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易水送別

此去經(jīng)年詩阡陌(RMLH) 作者:王偉 著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有才,不然就不會成為“初唐四杰”之一。

有才的人吧,多少都有些執(zhí)拗,少一些趨炎附勢的腦筋。這樣的人,得志的機會其實相對較少,因為一是要遇到明君,還要看伺候不伺候他,如果遇不到明君,幾乎就是死路一條。

當年,武則天不是不賞識他,偏偏駱賓王不愿意伺候她。亙古以來沒有出現(xiàn)過女王統(tǒng)治,但凡有些文化、風骨和修為的人,一定不會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駱賓王就是其中之一。

寫這首詩的時候,應該是駱賓王反武時期。這是一種勇士的氣概。順著這種氣概,可以追溯到荊軻刺秦王,相同的地方——易水,相似的情節(jié)——視死如歸,也就有了這樣一首詩。

在這樣一個英雄的地方,當年的荊軻不是怒發(fā)沖冠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前有古人,后有來者,駱賓王就是取了這個景,感嘆一下自己。荊軻是何等的壯烈,駱賓王就有那樣誓死的決心。效法先賢,明示決心。

據(jù)說,當年武則天本不想殺死駱賓王,是惜才,可是看了這首詩,知道留也留不住,所以才忍痛割愛。當然關于駱賓王的死有眾多說法,我暫且不論。

我感慨的是,為什么有才的人不能形成合力?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每個人的智慧加起來,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但可悲的是,諸多牽絆的因素,不可能實現(xiàn)理想主義,由此讓每一個有才人,傾軋于紛繁復雜的人世間!

毋庸置疑,荊軻和駱賓王的心境是相同的,就是維道不惜命。人一旦被蒙上一塊兒紅布,再聰明的人也是漆黑一片。會寫詩是詩人,會作文是文人,駱賓王的《討武氏檄》寫得再好,只能留下文辭的余香和文人地位,在慷慨之余,是不是和荊軻一樣,多少留下一些遺憾?

有一種說法,贊成所謂的英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的是所謂的信仰。我會很感動,但絕不贊揚?!兑捉?jīng)·系辭》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前我們理解為,貧窮了要造反,這樣才會有希望。其實,古人說,任何事情走到它的盡頭,都需要變,末路窮途,不變就是死路一條。當一個人固守一種陳詞濫調(diào),堅守所謂的信仰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不是過左就是過右。存在的都是有其原因的,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在這個時候,等等怕什么,等或許會物極必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