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雨梧桐成絕唱,春風桃李有余哀——回憶浦江清先生

我們的師長 作者:王風,邵永海,楊海崢 編


秋雨梧桐成絕唱,春風桃李有余哀——回憶浦江清先生

白化文

“后進何人知大老!”現(xiàn)在的喜愛文學的青年,知道浦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稍谌氖甏灾两夥懦?,清華園“雙清”的名字是很響亮的。這就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朱佩弦(自清)先生和浦江清先生。兩位的名字中都有一個“清”字。浦先生的名字很雅,當時還有人出了一條上聯(lián):“浦江清游清江浦”,求對下聯(lián),條件極苛:①回文;②偏旁要一致;③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聽說至今也沒有人對出來,成為絕對了。

浦先生(1904-1957)是江蘇松江縣人,青少年時代家境清寒,但勤奮好學,靠本縣的“清寒子弟助學金”,1922-1926年間在南京的東南大學外語系學習并畢業(yè)。在校時得到學貫中西的吳宓先生的賞識,畢業(yè)后推薦到清華研究院的“國學門”,做陳寅恪大師的助教。從此轉(zhuǎn)學中國學問。因工作需要,還在陳先生指導下,自學了梵文、天文學等學術,可說是學貫天人與中西的博學之士。1929年“國學門”撤消,浦先生轉(zhuǎn)入中文系。1952年院系調(diào)整時調(diào)入北大中文系任教,直到逝世。遺著集成《浦江清文錄》,1958、1989年各由人民文學出版一次,第二次出版的本子中附有先生所著“詩詞”。

先母常對我說起一件往事,即,1931年夏季,朱佩弦(自清)先生剛和陳竹隱先生訂婚,在中南海租了幾間房,過精神戀愛生活。陳先生是我外祖母和我母親的朋友,她是成都人,負笈于當時的北平藝術學院,是齊白石、溥西園等先生的弟子,在北平的文藝界相當活躍,有時在真光電影院或清華大學禮堂參加請到歌吟唱演出,那是可古雅的玩意兒,但卻很受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歡迎??墒撬诒逼?jīng)]有娘家,有時住我姥姥家。訂婚時,我們這邊還算大媒和女家的人呢。

二排左三為浦江清、左四朱自清

朱先生訂婚了,就想起自己的好朋友浦先生還沒有女友。于是求我外祖母做媒,將我外祖母的堂妹介紹給浦先生。這位小姐和陳竹隱先生年歲相仿,二十六七歲光景,當時也算是大女了。相親地點在北海漪瀾堂。浦、朱、陳三先生均出席,女方是那位小姐、我外祖母、我母親還帶著我。根據(jù)迷信的媽媽論兒,相親時有一個父母雙全的嬰兒——最好是長子——參加,能促成喜事。我當時一歲多,作為吉祥物的條件齊備,得以與會。可是小姐相面的結(jié)果是,認為浦先生“無壽者相”,此事告吹。浦先生果然享年不永,可是那位小姐40年代中就因子宮癌去世,比浦先生走得還早呢。

那次會見,卻出人意料地決定了我的一生。原來,我正玩家母的鋼筆,浦、朱兩位先生出于禮貌,夸獎了我?guī)拙?,說將來可以往文學方面培養(yǎng)。家母認真起來,后來果真這么辦了,造成我在中學偏科偏得厲害,數(shù)理化一竅不通,外語一鍋粥,非念中文系不可了。

待我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時再見到浦先生,已是1952年。1954年秋季,浦先生給我們開中國文學史第三段,即宋元明清部分,助手是吳小如先生。第一學期由程毅中大學長——就是原任北京中華書局副總編輯,現(xiàn)任中央文史館館員的那位了——和我擔任課代表。浦先生那時身體已經(jīng)很不好,早上起不來。課安排在上午最后兩節(jié)。有時上課鈴響了,老師未到,我們兩個人就到燕東園浦先生府上去,侍候老師穿衣戴帽,常用浦宅的一輛女車前推后擁,把老師載到課堂上來。浦先生是會唱昆曲的,他教元明戲曲,常采用吟唱法,意在熏陶。他老人家很認真,遲到的時間一定要補上。這可苦了大伙兒啦。畢竟我們那時是國家供給制,供飯,十二塊八毛一個月包伙,每天大米白面,四菜一湯,中午經(jīng)常吃小燉肉。八人一桌,若與別的系合桌,去晚了就剩下粉條子啦。再說,大師傅還等著清掃食堂呢。浦先生拖課半小時是常事,有時能達到一小時。眾人大有罷課之勢,課代表夾在其中受苦。第二學期起,我就急流勇退,把這差使交給將要成為我愛人的李鼎暇啦。在下曾有打油一首:“教師樓(按:今為第一教室樓)前日影西,霖鈴一曲尚低迷;唱到明皇聲咽處,回腸蕩氣腹中啼!”現(xiàn)在想來,讓先生講基礎課未必是上策,要因人制宜。

可是浦先生是十分愛學生的,很想把自己的絕學傳授下去。一個深秋的晚上,程大學長和我去見他,他執(zhí)意要送我們出來,說遛遛。途中手指星空,大講起天文來??蓱z我們哪里聽得懂!看到了我們茫茫然的樣子,老師大約失望了,以后不再提起。

徐樞大學長——就是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的那位了——是我班學習語言學的尖子,從二年級開始就發(fā)表相關的小文章。畢業(yè)前呂叔湘、張志公兩位先生分別召見過他,均有羅致于門下之意。可是那一年中等專業(yè)學校大發(fā)展,我們班畢業(yè)分配,有一部分分到那里去了。徐大學長分到電力學校,那里的語文課不是主科,他有點郁郁不得志的樣子。一天,他遇見浦先生,把情況一說,浦先生卻道:“你可以研究電么!”過后徐大學長向我一說,兩人哈哈大笑。細一想,老師有深意存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要抓住“研究”不放就行。因而我此后每到新崗位,一定服從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廢研究,多少干出些名堂來,都是受“研究電”的啟發(fā)??!

程毅中學長分配到西安石油學校教語文。1956年,北大又招研究生。他想考,就近托徐樞學長去問問浦先生。想不到浦先生說,不用考了,由浦先生向系里說,從西安要回來就是了。不久,程兄便“生入玉關”。在那時這樣辦,是要冒風險的。而程大學長和浦先生并無特殊關系。浦先生晚年指導的幾位研究生和助教,如程毅中、傅璇琮和趙齊平,后來各有建樹。老師的獨生女浦漢明那時正在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讀書,默察老師對于她的培養(yǎng)和期待,絕不如對幾位研究生那樣殷切。漢明畢業(yè)后分配去青海,師母也沒有留難。可見先生以學術為公器的襟懷。我常誦陸放翁的名句:“天下英雄唯使君!”

浦先生逝世,時為教研究主任的游澤承(國恩)先生代室內(nèi)的研究生和助教們作了幾副挽聯(lián)。程毅中讀給我聽。我對其中一副的最后兩句印象深刻。但我的感覺是,此聯(lián)風神綿邈,恐非老成人游先生筆墨,而是出于慘綠少年之手,八成還是程兄的手筆。那就是:

秋雨梧桐成絕唱;春風桃李有余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