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

西人西學翻譯與晚清救國良策的探索 作者:盧明玉


第二節(jié) 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

從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時局變化、內憂外患加劇、國人不斷探尋強國之法、西人大力推廣西學的歷史階段。

華人救國之路的探索在此時期開展起來,其聲勢、影響令前期無法與之比肩。由馮桂芬1861年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的“中體西用”說,即“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主張“采西學”“制洋器”,它發(fā)展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林則徐、魏源所倡導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流行于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主持的洋務運動時期。馮桂芬的“中體西用”說看似單純針對中學、西學關系而發(fā),與救國探索聯(lián)系不大,實則是由救國引發(fā)并為救國目的而提出的。馮桂芬認為,中國全部的問題在于自強,“自強而有事,則我有以待之……自強而無事,則我不為禍始……自強之道誠不可須臾緩矣”。歷時35年的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即為華人對強國之路的探索。由于列強侵略與民族振興是晚清歷史的中心議題,貫穿其始終,又由于華人看到中、西方的差距,看到傳統(tǒng)思想、中學無法救中國,唯有求諸西學、西方文化,所以晚清以降就中、西學關系提出的觀點、態(tài)度和應對多數離不開救國強國的目的,都指向救亡圖存的初衷。從事翻譯的洋務機構——同文館和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的建立即是其產物。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籌組了翻譯館,報請總理衙門批準,館內教習和學員,凡譯書有成就者,可獲獎勵。任席淦、汪鳳藻為撰修官,負責譯稿的校改潤色。同文館師生所譯之書,據說有200余種。后在同文館的基礎上又成立了廣方言館,學生除修翻譯課程外,還與外文教習合作譯書。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是1867年由丁日昌在江南制造總局內附設而成,其中傳教士主口譯,有傅蘭雅、林樂知、金楷理、偉烈亞力等人,華人筆述者有華蘅芳、徐壽、趙元益、江蘅、徐建寅、李鳳苞等人。西學譯介的范疇已比前期深廣,包括象緯、輿圖、格致、器節(jié)、兵法、醫(yī)術等。制造局翻譯館的譯書活動,集中在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據1909年該館出版的《江南制造局譯書提要》記錄,共出書160種,以自然科學和兵工技術的譯介為主,對社會科學的譯介只占總譯書數的五分之一。自強運動與西書譯介的結合是歷史的必然,說明了甲午戰(zhàn)爭前華人對西學救國的探索,其譯介側重與救國策略的結合,以及華人、西士之間的互動關系。

面對華人日益增強的憂患意識和直接傳教效果甚微的挫敗,以及部分傳教士前期嘗試間接傳教的可觀收效,新教傳教士開始重視西學譯介,由前期的附以西學變?yōu)閷R晕鲗W,很多信仰世俗救世的新教徒,開始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各種西學譯介活動中,如傅蘭雅曾描述林樂知一天的生活:林氏當時工作,極度緊張,晝夜不息,無間風雨,每日上午在廣方言館授課,午后赴制造局譯書,夜間編輯《萬國公報》,禮拜日,則盡日說教及處理教會事務,同事十年,從未見其有片刻閑暇,雖嘗勸其稍稍節(jié)勞,以維健康,而彼竟謂體內無一“懶骨”。對于部分新教傳教士而言,西學譯介不再是謀生和傳教之下的權宜之計,而是其主業(yè)的一部分,這也得到了母會的支持。1860—1890年,傳教士在中國發(fā)行的期刊有76種,其中,宗教性質的有40種,“世俗”性質的有36種。益智書會是由傅蘭雅1877年組辦的,譯介的教科書多被清政府1902年頒行新學制時所采用,其中的《格致須知》與《格物圖說》的規(guī)模和影響最大。此外,狄考文創(chuàng)立的文會館,基督教徒在上海組織的中國教育會、美華書館、科學儀器館、匯文書院等都是傳教士此時期創(chuàng)辦的譯書機構,但更重要的是廣學會。廣學會第九屆年會中記錄:“譯印各種書籍共85種之多,治世之書居其半,載道之書亦居其半?!笔粚媚陼杏涗洠骸皬V學會于十年來譯著《自西徂東》《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zhàn)紀本末》《格物探源》《時事新論》《列國興盛記》及《萬國公報》諸書。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既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內,幾于四海風行?!睆V學會出版的譯著包括宗教、哲理、法律、政治、教育、實業(yè)、天文、地理、博物、理化等各個方面,其機關報《萬國公報》的報刊性質也由宗教轉為世俗。此時的西學譯介雖然從原來的軍事、技藝層面擴大到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但仍然以堅船利炮、聲光化電為主要內容,例如,應用科學,如工藝、礦務、船政占全部西學譯書的40%左右,自然科學占30%左右,而人文社會科學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新教傳教士的西學翻譯促進了改良人士向西學強國方向的認識轉變,如同治五年(1866),朝廷就赫德的《局外旁觀論》、威妥瑪的《新議論略》來征求各地大員意見時,包括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大臣在內的諸多地方督撫當時對于電線、鐵路、機器挖煤等持反對態(tài)度,而在隨后的洋務運動中,他們則轉變?yōu)樯鲜鲅髣盏某珜д吆突I辦者。這之間的轉變不無西學翻譯中救國之策的譯介對華人,尤其是對清政府開明官吏產生的影響。李提摩太譯介了各國變法圖強的歷史——《泰西新史攬要》,他本人也常被邀至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的府邸,探討興辦洋務,甚至出現(xiàn)被兩位官員同時邀請的情形。傳教士們通過西學譯介與洋務派、總理衙門、駐外公使,以及地方官吏建立了聯(lián)系。以西學取悅社會上層人士、以救國方案迎合華人需求,是傳教士用以達到影響中國、輸入西方文化、進而使中國皈依基督教的自上而下傳教策略的有效途徑。就是在這樣的晚清歷史變局中,強國探索將新教士與華人,尤其是士大夫階層聯(lián)系了起來,聯(lián)系的載體就是西學翻譯。

概括來講,華人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救國心態(tài)經歷了由緩到急,對國難認識由迷夢初醒到憂患迫切的過程,由求助于古學、中學到西學救國,由聚焦西學中的軍事知識到科技實業(yè)知識,這其中的轉變受時局變化、西人引介等的影響。而同時,這種心態(tài)的轉變促進了華人救國探索的指導思想、認識和行為的轉變:中、西學關系的指導思想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到“體用之分”“道器之辨”;由抵制西學到接受西學;由旁觀西人的西學活動,到參與其中,悉心模仿。這種西學救國心態(tài)和行為的歷史變遷,在整個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中,是有益的,是推進中國發(fā)展的積極力量,盡管它受各方因素和自身局限的限制沒有達到救中國的目的,但其歷史進步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以王韜的報館經歷為例,他從參加西人的墨海書館開始,先后參加或協(xié)助編撰的刊物有《六合叢談》《遐邇貫珍》《近事編錄》《香港華字日報》,在西教士創(chuàng)辦的報館里積累了豐富的辦報經驗,為他1874年2月4日創(chuàng)辦華人報紙《循環(huán)日報》做準備。

另外,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新教傳教士的傳教心態(tài)、西學譯介心態(tài)及其行為也發(fā)生了轉變。由直接傳教到直接、間接傳教并舉;由傳教對象為下層貧民轉向社會上層人士;由軍事科技為主到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為主;由不關世俗到受聘于清政府、參與政事。這種由直接傳教到間接西學傳教(以西學促傳教)的轉變亦是受時局、時人,尤其是士大夫官紳階層的西學救國需求及間接傳教策略、海外傳教運動等諸多因素影響。而新教傳教士的西學譯介,是對晚清形勢、華人救國探索的適應,是晚清政府強國探索的組成部分,加快了華人學習西方的步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觀念和做法,配合了華人救國探索的進行,盡管其主觀動機和意圖總是與傳教分不開,盡管沒有達到使中國皈依基督教的初衷,沒有成就中國救國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其變法改革設想,但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救國探索的一部分,其積極的作用,引領示范的功能,與華人合作、互動的歷史角色都是不可磨滅的。自由派新教士活躍其中的廣學會的西學譯介,尤其是外國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中文報刊中歷時最長、發(f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綜合性報刊《萬國公報》,是其歷史的記錄和佐證。

  1.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2.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335-345.

  3. 姚崧齡。影響我國維新的幾個外國人[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65.

  4. 李提摩太。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M].李憲堂,侯林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