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具?技術(shù)?意識

答同代人 作者:董啟章


從小看書,工具性的占了不小部分。我是個頗不受教的人,什么東西要上課程、聽老師指導,總是學不成。于是往往是自己去找書看,想學打球、游泳、繪畫、攝影,都是看這些方面的技術(shù)書,有時真的學會,有時看得津津有味,結(jié)果卻半途而廢,只是紙上談兵。還記得小時候的一本“珍藏”,叫做《即學即玩的魔術(shù)》,也算是技術(shù)書,早前收拾東西時翻出來,覺得更好看,很好笑,那些拙劣的“魔術(shù)”多半是騙讀者的,實行出來一定騙不了觀眾。

我們習慣上總會為著某些實用的意圖去看某些“工具書”或者專門教授“技術(shù)”、“技巧”的書本。前者包括字典、街道指南、圖鑒等,后者則包括×太食譜、網(wǎng)球入門、如何改善人際關(guān)系之類,兩者雖然有一點點不同,但它們的共通之處在于其純實用性的假設(shè),即是當中只關(guān)乎“如何”做一件事,而不牽涉“為何”的價值判斷。事實上,這類“純工具”或“純技術(shù)”的書本是很富閱讀趣味的,閑來翻翻什么《香港樹木匯編》,或什么地方的旅游指南,為的也不一定是求知,而是感受著每一個實用文類的既定模式的奇妙安排。這種“非實用”的實用書閱讀心態(tài),在小時候更為明顯。小學四年級時最沉迷的讀物至今還記得的只有兩種,一種是世界地圖,另外就是一本附有豐富的分類圖解的漢英詞典。當然,看地圖并不是為了做地理科功課,而是滿足自己對未知世界的幻想;讀詞典也不是為了學生字,而是讓充滿想象力的心神流連于那些主題性圖畫中全都是帽子的店鋪、有著各式各樣車子的停車場、幾乎同時進行著所有運動形式的體育館……而更奇妙的是這幾十個生活范疇都被安放在同一個城市的地圖上,令人有一種把全世界的事物一覽無遺的幻覺?,F(xiàn)在回想才知道,工具或技術(shù)書于我,一早就是非實用的想象性東西。

大學畢業(yè)后曾經(jīng)教過一陣子中學英文科,那時候課程中剛剛加入什么稱為“實用技巧”的東西,要學生寫公文、報告之類,即是學做秘書。我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實用文原來不是純技術(shù)的、不涉價值的操作,而是隱藏著強烈的權(quán)力暗示的。學做秘書,即是學習如何不用批判地獨立思考,而只須有效地完成上司指派給你的任務(wù)。這樣設(shè)計的語文科,簡直就是在進行著一種思想規(guī)訓的工作,我一面教,一面有深深的罪惡感。我開始明白,其實貌似客觀、純操作指導的工具和技術(shù)文體,也必然是某些立場和意識的體現(xiàn);“工具”、“純技術(shù)”是不存在的。

剛剛讀到郭恩慈所編著的《發(fā)現(xiàn)設(shè)計·期盼設(shè)計》,喜見在設(shè)計這門我們習以為是一種技術(shù)訓練(理工)的學科中,有人在努力推動那么多的文化反省。郭恩慈有力地指出了設(shè)計并不單是一種外形美感的考慮,以及技巧操作的搬演,而必然是一種文化意識的表現(xiàn)。設(shè)計并不是一種手段或工具,由設(shè)計師設(shè)計出來的工具或用品更加不只是工具或用品,所以反思設(shè)計的文化底蘊,也就是重新認識所謂“工具性”的文化暗示的開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