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研究詩歌的方法

讀寫指要 作者:朱光潛


研究詩歌的方法

古希臘文中沒有字相當于“文學”,希臘人眼中只有“詩”,“詩”就等于近代所謂“文學”。配樂歌唱的短章叫做詩,長篇敘事頗類似近代小說的作品,像荷馬所作的,還是叫做詩(“史詩”),在臺上表演的描寫人物行動的戲,也還是叫做詩(劇詩)。亞理斯多德的《詩學》所討論的就是文藝上一般問題。這并不僅是因為在歷史上韻文比散文早起,實在是因為詩是文學的精華,真正文學都必有詩的特質。近代美學家頗有人主張把一切純文學都看成詩,只承認“詩與非詩”的分別,不承認“詩與散文”的分別。我們一般人都依習慣把文學分成若干種類,詩是一種,小說,戲劇,小品文等等又各是一種,于是詩與小說戲劇等等成為平行的東西。近代學問尚專門,有人專研究小說不讀詩,也有人專研究詩不讀小說,研究詩歌自成一種專門的學問。其實小說戲劇的精妙處詩歌都有,詩歌的精妙處戲劇小說卻不盡有;至少是懂得詩歌的人一定能懂得小說戲劇,懂得小說戲劇的人卻不一定能懂得詩歌。所以我認為研究詩歌是研究一般文學的最好的入門訓練,在詩歌里摸索得到門徑,再進一步去研究其他種類文學,就都不難迎刃而解了。

一般人起始讀詩,多抓住幾種選本,如《古詩源》《唐詩三百首》《文選》《唐宋詩醇》《古今詩選》《十八家詩鈔》之類。這是一個簡便的方法。入選的詩大半是人所共賞的好詩,免得讀者自去沙里淘金,可以節(jié)省時力。選本大半只取各時代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讀者可以從此略見詩歌源流,然后由博返約。每一種值得讀的選本都必有一個特殊觀點,代表一種特殊風尚,讀者可以從此尋出一個門徑。這都是選本的好處。但是選本只能當作一座橋梁,不能奉為終生的圭臬。選本既各代表選者的特殊趣味,就不免偏,有時甚至不免陋。讀過幾種選本略窺門徑之后,便須多讀專集。讀了一個詩人的專集,才能徹底了解他的人格,他的各篇詩中的關聯(lián),以及他的藝術的生展和轉變。除了少數(shù)大詩人以外,集中都不免有壞詩。好壞都由比較見出,不讀壞詩就不明瞭好詩之所以好,所以偶讀壞詩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好壞必須由自己真正感覺到,專讀選本容易失去獨立自由評判的精神,只跟著旁人說好說壞,一養(yǎng)成了這種奴隸心習,對于文學就不能有很高尚純正的趣味。每個讀者都應該自己選定一個選本,不管旁人的議論,把自己真心愛好的詩都選進去;而且這選本隔幾年應該覆勘一遍,學力漸深,見解漸正確,嗜好也必漸轉變。如果一個細心而用功的讀者從少至老不斷地下這樣的工夫,到老來把生平各時期的選目拿來比較一看,那就等于他的文藝趣味發(fā)展史。

每個大詩人都前有所承,后有所發(fā)。這便是所謂“源流”。如果只讀某一詩人的作品,不理會他的來蹤去向,就決不能徹底了解他的貢獻。每一國的詩都有一個綿延貫串的生命史,拿各時代的成就合攏來看,是一個完整的有生命的東西,中間有脈絡可尋。后一代繼承前一代的風氣,前后貫串,固不消說,就是后一代反抗前一代的風氣,反抗的根源也是伏在前一代。并且文藝上的反抗大半是部分的,任何一時代的新文學沒有完全脫去傳統(tǒng)的影響而白手起家的。唐人盡管于六朝為革命,宋人盡管于唐人為革命,白話詩盡管于舊詩為革命,唐人仍于六朝取法,宋人仍于唐人取法,依理推,白話詩也許仍須認舊詩做祖宗。所以研究詩和研究他類文藝一樣,我們必須有“歷史的意識”,借明白全體來徹底明白某一部分。我們最好順時代的次序,由古代讀到現(xiàn)代,看出前啟后的道理;再由下溯上,由現(xiàn)代讀到古代,看出后變前的道理。經過這樣順沿和逆溯的工夫,再總觀全局,我們胸中就可建造一部詩史,把其中源流派別承接轉變的關系看得一目了然。每個人對于詩的“歷史的意識”都應該這樣地得到,才切實有用。至于一般文學史或詩史之類著作僅如導游書,未游覽以前可以指點路徑,既游覽以后可以比較印象,至于名勝地方的真正風味必須借親自游覽去領略。

詩是最精煉的情思表現(xiàn)于最精煉的語文,所以比其他種類文學較難了解。有些詩難在情思深微,境界迷離隱約,詞藻艱深,典故冷僻,本事隱晦。但是我們一望而知其難,便知道要費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把它輕易放過;費過一番苦心,總可以有豁然貫通的時候。真正“難”的詩倒是表面看來很平淡無奇而實在有微言妙蘊的,我們略不經意,便滑了過去,猶如佛家所說的身懷珠玉,不知其為寶而去行乞一樣。最大詩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這種平淡無奇,不易令人經意處。比如說,陶淵明比李義山難懂,雖然表面看來適得其反,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我們看詩話或批評文,常看見修養(yǎng)比我們深厚的鑒賞家們指出某一首或某一兩句詩特加贊嘆,不免驚訝:這是我們常讀的詩,向來不覺得它有什么特別,原來竟有人這樣激賞它!稍加玩味,我們會開始發(fā)現(xiàn)它果然佳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的粗心。這是普通的經驗,它證明讀詩必須極細心,也證明我們通常很粗心。讀詩第一件要事是養(yǎng)成細心的習慣,一語不茍,一字不茍,不放過題中應有之意,更不放過言外之意。詩的領域中不許有性情澆薄的人闖入,也不許有粗心人闖入。

詩寓情志于景于事,表達于語文。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眼見印在書上的十六字是語文,楊柳雨雪是景,來往是事,而詩人所寫的對于時序變遷的感慨是情。我們讀詩,第一步須透懂語文,由語文以見景事;第二步須把景事在心中融會成一種完整境界,由此以推見情志。懂語文大非易事,我們須明白字面的意義,和字句間的聲音節(jié)奏。有些詩字面意義,有些艱深,我們入手,不能不虛心像一個小學生,不惜勤翻字典,類書和注釋,或是請教師友,總之,不能囫圇吞棗,容許有一字一句沒有透懂就放過。詩有時有本事,與作者生平或時代背景有關,在本文中或不易見出,也必須盡量地把它理得清清楚楚。這是起碼的工夫。但是詩的語文最重要的成分在聲音節(jié)奏,我們必須反復吟誦,把聲音節(jié)奏抓住。聲音節(jié)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現(xiàn),讀詩如果只懂語文意義而不講求聲音節(jié)奏,對于詩就多少是門外漢。詩不僅要朗誦,而且要熟讀,讀熟了,一首詩就常在心中盤旋,成為自己的精神產業(yè)的一部分,可以在心中生根發(fā)芽,新的領悟會隨新的人生經驗源源而來,總之,它就在心中活著,而且不斷地生長著。

真正的欣賞都必寓有創(chuàng)造,不僅是被動的接受。詩都以有限寓無限,我們須從語文所直示的有限見出語文所暗示的無限。這種“見”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所謂“想象”就是把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加以綜合填補,建立一個整個的境界出來。最重要的是視覺想象,無論讀那一首詩,“心眼”須大明普照,把它的情景事態(tài)看成一個完整境界,如一幕戲或一幅畫。有時單是“看”還不夠,有氣味時須能嗅,有聲音時須能聽,有運動時須能以皮膚筋肉去感觸。比如讀杜工部的《江邊獨步尋花》一首七絕:“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如果在想象中眼睛沒有看見那春天鄉(xiāng)下百花盛開鶯啼蝶舞的狀況,鼻子沒有嗅到花香和江邊春天的新鮮空氣,耳朵沒有聽見鶯啼,皮膚沒有覺得暄風麗日,筋肉沒有體驗到“壓”、“舞”、“流連”、“自在”的風味,而且如果在想象中沒有這一切見聞嗅觸綜合成為恰如杜工部所經歷的境界,我們對于那首詩決不能完全了解。詩主要地由感官透入心靈,如果感官活動不靈敏,接受詩的影響就比較微薄,讀詩時我們也不妨隨時分析,看哪些意象該用哪種感官去了解。

想象就是“設身處地”,我們不但要設身處在詩所寫的地位,如上例黃四娘家的花園,還要設身處在詩人的地位,拿他的身世背景和性情品格套在自己的身上。這樣我們才能于想象中摸索詩人在當時當境所起的情感思想(這就是他要借詩來傳給我們讀者的)。設身處在詩人的地位比較困難,因為他的身世背景或無從詳知,他的性情品格或不易追攀,讀陶淵明的詩,自己就變成陶淵明,談何容易!不過這是程度問題,我們就詩本身去體會,多少可以見出詩人的面目,至少在想象的片時,我們可以具有幾分詩人在寫詩時的風懷。我們開始研究詩,就應當常練習在這方面做工夫。況夔笙在《蕙風詞話》里有一段自道學詞甘苦的話可以取法:

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靈與相浹而俱化,乃真實為吾有而外物不能奪。三十年前以此法為日課,養(yǎng)成不入時之性情,不惶恤也。

這套工夫需要專心致志,所謂“用志不紛,乃凝于神”。詩必如此讀,才可以鉆進里面去;否則浮光掠影,如終在表面上留滯,不能領略好詩,也就決做不出好詩來。

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常作比較也是讀詩的一種極切要的工夫。同一詩人的詩經過細心比較,才可以見出全集各詩的關聯(lián),以及藝術技巧的生展轉變。類似的諸詩人的作品經過細心比較,才可以見出淵源影響,大體相同中的微妙的分別。不同的諸詩人的作品經過細心比較,才可以見出藝術境界的豐富,或淺或深,或剛或柔,或平淡,或高華,或婉約,或豪放,各有勝境,幻化無窮。“坐井觀天”在治任何學問中都很危險,偏就不免蔽,蔽就不免陋。治詩也是如此,第一要求深,第二要求廣。深體會,廣參較,才能養(yǎng)成平正通達的見識和純正典雅的趣味。

談到比較,我們不妨趁便一談西方詩的研究。概括地論中西詩的優(yōu)劣,一如概括地論中西文化的優(yōu)劣一樣,很難得公平允當。中詩有勝過西詩的地方,也有不及西詩的地方,各有勝境,很可以互相印證。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開始愛好中詩,領略中詩的優(yōu)美,是在讀過一些西詩之后。從西詩的研究中,我明白詩的藝術性和藝術技巧,我多少學會一些詩人看人生世界和運用語文的方法。拿這一點知解來返觀中詩,我在從前熟誦過的詩中發(fā)現(xiàn)很多的新的意味。拿從前的詩話或論詩的文章來看,我的見解有與前人暗合的,也偶有未經前人道及的。淺嘗已如此,深入當有較大的收獲。因此我想研究中詩的人最好能從原文讀西詩(詩都不能翻譯)。多讀西詩或許對于中詩有更精確的認識。西詩可以當作一面鏡子,讓中詩照著看看自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