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國文教學法商榷

冰繭庵隨筆 作者:繆鉞


繆鉞先生晚年工作照

繆鉞先生臨趙孟頫、文徵明行草書合卷

中學國文教學法商榷

民國二十九年三月,余為浙江大學教育系諸生講中學國文教學法,針切時弊,粗陳己見。適師范學院《院刊》征文,遷播初定,撰述未遑,爰取講稿,略加董理,以供補白之用。中學國文,荒蕪日甚,如何改進,實為要圖。海內(nèi)賢達,諒多究心,一得之愚,以質(zhì)群彥。

近十余年來,吾國中學之英文、算學、理化等科皆較前進步,惟國文則有江河日下之勢,此已為無可諱言之事實。雖有少數(shù)人士別具見解,謂今日中學生國文程度勝于昔時,吾人實未敢茍同。夫測驗中學生國文程度之優(yōu)劣,不外國學常識與作文能力兩端。試觀近年之高中卒業(yè)生,除極少數(shù)優(yōu)秀者外,語常識,則有不知許、鄭為何人,《史》《漢》為何書者矣。甚至有謂孟子生于漢時,段氏《說文解字注》乃段祺瑞所作者矣。語作文,則意緒蕪雜,詞句冗長,別字破體,連篇累牘。每年各大學招考新生時,凡閱國文試卷者,鮮不興黃茅白葦之嘆。中學生國文根基既如此淺薄,入大學后各分科系,自非專攻文學,或性好文事,難以期其更有大進。是則吾國通常學子,對于本國文化之了解,及文字之運用,將淺拙可憐,長此終古,豈不可悲。然則中學國文教學應如何改進?中學生國文程度應如何提高?固今日教育上極嚴重之問題,不可不深(1)詳論,早謀善策,以期實行者矣。

欲論中學國文教學法之如何改進,須先知中學國文之目標為何?及近年來中學國文程度日降之原因何在?補偏救弊,以求合于理想中之標準,然后教學方法可得而言。

中學國文課程標準,教育部曾經(jīng)頒定。初中國文目標有四:(一)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養(yǎng)其民族精神。(二)養(yǎng)成用語體文及語言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三)養(yǎng)成了解平易文言文之能力。(四)養(yǎng)成閱讀書籍之習慣,與欣賞文藝之興趣。高中國文目標亦有四:(一)使學生能應用本國語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之文化,以期達到民族振興之目標。(二)除繼續(xù)使學生能自由運用語體文外,并養(yǎng)成其用文言文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三)培養(yǎng)學生讀解古書欣賞文學名著之能力。(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新語(2)新文學之能力。綜觀部定中學國文目標,均極精當。中學國文教學,茍能與此合符,亦可無遺憾。然征之實際,相去甚遠。吾嘗推原其故,犖犖大者,厥有三端:

(一)教材之不當 教材之適宜與否,于教學效率,關系至巨。教材不宜,雖善教者亦鮮能為力。吾國各中學教授國文,有自選教材者,有采用課本者。自選教材者,殆占少數(shù)(自會考改制施行后,各中學教國文多用課本),故置不論。至于各書局出版之中學國文教科書,則殊鮮善本。綜其通弊,大抵初中課本則文言、語體分配之比例未能適合,所選語體文不免蕪雜,間選翻譯作品,有詞句過于歐化者,致學生作文,受其惡影響。所選文言文往往取自先秦古籍,與語體文程度懸殊過甚,失循序漸進之意。且易使學生感覺文言文高不可攀,阻其研習之心。高中課本則往往選學術(shù)文過多,分量過重,學生于學術(shù)思想雖能略知,而于作文技術(shù)裨益殊鮮。夫中學國文之教學,徒恃課內(nèi)講授,已嫌不足,若并此課內(nèi)講授之教材而猶不適當,則其收效亦僅矣。

(二)督責之不嚴 國文、英文、算學,雖同為中學三主要科目,然英、算兩科教者督責甚嚴,學者亦不敢稍懈,惟國文則在若存若亡之間,中學生無不備英文字典,檢查生字,而備中文字典查生字者寥寥也。中學生下課后,無不演算題,讀英文,而誦國文者寥寥也。算題之演試、英文之默書,教者視為要務,學者弗敢或違,而國文之課其背誦者,則如空谷足音,間或有之,人將譏其迂闊矣。期考、年考之時,英文、算學之不及格者,比比皆是,而國文之不及格者則如鳳毛麟角,間或有之,人將議其嚴峻矣。夫風習既成,賢者不免,教者懷寬恕之心,學者存茍且之念。故中學學生,自非特好文事,則于國文一科,率每星期聽講數(shù)時,每兩周作文一次而已。其讀書也,既乏覃思潛討、詳稽博覽之功,其作文也,亦無朗誦恬吟、簡練揣摩之力。如是而欲求其有大進,雖生知之資,猶且難之,況中材以下乎。故中學國文,往往數(shù)年光陰,等于虛擲,則亦無足怪矣。

(三)師資之不良 在中學中,國文教師,本極重要,非徒知識、技術(shù)之傳授,而實影響于學生之思想及修養(yǎng),其感召之力,有時過于訓育主任或訓導主任。蓋一則訓迪于有形,一則默化于無跡,有形者勉強,而無跡者自然也。故賢明有經(jīng)驗之中學校長及教務主任,對于遴聘國文教師,均極審慎。然自另一方面言之,國文一科教授時之難易輕重,較有彈性,而其優(yōu)劣,亦不似英、算、理、化諸科之易顯,平庸之士,以授學謀糊口者,亦易濫竽其間。近十余年來,中學國文教師中,識見卓越,教誨勤懇,以致蔚成風氣,孕育英才者,固不乏人,而茍且敷衍,坐耗歲月者,亦繁有其徒。此其人率多和平溫厚,學生既不忍苛求,學校亦喜其安分,彼遂得晏然久于其位,而課業(yè)實滯誤于冥冥之中。又邇來大學文科風氣,重專門之研求,輕基本之訓練,卒業(yè)中國文學系,號為高才生者,于考證訓詁,或有所得,而短札小文,未能修潔。對于中國文化精義,及學術(shù)要旨,亦尚鮮通識。此其人宜置之研究院中,寬以時日,資其深造。若遽使授國文于中學,反似用違其長。至于等而下者,并此考據(jù)訓詁之長亦無之,在校時,心慕作家,日讀雜志,于中國學問之重要書籍,未能潛心研治,卒業(yè)后授中學國文,淺薄空疏,亦固其所。優(yōu)良教師,既不易得,學生課業(yè),自難期進益也。

又按中學國文師資之不良,其咎亦不盡在教師本身。嘗見有初卒業(yè)于大學者,學識既佳,志趣亦正,及入中學授國文,因任課之繁(一人任三班或四班),及每班人數(shù)之多(一班有超出六七十人以上者),批改文卷,日不暇給,更無余力顧及其他。久之,遂不得不違其初心,因循敷衍。故欲求中學國文師資之優(yōu)良,改善待遇,以培養(yǎng)之,亦一要事。此意當于篇末論之。

中學國文所以日見退步,其癥結(jié)所在,上述已詳。然則今后教學方法應如何改進,茲以管見所及,分選材、講授、作文三節(jié)論之。(按部頒《中學課程標準》,于國文教學方法敘列甚詳,余茲所言,針對時弊,發(fā)抒己見,其中有不賅不備之處,閱者仍宜參看部頒《課程標準》。)

(一)選材

初中選材標準:

(甲)語體文與文言文并選,語體文遞減,文言文遞增,在三學年中分量之分配,應為七與三、五與五、三與七之比。

(乙)語體文應取精簡流利者,過于歐化以致生澀難解者不錄,翻譯作品少選。

(丙)文言文應選明暢平易者,使其循序漸進,易感興趣,作文時,亦易模仿。

至于教材內(nèi)容,部頒《課程標準》規(guī)定七條,均頗適當,茲不具引。

高中選材標準:

(甲)以文言文為主

按高中學生對于語體文,已能自看,不必教師講解。至于文章原理及技術(shù),文言、語體相通,凡能欣賞文言文,無不能欣賞語體文者。且中國文言文有兩千余年之歷史,天才輩出,名作如林,如董澤之蒲,采獲無盡。中國文化亦均寄于是,自應多讀。至于語體文,古人作者既寡,時賢于此雖頗努力,然以二十年之成績,方諸二千年,僅成一與百之比。是以選文言文,恒覺美不勝收,而選語體文,則有無所取材之嘆。綜此數(shù)因,故高中教材宜以文言文為主。

(乙)選藝術(shù)文,應以時代為經(jīng),以體裁為緯,由選文中講明中國文章之流變,不必特授文學史。

(丙)選學術(shù)文,應兼采各時代學術(shù)思想重要作品使學生略明中國學術(shù)之流變,不必特授國學概論。

按國內(nèi)各高中,教授國文,有于普通選文之外,特授文學史及國學概論者,以為可以增強學生國學常識,用意甚善。然其中利弊參半。蓋高中學生于中國學術(shù)或文學之基本書籍閱讀甚鮮,若僅以每周二時或一時之課,于一年之間講明中國學術(shù)或文章之源流遷變,其卒也不過粗記姓名,侈陳宗派,僅得模糊影響之知識而已。此只可供談助,未足為學問也。故不如寓文學史、國學概論于選文之中,使學生略讀歷代名篇,教者講解時,加以連貫,以明其遷變演化之跡。如此,庶幾一舉兩得,時間既經(jīng)濟,而學生所知亦較切實也。

(?。┰娫~亦宜選授,使學生漸有欣賞純文學之能力與興趣。

(戊)間選翻譯精品,并附原文,使學生比較研究,以明中西文章風格、體裁之同異,兼可練習翻譯。

至于教材內(nèi)容,仍參看部頒《課程標準》。

(二)講授

(甲)課內(nèi)講授

初中講授應注意者:

(子)解釋字句宜清晰正確,以植良好的基礎。

初中學生,年稚學淺,而記憶力強,先入為主,往往終身不忘。故教者于此時,宜堅其基礎,雖一詞一字,亦不可掉以輕心,疏忽放過。遇有生字,應根據(jù)六書,作深透之解釋,使學生對于一字,不但知其如何寫,如何讀,如何解,而且并知其何以如此寫,何以如此讀,何以如此解,異日進讀古書,既多裨益,而平日作文,亦不致有破體及白字。(凡寫破體及白字皆因不明六書,如“舀”“臽”之遞誤,“段”“叚”之互訛,非但中學生為然,在社會中幾成習見不鮮之事,如知此諸字所以造成之故,則絕不致有此誤矣。譬如學英、法文者,若兼通拉丁文,則于字之了解與記憶更能深透而正確也。)按各中學中,有特授文字學者。竊以為,與其特授文字學,不如在講文時,解釋生字,悉本六書,更為親切而實用也。昔戴東原幼時讀書,遇一字必求其義,塾師略舉傳注訓解之,意每不釋,塾師授以《說文解字》,大好之,三年盡得其節(jié)目,后研讀古書,遂多卓見。吾人固非望人人皆為戴東原,然取法乎上,此意不可不知也。

(丑)講文時,非徒解釋篇章字句而已,凡遇足以講明吾國文化精義,及喚起民族意識之處,皆宜特加發(fā)揮。此外如名人名著,亦宜作較詳細之介紹,增加學生國文常識,并引起其讀書之興味,激發(fā)其向上之志趣。

國家設立學校,教育青年,應以使其能知本國文化、有民族意識為第一義。在中學中,國文、歷史兩科實負其責。故中學國文教學,極應注意此點。不可以徒解釋篇章字句為已盡能事。然曾見少數(shù)中學國文教師,講授時常發(fā)輕蔑中國文化之議論。青年血氣未定,或喜其新奇,群相矜尚,流弊所及,貽害無窮。司教育行政之責者,不可不注意及此也。

近來中學會考及升學考試,恒考國文常識。故中學生將卒業(yè)時,往往購坊間出版之國學常識小冊子,請教師于一兩星期之中加以講解,甚無謂也。蓋簡單之書名、人名,既非可以倉促盡記,即強記之,亦枯燥無味,不久即忘。竊以為此事應在平時自然灌輸,教師講文時,遇名人名著,作有趣味之介紹。久之,非但學生常識豐富,且有感發(fā)興起之功,進而尚友古人,研讀古籍也。

(寅)名篇宜迫令學生背誦(每星期至少背一篇)。

讀書背誦,古人所重,今人所輕。曾文正公謂:“詩文以聲音為本?!蔽恼旅钐幏鞘熳x不能知,亦非熟讀不能學。無間中西,均同此理。近年來中學生作文所以難進步者,不肯熟讀名篇,為一重要原因。如每星期背誦一篇,一年可得四十余篇,三年可得一百二十余篇(寒暑假中如肯讀文則猶不止此數(shù)),則于煉意遣辭、用筆布局之法,裨益甚大。且非獨作文貴背誦也,治學亦然。讀書譬如交友,草草讀過,如泛泛之交,晤面時點首敘寒溫而已,緩急不足恃也。若能熟讀深思,則如肝膽之交,平居相切磋,患難相救濟。故教中學生,宜迫令背書,既訓練其記憶力,且可養(yǎng)成治學切實之習慣。

高中講授應注意者:

(子)每講一篇文之前,宜對作者作詳細而有系統(tǒng)之介紹與批評,使學生了解其在中國學術(shù)史或文學史上之地位(名著亦然)。

(丑)講本文時,非但解釋字句而已,如遇藝術(shù)文,須研究其技巧。遇學術(shù)文,需發(fā)揮其義蘊。

(寅)關于欣賞及研究之方法,須時時應用例證,詳加啟示,引起學生課外讀書之興趣。

高中學生,程度漸進,講授時宜示以方法,引其興趣,使其漸能自己讀書。故每講一文,應精詳洽熟,所謂讀古人書如觀當世事,始能親切獲益。常見高中學生,升入大學,詢其以前學習國文之經(jīng)過,則先秦諸子、漢魏高文,皆曾講授,然叩其心得,茫然不能對??鬃釉唬骸叭四伙嬍?,鮮能知味?!贝瞬恢墩咭?。故雖有名篇鴻制,茍潦草講過,非但空耗良時而已,其流弊所及,且使學生感覺古書無意味,而生厭倦之心。夫古書非無意味,講授時不能發(fā)其意味,則教者之過也。竊以為高中講文,不必求其量之多,惟每講一篇,須發(fā)其應有之義,使學生能得一篇之益,且有隅反之功。

(卯)遇有可以講明中國文化特點之處,須盡量發(fā)揮。

文化空物,不可見也。欲了解一種文化,須研究此種文化所陶冶之人物,譬如講生物時之有標本。故講文時,凡遇足以代表中國文化一種典型之人物,皆宜詳細評判,說明其特具之才識性情,及其如何修養(yǎng)而成,此種人物能建何種功業(yè)?創(chuàng)何種學術(shù)?其學術(shù)之長短利病如何?影響于國運世風者何若?如此,學生非但能深切了解中國文化,且有知人論世之能,于自己之修養(yǎng),亦有弘益。

(辰)講詩詞時,注重詩教之修養(yǎng)。

教高中學生讀詩,非盡期其作詩為詩人,其目的,一方面在教其能欣賞本國文學中最高美之作,一方面在涵養(yǎng)其溫厚之情、超潔之趣,所謂詩教之修養(yǎng)也。中國古時教育,極重詩教。孔子之教弟子,屢以學詩為言。故自漢以后,凡歷史上偉大之人物,雖不必盡能詩,而皆有詩教之修養(yǎng)(如諸葛亮、謝安、裴度、范仲淹、李綱、朱熹、王守仁、曾國藩之倫,或工詩,或不工詩,然究其生平言論行事觀之,皆深于詩教之修養(yǎng)者)。高中教育宜稍注意此點,培養(yǎng)其高潔之情操,異日無論作何種事業(yè),治何種學問,皆可超出一層也。

(巳)名篇仍宜迫令學生背誦。

(乙)課外閱讀

(子)選定適當之書籍,并指示閱讀之方法。

(丑)學生程度及興趣不同者,宜因才指導,不必過求整齊劃一。

(寅)時時以深入淺出之法,述自己讀書之經(jīng)驗及心得,以引起學生之興趣,而減除其困難。

(卯)責令作讀書札記,以資考核。

指導學生課外讀書,固不能廢督責考核,而尤重在引起其興趣,使其自動愛讀,不存敷衍塞責之心,乃能獲益。如何始能引起學生讀書興趣,則須于選擇書籍、指示方法兩點注意。一班學生,或二三十人,或四五十人,其程度不盡同,興趣亦各異,若過求整齊,選定一兩種書籍,使全班皆讀,似不甚適宜。課內(nèi)講授,不得不劃一,課外指導,無妨因材施教。教師宜與學生作個別談話,于全班中,擇其程度相同,興趣相近者,分為若干小組,每組選定適當之書籍,令其閱讀。初中學生,讀書能力尚小,應選淺近者,高中學生,則可以進讀古人名著。選擇時或取全書,或用節(jié)本,惟需有簡當之注解。學生初讀古書,最易因難生阻,是在教者善于指導,對于一書,既說明其內(nèi)容價值,及如何讀法,最好再就自己讀書之經(jīng)驗,詳加譬解,譬如指示旅行者,告以自己行此路時,遇險境如何度過,有名勝如何游覽,游者必興趣倍增,不致半途而輟。又須使知開卷有益之義,初學讀書,雖不盡解亦無妨,得十之三四或十之五六,已能獲益。待學識漸進,讀書漸多,自有左右逢源之樂。至于如何蓄疑,如何得間,如何搜集相類相反或相關聯(lián)之材料,用綜合歸納之法,作進一步之撢索,是在高才生亦可以導其一試??傊?,指導學生課外讀書,如欲真見成效,有時且難于課內(nèi)講授,以其范圍既廣,且非盡用督責所能生效,是尤賴教師之循循善誘矣。

(三)作文

(甲)講文時,宜講明煉意修辭之法,并責令學生熟讀名篇,簡練揣摩。

(乙)作文時,應使學生知慘淡經(jīng)營之功,不可掉以輕心,信筆直寫。

(丙)發(fā)文時,宜普遍地或個別地說明學生文中之利病,教師自己所作之文,如有與所出題性質(zhì)相同或相近者,宜印發(fā)與學生,以資???。

按教作文難于講書,蓋講書為知識之傳授,而作文乃技術(shù)之訓練。知識之傳授,茍講解時清楚透徹,學生即可了解而記憶之。至于作文技術(shù)之訓練,重在學生自悟,教者不過啟發(fā)之,所謂大匠能予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也。然啟發(fā)茍得其道,則悟入亦不甚難,巧即寓于規(guī)矩之中矣。故講文時于煉意修辭之法,宜詳加講解,而尤須責令學生熟讀名篇。讀文之用意,不僅在能背誦,記其內(nèi)容,而在由誦讀時之音節(jié)中以領會其文章中之一切妙處?!芭f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睂W文尤然。曾文正公自言,每作文時,必先讀文。吳摯甫為蓮池書院山長時,每晨起必讀《史記》。張廉卿聽曾文正公讀王介甫《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頓悟用筆之法,自此研討王文,文境大進。初學均不可不知此意。平日既有熟讀深思之功,作文時尤須用心。普通中學生作文,往往掉以輕心,不知煉意修辭,但信筆寫出,即交卷了事。如此,則對于作文之甘苦,毫無經(jīng)驗,焉能求其有心得、有進步。教師雖為刪改,彼亦不能揣摩而知其所以刪改之故也。故教學生作文,應使其知用苦心,磨煉一番,自有一番進益,由苦悶而進于開朗。至于發(fā)文時,應為學生詳細講明其文中之長短利病,如何發(fā)揚其長,而補救其短。歐陽永叔所謂“多商量”,亦學文之一要事也。

(?。┏踔凶魑目山栽谡n內(nèi)作限時交卷。高中作文,有時可延長時間,在課外作。

(戊)高中作文應多作文言。

高中講文,既多為文言,而部頒《中學課程標準》“高中國文目標”第四條曰:“除繼續(xù)使學生能自由運用語體文外,并養(yǎng)成其用文言文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惫矢咧袑W生宜多練習文言。工文言者,作白話文亦自進于清簡,因其所不同者,僅詞句,而原理方法則一也。文言與白話,本無鴻溝嚴界,而近二十年來文言、白話之爭,尤為無謂。白話行文,自古有之,并非一二人之特殊發(fā)明,不過古人用白話文之范圍狹,今人擴大之而已。然文言也自有其特長,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能廢也。且吾人今日所應致力者,不在辨文言、白話之長短優(yōu)劣,而在如何能使文言、白話相互接近。二十年前提倡白話文者,所持之理由,為語、文一致,如何說即如何寫,最為方便,且舉歐西諸國為證。國人多信其說,靡然風從。實則純粹之語、文一致,恐為不可能之事。歐西諸國,亦僅語、文接近而已,并非出諸口者盡可筆諸書,而名家之文,亦迥異于凡夫之語。(惟作小說時為摹繪逼真,有時故意用粗俗之語言,以像下等社會中人之口吻。)其所以語、文接近之故,因教育普及,人民知識水準高,平日社交,注重詞令,故漸能提高語言之程度以就文,非降低文之程度以就語言也。吾國古時,亦重辭令及語言,春秋時無論矣,即至魏晉間,言談仍甚美,觀《世說新語》可知。其后語言漸退化,精美之情思,皆用文章發(fā)表,語、文隔離日甚。試觀今日,文盲遍地,通常人之語言,詞字既寡,句法亦簡,復雜曲折之情思,幾不能達出,若再取法乎下,降低文之程度以就語,則恐將日遠于文明之域。故竊以為,宜以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程度為先務,則語言程度自能漸進。文言之詞句,盡量運用于語言中(今日知識階級中人說話即多如此),而新名詞、新語法亦盡量融化于文言文內(nèi),語與文互相接近。至于著諸楮墨者,或為清空如話之文言,或為簡潔修煉之白話,是則吾人之所蘄向者矣。余心懷斯義,歷有年所,因論中學作文,粗發(fā)其凡于此。

(己)學生文卷中之別字、破體字、簡筆字,宜隨時改正。

(庚)學生文卷,宜責令抄寫工整。

中學生作文卷,往往抄寫潦草,別字、破體字、簡筆字,觸目皆是,教師改文時,于此不可忽略,應加以糾正,使其養(yǎng)成寫字正確及工整之習慣。

以上所陳,雖卑之無甚高論,然大抵皆余昔年教中學時經(jīng)驗所得,行之有效,或朋友平日留意此問題者互相討論之見解。茍能切實施行,于今日中學國文教學之改進,或亦不無小補。雖然,徒法不能以自行,要在乎教者得其人。教師優(yōu)良,各有其會心得意之處,固不必拘于成法,反之,教師不良,雖有善法,亦不能行,或行之而失其本意。故欲求中學國文程度之增進,培養(yǎng)良師,為治本之策。培養(yǎng)良師,其道有二:一為在大學讀書時之培養(yǎng),一為在中學教書時之培養(yǎng)。所謂在大學讀書時之培養(yǎng)者,中學國文教師,大多數(shù)皆為大學中國文學系或師范學院國文系之畢業(yè)生。今日國內(nèi)各大學之中國文學系,其卓然有成績者,故未嘗乏,而因風氣之偏,忽視基本訓練者亦有之。至于師范學院國文系,雖目的在造就中學師資,然亦須有高一層之理想。凡培養(yǎng)人才,定標準時,須超過其作事時實際之所需要,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若教者以“教書匠”期之,而學者亦以“教書匠”自期,其卒也,雖求之為優(yōu)良之“教書匠”而不可得。且嚴格論之,中學國文教師,無異于中國文化之傳播者,其責任極重,其培養(yǎng)亦應較難。故吾意一優(yōu)良之中學國文教師,應具備下列諸條件:(一)能為明通修潔之文。(二)有清新精細之思想,對事理能分析,能批評,無冬烘籠統(tǒng)之弊。(三)四部中之要籍,皆切實讀過。(四)研治中國學術(shù),能用精密之考證方法,且具有通識。能如此,授中學國文,庶可勝任矣。所謂在中學教書時之培養(yǎng)者,古人稱“教學相長”,故一優(yōu)良之教師,非但讀書時須有良好之造詣,即教書時亦須有進修之功。而國內(nèi)中學,往往因規(guī)制之不完善,待遇之不合理,使為教師者,勞碌過當,雖欲盡力授課,猶不可能,更無論自修。此種情形,于國文一科為尤甚。國文教學,其性質(zhì)有特異于他科者,即改文所廢之時間及精力,殆倍于授課。辦理合理之中學,其專任之國文教員,每人率任課兩班,每周上課十小時或十二小時,每班學生多者五六十人,少者二三十人,每兩周作文一次,平均每周改文約四十本。如此,則教師可有充裕之時間精力以預備、講授、改文,及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且可有余暇自己讀書,以求進益。然各地中學,能如此者甚少,往往以鐘點計薪,或?qū)τ谝粚H谓虇T規(guī)定必須授課若干小時(恒在十八小時以上),于是一國文教員不得不任課三班到四班,而每班人數(shù),亦不能恪遵部章,恒超過六十人。是故為國文教員者,除每日上課至少三小時外,每兩周且須改文一百七八十本,或二百余本,晨昏伏案,日無暇晷,將成為一改文機器,焉能望其究心教學,更焉能望其努力自修。常見有志上進之中學國文教師,受此羈勒,苦難擺脫,往往杜口公堂,而嗟嘆私室。貽誤課業(yè),斫喪人才,殆莫此為甚。望負教育行政之責者,能注意及此,而謀改善之方,定合理之制也。

(《國立浙江大學師范學院院刊》第1集第1冊,1940年)

————————————————————

(1)編者注:此處原留一空格,疑脫“思”字。

(2)編者注:此處疑脫“言”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