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夫林·沃(1963)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5 作者:美國《巴黎評論》編輯部 編


伊夫林·沃(1963)

◎張沖/譯

下面是一九六二年四月連續(xù)兩天兩次會面的訪談記錄,訪談地點為倫敦的海德公園酒店。

訪談之前,我事先給沃先生去了封信,請他允許我前往采訪,并在信中保證不會帶錄音機過去。我根據他《吉爾伯特·平福德的困境》開頭部分的文字猜想,他特別討厭這種玩意兒。

我們下午三點在酒店大堂見面。沃先生身穿深藍色西裝,外面套著厚厚的大衣,頭戴一頂黑色小禮帽。他除了手里拿著一只小小的、扎得干凈利落的牛皮紙袋,身上沒有其他的累贅之物。我們握了手,他說采訪得在他房間里進行,緊接著那句話竟然是:“你的錄音機在哪里?”

我說我沒帶錄音機。

“你把它給賣啦?”他邊問邊往電梯里走去。我有點不知道該怎么說了。事實上,我曾經有過一臺磁帶錄音機,也的確在三年前去海外生活之前賣了它。可這些事情與采訪似乎無關。電梯慢慢地往上升,沃先生還是不停地追問錄音機的事。我當初買的時候花了多少錢?賣了多少錢?賣給誰了?

“那你能做速記嗎?”我們走出電梯時他問道。

我說我不會。

“那你賣錄音機可真是腦子進水啦,不是嗎?”

他把我讓進了裝飾樸素而舒坦的房間,憑窗望去,海德公園成蔭的綠樹一覽無余。他在房間里走動的時候,壓低聲音說了兩遍:“倫敦生活太可怕!倫敦生活太可怕!”

“我要上床躺著,希望你不介意。”他邊說邊往浴室走去,并從那里給我發(fā)出幾道評論和指令。

“你走過去朝窗外看看。這間酒店是倫敦唯一一家還能看見文明風景的酒店……看見那只牛皮紙袋了嗎?請你打開它。”

我打開了紙袋。

“你看見什么了?”

“一盒雪茄?!?/p>

“你抽煙嗎?”

“抽的。我現在就抽著煙呢?!?/p>

“我覺得在臥室里抽煙有點臟。要不你還是來一支雪茄?”

他再次走進臥室,套上白色的睡衣睡褲,架著一副金屬鑲邊的眼鏡。他拿起一支雪茄點上,然后就上了床。

我在床尾的一張扶手椅上坐下,忙亂地擺弄著攤在膝蓋上的筆記本和鋼筆,以及一支碩大的雪茄。

“你坐那里我聽不見你說話。把那張椅子搬過來吧。”他示意是放在窗邊的那張椅子,于是我一邊和他聊著我們共同的朋友,一邊把我那堆隨身用具重新擺放了一遍。很快他就問道:“問訊[27]什么時候開始?。俊?/p>

我事先的確準備了幾個長長的問題(讀者肯定能從下面的文字中隱隱覺察到這些問題),但我很快就意識到,這些問題并不會如我希望的那樣引出長長的、深思熟慮的回答。與沃先生交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也許就是他對語言的把握:他說起話來,語句一如他書面語言般的優(yōu)雅、精確、周到。他說話從不打頓,也從不給人以辭窮的感覺。他對我提問的回答始終毫不遲疑,款款而來,我每次嘗試著讓他就某一回答作進一步解釋,最后的結果總是聽他把剛才說的那番話換個方式再說一遍。

我知道,下面記錄的這次訪談與《巴黎評論》上大多數訪談筆錄不一樣。首先,這次訪談相當短,其次,它也不是那種“深談”。我個人的感覺是,沃先生與其他許多采訪對象的特點不同,無論以作家還是普通人的身份,沃先生從不進行精致的哲學探討與自我分析。他覺得在公開場合談論自己的生活與藝術不甚妥當,并在一段時間之前接受英國一檔名為《面對面》的電視節(jié)目采訪時,以實際行動完整演示了這樣的觀點,當時,他對來自采訪人的探究性問題一律避而不答,只用簡短、平淡,而且盡可能是單音節(jié)的詞來回復。

不過,我得努力消除伊夫林·沃先生的神秘形象,消除他是一位傲慢逆反的怪人的說法。盡管他對文學市場小心翼翼地避而不入,躲開各種會議頒獎和拋頭露面的機會,他依然熟諳同時代人及年輕人的情況,而且觀點明確。我的采訪一共進行了三小時,他自始至終十分配合,全神貫注,彬彬有禮,只在他覺得我的問題與話題無關或措辭不當時,才會用反語來稍稍表達自己小小的不滿。

——朱利安·杰布,一九六三年

《巴黎評論》:在創(chuàng)作《衰與落》[28]之前您嘗試過寫其他的小說嗎?

伊夫林·沃我七歲時就寫了第一篇虛構作品《賽馬的詛咒》。情節(jié)挺生動的,滿滿的動作。后來嘛,我想想,寫了《即將到來的世界》,按著《海華沙》[29]的節(jié)奏寫的。上學念書的時候我還寫了一篇關于現代校園生活的五千字的小說。那種糟糕的生活讓人無法忍受。

伊夫林·沃《貝澤爾·希爾歸來》的一頁手稿。

《巴黎評論》:您在牛津時寫過小說嗎?

沒有。我倒是給《謝韋爾》[30]寫過一些雜文和類似的東西,也給哈羅德·艾克頓[31]主編的報刊——就是《掃帚》——寫過那樣的東西?!兑廖魉埂肥枪俜降谋究粕铮汉翢o情趣,喧鬧得很,是寫給嗜好啤酒的人和玩橄欖球的人看的。《謝韋爾》略有點無聊。

《巴黎評論》:您寫羅塞蒂[32]傳記就是在那段時間嗎?

沒有。我離開牛津時沒拿學位,是想去做畫家來著。父親替我還清了債,我試圖成為畫家??墒俏乙粺o天賦二無方法,我也不具備道德條件,所以就失敗了。

《巴黎評論》:那后來呢?

我就去預備學校當老師。挺有趣的,我做得非常享受。我在兩所私立學校里教了將近兩年的書,在此期間我開始寫一本關于牛津生活的小說,不過寫得不怎樣。等我因醉酒被第二所學校開除后,再次身無分文地回到父親家中。我去找我的朋友安東尼·鮑威爾[33],當時他在達克沃斯工作,就是那家出版商。我對他說:“我沒飯吃了。”(此話不真:我父親在供養(yǎng)我。)出版社的負責人答應付我五十英鎊的稿酬,讓我寫一本羅塞蒂的生平簡史。我大喜過望,因為五十鎊在那時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我嚓嚓地趕回去,嘩嘩地把書稿趕了出來。結果就是,趕出來的東西無好貨。我再沒讓他們重印過那本書。然后我就寫了《衰與落》。從某種意義上,那故事是以我在學校教書的經歷為基礎寫的,不過我在學??杀刃≌f主人公開心得多。

《巴黎評論》:后來接著就寫《邪惡的肉體》[34]了嗎?

當時我經歷了一段類似婚姻的過程,和此類伴侶一起去歐洲旅行了幾個月。我記錄下了這幾段旅行的經歷,放在一起寫進書里,支付了全部的旅費,但什么都沒有留下。她離開我時我正寫著《邪惡的肉體》。我覺得,那本書寫得不好,結構不像我第一本書那樣安排得井然有序。獨立的情節(jié)場景總是拖得有點長,比如那兩個女人在火車上的交談,那個瘋瘋癲癲的父親的電影,等等。

《巴黎評論》:我覺得大多數讀者會將您的這兩部小說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多數人不會感覺您第二部小說的結構不如第一部緊湊。

(當即接話)的確不如。而且還是一本二手貨。小說中的海關場景大部分都是從弗班克[35]那里抄來的。我就像今天的那些披頭士寫手,把時髦語言大眾化了,書就火了。

《巴黎評論》:您有沒有發(fā)現,您每一本小說的啟發(fā)點或起始點都各不相同?您是否有時候先構思一個人物,有時候先構思事件或情境?比如,您寫《一抔塵土》[36]時,首先想到的是把一對貴族夫婦離婚的后果作為故事中心,還是人物托尼和他的最終命運?

我寫過一個短篇,叫《喜歡狄更斯的人》,情節(jié)和這部小說的結尾部分十分相像。那個短篇寫完大約兩年后,我就對可能造就這么一個人物的情境感起了興趣。這個人物在極度譫妄的心態(tài)中,透露出一些他早前生活的蛛絲馬跡,于是我就追著寫下去了。

《巴黎評論》:在這兩年期間,您是不是反復回想起那個短篇?

倒也不是魂牽夢繞,如果你是那么想的話。只是好奇。你可以在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編的那個故事集里找到最初的短篇。

《巴黎評論》:您這兩部最初的小說寫起來很順手嗎,還是花了……

(搶過話頭)六個星期就完事了。

《巴黎評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