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虛擬交流陷阱(一)

科學? 作者:東野圭吾 著


虛擬交流陷阱(一)

疑似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罠(1)

每當遇事不決,我往往會求助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論壇。比如眼下我最關心的是滑雪場幾時才有積雪,只要看一眼論壇,就能掌握其他滑雪者應對降雪不足這種情況的法子。這么做看似毫無意義,畢竟結果無非是“大家都束手無策”。不過話說回來,坐在電腦前就能瞬間知道他人的想法,實在了不得。

然而,所謂的論壇可不全是“好不容易買了新的滑雪板,北海道今年卻很少降雪”這樣優(yōu)哉游哉的抱怨,里面同樣充斥著惡意的誹謗,那些討論演藝圈和體育界話題的地方更是重災區(qū)。當事藝人或運動員要是讀到那種帖子,難保不會把肺給氣炸了。發(fā)帖人多為慣犯,換個用戶昵稱后又會在別的論壇如法炮制,他們也被普通網(wǎng)民稱作“網(wǎng)絡噴子”。

雖然如今的我只是一名看客,但也在十年前加入過某部推理電視劇的粉絲論壇,與網(wǎng)友交流劇情和作案手法方面的感想。盡管一開始興趣盎然,但沒過多久我便抽身而退,因為話題逐漸演變成與電視劇風馬牛不相及的激烈爭論。即使身為旁觀者,互相謾罵的場面也讓我不勝其煩。

方便隱藏身份和姓名正是網(wǎng)絡社交的特征。自從互聯(lián)網(wǎng)登上歷史舞臺,大眾對此便頗有微詞,但一籌莫展的我們只能將希望寄托于個人的良知與常識。那么,“良知與常識”又該如何培養(yǎng)呢?

人們都說,互聯(lián)網(wǎng)拓寬了個人與世界交流的渠道。誠然,我們上網(wǎng)獲取信息,也有機會向全世界暢所欲言。然而,線上往來的不過是一些電子數(shù)據(jù),真的能算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嗎?通過這種所謂的交流,“良知與常識”會有成長的土壤嗎?

據(jù)說兩性交友網(wǎng)站的男女比例是九比一,幾乎只剩下男人。這已經(jīng)談不上什么“兩性交友”了,注冊登錄也純屬浪費時間。要不了多久,男性會員便會跑得精光,網(wǎng)站只得雇“托兒”,就像過去“閃電約會”活動(注:一種鼓勵參與者在短時間內(nèi)與大量陌生人見面的聯(lián)誼活動)的主辦方會聘請交際花一樣。因為網(wǎng)友互不照面,他們甚至不需要美貌的交際花,連性別都能造假。

“剛到東京的十九歲大專女生一枚,等型男來約哦,型男大叔也沒關系?!?/p>

真相是,寫出這種帖子的人本身就是大叔。其中有的還不是網(wǎng)站雇來的托兒,隱藏性別只為和女學生套近乎,最后發(fā)現(xiàn)所謂的“女學生”也是男人假扮的,于是惱羞成怒出言威脅,惹上官司。

老實說,我不太能理解那種輕信陌生人的心態(tài)。手機和電腦固然不會撒謊,可是背后的人未必個個誠實可靠——如此簡單的道理,他們?yōu)楹尾幻靼啄兀?/p>

也許有人會說,在交友網(wǎng)站上找到知己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這話不假,但我聽說過一些所謂的網(wǎng)上交友,無一不滋生事端,而相關刑事案件也呈急劇增長的勢頭。竊以為,其主要原因正是當事人欠缺當面交流的訓練。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人際距離”,用來表示個人感受到的私密領域。一旦有人踏足這個空間,我們便會心情緊張。而兩性對這個范圍的標準大相徑庭。男性的人際距離大約是一到兩米,反觀女性,這一空間至多只占數(shù)十厘米。換而言之,只要有人靠近一點,男性就會產(chǎn)生反應,女性則往往渾然不覺。據(jù)說混混們在街上走路時之所以大搖大擺,就是為了讓人敬而遠之。

在聚會中,一旦有異性來到身旁,男性往往會反應過度。他們會覺得,既然對方靠得這么近,就是對自己有意??墒聦嵤?,女性非但沒有那份心思,甚至對近距離接觸的事實渾然不覺。這種人際距離的差異難免造成誤會,男性朋友恐怕都有類似的尷尬經(jīng)歷,我也不例外。不過吃一塹長一智,我們由此慢慢懂得了該與女性保持怎樣的距離。

重點是,只有面對面接觸,我們才能了解異性的這些習慣。通過手機和電腦展開的社交活動則沒有半點人際距離的概念。

我們來看看把握不好人際距離會造成什么結果。

比如,電車上的某個男子見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孩在身旁坐下。雙方自然從未見過面,誤會卻悄然萌芽了。男子覺得,女孩來到他的身邊一定別有用意。不一會兒,女孩打起盹來,順勢靠在他的肩頭。于是,男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胡思亂想,罔顧素昧平生的事實,堅信女孩對他一見鐘情,因為他自己已經(jīng)喜歡上了對方。

隨后,他開始盯梢女孩,化身為跟蹤狂。女孩感覺很冤枉,她只是一不小心靠在了鄰座乘客的肩上,怎么就被對方糾纏上了?

這不是什么聳人聽聞的事,類似的案件數(shù)不勝數(shù)。

只不過是并肩乘車就會招致這種危險,更別提在交友網(wǎng)站上結識后,雙方互通郵件約定線下見面的情況了。見面時男方難免做出越界的舉動,女方又缺乏識別威脅的能力,悲劇可能就此發(fā)生。

面對面交流是人際交往的必修課,可是放眼身邊,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機會早已被剝奪得所剩無幾。

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我們這些成年人。

受篇幅所限,本文留待下期繼續(xù)。

(《Diamond LOOP》二〇〇四年二月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