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故事

浮生六記 作者:(清)沈復


上篇:故事

我們的故事,從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開始。

這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故事的主角沈復,誕生在蘇州一個小康的讀書人家。

他的父親名為稼夫,是一名高級幕僚,母親娘家姓陳,他至少還有兩個姐妹,以及一個弟弟,弟弟名叫啟堂。

沈復有一個伯父早夭,沒有留下后代,因此他自幼被過繼給這位伯父,每年好為他掃墓祭拜?!@種過繼應該只是形式上的,但也埋下了日后沈氏兄弟間生出罅隙的隱患。

沈復年幼時,曾與金沙于家的姑娘定親,但這位小姑娘八歲就夭折了。之后與他訂婚的是他舅舅陳心馀先生的女兒,他的表姐陳蕓——也就是故事的女主角“蕓”。

陳舅舅很早去世,留下一兒一女,舅母姓金,性格軟弱,因此蕓年幼時過得頗為艱苦。

沈復自幼與蕓青梅竹馬,年紀稍長,他就對美麗聰慧的表姐萌生愛慕之情,主動向母親提出要娶蕓為妻,沈母便做主讓他們訂婚了。

沈復十八歲那年,與蕓成親,兩人感情很好,度過了一段神仙眷屬的快樂時光。

之后的十幾年間,沈復經(jīng)常隨侍在父親身邊,后來因故放棄學業(yè),轉(zhuǎn)而學做幕僚。但他的幕僚生涯似乎并不成功,而他也并不喜歡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一度轉(zhuǎn)向經(jīng)商,可也并沒有什么很大的收獲,最后還是回到了他并不喜歡的幕僚工作中。

沈復生性豁達快樂,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結(jié)交了眾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歷了許多山水名勝。他似乎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總是有辦法過得津津有味。

更為難得的是,蕓和他是一樣的人,安于簡單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兩人情深意篤、夫唱婦隨,蕓的溫柔體貼和蘭心蕙質(zhì),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趣味和風情。

盡管其間經(jīng)歷了幾次家庭風波,兩人甚至一度被從家中趕出來,但那仍然是一段算得上逍遙愜意的好時光,如他自己所說“煙火神仙生涯”。

婚后七年,他們的女兒出生,取名青君;之后兩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逢森。一家四口,雖然并不富裕,倒也過得安閑快樂。只是蕓因為弟弟離家下落不明,母親去世,憂傷病倒,病情時好時壞,為這美滿的生活投下了淡淡的陰影。

到了沈復三十八歲的時候,變故陡生,因為種種誤會和不順,他和蕓再次被父親逐出家門,只得投奔蕓幼年時相交的一個好姐妹。

此次變故倉促,他們匆忙間為青君訂下婚約,并請親家把青君接走;又讓兒子投靠一位朋友,學習經(jīng)商。但一家人就此骨肉分離,再也沒有團聚過。

此時蕓的身體已經(jīng)很差了,雖然在姐妹家調(diào)養(yǎng)后略有起色,但隨后又經(jīng)歷了一些挫折變故,終于在四十一歲那年,她病逝于揚州。

這應該是沈復一生中最艱難低落的時候,愛妻病逝、骨肉離散、流落他鄉(xiāng),一貧如洗。他甚至沒有能力將蕓送回家鄉(xiāng)安葬,只能暫時將她葬在異鄉(xiāng)。

第二年,沈復的父親沈稼夫去世,沈復回家奔喪,又與弟弟產(chǎn)生糾紛,心灰意冷之下,他幾乎要棄世出家,幸而得到朋友的扶持鼓勵,這才漸漸振作起來,又投奔一位童年好友,做了他的幕僚。之后,他跟隨好友離開家鄉(xiāng),在四川、山東等地奔波,最終來到北京。

在此期間,他的兒子逢森也因病夭折。

經(jīng)歷了種種悲歡離合,滄桑起伏,回憶往事,在他四十六歲那年,沈復開始寫一本書。

這是一本小小的書,我們無從知曉他是否寫完了,因為流傳下來的并不完整。

我們同樣不知道沈復四十六歲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也不知道他是在何時何地,如何離開了這個世界。

事實上,除了朋友文集中偶爾提及的只字片語,他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全部痕跡,只有這一本小書。

就是這一本小書,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也并不為世人所知,一如沈復這個人。

到了光緒三年(1877年),一位名叫楊引傳的文人,在蘇州的一個小書攤上,偶然買到了這本書的手稿,但已經(jīng)是殘缺不全的。

讀過之后,他深為所動,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們,大家也都覺得非常動人。于是他們將之印刷出版。這時,距離沈復提筆寫下它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了七十多年。

這位楊引傳,本人并不很出名,但他有個非常出名的妹夫,叫作王韜。

沒錯,就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論家,曾創(chuàng)辦了《循環(huán)日報》的那個王韜。

王韜讀到這本書,也極為贊賞,并為此書作序。從此之后,這本書漸漸為人所知,傾倒了一批頗有影響的讀者,其中最出名的有俞平伯先生和林語堂先生。

俞平伯,近代著名學者、散文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白話詩的先驅(qū)”,而他最為人所知的學術成就,是對《紅樓夢》的研究與考據(jù)。

據(jù)他回憶,他年少時在蘇州曾讀過沈復的這本書,當時就覺得很是可愛動人。但時間流逝,他漸漸忘記,連書名也不復記憶。后來在上海,經(jīng)顧頡剛(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先生的推薦,他再次看到這本書,驚喜之余,給予這本書極高的評價,稱它具有“眩人的力”,認為它有“傳播得更久更遠的價值”,并親自點校,將之重新印刷出版,又為它編寫了一份年表。

林語堂,近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教育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可以說是第一位將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之博大精深、優(yōu)美豐富介紹給世界的人。

他讀到此書時,所受的感動又不一樣,深深地為女主角所打動,認為蕓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并用自己優(yōu)美的譯筆,將這份美好、可愛與感動傳遞出去。1935年,林語堂先生將此書翻譯為英文,先是在英文期刊上連載,又于1939年結(jié)集出版,更在1942年由紐約現(xiàn)代書局出版,從此,這本書,以及書中的故事,在更廣的范圍內(nèi)獲得了更持久的影響力與生命力。

直至今日。

這本書,就是《浮生六記》。

到今天,距離沈復動筆寫作的時候,已經(jīng)過去了兩百五十多年了。

兩百多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讓世界變得面目全非。

但與此同時,有些東西又是不會被時間改變的,尤其是人,即使隔著兩百多年,只要你愿意,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所感受的一切,懂得他們的生活、選擇和心情。

正如一位考古學者曾經(jīng)說過:一千年前的人,你們以為他們?yōu)槭裁炊?,又為什么而笑呢?——那個理由,和今天的你是一樣的。

在我們閱讀和講述那些老故事的時候,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不管隔著多么久遠的時光,一千年還是兩百年,故事里的人,和今天的我們,是一樣的。

現(xiàn)在,就請你和我一起,走進這本書,走進兩百五十多年前那個人的生命之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