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因緣居存稿 作者:羅宗強 著


前言

近幾十年來,我的研究領(lǐng)域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一是我國古代士人心態(tài)史。這里收入的,主要也是這兩個方面的文章。

我曾寫有《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和《明代文學思想史》,這里收入的《唐代文學思想發(fā)展中的幾個理論問題》和《明代文學思想發(fā)展中的幾個理論問題》,是我在研究文學思想的發(fā)展變化時,對一些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的思考總結(jié)。例如,在唐代文學思想的發(fā)展中,一種文學思潮到另一種文學思潮,變化是緩慢的,兩種文學思潮之間有一個過渡期,而且兩種文學思潮之間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滲透、交錯現(xiàn)象。在研究明代文學思想史時,我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明代文學復(fù)古思潮的性質(zhì)及其在文學發(fā)展中的位置,一是明代文學抒情論的不同性質(zhì),一是明代文學思潮的發(fā)展變化與政局的關(guān)系。這里收入的《朱元璋的文章觀與洪武朝的文學思想導向》,就是文學思潮與政治關(guān)系的典型。在我國古代,皇帝及其重臣的文學觀念,往往深刻地影響著其時的文學思想走向。曹魏如此,唐太宗如此,朱元璋更是如此。選入這類文章,是想說政局、政策、文人心態(tài)與文學觀念變化的關(guān)系,實在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學時的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有關(guān)用語、理論范疇,往往不是理性的嚴格的規(guī)范,而是訴之感性的形象的描述,什么清奇、沖淡、飄逸、纖秾、婉約等等,這些到底指什么,內(nèi)涵和外延都并不清楚。對它們的解讀,往往借助于解讀者的審美經(jīng)驗,借助于解讀者的感悟和聯(lián)想。因此,解讀起來也就人言人殊,莫衷一是。本集中收入的《我國古代詩歌風格論中的一個問題》,就意在解釋我國古代詩論以至古代藝術(shù)論的形象性表述、易于引發(fā)聯(lián)想的特點。《說“氣韻”與“神韻”》,則意在從這兩個范疇,論及古代文論的這類范疇,使用者與解讀者都存在著不確定性。使用者人生經(jīng)驗、審美經(jīng)驗不同,理解不同,使用起來所指也就存在差別,同是一個范疇,使用起來不一定一致。比如,同是使用“古淡”論詩,甲之所謂“古淡”,并非乙所理解的“古淡”。解讀者憑借經(jīng)驗、聯(lián)想,賦予它含義。用者與解者,雙向解讀,都留有開闊空間。

這里收入的一組《〈文心雕龍〉雜考》,也屬于對古代文論術(shù)語的解讀問題。《文心雕龍》向稱難懂。難懂有多種因素,劉勰的思想受著多種思想的影響,解讀起來給判斷留出巨大的空間。有人從儒家思想出發(fā)解讀《文心雕龍》,可以找出許多儒家思想的證據(jù);有人從佛家思想出發(fā),可以找出許多佛家思想的例證;有人從道家思想出發(fā),也可以找出證據(jù)。這些都不是憑空臆說,而是劉勰思想本身就帶有諸家思想的影響,反映到《文心雕龍》上來,諸種思想都有,為不同的解讀者提供論據(jù)。這就造成解讀的困難。如果解讀者不偏執(zhí),自會實事求是地面對書中的諸種因素,而不偏于一隅。除了《文心》全書思想的豐富性給解讀帶來困難之外,《文心》一書之所以解讀困難,還因為它的辭語的難解。那些辭語,除了古代詩文評常用的一些范疇,如“氣”“風骨”“體性”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是劉勰論及作家作品、論及一時文學流變的獨有評語,如論五言詩問題時,說“五言流調(diào),則清麗居宗”;論及章、表這樣的文體應(yīng)如何寫得好時,說“風矩應(yīng)明”、“骨采宜耀”;論及創(chuàng)作過程時,說“入興貴閑”;等等。那么,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學術(shù)界解讀紛紛??梢哉f,從《文心雕龍》的第一篇《原道》的第一句“文之為德也大矣”開始,就解各不同,莫衷一是。我曾經(jīng)對《文心雕龍》的這類辭語做過辨析,不敢說就是正確的解讀,但卻是認真的。這里選入的,只是其中的幾篇。

這里收入了幾篇有關(guān)《莊子》的文章?!肚f子》也是一部不易解讀的書,外雜篇的真?zhèn)吻也徽f,內(nèi)篇義理的深奧、它的無端涯之辭的含蘊,就甚為費解。歷代注《莊》者近千家,從現(xiàn)在能看到的百馀家看,也似乎各說各話。我在讀《莊》的過程中,參閱各家的注,力求理解《莊》之本意,力求做到我注《莊》而非《莊》注我。但是由于我學養(yǎng)淺薄,這一點是否做到了,難說。收入的這幾篇文章,只是說明我讀過《莊子》,一次摸象,留下了一點印象而已。

這里收入了兩篇關(guān)于我國古代文體問題的文章,與近年學界對文體問題研究的重視有關(guān)。一篇是在一次文體問題學術(shù)會議上發(fā)言的整理稿,一篇是關(guān)于文體問題的評論。

數(shù)十年來研究我國古代文學和文學思想,我都盡量做到實事求是,史料沒有的不亂說,盡量追尋歷史的真相。我把它稱為歷史還原。當然要做到完全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是不可能的。當年發(fā)生的事象,史料留下來的不及萬分之一。以此萬分之一的史料,去推知歷史之真相,當然不可能。加之對史料的選擇與解讀,必帶入解讀者之主觀因素,能否客觀看待歷史,也是一個問題。完全還原歷史不可能,用心追求歷史的真相卻是歷史研究者的本分。收在這個集子里的文章,追求的是據(jù)事實而求是。當然,只是追求,是否做到,只有讀者去判斷。有的可能做得好一點;有的可能并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是學養(yǎng)不夠,功力淺薄;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

人生匆匆,能做的事不多。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和士人心態(tài)史,剛剛開始,就已到風燭殘年。黃霖先生讓我編一個集子,只能編出這些膚淺的東西,真辜負黃先生的美意。

2015春于津門旅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