪里會滿足??!不如早些處置共叔段,使他的勢力不再蔓延。如果再這樣發(fā)展下去,就難對付了。蔓延開的野草都難以清除掉,更何況是被您寵愛的兄弟呢?”莊公說:“他做多了不仁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的,您暫且等等看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于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惫唬骸盁o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p>

【注釋】

①鄙:邊境上的小邑。貳于己:指同時一方面聽從莊公,另一方面又聽從自己。

②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

③若之何:對他能怎么辦呢?

④生民心:使臣民產(chǎn)生別的想法,即生二心。

⑤庸:用。

⑥廩延:鄭國的一個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⑦昵:親近。這里指擁護、愛戴的意思。

【翻譯】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一方面聽從莊公的,另一方面也聽從自己的。公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出現(xiàn)聽從兩方的命令,您打算怎么辦?如果您想把國家交給太叔,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他,就請您除掉他,不要使臣民產(chǎn)生別的想法?!鼻f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自取滅亡的?!碧逵职央p方共同管轄的兩個邊邑全收歸自己,一直把邑地擴大到了廩延。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如果他占多了土地,百姓就會擁護他的?!鼻f公說:“如果做事不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崩潰?!?/p>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注釋】

①完:修繕,這里指鞏固城郭。聚:積聚,這里指囤積糧草。

②繕:修整。甲:鎧甲,這里指士兵。兵:武器。具:備齊。卒:步兵。乘(shèng):兵車。

③夫人:指武姜。啟之:為他打開城門,指作為內(nèi)應(yīng)為太叔開門。

④帥:率領(lǐng)。乘:戰(zhàn)車,一車四馬為一乘。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⑤鄢(yān):鄭國邑名,在陵境內(nèi)。

⑥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記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

⑦出奔共:逃亡到共。出奔,逃亡。

【翻譯】

太叔修造城郭,囤積糧草,修整鎧甲和武器,補充士兵,將要偷襲鄭國國都。武姜為他打開城門作為內(nèi)應(yīng)。莊公得知了太叔偷襲的日期,說:“可以動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呂率領(lǐng)二百輛戰(zhàn)車去討伐京邑。京邑百姓反叛了太叔。太叔逃到了鄢邑,莊公又討伐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奔到了共邑。

曰:“鄭伯克段于鄢?!倍尾坏?sup>②,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注釋】

①書:指《春秋》的記載。

②弟:通“悌”,敬順兄長?!班P伯克段于鄢”是《春秋》的原話,以下逐字解釋“鄭伯克段于鄢”這句話。

③難之:以之為難,這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爸痹谶@里是指“大叔出奔共”這件事。

【翻譯】

《春秋》寫道:“鄭伯克段于鄢?!惫彩宥尾痪磹坌珠L,所以不用“弟”字;交戰(zhàn)雙方好像兩國的交戰(zhàn),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同胞兄弟教導(dǎo)有過失,這也是莊公的本意。不寫太叔“出奔”,是難于下筆的緣故。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惫唬骸盃栍心高z,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彼鞛槟缸尤绯酢?/p>

【注釋】

①城潁(yǐng):地名,在今河南臨穎西北。

②“不及”二句:意思是說,不死不見面。黃泉,黃土下的泉水。這里指墓穴。

③潁考叔:鄭國的大夫。穎谷,在今河南登封西面,是鄭的一個邊疆城邑。封人:鎮(zhèn)守邊疆的地方官員。

④羹:古代指帶汁的肉食。

⑤遺(wéi):贈送。

⑥繄(yì):句首語氣詞。沒有實義。

⑦闕地及泉:挖地挖到清泉。闕,通“掘”,挖。

⑧隧:地道。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

⑨賦:指作詩。

⑩融融:形容快樂和睦的樣子。

⑪泄泄(yì):形容快樂舒暢的樣子。

【翻譯】

于是莊公把武姜安置到城穎,并向她發(fā)誓說:“不到地下黃泉,水遠不再見面。”事后,他又后悔這么說。潁考叔當時是穎谷管理疆界的官員,他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些禮物給莊公。莊公請他吃飯,他卻把肉放在一旁不吃。莊公問他為什么,潁考叔回答說:“我家中有母親,我的飯食她都吃過,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后允許我拿去送給她。”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潁考叔說“我冒昧問一下這話是什么意思?”莊公把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并說自己很后悔。潁考叔說;“君王何必擔(dān)憂呢?如果掘地見水,打成地道去見面,誰能說這不是黃泉相見?”莊公聽從了項考叔的話,照著做了。莊公進入地道,賦詩說:“隧道當中,心中快樂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賦詩說;“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舒暢!”于是。母子關(guān)系又與從前一樣了。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涫侵^乎?”

【注釋】

①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左傳》常用這種方式發(fā)表評論。

②施(yì):延伸,擴展。

③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出自《詩經(jīng)·大雅·既醉》。匱:窮盡。錫:同“賜”,賜予,給予。

【翻譯】

君子說;“潁考叔真是個孝子。他愛自己的母親,還影響了莊公?!对娊?jīng)·大雅·既醉》說‘孝子德行無窮個永久能分給同類?!蟾耪f的就是這事吧!”

周鄭交質(zhì)

【題解】

自平王向東遷都以后,周王室日漸衰微,再也無法控制各諸侯國。為了防止鄭莊公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quán)的平衡。然而,鄭莊公不同意這種做法,對這一舉措怨恨不已。為了達成妥協(xié),周平王和鄭莊公交換質(zhì)子。本文引經(jīng)據(jù)典,從“信”和“禮”兩個角度來敘事論事。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惫手茑嵔毁|(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

【注釋】

①平王卿士:執(zhí)掌國政的大臣。鄭武公、莊公父子相繼以諸侯身份兼管周王室實權(quán)。

②王貳于虢:這里指周平王擔(dān)心鄭莊公獨攬大權(quán),于是想分一部分權(quán)力給西虢公,以削弱鄭莊公的實權(quán)。貳:兩屬,貳心。虢:指西虢公。

③鄭伯怨王:鄭莊公。怨王:怨恨周平王。

④交質(zhì):互相交換人質(zhì)。古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之間為了互相約束,共守承諾,互相以人為抵押品,叫做“交質(zhì)”。充當“質(zhì)”的人多為王子或世子。

⑤王子狐:周平王的兒子。

⑥公子忽:鄭莊公的兒子,也稱太子忽,后來即位,即鄭昭公。

【翻譯】

鄭國武公、莊公父子先后擔(dān)任周平王的執(zhí)政大臣。周平王對虢公比較信任,擔(dān)心莊公權(quán)力獨攬大權(quán),于是打算把一部分權(quán)力分給虢公,鄭莊公埋怨平王。平王說:“沒有這回事??!”因此,周和鄭就交換人質(zhì)。平王的太子狐就住在鄭國作人質(zhì),莊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質(zhì)。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注釋】

①畀(bì):給與。

②祭(zhài)足:即前篇中的祭仲,鄭國大夫。帥:率領(lǐng)。溫:周地名,在今河南溫縣西南。

③成周:周地名,指周首都洛陽一帶。禾:糧食作物。

④交惡(wù):互相憎惡仇視。這里指關(guān)系惡化。

【翻譯】

周平王去世之后,王室的人想把權(quán)力全部交給虢公。四月,鄭國祭足領(lǐng)兵強取了周王室所管轄的溫地的麥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谷子。從此周、鄭兩國的關(guān)系就開始惡化了。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風(fēng)》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注釋】

①中:內(nèi)心。

②明:坦誠,開誠布公。?。簩捤?,諒解,寬容待人。

③要(yāo):約束

④間(jiàn):離間

⑤沼:小池。沚:水中小洲。毛:草

⑥蘋(pín):浮萍。蘩(fán),白蒿。蕰(wēn)藻:泛指水草。

⑦筥(jǔ):圓形的竹制容器。方形的竹器叫“筐”,圓形的叫“筥”。锜(qí):有足的烹制容器。釜(fǔ):無足的烹制容器。

⑧潢污(yú):不流動的水,死水。行潦(háng liáo):流動的水,活水。

⑨羞:意同“薦”,都是進獻的意思。

⑩《風(fēng)》:指《詩經(jīng)·國風(fēng)》

⑪《雅》:指《詩經(jīng)·大雅》

⑫昭:表明。

【翻譯】

君子說:“誠意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就是交換人質(zhì)也沒有用。能懂得相互寬容而后行事,又根據(jù)禮制加以約束,即使沒有人質(zhì),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呢?如果互相確有誠意,即使是山溝溪水和池塘里的野草,浮蘋、白蒿、菹草、水藻一類的野菜,方形圓形的竹筐,有足無足的鼎器,池中的積水和路上的雨水,都可以進獻于鬼神,進獻于貴人,何況君子締結(jié)兩國之間的誠信,按照禮儀行事,又哪里要用人質(zhì)?《國風(fēng)》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這四篇詩都表明忠信的道理?!?/p>

石碏諫寵州吁

【題解】

如何疼愛孩子,對于一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對于一國之君更是如此,因為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問題,還將關(guān)系到國家的安危、社會的穩(wěn)定。衛(wèi)莊公對自己的兒子(州吁)過于溺愛,有一個叫石碏的大臣,勸諫莊公。當然,石碏進諫,并沒有像許多進諫者那樣,舉述以往有關(guān)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而是從實際出發(f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本篇中石碏“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的教子方法,直到今天也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和實踐意義。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注釋】

①衛(wèi):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淇縣。齊:國名,姜姓,在今山東北部、中部地區(qū)。東宮:太子的居所。

②碩人:典出《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中的一篇,相傳是贊美莊姜的詩篇。

③陳:國名,國名,國都在河南淮陽。媯(guī):姓。在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部。

④蚤:通“早”。

⑤娣(dì):妹妹。古代諸侯娶妻,妹可隨姊同嫁。

⑥桓公:即衛(wèi)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為州吁(yù)所殺。

⑦嬖(bì)人:地位低下但備受寵愛的妾。

【翻譯】

衛(wèi)莊公娶了齊國太子的臣的妹妹為妻,后來被稱為莊姜。莊姜長得很美,但沒有生兒子,衛(wèi)國人給她作了一首叫《碩人》的詩篇。后來衛(wèi)莊公又娶了一名陳國女子,被稱為厲媯。厲媯生下了兒子孝伯,她很早就死了。厲媯隨嫁的妹妹戴媯,生了衛(wèi)桓公,莊姜把桓公當做自己的兒子對待。公子州吁是莊公所寵愛的姬妾所生,他備受莊公的寵愛。州吁受寵且喜好玩弄武器,莊公卻不加禁止他,因此莊姜非常討厭州吁。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qū)櫠或湥湺芙?,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wù)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腹?,乃老。

【注釋】

①石碏(què):衛(wèi)國大夫。

②義方:為人行事的規(guī)范。

③佚:逸樂。

④階:釀成也。

⑤眕(zhěn):安重能忍。鮮(xiǎn):少。

⑥陵:欺侮。

⑦去:拋棄。

⑧君人者:統(tǒng)治人的人,這里指國君。

⑨無乃不可乎:恐怕是不可以的吧?無乃:恐怕,反問句中,表示不以為然。

⑩老:辭官,告老還鄉(xiāng)。

【翻譯】

石碏勸諫莊公說:“我聽說疼愛孩子應(yīng)當用規(guī)矩和道義去教導(dǎo)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驕橫、奢侈、淫亂、放縱是導(dǎo)致其走上邪惡的原因。這四種惡習(xí)的產(chǎn)生,是因為給了他過多的寵愛和賞賜。如果您打算立州吁為太子,就確定下來;如果還沒有確定下來,這樣做將會釀成大的禍亂。受寵而不驕橫,驕橫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這樣的人是很少的。況且,低賤妨害高貴,年少欺凌年長,疏遠代替親近,新人壓制舊人,弱小欺辱強大,淫亂破壞道義,這是六件背離道義的事。國君仁義,臣下恭行,父輩慈善,兒子孝順,兄長友愛,弟弟尊敬,這是六件符合情理的事情。背離順理的事而效法違理的事,這就是很快會招致禍害的原因。作為統(tǒng)治國家的君主,應(yīng)當盡力除掉禍害,而現(xiàn)在卻加速禍害的到來,這恐怕不可以吧?”衛(wèi)莊公不聽勸告。石碏的兒子石厚與州吁交往過于密切,石碏禁止他,但是石厚卻不聽從。后來,當衛(wèi)桓公繼位成為國君,石碏就辭官告老還鄉(xiāng)了。

臧僖伯諫觀魚

【題解】

本文是因魯隱公看漁民捕魚而引起的一則故事。臧僖伯的諫言意在表明,作為一國之君的魯隱公,是萬民的表率,應(yīng)該遵循并身體力行的行為規(guī)范。不符合,就會“亂政”;而屢屢“亂政”,就會導(dǎo)致國家的敗亡。這篇諫辭要點突出,通篇緊緊圍繞著一個“禮”字展開勸諫,行文旁征博引,條理結(jié)構(gòu)分明,意思層層深入,有很強的說服力。

,公將如棠觀魚者。

【注釋】

①春:指魯隱公五年(前718)春季。

②公:指魯隱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

③如棠:如:往。棠:也寫作唐,邑名,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北。

④魚:通“漁”,做動詞用,捕魚。

【翻譯】

魯隱公五年的春天,他打算到棠邑去觀賞漁民捕魚。

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xí)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p>

【注釋】

①臧(zāng)僖(xī)伯:名彄(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縣),伯為排行,僖是謚號。

②物:物品,這里指下文所說的鳥獸一類的東西。講:講習(xí)。大事:指祭祀和軍事活動。

③材:材料,原料。

④舉:指行動。

⑤納民:使人民……軌物:法度禮制。

⑥度(duó):動詞,衡量。

⑦亟(qì):屢次。

⑧搜(sōu):同“搜”,“搜”和下文的“苗”、“狝”(xiǎn)、“狩”,分別為春夏秋冬四季狩獵的稱謂。春搜,春天獵取沒有懷胎的禽獸;夏苗,夏天獵取殘害莊稼的禽獸;秋狝,秋獵,可殺傷禽獸;冬狩,圍獵,不加區(qū)分,都可獵取。說明古時有組織的狩獵帶有明顯的軍事演習(xí)的目的。

⑨治兵:外出訓(xùn)練軍隊。

⑩振旅:整頓部隊。

⑪飲至:諸侯朝拜、會盟、征伐完畢,在宗廟飲酒慶賀的一種儀式。

⑫昭:展示。文章:服飾、旌旗等的顏色花紋。

⑬登:裝入,陳列。俎(zǔ):祭祀時用來盛放祭品的禮器。

⑭皂隸:古代對賤役的稱呼,這里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翻譯】

臧僖伯進諫說:“一些事物,凡是不能和祭祀、戰(zhàn)爭相關(guān),它的材料不能夠用來制作禮器兵器,那么,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就是表率,就是使人民的行為符合法度與禮制的規(guī)定。所以,用講習(xí)大事的行動來檢驗法度的差等,就稱為法度;用材料來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稱為禮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禮制,這就稱為亂政。亂政屢次實行,就會導(dǎo)致國家的衰敗。因此,春獵稱搜,夏獵稱苗,秋獵稱狝,冬獵稱狩,這都是為了在農(nóng)閑的時間用這些方式來進行軍事演習(xí)。每隔三年,還要出兵演習(xí),演習(xí)完畢,再整治隊伍,然后到廟堂里飲酒慶賀,祭祀祖宗,清點軍用器物。這為的是彰顯器物車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貴賤的區(qū)別,辨別等第倫次,依照年齡長幼來排列順序,這都是為了表示威儀的禮制的。如果鳥獸的肉不用來祭祀,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用于軍用器物,國君就不用親自去獵取,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物產(chǎn),把它們?nèi)懋斪錾钣闷?。那都是賤役的小事,是下級官員的職責(zé),不需要國君親力親為。

公曰:“吾將略地焉?!彼焱愻~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注釋】

①略地:巡視邊境。

②稱疾:推脫說有疾在身。古代“疾”為小病,“病”為大病,重病。

③矢:通“施”,實施,陳設(shè)。全句為《春秋·隱公元年》首句。

【翻譯】

魯隱公說:“我要去巡視邊境?!庇谑乔巴囊?,在那里陳列捕魚的器具,加以觀賞。臧僖伯推脫說有疾,沒有隨從前往?!洞呵铩酚涊d說:“魯隱公在棠邑陳列捕魚器具?!边@樣的行動不合禮法,并且譏諷他跑到遠離國都的棠邑,不是一個國君該有的行為。

鄭莊公戒飭守臣

【題解】

鄭莊公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在文治武略上他都很有一套,正是如此,在復(fù)雜多變的諸侯之爭中,鄭莊公善謀略、精權(quán)變、善外交,使鄭國在當時顯赫一時。這篇戒飭言辭委婉,吞吐靈活,能正確估計時勢,彰顯深謀遠慮。雖然歷來人們對莊公的評價有褒有貶,但當那些君子讀到這一段歷史,無不認為:“鄭莊公在這件事情上是有禮數(shù)的?!倍裥卸Y制,不僅有利于治理國家,鞏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孫后代。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wèi)。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蹦?sup>⑪與鄭人。

【注釋】

①公:指魯隠公。齊侯︰指齊僖公,因齊國是侯爵,故稱齊侯。鄭伯︰指鄭莊公。

②許:國名,初在今河南許昌,姜姓。

③傅:同“附”,逼近,靠近。

④蝥(máo)?。阂环N旗幟的名稱。

⑤子都:鄭國大夫。射之:射潁考叔。因子都與潁考叔有爭車之怨,故射之以報怨。

⑥顛:跌倒、墜落。

⑦瑕叔盈:鄭國大夫。

⑧周麾:向四方揮動旗幟。麾:指揮、揮動。

⑨壬(rén)午:即七月初三。

⑩共:同“供”(gòng)。

⑪乃:于是,就。

【翻譯】

魯隱公十一年秋季七月,魯隱公會合齊侯、鄭伯討伐許國。初一,三國的軍隊逼近許國城下。潁考叔揮著鄭國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墻,鄭大夫子都從下面用箭射他,潁考叔跌了下來。瑕叔盈又拿起蝥弧旗登上城墻,揮舞旗幟并呼喊道:“我們國君登城啦!”鄭國的軍隊全部登上城墻。初三,鄭莊公攻入許城。許莊公逃到衛(wèi)國。齊僖公把許國讓給魯隱公。魯隱公說:“君侯說許國不交納貢物,又不履行諸侯的職責(zé),所以跟隨您討伐它?,F(xiàn)在許國既然已經(jīng)得到了它應(yīng)有的懲罰,您雖然有這樣的命令,我也不敢參與這事?!庇谑前言S國送給鄭莊公。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fù)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蹦耸构珜O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注釋】

①百里:許國大夫。許叔:許莊公的弟弟。偏:偏遠,邊遠的地方。

②不逞(chěng):不滿意。

③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共億:相安無事。億,安寧,安定。

④獲:即公孫獲,鄭國大夫。吾子:二人談話時對對方的敬稱。

⑤得沒于地:壽終正寢,長埋于地下。

⑥無寧:寧可。茲:使。下文“無滋”之“滋”與此同義。

⑦昏媾(gòu):婚姻;結(jié)親?;瑁盎椤?。

⑧降:降心,屈尊。

⑨禋(yīn)祀:祭祀天神的禮儀。

⑩圉(yǔ):邊境。

⑪賄:貨財。金玉稱貨,布帛稱賄。

⑫亟(jí):趕快,急切。

⑬新邑:指建立時間不長的城邑。

⑭周之子孫日失其序:這里是說周的后代已經(jīng)衰落。鄭是姬姓,也是周的后代。

⑮大岳:傳說堯舜時的四方部落首領(lǐng)。胤(yìn):后嗣。

【翻譯】

鄭莊公派許國大夫百里侍奉許莊公的弟弟許叔住在許國的東部邊邑,對他說:“上天降禍給許國,鬼神確實對許君不滿意,所以借我的手來懲罰他,只是我有幾個同姓子弟都不能相安,怎么能把打敗許國作為自己的功勞呢?我有個同胞弟弟,還不能和睦相處,使他到處流浪,奔走寄食,怎么能長久占有許國呢?你侍奉許叔借以安撫許國的百姓,我打算派公孫獲來協(xié)助你。假如我能善終而長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對許的降禍,寧可讓許公再來掌管他的國家。到那時,如果我們鄭國有所請求,還希望許國能夠像親戚一樣,能迂尊降貴答應(yīng)我們。千萬不要助長他國的氣焰,使他國逼迫我們,和我鄭國爭奪這地方。如果那樣,我的子孫連挽救鄭國的危亡都沒有機會,又怎么能祭祀許國的先祖呢?我之所以讓你住在這里,不僅僅是為了許國,也借以鞏固我們鄭國的邊疆啊?!鼻f公又派公孫獲駐扎在許國西部邊境,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物錢財,不要放在許國。我死后,你馬上離開這里!我的先父在這里新建了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和權(quán)力一天天衰敗,其子孫也一天天失掉自己的事業(yè)。許國是四岳的后代,既然上天已經(jīng)厭棄了周朝,我們又怎能與許國相爭呢?”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p>

【注釋】

①經(jīng):治理。

②無刑:不合乎禮儀的社會規(guī)范或行為規(guī)則。刑,法則、規(guī)則。

【翻譯】

君子稱鄭莊公“在這件事上是符合禮法的。禮,是治理國家,穩(wěn)定政權(quán),安撫百姓,使后代得益的。許國違背法度就要討伐它,伏罪了就寬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處理問題,衡量自己的實力去安置它,看清形勢而后行動,不連累后代,可以說是懂得禮了?!?/p>

臧哀伯諫納郜鼎

【題解】

本文主要寫的是臧哀伯批評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納于大廟”這件事的“非禮”。在諫辭的開始,臧哀伯不說魯桓公的做法如何不對,而是先從一定的高度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職責(zé)是“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然后從禮制出發(fā),從“昭其儉”、“昭其度”、“昭其數(shù)”、“昭其文”、“昭其物”、“昭其聲”、“昭其明”等七個方面,闡明君主如何體現(xiàn)和落實這一根本責(zé)任。最后,明確指出桓公“納郜鼎”這件事屬于“滅德立違”,不符合法禮。這篇諫辭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謹嚴,具有很強的邏輯力,而且氣勢恢弘蓬勃,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大廟,非禮也。

【注釋】

①郜(gào):國名,姬姓。在今山東成武東南。鼎:古代鼎為國之重器,象征國家的最高權(quán)力。宋:國名,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子姓。春秋時為宋所滅。郜最早被宋所滅,其鼎也歸于宋。魯桓公二年的春天,宋太宰華督殺宋殤公,為了防止各國的干涉,其用郜鼎行賄魯桓公。

②大廟:古代指天子或諸侯的祖廟。

【翻譯】

魯桓公二年,夏季的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大鼎。后將其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事情。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shù)也?;?、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注釋】

①臧哀伯:魯大夫,名達。臧喜伯之子。

②清廟:祖廟,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取肅穆清靜的意思。

③大路:亦作“大輅”。越(huó)席:越地產(chǎn)的草席。

④大(tài)羹:肉汁。這里指用作祭祀用的肉汁。不致:不另加調(diào)味品。

⑤粢(zī):谷類總稱。不鑿(zuó):不再加工。

⑥袞(gǔn):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祭祀宗廟時穿的禮服。冕:禮帽,大夫以上的人所戴禮帽。黻(fú):古代祭服的蔽膝,皮革制成。珽(tǐng):帝王的玉。

⑦幅(bī):綁腿布。舄(xì):古代的雙層鞋。衡:系帽子和發(fā)髻的橫簪。紞(dǎn):古代帽子上用來系瑱的帶子。

⑧纮(hóng):古代帽子的系帶。由頜下挽上系在笄的兩端。綖(yán):古代覆蓋在冠冕上用布包裹著的板子,通常為黑色。藻:放玉器的墊子。用木板制成,外包皮革,上面帶有花紋。藻率:放玉的襯墊,熟皮制成。鞞(bǐng):刀鞘。鞛(běng):古代佩刀刀鞘上的裝飾品。

⑨鞶(pán):古代皮做的束衣帶。厲:腰帶下垂的部分。游(líu):也做“旒”,古代旌旗的飄帶。纓(yāng):又作“鞅”。套在馬頸上的革帶,駕車時用。

⑩火、龍:古代衣服上所繡的圖案。黼(fǔ):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黑白相次,為斧形。黻(fú):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青黑相次,為兩個弓形相悖的花紋。

⑪五色:古代器物上的五種顏色,象征天地四方,即東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玄不為正色,所以僅稱五色。比象:象即是《周易》中所指的四象。比:比照。

⑫钖(yáng):馬額頭上的金屬飾物,走時發(fā)聲。鸞(luán):古代的一種車鈴。和:古代系在車前面的鈴鐺。

⑬旃(zhān):純赤色的曲柄旗。古代畫一對龍的旗幟稱為旜,畫熊虎的稱為旗。

⑭登降:增減。指禮的變通。

⑮滅德立違:德,指合禮義的事;違,指違命之物。

⑯象:模擬,仿照。誅:責(zé)備。

⑰章:通“彰”,表彰,彰明。

⑱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用來象征九州島。鼎是禮之重器,夏商周都以此作為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象征,故而成為傳代之寶。雒:通“洛”。東周都城所在。

【翻譯】

臧哀伯進諫道:“作君主的人,應(yīng)當發(fā)揚美德,遏制違背禮儀、邪惡行為的存在,用來為各級官員做出表率,就是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所以要發(fā)揚美德以傳示子孫。因此,宗廟用茅草蓋頂,大車用草編的席子作為墊子;肉汁不調(diào)五味,糧食不用精細加工,這些是為了彰顯節(jié)儉。祭祀時用的禮服、帽子,用真皮做的蔽膝、玉制的朝板,腰帶、下衣、綁腿、靴子、帽子上的橫簪、旁邊的填繩、系帽子的飄帶、冠頂?shù)纳w版,這都是表明尊卑等級制度的。用真皮制作的襯玉器、刀鞘上的裝飾品、束衣的布帶、下垂的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韁繩,這也都表明尊卑等級的禮數(shù)。禮服上繡的火形、龍形、斧形,相悖的弓形花紋等,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模仿天地四方的各種圖形來裝飾器物或服飾,這也都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別。馬鈴、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jié)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所謂美德,就是在法度的基礎(chǔ)上提倡節(jié)儉,講究上下尊卑的禮節(jié),并用紋彩和顏色加以標志,用聲音和光亮彰顯,把這些擺在百官面前,百官才感到警戒和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制?,F(xiàn)在廢除道德法制,樹立邪惡的榜樣,把把人家賄賂的大鼎安放在自家的太廟里,以此來昭示百官。如果百官都效仿,又怎么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在于官吏的邪惡。而官吏喪失德行,是由于受寵和賄賂盛行的緣故?,F(xiàn)在,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賄賂公行還有比這更顯眼的嗎?武王滅了殷商,將九鼎搬到雒邑,當時還有些義士反對他這樣做,更何況把彰顯違德招亂的賄賂物放在太廟里,這又該怎么辦呢?”桓公不聽。

周內(nèi)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p>

【注釋】

①內(nèi)史:周朝官名,執(zhí)掌外交、書王名和占卜等事。

②臧孫達:即臧哀伯,“哀伯”是謚號。

【翻譯】

周王室的內(nèi)史聽到這件事后,說:“臧孫達的后代一定會在魯國世代享受爵祿吧!國君雖然違背了禮制,他卻沒有忘記用道德來勸阻。”

季梁諫追楚師

【題解】

本文所記的是楚國征伐隨國過程中的一個故事。春秋時期,迷信盛行,國家把祭神和練兵打仗當做頭等大事。隨國的賢臣季梁給隨侯的進諫,說“民為神主,先民后神”的哲理。并用這一觀點,對祭禮作出比較合理的解釋,使隨侯“懼而修政”,沒有上楚國的當。這一觀點顯示了《左傳》的民本思想,是當時最進步的思想之一。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注釋】

①楚武王:楚,國名,羋(mǐ)姓,子爵。在今湖北江陵西北。隨:國名,姬姓,在今湖北隨州。

②薳(wěi)章:人名,楚國大夫。求成:求和。

③瑕:隨國的地名,在今湖北隨縣。

④少師董成:少師,官名。董:督察,主持。

【翻譯】

楚武王率領(lǐng)軍隊侵犯隨國,派大夫薳章去求和,駐軍在瑕地等候消息。隨國派一位少師主持和談。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蓖鯕к姸{少師。

【注釋】

①斗伯比:人名,楚國大夫。

②漢東:漢水以東。

③張(zhāng):擴張。

④張(zhàng):膨脹,自大。

⑤羸(léi)師:使軍隊勞乏疲憊。

⑥熊率(lǜ)且(jū)比:楚國大夫。

⑦季梁:人名,隨國賢能之臣。

⑧以為后圖:意思是由長遠考慮,少師必得其君之寵。

⑨毀:搞亂。納:接待。

【翻譯】

斗伯比對楚王說:“我國在漢水的東邊不能取勝,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充軍隊,整頓裝備武器,用武力凌駕于小國之上,而他們由于害怕而聯(lián)合起來抵抗我們,所以難以離間。漢水東邊的國家,當屬隨國最大,如果隨國自高自大,必定會輕視周圍的小國。如果這些小國能夠脫離隨國,正符合楚國的利益。隨國的少師很是驕縱,請讓我們的軍隊擺出一副勞乏的樣子給他看,以助長他的自大?!毙苈是冶日f:“隨國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斗伯比說:“這是為以后著想,少師將會得到國君的寵信?!背豕室獬啡ゾJ軍隊和裝備,以老弱士卒接待少師。少師回去,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準備答應(yīng)他。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

【注釋】

①小道大淫:小國有道義而大國無道義。淫,過度,過分。

②祝史:官名,掌管祭祀。正辭:義正言辭。

③牲牷(quán)肥腯(tú):古代用來祭祀的牲畜毛色純正,膘肥體壯。牷,是毛色純正的牲畜。腯,肥的意思。

④粢(zī)盛(chéng):盛食的祭器。

【翻譯】

季梁勸阻隨侯道:“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軍做出的軟弱姿態(tài),大概是要引誘我們,君侯您急什么呢?臣聽說小國之所以能抵抗大國,是小國有道而大國無道。所謂道,就是體恤百姓而對神靈心誠。處在高位的人想到使百姓得到好處,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實的言辭向神靈祈求,這就是信義?,F(xiàn)在百姓挨餓而君王放縱私欲,祝史虛報功德以祭告神靈,臣不知道這樣的小國怎么能夠抵抗得了大國?!彪S侯說:“我祭祀用的牲畜毛色純正,也很肥壯,祭祀的谷物也都豐盛齊備,怎么不能使神信任?”

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wù)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彪S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①瘯(cù)蠡(uǒ):動物的一種皮膚病。

②絜:清潔。

③三時:指春、夏、秋三季。

④醴(lǐ):甜酒。

⑤慝(tè):邪惡。

⑥五教:古時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⑦九族:這里泛指家族,親族。

⑧禋(yīn)祀:對天神之祭。

【翻譯】

季梁回答道:“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撫好百姓,然后盡力奉神。所以祭祀時獻上牲畜時祈告說‘又高大又肥壯’,是說百姓的家里普遍富有,飼養(yǎng)的牲畜又高大又肥壯,繁殖生長得很快,沒有疥癬之類的疾病發(fā)生,各類良種應(yīng)有盡有。奉獻谷物時祈告說‘谷物又潔凈又豐富’,是說春、夏、秋三季風(fēng)調(diào)雨順,都沒有妨礙農(nóng)事的事情發(fā)生,百姓和睦,收成也好。奉獻甜酒時祈告說‘酒清也香醇’,是說上下官員都有美好的品德,沒有違背道德的意念。所謂芳香遠聞,不單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沒有邪惡之心。所以要致力于三時,講明五教,親和親族,以此來真誠地感化鬼神。這樣百姓和睦而神靈降福,一切行動就會成功?,F(xiàn)在的百姓各存異心,神靈也沒有主宰者,君侯您雖然用豐盛的祭品去祭祀,又怎么能得到神靈的降福呢?君侯您不如修明政事,親近兄弟國家,這樣才能免于災(zāi)難。”隨侯害怕,于是專心治理政事,楚國也不敢再攻打了。

曹劌論戰(zhàn)

【題解】

本文出自《左傳》。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經(jīng)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的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處于防御地位。本文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對此次戰(zhàn)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zhàn)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使弱小的魯國擊敗了強大的齊國的進攻,這反映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彼烊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sup>⑨,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注釋】

①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②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伐:攻打。

③公:魯莊公。

④曹劌(guì):魯國人。

⑤肉食者:指身居高位的人。間(jiàn):參與。

⑥何以戰(zhàn):“以何戰(zhàn)”,憑什么作戰(zhàn)。

⑦專:獨自享有。

⑧犧牲:泛指祭祀用的祭品。犧牲,一般指豬、牛、羊等。玉帛:玉石、絲織品。加:夸張?zhí)搱蟆?/p>

⑨孚(fú):信用。

⑩福:賜福,保佑。

⑪獄:訴訟案件。情:實際情況。

【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莊公準備迎戰(zhàn),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xiāng)對他說:“處在高位的官員們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中呢?”曹劌說:“官員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雽m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道:“您靠什么同齊國打仗?”莊公回答說:“衣食這類用來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給下面的官員。”曹劌回答說:“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鼻f公說:“祭祀用的祭品、玉帛之類,我不敢虛報,一定對神誠實。”曹劌回答說:“這是小信用,還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會保佑您的?!鼻f公說:“對于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誠心誠意來處理?!辈軇セ卮鹫f:“這是忠于職守的一種表現(xiàn),您可以憑這個打仗。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從您去?!?/p>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注釋】

①與之乘(chéng):與他乘坐一輛戰(zhàn)車。

②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③鼓:擊鼓進軍。

④馳:驅(qū)車(追趕)。

⑤轍(zhé):車輪留下的痕跡。

⑥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

【翻譯】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開戰(zhàn)。剛開始,魯莊公就要擊鼓前進。曹劌說:“還不行?!饼R軍擊鼓三次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被打敗。莊公將要下令追擊,曹劌說:“不行?!彼萝嚳戳丝吹厣淆R軍戰(zhàn)車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向齊軍潰敗的方向望去,說:“可以追擊了?!庇谑遣砰_始追擊齊軍。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注釋】

①夫:句首語氣詞。

②再:第二次。

③盈:充沛,旺盛。

④靡:倒下。

【翻譯】

戰(zhàn)勝之后,莊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道:“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奮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氣就消耗完了。齊軍的士氣已經(jīng)消耗完畢,而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當然,大國的作戰(zhàn)思想難以捉摸,怕是途中有埋伏。我看他們潰逃的車輪痕跡很是凌亂,遠望他們的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p>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題解】

本文記載了一個著名事件——召陵之盟。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齊桓公打敗蔡國后,又聯(lián)合諸侯國軍隊攻打楚國。在緊急關(guān)頭,楚成王先派使者質(zhì)問齊國為何侵犯楚國,然后又派屈完與齊軍進行交涉。本篇中管仲和屈完的慷慨陳詞,擲地有聲,經(jīng)過雙方兩次針鋒相對的外交斗爭,最終大大消減了齊國的氣焰,迫使其妥協(xié),訂立盟約。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注釋】

①齊侯

②諸侯之師:指參與侵蔡的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等諸侯國的軍隊。

③蔡:諸侯國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帶。

【翻譯】

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軍隊潰敗,接著又攻打楚國。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睂υ唬骸柏曋蝗耄丫镆?,敢不共給?昭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于陘。

【注釋】

①楚子:指楚成王。

②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邊遠的地方,不實指大海。

③唯是:因此。風(fēng)馬牛不相及:指齊國和楚國相互距離很遠,就像馬、牛各不相干。風(fēng):公畜和母畜在發(fā)情期相互追逐引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于相距遙遠,雖有引誘,也互不相干。

④虞:料想。涉:趟水而過,這里委婉地指軍隊的入侵。

⑤召(shào)康公:召公奭(shì),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重要輔臣,周成王時的太保,封于邵(今陜西岐山西南),謚號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周文王、武王時重要輔臣,是齊國的開國君主。

⑥五侯九伯:泛指各個諸侯。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九伯,九州島的長官。

⑦女:同“汝”,你。實征之:可以征伐他們。

⑧履:本意指單層鞋底的鞋子。在這里指踐踏、征伐的意思。

⑨海:指渤海和黃海。河:指黃河。穆陵:齊國的地名,在今山東濰坊臨朐的穆陵山。無棣:齊國的地名,在今山東無棣一帶。

⑩貢:貢物。包茅:扎成捆的菁茅。入:進貢。

⑪共:同“供”,供給。

⑫縮酒:古代祭祀時,把酒灑在茅上,滲濾酒渣。

⑬寡人:古代君主自稱。征:征取這次貢物。昭王: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問:問責(zé)。

⑭次:軍隊臨時駐扎。陘(xíng):楚國地名,在今河南郾城東南。

【翻譯】

楚成王派使節(jié)文齊桓公:“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兩國相距很遠。沒想到您侵犯我們的國土,是什么緣故呢?”管仲回答道:“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島之長,你都有權(quán)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倏倒€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范圍,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你們應(yīng)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上交,使得天子的祭祀供應(yīng)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征收貢品;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責(zé)問此事?!背钩蓟卮鹫f:“貢品沒有送達,是我們國君的罪過,我們怎么敢不給呢?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您還是問水邊居住的人吧!”于是諸侯軍隊繼續(xù)前行,臨時駐扎在陘地。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鼻昙爸T侯盟

【注釋】

①屈完:楚國大夫。如師:到諸侯軍隊的駐地。

②召(shào)陵:楚地名,在今河南偃城東。

③不榖(gǔ):不善。古代君王對自己的謙稱。

④惠:恩惠,這里作表示敬意的副詞,無意義。徼(yāo):同“邀”,祈求。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⑤辱:屈辱,這里作表示敬意的詞。

⑥眾:指諸侯的軍隊。

⑦綏:安撫。

⑧方城:山名。

⑨盟:訂立盟約。

【翻譯】

這一年的夏季,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諸侯軍隊所駐扎的地方交涉。諸侯軍向后撤退,臨時駐扎在召陵。齊桓公把諸侯國的軍隊排布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zhàn)車觀看軍對陣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了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續(xù)我們先君的友好關(guān)系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guān)系,怎么樣?屈完回答說:”君侯親臨我國為我國祈福,并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也是我們國君的心愿?!饼R桓公說:“我率領(lǐng)這些諸侯軍隊作戰(zhàn),誰能夠抵擋得了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么樣的城池能攻不下來?”屈完回答說:“倘若君侯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誰敢不順服?倘若您使用武力,我們楚國就以方城山作城墻,用漢水作護城河,縱然您的兵馬再多,恐怕也沒有太大的用處!”最后,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宮之奇諫假道

【題解】

本篇記載了虞大夫?qū)m之奇向虞公諫諍晉侯借道伐虢之事。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晉侯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其意在趁虞國不備先滅虢國,再順手牽羊滅掉虞國。虞國大夫?qū)m之奇看穿了晉侯的陰謀,于是力勸虞公不要借道。然而虞公迷信宗族關(guān)系和神權(quán),不聽勸告,最終被擄滅國。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簡練,說理透徹。同時也反映了以民為本的進步思想。

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注釋】

①晉:國名,國都在今山西翼城。晉侯:指晉獻公。復(fù)假道:第二次借道。晉三年前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復(fù)”。虞:國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陸東北。虢(guó):國名,姬姓。本文所說的是北虢,在今山西平陸南。

②宮之奇:虞國大夫。表:外面,外圍。這里指屏障、藩籬的意思。

③啟:引發(fā),開啟。這里指引發(fā)晉國的貪欲。

④玩:這里是輕視、玩忽的意思。

⑤其:反詰語氣詞,難道。

⑥輔:面頰。車:牙床骨。

【翻譯】

晉侯再次向虞國國君借道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如果虢國滅亡了,那么虞國也一定會跟著滅亡。晉國的這種貪欲不能讓它開啟。這支侵略別國的軍隊不可輕視。一次借道已經(jīng)很過分了,怎么還有第二次呢?俗話說‘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著,嘴唇?jīng)]了,牙齒就會寒冷’,說的就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相互依存的這種關(guān)系?!?/p>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注釋】

①公:指虞公,虞國國君。宗:同宗同姓。晉、虞、虢都是姬姓的諸侯國。

②大(tài)伯、虞仲:周大王的長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廟的一種牌位擺放秩序,始祖神位居中,以下按輩分分列左右,左昭右穆。大伯、虞仲、王季俱為大王之子,稱為昭。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被稱為穆。

③不從:指不遵從父命。嗣:繼承(王位)。指大伯知道父親要將王位傳位給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因而沒有被立為繼承人。在這里宮子奇認為大伯沒能繼承王位,是不遵從父命的結(jié)果。

④虢仲、虢叔:虢國開國之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王季于周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為王季之穆。

⑤卿士:執(zhí)掌國政的大臣。盟府:掌管功勛賞賜及明誓典冊的官府。

⑥將虢是滅:將要滅掉虢國。將,將要。是,復(fù)指前面的“虢”。

⑦桓、莊:桓叔與莊伯,這里指桓莊一族。

⑧逼(bì):逼迫,威脅。

⑨親:指獻公與桓莊一族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寵:在尊位,指桓公與莊公一族的高位。

【翻譯】

虞公說:“晉國與我是同宗同姓,難道會加害我嗎?”宮之奇說:“大伯、虞仲都是大王的兒子,大伯不聽從父命,因此不讓他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都做過文王的執(zhí)政大臣,都立下了很多功勛,這些因功受封的典策還藏在盟府之中?,F(xiàn)在晉國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么愛惜的呢?再說晉獻公愛惜虞公,能比桓叔、莊伯的家族更親近的嗎?桓叔、莊伯這兩個家族又有什么罪過,卻還是被晉獻公殺害了,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威脅,才這樣做的嗎?親族由于受到恩寵而威脅到他的權(quán)力,尚且都被加害致死,更何況其他國家呢?”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jù)我?!睂υ唬骸俺悸勚砩穹侨藢嵱H,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衷唬骸蝠⒎擒?,明德惟馨?!衷唬骸癫灰孜?,惟德繄物?!缡?,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注釋】

①享祀:祭祀。潔(jié):據(jù):依從。

②實:同“是”。復(fù)指提前的賓語。

③皇:大。輔:輔佐,這里指保佑。

④黍稷(jì):泛指稻米谷物類。馨(xīn):濃郁的香氣。

⑤易物:改換祭品。繄(yì):是。

⑥馮(píng):同“憑”,依托,憑靠。

⑦明德:使德行昭示。

【翻譯】

虞公說:“我祭祀的祭品豐盛而清潔,神靈必然會保佑我?!睂m子奇說:“臣聽說,神靈不是只親近某一個人,而是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說:‘上天對人沒有親疏異同,只有德行高潔的人才會受到神靈的保佑。’又說:‘祭祀用的黍稷的芳香不算什么,只有賢明的德行才是芳香的?!终f:‘人們用來祭祀的物品是相同的,但只有德行高潔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像這樣,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那么神靈也就不來享用祭品了。神靈所依托的,就在德行了。如果晉國滅掉虞國,進而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獻給神靈,難道神靈會吐出來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

【注釋】

①以:介詞,表率領(lǐng)。以其族行:指率領(lǐng)全族離開虞。

②臘:年終的祭祀。這里用作動詞,指舉行臘祭。

③此句以下有刪節(jié)。

④館:為賓客們設(shè)的住處。這里用作動詞,駐扎的意思。

【翻譯】

虞公不聽從宮之奇的諫阻,答應(yīng)了晉國軍隊借道的請求。宮之奇帶著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并且說:“虞國的滅亡,不會等到年終祭祀的時候了。晉國只需要這一次行動,就用不著再次出兵了?!惫唬诙緯x國滅掉了虢國。晉軍在班師回還的途中駐扎在虞國國境,接著就乘機發(fā)動進攻,滅掉了虞國,并活捉了虞公。

齊桓下拜受胙

【題解】

本篇講述了齊桓公在會晤諸侯時接受周襄王賞賜祭肉的場景。按照周朝的制度,“胙”是不應(yīng)賜給異姓諸侯的,而且諸侯接受周王賞賜須“下拜”。周王卻破例賜齊國諸侯“胙”并免去其“下拜”之禮。文中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刻畫人物很深刻。

夏,會于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自唬骸扒矣泻竺?。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睂υ唬骸疤焱贿`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注釋】

①葵丘:宋國地名,在今河南蘭考境內(nèi)。

②尋盟:重溫,重申。

③王:周襄王。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是官,孔是名。齊侯:指齊桓公。胙(zuò):祭祀用的肉。根據(jù)禮制,祭祀用的肉只分給同姓。齊國屬于姜姓,本不該受賞,周襄王賜給齊桓公,表示對齊國的一種禮遇。

④事:指祭祀。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⑤伯舅:天子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因周王室與異姓諸侯通婚。

⑥耋(dié):指七十歲的老人。

⑦加勞:封賞有功勞的王室。因周襄王得到齊桓公的支持,才得以繼承王位。

⑧咫尺:形容很近的距離。咫,八寸。

⑨小白:齊桓公名小白。

⑩隕越:摔倒,墜落。下,拜,登,受:泛指領(lǐng)受天子封賞的一系列動作。先下臺階,叩首在地,再登堂,接受所賞賜的祭品。

【翻譯】

夏季,齊桓公與魯僖公、宰孔、宋子等各國諸侯在葵丘聚會,為的是重申原來的盟約,并且調(diào)整各國之間的關(guān)系,使大家更加友好。這是合乎禮制的。周襄王派宰孔把祭肉賞賜給齊桓公。宰孔說:“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來,將祭肉賞賜給伯舅?!饼R侯將要下階拜謝。宰孔接著說:“慢著,天子還有下面的命令。天子命我告訴您‘因為伯舅老了,加之對王室有功,特賜爵位一等,不用下階拜謝?!饼R桓公回答道:“天子的威嚴就在離我很近的地方,小白我怎么能貪受天子的寵命,不下階跪拜?”如果真的那樣做,只怕會垮臺,使天子也跟著蒙受恥辱?!庇谑牵R桓公走下臺階,向前磕頭拜謝,然后登堂領(lǐng)取封賞。

陰飴甥對秦伯

【題解】

本篇主要講述的是,在韓原之戰(zhàn)后,晉惠公戰(zhàn)敗被俘,作為使臣的陰飴甥和秦穆公談判的過程。作為戰(zhàn)敗國的代表,陰飴甥實際上是既理屈又尷尬。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外交家,陰飴甥在回答秦穆公問題的時候,巧妙地將國人分為“君子”和“小人”,一正一反,既承認了晉惠公的過錯,向秦國認罪,而且也保持了晉國的尊嚴,達到了營救國君的目的。這是一篇飽含思想和智慧的外交辭令,可謂是個中典范。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注釋】

①陰飴(yí)甥:晉國大夫。名飴。甥,指他為晉侯的外甥。因封地在今,故被稱為陰飴甥。秦伯:指秦穆公。

②王城:秦國地名,在今陜西大荔東。

【翻譯】

十月,晉國的陰飴甥會見秦伯,在王城結(jié)盟。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wù)骺樢粤⑧鲆?sup>③,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wù)骺樢源孛?sup>④,曰:‘必報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鼻夭唬骸皣^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釉唬骸抑镆?,秦必歸君。貳而執(zhí)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备酿^晉侯,饋七牢焉。

【注釋】

①和:意見一致。

②小人:陰飴甥自稱。恥失其君:以國君被俘為恥。指秦晉交戰(zhàn),晉國戰(zhàn)敗,國君晉惠公被俘一事。君:指晉惠公。喪其親:指將士戰(zhàn)死,失去親人。

③憚:害怕。圉(yǔ):晉惠公的兒子姬圉,即晉懷公。

④君子:這里指晉國的王公大臣。不憚?wù)骺樢源孛哼@是委婉的說法。其意思是,我們晉國上下已經(jīng)做了戰(zhàn)爭的準備,如果你不釋放國君,我們將不惜一切,與秦國再打仗,以奪回晉國國君。

⑤必報德,有死無二:我們必將報答秦國的恩德,至死都不會有二心。這是傳達晉國王公大臣的話。

⑥戚:憂愁、悲哀。

⑦我毒秦:毒,損害,加害。據(jù)史料記載,晉惠公本是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國繼承侯位的,后來卻與秦為敵。魯僖公十三年,晉國發(fā)生饑荒,向秦國求援,秦國輸送了糧食給晉國,第二年秦國發(fā)生了災(zāi)荒,晉國拒絕支援。

⑧貳:背叛。舍:釋放。

⑨改:更換。館:住所。意思是改用以國君之禮接待晉惠公。

⑩饋:饋贈,贈送。七牢:款待諸侯的禮節(jié)。一牛一羊一豬為一牢。

【翻譯】

秦穆公問他:“你們晉國內(nèi)部意見統(tǒng)一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睦。小人以失去國君為恥,又因喪失親人而悲傷,不怕多被征收賦稅,而添置武器盔甲,并且擁立太子圉繼任國君。他們說:‘寧肯奉事戎狄,也要報這個仇。’君子愛護國君,當然也知道他的罪過。他們也不怕多征賦稅,添置武器盔甲,為的是等待秦國的命令。他們說:‘一定要報答秦國的恩德,到死都不會有二心,’因此,意見就不一致?!鼻啬鹿謫枺骸皶x國人對國君的命運有什么看法?”陰飴甥回答說:“晉國的人都很發(fā)愁,認為國君不會那么幸運免于災(zāi)禍。君子推己及人,認為國君必定會回來。有人認為:‘我對秦國太毒了,秦國怎么會將國君還給我們呢?’君子說:‘我已認罪了,秦國必定還我國君?!撑蚜耍妥テ饋?;他認罪了,就放回來。再沒有比這樣的恩德更厚重的了,刑罰也沒有比這更嚴格的了。內(nèi)心臣服的人自然感恩戴德,那些存有二心的人自然也會畏懼刑罰。這一仗如此了結(jié),秦國就可以成為諸侯的盟主成就霸業(yè)了。否則,當初幫他登上王位,卻又不讓他安于其位;直至后來廢了他的君位,又不讓他復(fù)位,導(dǎo)致原來施舍的恩德,現(xiàn)在反而變成了怨恨,秦國不會這樣吧!”秦穆公說:“你說的正是我的心里話啊?!庇谑?,秦王立即釋放并該請惠公住在接待王侯的賓館,贈送其七牢,用對待諸侯的禮節(jié)款待。

子魚論戰(zhàn)

【題解】

本篇記述了宋楚泓水之戰(zhàn)的始末,以對話的形式展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軍事思想的激烈沖突。公元前638年,宋國和楚國為爭霸中原,發(fā)生了泓水之戰(zhàn)。當時鄭國與楚國友好,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軍攻宋救鄭,由此爆發(fā)了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形勢是楚強宋弱。剛開始,形勢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謹守所謂的君子“不乘人之?!钡挠馗^念,拒受子魚的意見,以致貽誤戰(zhàn)機,慘遭失敗。文章的前半部分敘述了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以及襄公慘敗的結(jié)局,后半部分寫子魚駁斥了宋襄公的虛偽和迂腐。以寥寥數(shù)語,將正反兩面的議論解析得精辟透徹。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备ヂ?。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注釋】

①宋公:宋襄公。

②大司馬:掌管軍政的官員。

③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這)城縣西。

④既:已經(jīng)。

⑤濟:渡過。

⑥司馬:統(tǒng)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目夷,字子魚。

⑦以:把。后面省略“之”,這話。告:報告。

⑧陳:通“陣”,這里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⑨敗績:大敗。

⑩股:大腿。

⑪門官:國君的衛(wèi)士。

【翻譯】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準備迎戰(zhàn),大司馬公孫固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jīng)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就是不可原諒的了?!毕骞宦牎?/p>

襄公領(lǐng)兵和楚軍在泓水地方交戰(zhàn)。宋軍已經(jīng)排好隊列,楚軍還未全部渡河。司馬公孫固說“他們?nèi)硕?,我們?nèi)松伲盟麄兩形慈慷珊?,請下令攻擊他們?!毕骞f“不行?!背娙慷珊?,尚未排好隊列,公孫固又將上述意見報告襄公。襄公說“還不行?!钡鹊匠娕藕昧岁噭?,然后才攻擊他們,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腿部受傷,宋襄公的親軍衛(wèi)隊也全部被殲。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釋】

①咎:怪罪,歸罪,指責(zé)。

②重(chóng從)重復(fù)、再次。

③禽:通“擒”,俘虜。二毛:頭發(fā)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④阻,迫也。隘,險也。言不迫人于險。

⑤寡人:國君自稱。雖:雖然。亡國之馀:亡國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鼓:擊鼓(進軍)名詞做動詞。

【翻譯】

全國人都怪罪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傷害已經(jīng)受傷的人,不俘虜頭發(fā)花白的人。古代領(lǐng)兵作戰(zhàn),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了國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擊沒有排好隊列的軍隊?!?/p>

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p>

【注釋】

①勍(qíng)敵:強敵,勁敵。勍:強而有力。

②隘:這里作動詞,處在險隘之地。

③贊:助。

④成列:排成戰(zhàn)斗行列。

⑤胡耇(gǒu茍):年紀很大的人。胡:年老。

⑥何有于二毛:意思是還管什么頭發(fā)花白的敵人。

⑦明恥:使認識什么是恥辱。教戰(zhàn):教授作戰(zhàn)的技能。

⑧愛重傷:憐憫受傷的敵人。

⑨服:(對敵人)屈服。

⑩三軍:春秋時,諸侯大國有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這里泛指軍隊。用:施用,這里指作戰(zhàn)。

⑪金:金屬響器。聲氣:振作士氣。

⑫儳(chá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翻譯】

子魚說:“君王不懂得作戰(zhàn)。強敵的軍隊,在險隘的地方不能成列,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敵于險地而進攻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就這樣還怕不能取勝呢。而且現(xiàn)在我們面對的強者,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紀,俘獲了就奪取過來,管什么頭發(fā)花白,使軍隊明白國恥,教會他們作戰(zhàn),是為了殺敵人。傷勢還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傷害他們?要是舍不得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就應(yīng)當根本不要傷害他們;要是憐惜他們當中頭發(fā)花白的人,就應(yīng)當向敵人投降。軍隊在有利時加以使用,鐘鼓用聲音來調(diào)節(jié)士氣。時機有利而使用軍隊,阻敵于險地是可以的。鼓聲宏大以鼓舞士氣,嗚鼓進攻未成列的敵人也是可以的?!?/p>

寺人披見文公

【題解】

本篇記述了寺人披說服晉文公,使國家避免了一場內(nèi)亂。晉文公準備回國登位,不料遭人陷害。本來是敵方的寺人披,特求相見。作為敵對方,晉文公寬容其行為,并虛心接納其諫言,因此逃過禍端,并終成霸主。本文宣揚了為君者的美德,并成為后人衡量君主是否賢明的標準。

呂、郄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

【注釋】

①呂、郄(xì):呂,即前篇的陰飴甥。郄,郄芮,晉大夫,都是晉惠公、晉懷公的親信舊臣。畏逼:害怕遭受迫害。畏逼:擔(dān)心受迫害。晉文公受秦的支持回國為君,呂甥、梆芮曾擁兵阻攔,是故“畏逼”。弒:古時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②見:謁見。

③使:派人。讓:斥責(zé)。

④一宿:隔一夜。女:同“汝”,你。

⑤田:打獵。中宿:隔兩夜。

⑥袪(qū):衣袖。

⑦入:回到國內(nèi)。其:在這里表示推測語氣。之:指為君之道。

⑧及難:遭遇災(zāi)難。

⑨唯力是視:即“唯視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盡多大力量。

⑩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呢?

⑪齊桓公置射鉤:魯莊公9年,管仲奉公子糾與齊桓公戰(zhàn)于干時,管仲曾射中齊桓公革帶上的鉤,后來他投奔齊桓公,齊桓公能聽鮑叔牙勸說,置射鉤之仇而不問,任用其為相。

⑫刑人:這里是披自稱,國披是受了宮刑的閹人。

【翻譯】

呂甥、郄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達到殺死文公的目的。寺人披請求覲見,文公拒絕接見,讓人訓(xùn)斥道:“蒲城的戰(zhàn)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你馬上就來了。后來我逃到狄國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趕到,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雖然有君王的命令,你怎么可能那么快呢?當時在蒲城被你斬斷袖口,一直還保存著。你就趕快離開吧!”寺人披回答道:“小人以為君王這次返國,大概已懂得了為君之道。如果還沒有懂,恐怕您又要遭遇危難了。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殺掉國君所憎惡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力量。您當時是蒲人或狄人,與我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現(xiàn)在您即位為君,難道就不會再發(fā)生蒲、狄那樣的事件嗎?從前齊桓公拋棄射鉤之仇,而讓管仲輔佐自己,如果您與桓公的做法相背,又何必?zé)﹦谀铝铗?qū)逐呢?要逃走的人很多,難道只有我一個受過刑的小人?”晉文公接見了寺人披,他把即將發(fā)生的叛亂報告給晉文公。

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郄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注釋】

①潛:秘密地。王城:在今陜西大荔東。

②己丑晦(huì):三月三十日?;?,每個月的最后一天。

③誘:誘騙。

【翻譯】

晉文公偷偷地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商量應(yīng)付叛亂的辦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晉文公的宮室果然被燒。叛亂的瑕甥、郄芮沒有找到晉文公,于是逃跑到黃河的邊上,秦穆公把他們騙過河,然后把他們殺了。

介之推不言祿

【題解】

本篇講述了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逃亡奔波,晉文公立國之后,他酬勞功臣,唯獨遺漏了他。介之推不夸功,不求賞,反而和母親隱居綿上深山,最后死去的故事。文中介之推歸隱的動機和心理是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的。其中的對話寫得十分巧妙,既細致入微地分析了介之推的歸隱動機和心理,又不會使說理太過枯燥。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注釋】

①晉侯:晉文公重耳。賞(shǎng):賞賜,獎賞。從(cóng):跟從,跟隨。

②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晉國貴族,曾跟晉文公流亡國外。祿:古代官吏的俸給。

③及:到。這里有“給予”的意思。

【翻譯】

晉文公賞賜跟隨他一路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談應(yīng)得的爵祿,文公也沒有提出給他。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已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逼淠冈唬骸澳苋缡呛??與汝偕隱?!彼祀[而死。

【注釋】

①惠:即晉惠公夷吾。懷:晉惠公的兒子,名圉?;莨篮螅瑫x立子圉,是為懷公。

②絕:斷絕。

③置:立。二三子:諸位,幾個人,這里指“從亡者”。誣(wū):欺騙。

④貪天之功:取天之功。貪,同“探”,探取。

⑤盍(hé):何不,為什么不。表示反問。之:指封賞。

⑥以:因為。懟(duì):怨恨。

⑦尤(yóu):罪過,過錯。效:仿效,效法。甚:厲害,嚴重。

⑧焉:哪里。表示反問。

⑨是:這。顯:顯達。

【翻譯】

介之推說:“獻公有九個兒子,如今只有國君您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nèi)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后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做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彼哪赣H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fā)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彼哪赣H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彼哪赣H說“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于是母子倆隱居到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

【注釋】

①求:尋找,尋求。獲:得到。

②綿上(mián):晉地名,介子推隱居處,在今山西介休東南。為之田:作為他的封地。

③志:記。過:過失。旌:表彰、表揚。

【翻譯】

晉文公尋訪介之推,卻依然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文公說:“用這來記錄我的過失,并且表彰賢達的人。”

展喜犒師

【題解】

本篇記錄了魯國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動。魯僖公二十六年,齊孝公攻打魯國。當時的形式是齊大魯小,齊強魯弱,而魯國又發(fā)生饑荒,無力抵抗。面對齊國軍隊的來勢洶洶,魯國并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以武力相對,而是派使臣展喜前往,犒賞三軍。展喜那令敵手無言以對的絕妙外交辭令,有理有據(jù),大義凜然,而又委婉動聽,說得齊孝公無話可答,只好帶兵退走。

夏,齊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

【注釋】

①夏:魯僖公二十六年夏季。齊孝公:名昭,齊桓公之子。鄙:邊境。

②公:指魯僖公。展喜:魯國大夫。展禽:魯國大夫,名獲,字禽,謚號惠,又稱柳下惠。

【翻譯】

魯僖公二十六年夏季,齊孝公率兵攻打魯國北部邊境。魯僖公派展喜去犒勞齊國軍隊,讓他先向展禽請教犒賞時的辭令。

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zhí)事?!饼R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腹且约m合諸侯,而謀其不協(xié),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zāi),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饼R侯乃還。

【注釋】

①齊侯:齊孝公,齊桓公之子。竟:同“境”。這里指魯國國境。

②玉趾:表示禮節(jié)的套話,意思是貴足、親勞大駕。趾,泛指腳。

③執(zhí)事:君王身邊辦事的官員,用于對對方的敬稱。

④縣(xuán):通“懸”,懸掛。罄:一種石制打擊樂器,中間是空心。

⑤野無青草:指旱情嚴重。

⑥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旦。大(tài)公:太公,齊國始祖姜尚,又稱姜太公。股肱(gǔ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得力的輔臣,這里是輔佐的意思。

⑦載:盟約也叫載書,簡稱為載。

⑧大師:太師,當為太史,主管盟誓的官員。職:掌管。

⑨彌縫:填滿縫隙。這里的意思是補救。

⑩昭:發(fā)揚光大。舊職:指大公的舊職。

⑪率:遵循?;福褐庚R桓公。

⑫保聚:保城聚眾。

⑬嗣世九年:齊孝公于魯僖公十八年即位,至魯僖公二十六年伐魯,共九年的時間。

【翻譯】

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就出境去跟著齊孝公,對他說:“我們國君聽說您親勞大駕,將要屈尊光臨敝國,特派臣下來犒勞您的侍從們?!饼R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齊孝公說:“百姓家中空空蕩蕩像掛起來的罄,田野里光禿禿地連青草都沒有,你們憑借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借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和齊太公輔佐周王室,在左右協(xié)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還賜給他們盟約,盟約上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殘害!’這個盟約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著。齊桓公因此集合諸侯,商討解決他們的糾紛,彌補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zāi)難,這是為了發(fā)揚光大齊大公的舊職。等到您當上國君,諸侯們都盼望著說:‘他會繼承桓公的功業(yè)!’我們敝國因此不敢保城聚眾,人們會說:‘難道他繼承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丟棄使命、放棄職責(zé)嗎?他怎么對先君交代呢?君王一定不會這樣做的。’人們憑借這一點就不害怕?!庇谑?,齊孝公就領(lǐng)兵回國了。

燭之武退秦師

【題解】

本篇講述了在國家危難之際,燭之武以大義與辭令成功退師的故事,這也是《左傳》行人辭令中的名篇。魯僖公十三年,即公元前630年,秦、晉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毅然獨自一人前往敵國交涉。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他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成功說服秦伯從鄭國退兵。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sup>⑪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注釋】

①晉侯:指晉文公。秦伯:指秦穆公,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②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jīng)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禮遇。以,因為,連詞。

③且貳于楚:并且對楚國有二心。意思是既從屬于晉又從屬于楚。且,并且。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

④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駐扎。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⑤泛(fán)南:汜水的南邊。汜,這里指東汜,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南,與函陵極近。

⑥佚(yì)之狐:鄭國大夫。鄭伯:鄭文公。

⑦若:假如。使:派。見:進見。

⑧辭:推辭。

⑨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⑩猶:尚且。

⑪用:任用。

⑫是:這。過:過錯。

⑬許之:答應(yīng)這件事。許,答應(yīng)。

【翻譯】

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日,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水的南邊。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编嵅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注釋】

①縋(zhuì):把人或東西系在繩子上放下去。

②既:已經(jīng)。

③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這是客氣的說法。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wù)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④越國以鄙(bǐ)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因秦國與鄭國之間隔著晉國,所以燭之武有此一說。越,越過。鄙,邊邑。這里作動詞。

⑤焉用亡鄭以陪鄰: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來。陪:增加。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東道主:鄭在秦東邊,所以說秦可以把鄭作為東遭上的主人。行李:也作“行吏”,指外交使節(jié)。共,通“供”,供給,供應(yīng)。

⑦嘗為晉君賜矣:秦國曾經(jīng)幫助晉國,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jīng)。為,給予。賜,恩惠。許,答應(yīng)。

⑧焦、瑕:晉的兩個地名,都在今河南陜縣附近。朝濟而夕設(shè)版:這是說晉國背約之事。史載,晉惠公得秦幫助回國為君,曾許諾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后來反悔了。濟,渡河。設(shè)版,指筑墻。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⑨厭:通“饜”,滿足。

⑩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

⑪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后,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⑫闕:侵損,削減。

⑬說:同“悅”,歡悅、高興。盟:結(jié)盟。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大夫。戍:守衛(wèi)。還:撤軍回國。

【翻譯】

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秦伯。見到秦伯時,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yīng)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做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率軍回國。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sup>⑦。

【注釋】

①子犯:即狐偃,晉文公舅舅。

②公:指晉文公。微:非。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損害。

④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jié)交,親附。知(zhì):通“智”,明智。

⑤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yīng)遵守得到一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

⑥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⑦去之:離開鄭國。

【翻譯】

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蹇叔哭師

【題解】

本篇記敘了秦國老臣蹇叔在軍隊征討鄭國之前勸阻的一篇哭諫。在秦穆公得到了鄭國“為東道主”的承諾之后,時刻準備東征稱霸。此時文公卒,杞子又送信稱鄭國可得,千載難逢,機會難得。又因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以致犯了一個致命的常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zhàn)的基本前提,使軍隊落入圈套、進退兩難,最后全軍覆沒。文章渲染了一個悲壯的氣氛,情節(jié)懸念緊緊相扣,吸引讀者一探事情的結(jié)局。當勸諫不成,蹇叔的憂傷痛惜、灑淚揮別軍隊,以及穆公的惱怒痛罵、利令智昏,都一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p>

【注釋】

①殯:停喪。曲沃:晉國舊都,在今山西聞喜。

②絳:晉國國都,在今山西省翼城東南。

③柩(jiù):靈柩,裝有尸體的棺材。

④卜偃:掌管卜筮的官員,姓郭,名偃。

⑤大事:指戰(zhàn)爭。古時人們將戰(zhàn)爭和祭祀都看做國家大事。

⑥西師:來自西方的軍隊,指秦軍。過軼:經(jīng)過,越過。

【翻譯】

魯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晉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剛走出國都絳城,棺材里發(fā)出了像牛叫的聲音。卜官郭偃讓大夫們向棺材下拜,并說:“國君要發(fā)布軍事命令,將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們的國境,我們襲擊它,一定會獲得全勝?!?/p>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注釋】

①杞子:秦國大夫。

②掌:掌管。管,鑰匙。

③國:國都。

④訪:詢問,征求意見。蹇(jiǎn)叔:秦國大夫。

⑤遠主:指鄭君。

⑥悖(bèi)心:違逆之心,反感之心。

⑦孟明:秦國將領(lǐng),姓百里,名視,字孟明。秦大夫百里奚之子,這次軍事行動的主帥。西乞:秦國將領(lǐng),姓西乞,名術(shù)。白乙:秦國將領(lǐng),姓白乙,名丙。

⑧中(zhōng)壽,爾墓之木拱矣:這里是在謾罵蹇叔該死。中壽,六十歲左右。拱,兩手合抱為拱。

【翻譯】

秦國大夫杞子報告說:“鄭國讓我掌管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地派兵前來,就能夠占領(lǐng)他們的國都了。”秦穆公向老臣蹇叔征求征伐的意見。蹇叔回答說:“讓軍隊勞苦地去偷襲遠方的國家,這事我從沒聽說有過。如果軍隊辛勞精疲力竭,而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會失敗吧?秦國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chǎn)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勸諫。秦穆公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shù)和白乙丙三位將領(lǐng),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在出征之前,蹇叔哭著對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fā),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壽已滿,等到軍隊回來,你墳上的樹該長到兩手合抱粗了!”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fēng)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注釋】

①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此地為晉國要塞,是秦國軍隊前往鄭國必經(jīng)之地。

②陵:大山。崤山有兩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勢險要。

③夏后皋(gāo):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

④爾骨:你的尸骨。

【翻譯】

蹇叔的兒子也參加了出征的隊伍,他哭著送別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zāi)?,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fēng)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里為你收拾尸骨吧!”秦國軍隊于是向東進發(fā)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