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中國鄉(xiāng)土建筑叢書:巖下老街 作者:趙巍 著


前言

我們無力回天,但我們決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搶救性地做些鄉(xiāng)土建筑的研究工作。

——陳志華

陳老師的這句話,說得很是傷感。我似乎聽到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萬般無奈和苦衷。但同時,他也堅定并且氣宇軒昂地宣布了“我們”的決心!

我有幸在將要走出大學校門的最后一個學期,成為“我們”中的一員,跟著陳老師、樓老師和李老師參與了兩個村落的研究工作。那時鄉(xiāng)土組的條件很艱苦,但是我和我的七個同學都覺得自己很幸運,工作也自然也很認真。在美國游蕩了七年之后,我再次加入了“我們”的隊伍。當我再次走進那間門上貼著猙獰門神的小屋時,我被告知過兩天要“上方巖……”。

去方巖前,陳志華老師講,“方巖有一條街、一座廟和一個書院”。

這條“街”指的就是位于方巖山腳下的巖下老街。老街形成于十九世紀中葉,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頗具規(guī)模,到二十世紀中葉則是發(fā)展的巔峰時期。那時,街的兩邊排滿了做香燭、食品、百貨和旅店生意的店面。來來往往的香客把這條三里多長,寬度不過兩三米的商業(yè)街擠得水泄不通。

這“廟”就是坐落在方巖山頂上的胡公廟,和胡公廟并肩而立的還有一個千年古剎廣慈寺。胡公是北宋時期的一個地方官,姓胡名則,據(jù)說他和盡人皆知的包公還是“同事”。他去世以后,搖身一變成為一方神。縱然“胡公大帝”現(xiàn)在名聲在外、一年四季香火鼎盛,但其實胡公廟原是廣慈寺的一部分,所以這“廟”,更貼切地說應該是廣慈寺。

拔地而起的方巖山

巖下老街

這“書院”說的是五峰書院,它位于方巖山北邊不到一里處,美名曰“壽山坑”的一個小山坳里。老街上的人都會自豪地講,“五峰書院是大文人朱熹和永康狀元陳亮講學的地方”。朱熹、陳亮講學雖然不假,但是那時壽山坑里只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寺院,叫“壽山寺”,五峰書院則是創(chuàng)建于朱熹、陳亮過世幾百年后的明朝。

追究這一條街、一座廟和一個書院形成和存在的最簡單和最根本的原因,陳老師一言蔽之,“就是以方巖山為中心的這片丹巖丘陵!”

胡公祠

五峰書院

以方巖山為中心的丹巖丘陵

方巖境內有一片海拔多在三百多米以上的山丘,山體由土紅色的砂礫巖組成,四壁峭立并且通常有水平方向的凹槽和洞穴,屬于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借此引用郁達夫先生的妙筆來欣賞這片丹巖丘陵的壯美:

方巖附近的山,都是絕壁陡起,高二三百丈,面積周圍三五里至六七里不等。而峰頂與峰腳,面積無大差異,形狀或方或圓,絕似碩大的撐天圓柱。峰巖頂上,又都是平地,林木叢叢,蔟生如發(fā)。峰的腰際,只是一層一層的沙石巖壁,可望而不可登。間有瀑布奔流,奇樹突現(xiàn),自朝至暮,因日光風雨之移易,形狀景象,也千變萬化,捉摸不定。山之偉觀,到此大約是可以說得已臻極頂了吧?

從前看中國畫里的奇巖絕壁,皴法皺疊,蒼勁雄偉到不可思議的地步,現(xiàn)在到了方巖,向各山略一舉目,才知道南宗北派的畫山點石,都還有未到之處……

每當朝陽升起的時候,方巖山朝東的這面,也是面向老街的這一側,便會通體映襯在暖紅色的陽光下,這使原本已經是紅色的山體變得更加火紅耀眼。粗糙的山體又會把漫反射過來的陽光鋪灑在老街上,喚醒在這里世代居住和經商的程氏后人。壽山坑里四面都是這種赤紅的砂礫巖,隨著日出到日落、酷暑到寒冬,山體色彩不僅會有冷暖色調的不同,而且還會附上光影的變化,更顯生動。

據(jù)說峨眉山金頂上,經常會有信佛的人,在看到“佛光”的那一剎那,縱身跳崖,投身佛祖的懷抱。不難猜測,一定也曾有許多出家人從老街上化緣經過,不知當他們看到這紅彤彤的山體時作何感想。至少有一位僧人,他跑到壽山坑里,利用丹巖下的山洞支木為寺;幾百年后又有一個僧人,他決定上方巖修廟!所以說,沒有這片丹巖丘陵,就沒有日后這一座廟和一個書院。

江浙地區(qū),山清水秀,有廟、又有書院的地方舉不勝舉,但是能形成像巖下老街這種規(guī)模的商業(yè)街就寥寥無幾了。它們之間的關系簡單地說就是,陳亮講學及五峰書院的存在給巖下老街的發(fā)展奠定了文化的基礎,而廣慈寺和胡公廟旺盛的香火則是巖下老街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力。雖然這并沒有錯,但卻忽視了一個奧妙所在,“廟”和“書院”的建筑,及它們每年舉行的儀式性活動,都是在當?shù)赝鍤v代子孫的鼎立扶植之下,才能歷經百年不衰。換句話說,即使朱熹、陳亮名氣再大,如果沒有日后應、程、盧三姓出資,壽山坑也會隨著朱熹的離去和陳亮的去世而就此沉默下去;即使胡則做了一輩子清官,被無數(shù)百姓愛戴,如果沒有胡則后人以及廣慈寺日后對他的大力推捧,他也不可能在歷經幾朝幾代之后仍舊享受人間香火。更重要的還是在這近千年間,“廟”和“書院”相互依賴、并相互制約的關系。那個時代的學者們在講學的同時,都愿意順便云游附近的名山大川,所到之處興致大發(fā),于是詠詩兩首,日后朋友間相互傳抄。由此一來,到五峰書院研習的各地文人和士紳,也會不經意地加入虔誠香客們的隊伍中來,把廣慈寺和胡公大帝的名聲越傳越遠。更不用說,百姓們堅信之所以“胡公簽”靈而又靈,準而又準,就是因為它的作者是那些在五峰書院研習的學者們。當前來廣慈寺的香客越來越多,胡公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廣;當崇拜者不僅只有目不識丁的平頭百姓,還有滿身綾羅綢緞的文人士紳;當從原本簡單的祭祀活動發(fā)展到一個長達數(shù)月,以祭祖、敬神、娛神和自娛自樂為目的的“香會”時候;這條以經營香燭、食品、百貨和旅店生意的商業(yè)街便應運而生了。所以說,沒有這片丹巖丘陵,就更沒有巖下這條街。

這一條街、一座廟和一個書院在這近千年內相互依賴、促進并制約的發(fā)展過程,不僅是這期間眾多大大小小歷史事件直接或間接的映射,更涵蓋了中國的歷史、宗教、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問題。這其中既包括全國性的改革運動,也包括一個書生的金榜題名;既有大宋皇帝的隆恩圣旨,也有田野農夫的夸夸其談。這些不同的聲音,糅合在一起,便譜寫了這里獨特的鄉(xiāng)土文化和鄉(xiāng)土韻味。而這里的建筑,毫無疑問,既是鄉(xiāng)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它的載體和舞臺。

  1. 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諸葛村[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
  2. 巖下老街原本只是一條位于方巖山下的小路,沿路有橙麓和巖下兩個自然村落。因特殊原因,巖下村在1961年被分成巖上大隊和巖下大隊,后改為巖上村和巖下村兩個行政村落。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書沿襲傳統(tǒng),把巖下村和巖上村統(tǒng)稱為巖下村。
  3. http://www.eywedu.com/yudafu/yj04.htm。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