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注定是《小武》(六)

青年電影手冊(第六輯) 作者:程青松


程青松:重復地看那些素材。

賈樟柯:沒有人鼓勵你,沒有人幫助你,有時候也會懷疑,要不要做這個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老家的那些財富故事,誰又怎么樣了。其實,實話實說,因為我是從中學就倒賣煙那么過來的,那一部分生活對我還是有吸引力的。我并不是一個從小就有宏大的理想的人,我是因為1989年末才想做這個。我覺得這也反而讓我很難背叛自己,因為我不是憑著一個天性,一種懵懂的愛來做一件事情,我是在很成熟的時候選擇了電影。所以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我基本沒有背叛電影,也跟這個有關。

程青松:我還記得在北京看的時候,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當時就是覺得那個時期的中國沒有這樣的電影,那樣敏銳地觀察社會,那樣敏感地去描繪一個人,甚至連縣城那樣一個場所空間在當時的銀幕上也是沒有的。我還記得你問過我:“去柏林,你覺得會怎么樣?”當時柏林對中國電影的印象仍然還是“第五代”的作品,雖然不知道柏林電影節(jié)是什么標準,但是我覺得這個電影作品本身的敘事以及敘事帶來的力量,肯定是會得到人們認可,所以我說絕對有戲。

程青松:《小武》應該說是在處女作當中很成功的,你看過一些別的導演的處女作,給你印象深刻的作品有嗎?

賈樟柯:我當時印象比較深的是《冬春的日子》,那個應該算是小帥的處女作,我覺得完成度非常高,這個完成度非常高不是一句客氣話,它里面有很打動我的視覺的美感,從他的處女作里可以找到很強的電影繪畫性。而這種繪畫性是從我們的日常生活里面的場景里提煉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冬春的日子》絕對能跟劉曉東的《繪畫》相匹配。

程青松:那個也是寫的1989年之后的精神狀態(tài)。

賈樟柯:當然那種精神狀態(tài)我個人也很熟悉,包括我自己也學繪畫,可能對我個人來說,就是比較能進入吧。

程青松:每個導演成功的處女作都有神奇的能量在里面的,正如你前面提到的,剛好拍《小武》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變化,包括家鄉(xiāng)的東西。這一開始,就成為你之后很多影片中的一個主題,一直到今年的《天注定》。變化中的中國,很多東西都涉及了,《站臺》可能是回顧回望的多一些。昨天你發(fā)的微博提道,有人把你的電影當紀錄片看,那肯定是不認真了。但是確實在你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你是一個對變化中的中國有意識的觀察者。

賈樟柯:因為我覺得這個變化如果是從我9歲,也就是1979年開始的話,第一個階段的變化是,物質(zhì)層面的變化,比如說我小時候很餓,到1979年、1980年就開始能吃上東西了,以前要跟爸爸媽媽去糧食局買供應,后來就取消供應了,然后社會開始活躍起來,這是我第一個階段的感受。第二個階段的感受就是80年代末,那個時候有很強的哲學浪潮,我正好十八九歲,開始懂事了,開始關注哲學了,那個時候的變化是思想的變化,思想一步一步成熟。到了90年代以后,又過了三四年的非常窒息的時期,而那三四年恰好社會也窒息,我那幾年就不知道能不能上學,還是該回老家做生意,就處在我個人很窒息的階段。我記得有一年的冬天在太原郊區(qū)租的房子,學畫畫。這個冬天越來越冷了,就得去買煤,拉一個小平車,去煤廠拉了煤,走很遠,大概要走兩個多小時才能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