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山上的圣殿(10)

筆尖下的西藏 作者:阿來


這個模型的具體形式就是壇城,在密法、密乘的事相運用中,筑起一方或圓的土壇,將觀修之諸天諸尊,如法安置其中,此為曼荼羅之基本相體。千年以來,許多研究宗教的學者,都企圖解讀曼荼羅的奧秘。因此,形成了許多說法。瑞士的研究者,心理學家卡批;爾"古斯塔夫"榮格認為曼荼羅是一種象征,是走向中心的心理過程的自我復現(xiàn)現(xiàn)象,是朝向新的人格中心產生的過程。該概念可以由圓狀、方狀或四位狀的東西象征性的復現(xiàn)出來。通過對四這個數(shù)和其倍數(shù)的對稱拜訪,象征性的復現(xiàn)。布達拉宮正是一個界于圓與方之間的建筑,模仿著佛教密宗的須彌山壇城,眾殿堂、靈塔旋轉上升。西大殿是布達拉宮的核心,中央的八根柱子代表須彌山四面較低的木梁。分別途以綠松石、紅珊瑚、黃金、白珍珠四色象征著四大部洲、東西南北的宇宙格局。乾隆皇帝為此殿題寫了“涌蓮初地”的巨匾,“最初涌出蓮花的地方”,如此次第環(huán)繞,形成一個巨大的道場。布達拉宮無不暗示著“轉”“輪回”的思想,輪回在佛教就是車輪回旋不停,眾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環(huán)不已。“轉”、“輪回”在布達拉宮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在過程中體驗的到行為。人在其內部獲得的是一種進入復雜豐富的宇宙,呈現(xiàn)于過程中的,“轉”“輪回”的心理體驗。最感性的建筑,卻高踞于最形而上的精神之域。也許你并不能因此轉識成智,但你可以體驗到轉,而這種轉不只是宗教的,也是歷史的、藝術的。對于信徒,布達拉宮是一個可以轉識成智的道場,對普通人,在這種迷宮般的轉中會得到熏陶。布達拉宮是一個沒有終結之點的建筑,當你穿越黑暗與光明交替的迷宮,來到金頂,那里是一個巨大的平臺,金頂并沒有高聳入云,而是敦實地安放在平臺上,在布達拉宮的最高處,你感覺仿佛重新回到了大地之上。

無數(shù)的宮殿死去了,成為廢墟,或者成為博物館,喪失了生命力。而布達拉宮繼續(xù)活著,作為某種精神生活的載體,屹立于世界最高原,活在過去與未來之中,一千年對于它來說微不足道,這偉大者其實已經超越了時間,它是沒有時間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