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2)

對照記@1963 作者:馬家輝 楊照 胡洪俠


關(guān)于書、電影和音樂,我是早熟的。國中、高中,而非大學時代,才是我真正的生命摸索、形成期,這使得我很難跟與我同年齡,或比我年輕一點的人開懷暢談。我的親身經(jīng)歷與感受,對他們很陌生、很有距離,比較接近是耳聞來的“往事”;他們記得的深刻體驗,我常常會有的反應(yīng)是:“都幾歲了,還對這樣的事大驚小怪嗎?”沒有辦法同悲共喜,友誼的熱度當然也就有限了。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自己出生的這個年份,一九六三年,或民國五十二年,不太有甚么感應(yīng)。一直到認識馬家輝,到馬家輝提議我們兩個同年出生的人,應(yīng)該來合寫一本書。對于出生于一九六三年這件事,家輝的態(tài)度和我截然相反──我總覺得我的身體里藏著一個更老的靈魂,家輝卻希望、甚至主張自己的靈魂和身體都比一九六三年出生算來的數(shù)字年輕。我無法用看待其他臺灣同齡人的眼光看待他,因為他從香港到臺灣的成長經(jīng)驗,如此異質(zhì)異類,引我高度好奇。

透過家輝,又牽連上了胡洪俠,異質(zhì)異類的好奇就更強烈了。正因為在三個復雜牽扯、既類似又微妙不同的社會成長,反而給了我和他們兩人之間,濃厚、直接的“同代感”。我無法用我的經(jīng)驗記憶去假想、揣測他們看過什么、聽過什么、想過什么,我只能拿自己看過、聽過、想過的,去跟他們交換。

和這本書的關(guān)系,因而格外曖昧。作者的身份往往還不如好奇的讀者身份來得重要?;蛘咴撜f,寫作不再必然是我想要表達、記錄什么,而是為了知道家輝、大俠會表達什么、記錄什么,必須付出的苦勞代價。

書名《對照記》明顯是從張愛玲那里抄來的,不過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書,比張愛玲那本《對照記》更符合書名文字意思。張愛玲“對照”圖與文,實質(zhì)上是用文字來解說相片;我們卻是以三人的切身故事,在同樣的題目下嚴格“對照”,同時對照出了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hotzeplotz.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