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在共一城風雨——讀幾位師友的信

好在共一城風雨 作者:胡洪俠 著


好在共一城風雨——讀幾位師友的信

風漸漸地涼了起來,是秋天了。在北京,透出秋天到來消息的,常常是落葉,所謂“一葉知秋”;而在深圳,這個時候花也不謝,葉也不落,只有風會悄悄告訴你季節(jié)已偷換了。南北方的秋天各有千秋,原非一句“秋風秋雨愁煞人”可以概括得了的;南北方的文化各存化境,也不是一句“舉世滔滔、商潮滾滾”可以說得明白。所以,談論深圳文化時,大可不必因深圳沒有幾千年的古跡、幾百年的歷史便說它是“文化沙漠”,正仿佛楓紅霜白是秋天,山青水碧也是秋天。況且,“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這話在南北都是不錯的。

秋風送來的幾封師友的信,算是我們“文化廣場”的小小收獲。上海鄧云鄉(xiāng)先生來信的末尾提到陪深圳的朋友去蘇州組稿一事,說:“同去蘇州,與各位老先生見面,天氣亦好,今日則秋雨綿綿矣!”云鄉(xiāng)先生一向關注深圳文化,尤其為深圳報紙寫稿用力甚劬,連組稿一類費時費力的事也親力親為,忙著去播種,也忙著去收割,雖年逾古稀,竟是一派干勁十足的樣子。先生信中有談深圳文化數(shù)語,謂“深圳經(jīng)濟發(fā)達,人才濟濟,文化事業(yè)到一定時期,自然渴望發(fā)展;且無地域性,能匯聚全國各地精華……定能取得可觀之成績,可預卜也……”先生端坐于水流云在軒,抬頭望窗外秋雨,俯首寫文化情懷,是可圈可點的清朗秋景。先生寫信用自制宣紙信箋,上印兩方淡綠色篆章:一為葫蘆狀的“紅樓”,一為水流云在室名,行文、格式、稱謂一循舊時尺牘例。讀這樣的信,浮躁的心性如沐秋風,頓時清爽許多。

深圳果然如云鄉(xiāng)先生所言,確是聚各地精華,“人才濟濟”。雖然許多人是沖“經(jīng)濟深圳”而來,但一旦“文化深圳”開始建設,氣候、土壤又宜人宜文,他們文化人的“故態(tài)”便會“復萌”。素不相識的深圳《女報》雜志的聶先生前幾天寄來一信一稿,自稱許久不寫稿了,現(xiàn)在“竟動了寫稿的念頭”,“過段時間,我有一個系列文章,關于深圳文化的,你如有興趣,不妨給我家打個電話……”喜形于色,“哈哈”笑兩聲電話馬上打過去,人卻不在,接電話的人說出差去了?!俺霾钊チ?!趕快回來才好?!痹僮x聶先生的稿子,有這樣幾句話:“我們都深愛這座城市,我們都在為這座城市尋找注腳,我們都想為這座城市灌注一點文化的底氣。”真說得精彩。這個“我們”確實隊伍龐大,近一段時間的來信、來電、來稿“不厭其煩”地證明了這一點。深圳絕不缺少關心文化的人,絕不缺少對文化有真知灼見的人,大家都在說,在喊,在寫,在做。如此便有希望。

我也很欣賞深圳大學張文華女士信中的一席話。她說她想為深圳文化的“繁榮”做點小事,為什么呢?她把“原因”說得竟有些秋水般的柔美、秋波般的迷人、秋陽般的溫情:

“好在共一城風雨。”

1995年10月8日《深圳商報》

第三版《文化廣場周刊》第7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