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贛鄱書 作者:凌翼


對于一只巨掌來說,它無時無刻不在演繹著自己的故事。

抹開歷史的塵埃,發(fā)現古彭蠡湖的消失與長江的南移,是造就現代鄱陽湖的成因。有幾個地理名詞,是彭蠡湖向鄱陽湖演進的見證。

首先,古文獻中的“尋陽”,與今天的“潯陽”,讓很多人心生疑惑。這到底是同一個地名,還是兩個不同的地名?我試圖以歷史的線索來解釋。

潯陽是一個熟悉的名字,至今仍然還在沿用。如今,潯陽是九江市城區(qū)所在地。

白居易在《琵琶行》開篇寫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長江流經潯陽的這段就叫潯陽江。熟悉《水滸傳》的讀者知道,書中多次寫到潯陽,如宋江在潯陽樓上題反詩;李逵與李俊大鬧潯陽江;浪里白條張順是施耐庵塑造的一個水將,也是地地道道的潯陽人。

潯陽,史稱柴桑、江州,自古便有“南開六道,途道五嶺,北守長江,運行岷漢,來商納賈”之謂,歷史上這里就是“四大米市”“三大茶市”,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商貿碼頭。

說到“尋陽”,則要追溯到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尋陽縣,縣治在今湖北黃梅蔡山附近的古城村。說到蔡山,有必要提到這里曾經盛產大龜,故稱蔡龜。據記載,蔡龜長一尺二寸,古人用龜占卜,龜越大越靈驗,故有“大蔡神龜”之說。蔡龜也成為地方長官進獻朝廷的貢品,君主殺伐決斷,喜占卜問吉兇,占卜問龜,有時也說“問蔡”。

尋陽縣治之所以設置于蔡山,也許與蔡龜有扯不清的淵源。此外,長江流經蔡山腳下,尋陽城傍大江而建,才是最為重要的依據。

中國古人以水之北為陽,從史料可知,長江出武穴,流經尋陽時,江水呈分汊狀向東漫流。在這些眾多的分流中,尋陽城南有一支重要水流,名叫尋水,故尋水之北的這座城市被命名為尋陽。北宋學者陳舜俞在《廬山記》中描寫過這個情景,他說:現在的江州在山北二十里,但過去卻“在大江之北,尋水之陽,因名尋陽”。

尋陽縣包括今湖北黃梅縣全部,廣濟縣絕大部分,宿松縣湖區(qū)以南至望江縣華陽沿江一帶,九江縣大部分,湖口、彭澤兩縣北部沿江一帶(即古之柴桑、彭澤二縣之間自長江至廬山一帶)。巧合的是,這個范圍正好涵蓋了古彭蠡湖的水域范圍。

由于長江中上游人類活動頻繁,來沙量劇增,導致長江三角洲淤積加劇,水位上升。有人測算,五千年以來,長江下游水位上升了二十米左右。這一現象無疑對尋陽郡長江段和彭蠡湖影響極大。長江主泓道和彭蠡湖水位也因上游來沙猛增,產生淤積,水位抬升。到了東晉成帝咸和年間(326~334年),原先眾多分汊江道和湖汊,有的自然合并,有的人為圍墾,彭蠡湖退縮變成了陸地,長江在這種自然和人力作用下向南運動。

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江水》中也寫到過當時長江與彭蠡湖演變后的情形:“又西南,歷尋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于江。”這里的“一水東流”,“通大雷”,指彭蠡湖消失后留下的“大雷”,那時候長江主泓道仍與大雷連通;“一水西南流注于江”,指分汊河道,后來演變成今天的長江。

尋陽縣治也隨著長江主泓道的南移而遷到江南鶴問寨(今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h(今九江西南),完成了尋陽地理上的第一次遷移。

到了唐貞觀八年(634年),開始設置潯陽縣。這時的人們?yōu)榱擞袆e于以往的尋陽,在“尋”字上加了“氵”旁。按照中國古代的地理概念,水之南為陰,潯陽城位處長江之南,名字不應為陽,而應為陰。我為“潯陽”命名者沖破地理命名的俗套,以遵循歷史的勇氣而心悅誠服。

潯陽這個地理名詞,就這樣與潯陽江出現、彭蠡湖消失、鄱陽湖新生密切相關。

彭蠡湖的退縮,長江主泓道的南移,直接導致贛江水系與長江在湖口遭遇頂托,阻滯了贛江下游盆地來水的迅速排泄,使贛江下游盆地水位不斷上升并逐漸向南擴展,出現了公元420年和425年的鄡陽、?;璩浅翛]事件,這也可以說是現代鄱陽湖形成的標志。

公元420年,北面有彭蠡湖和長江的頂托、倒灌,南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等洶涌灌入,這片原本面積不大的湖泊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開疆拓土,甚至不惜將兩座城池淪入湖底,這難道不是上天要造就一個鄱陽湖嗎?

潯陽替代了尋陽,它是彭蠡湖退化和長江南遷的親歷者,也是現代鄱陽湖生成的見證者。它像一個年邁的老人,見慣了朝代更替的風風雨雨和自然山川演繹的滄海桑田,它無言,以城名、以樓名、以江名演繹自己的存在,棲身于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中。

從尋陽變?yōu)闈£柕淖冞w中,尋找到了諸多地理變遷的玄妙。也由此確認鄱陽湖這只手掌的前世,是如此意蘊豐富,令人徘徊悱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