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通鑒》序言

書評書序 作者:戴逸


《清通鑒》序言[*]

歷史是已經(jīng)消逝了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的匯集。各個階級、各個群體、各個人物在歷史舞臺上進行活動,扮演種種不同的角色,或則偉大,或則渺小,或則光彩,或則丑陋,給后世的人們造成繼續(xù)生存和發(fā)展的新環(huán)境。由此世代延續(xù),流淌而成漫長、曲折的歷史長河。人們總是要回顧這條長河的源頭,現(xiàn)實包孕在過去之中,是從過去發(fā)展而來,要正確地認識現(xiàn)實,必須追溯源頭,了解過去。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在漫長的歲月中披荊斬棘,拼搏奮斗,歷盡艱險,才取得進步,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新天地?歷史向我們詳盡地訴說這一切,訴說先輩們的苦難和憂慮、探索和努力、成就和挫折、經(jīng)驗和教訓。

因此,歷史是一部生活的教科書,人們總是從先輩的經(jīng)歷中學會如何面對今天的問題,去開辟未來的道路。一個國家和民族,為了更好地前進就必須經(jīng)常溫習歷史,回顧過去。當然,歷史的條件、場景迅速在變換,不可能出現(xiàn)一模一樣的人和事,因此,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不能一成不變地生搬硬套。但滾滾流淌的歷史長河中又會不時地出現(xiàn)許多相似之點,某些歷史場景在不同的條件下會一再重復出現(xiàn),因此,治理邦國、整飭吏治、建立制度、制定政策、進行戰(zhàn)爭、運用戰(zhàn)略、保護良善、懲治邪惡、發(fā)展生產(chǎn)、整頓社會又有著普遍的規(guī)律和共通的法則。人們從學習和研究歷史中了解并熟知這些規(guī)律、法則,并加以運用,推動著歷史的前進。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光輝傳統(tǒng)的國家,歷代中國人勤于修史,善于學史。宋朝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開創(chuàng)了通鑒體歷史著作。宋神宗御制序言中稱:“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guī)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荒墜顛危,可見前車之失;亂賊奸宄,厥有履霜之漸?!对姟吩疲荷惕b不遠,在夏后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鑒》。”封建社會中人們研究和撰寫歷史的目的和今天不完全一樣,但以史觀政、以史褒貶、以史為鑒、以史育人則是一樣的。

繼司馬光之后,清代畢沅撰寫《續(xù)資治通鑒》、夏燮撰《明通鑒》,使通鑒體史書一脈相承地傳續(xù)下來,豐富了史學著作的園地。有清一代三個世紀的歷史,史料浩如煙海,內(nèi)容尤為重要,但大規(guī)模的整理撰述工作尚待進行,迄今還沒有一本較詳盡的通鑒體史書。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在山西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決定撰寫《清通鑒》,網(wǎng)羅三百年史跡,詳其史實,著其人物,明其典章制度,考其記載同異,述一代之盛衰,究世事之治亂,示過往之教訓,揭歷史之規(guī)律。清朝滅亡至今尚不到一百年,距今天極為切近,與現(xiàn)實緊密銜接。清代歷史十分重要,在其后期,中國受外國的侵略,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出現(xiàn)了微弱的近代工業(yè)和商業(yè),初步建立了近代軍隊和近代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制度。盡管步履蹣跚,但古老的中國在緩慢地前進,經(jīng)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走上革命道路,推翻了舊社會,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歷史形成了20世紀的舊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jīng)濟落后,國家受欺,人民貧窮,文盲充斥,生產(chǎn)力水平和文化教育遠遠落后于發(fā)達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必定會碰到更大的困難,要付出更艱巨的努力和更漫長的時間。只有認清和把握歷史形成的中國國情,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政策,才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鼓舞勇氣,明辨方向,堅定我們前進的決心和信心。

本書編纂時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歷史事實無限豐富,且十分叢雜。我們從繁復紛紜的歷史資料中選取較重要者,編次排比,略其枝葉,顯其本質(zhì),辨其同異,正其訛誤。我們致力于敘述史事的過程、原委,我們的歷史觀點和態(tài)度即寓于史事的陳述中,事實正確而清晰,是非曲直,已在其中。通鑒屬編年體史書,以時為經(jīng),以事為緯,按年月編排,唯重大史事適當?shù)丶?,或回溯,或延伸,追蹤其來龍去脈,使首尾完整,一目了然。文字則使用淺顯文言,以收文損事增、明晰易懂之效果。重要人物撰有小傳,大多系于其逝世年月之下。

我們力求使本書吸收近年來清史研究之主要研究成果,反映三百年清朝歷史的真實面貌,給讀者以較豐富、較切實之清史知識。但由于水平所限,編纂的時間倉促,必定有許多不足與訛誤之處,期望讀者和專家們不吝教正。


注釋

[*]原載戴逸、李文海主編:《清通鑒》,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